第2章 静下来,才能看见智慧的光芒
心若敞亮,方向就清晰。心有愉悦,情怀便温暖。心趋宁静,世间皆美好,就像雨会下,河水会流,鱼儿会游,水草会摆头那般,我们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云朵在山水间游弋,美妙无比。
人生,原来简单如许。
在喧嚣的世界中,顺着心的方向走下去
顺着心的方向走下去,那便是最温暖的家。简单生活,生活简单,这就是生活的真谛。
徒儿问师父:“师父,为何我想停下来读读书,看看报,养养花,却总是日复一日被琐碎事情牵绊,难以抽身呢?”
师父笑而不答,指着窗外几只叫喳喳的麻雀,它们正在树上轻盈扑闪着。
“我能像它们该多好啊,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徒儿不由轻叹道。
“其实你也可以。”师父接过徒儿的话说,“试试睡觉的时候睡觉,吃饭的时候吃饭,坐车的时候坐车。你便和它们一般了。”
徒儿甚是疑惑,忙问道:“师父啊,我每天都在吃饭、坐车、睡觉,可有何不同呢?”
“那我问你,你坐车的时候是不是在玩手机,睡觉的时候是不是梦见明天的工作,吃饭的时候是不是在想今天的安排?”师父反问。
“这……”徒儿仔细回想道,“师父,的确是这样的。”
师父微微颔首,不再言语。
“原来,这诸般困惑,诸般苦恼,诸般忧愁,都源于我们的一心多用,顾此失彼啊!”徒儿恍然大悟。
其实,我们的一生,常常就是在这种举棋不定或多思多虑中反复度过的,不知不觉中衍生出了抑郁的沉疴,滋生出满目忧愁,繁衍了不少烦恼。在这种负能量因子的不时干扰下,哪还有生活愉悦感呢?
因此,有这种心理痼疾的人,常觉得生活不顺心,工作难开心,读书少快乐,自然而然便会产生各种压力和不安情绪,以至于陷入庸俗忙碌的辗转反侧中不能自拔,最终积淀成沉重的包袱,使人喘不过气来。
如此看来,没有清澈心灵保驾护航的世界,就会导致诚惶诚恐随时来进犯,让人不得安宁,身心疲惫。
因而,要想活得更痛快、更真实、更精彩,我们就必须努力地阳光、朝气、勇敢、积极起来,将生命绚丽成灿烂而美丽的闪耀光芒。就像杨绛先生那样,百岁寿诞时依然神采奕奕,精神焕发,神思敏捷。
百岁时她说:“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将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过,将每一天淡然平静地过,将每一天自然悠闲地过,生活其实就这么简单。百岁的杨绛先生道出了生活的禅机,日子就是一天天地过,一天重复着一天地过去。而这些所谓的重复,并不是得过且过的一成不变,而是渗透了精神、力量、灵魂、情感等诸多因素,并在“润物细无声”中慢慢发酵、变化。
杨绛先生一生笔耕不辍,高龄也坚持文学创作,近十年来,可谓是硕果累累。
2007年,《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出版,2014年,长篇小说《洗澡》的续集《洗澡之后》出版,还有《坐在人生的边上》《魔鬼夜访杨绛》《俭为共德》等十余篇短文佳作问世。什么缘由,让百岁的杨绛先生还能保持这样的创作热情?
或许,百年的人生,百年的光阴,百年的体悟,风景看透后,那些燕归知春晓,荷举闻夏风,叶落晓秋浓,陇头踏遍正是梅香时的自然之美,伴随着先生朴实、简单、素净、热烈、优美的生命印象。
正如她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是的,生活的酸甜苦辣咸,人生的喜怒哀乐愁,桩桩件件都得我们去经历、尝受、体验,并因此成长、收获、充盈。
守住内心的淡定从容,随缘人生的际遇种种,确信人生的信念信条。杨绛先生用她对生命的感悟告诉我们:有想法就付诸行动,学会做一件事,做好一件事,一生中哪怕做好了一件事,也算是可以告慰一生的。
先生的智慧,其实是她自认平凡。作为普通女性,她一生放弃事业和爱好,辅助丈夫钱锺书著书立说、教学育人,她敢于并甘于牺牲自我,成就丈夫的文采斐然和人生辉煌,这是一种奉献美德。然而,先生也有自己的世界,闲暇之余自我快乐地耕种,创作出一片新天地,收获了一茬又一茬的春华秋实。
生命的经历,苦难激发动力,困难提升力量,艰辛开拓方向,凡事顺着心慢慢走下去,我们便能抵达天空之城的广袤蔚蓝中。
被世人称为“先生”的女子,古往今来并不多,知名汉学家叶嘉莹亦是被人亲切地呼为“先生”。
叶嘉莹先生一生坎坷、艰辛,1948年背井离乡到了台湾,虽经历了牢狱之灾、失业失家、寄人篱下、家庭不和、爱女早失等痛苦遭遇和诸多磨难,然而先生研究和弘扬汉文化的初心却从未改变和耽误,七十余载不离不弃,她走到哪儿,汉文化的种子就播撒在哪儿,落地生根,抽枝发芽。
2014年,他乡漂泊六十余载,九十高龄的先生回到心心想念的故乡,在南开大学举行了“叶嘉莹教授九十华诞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她还大力“倡导幼少年学习诵读古典诗词,以提高国民素质”,为中国国学走向更辉煌、更广阔的世界,添砖加瓦。
唐代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中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两鬓霜花的叶嘉莹先生乡音依旧,乡情浓烈,像一个回到慈母怀中的孩子,在国学的海洋中欢乐畅游,肆意挥洒。
2017年,热门文化节目《朗诵者》想邀请先生出席节目,九十三岁的她想了想,终究没有答应。她说应该学习杨绛先生,把自己“关”起来才好。
关上时光的藩篱,光阴的扉页,让日子慢些,生命缓些,可皓首著书,鹤发授课,可将中国古诗词的薪火慢慢传递。
关起来的先生如兰有暗香来,一身清风,情怀如玉叶晶晶,精神似嘉树莹莹,澄澈而丰美,清净且透亮。
百岁老人可以乐观、豁达、坦然、快乐、安静地生活、工作、读书,我们为什么不能呢?
心若敞亮,方向就清晰。心有愉悦,情怀便温暖。心趋宁静,世间皆美好,就像鱼儿在水中游,鸟儿在天上飞,草原上的草随风摆动那般……返璞归真,看山得山,看水悟水,何不美哉。
我相信,人生的智慧也源自这些宁静的体验。
最美丽的泪水都是海洋之心
珍珠,源自磨砺与洗练。丰美,来自成长与圆熟。生命,在静美中沉淀和升华。
女子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粒沙砾,游荡在浩瀚的深海中。
沙砾有很多朋友,海马、大虾、鲨鱼、乌龟,还有各色各样、五彩斑斓的海上花。但它最好的闺密是大虾,它们一起嘻哈、游弋,穿行在蔚蓝的大海中惬意地生活着。
有一天,它们约定郊游外出。左等右等却不见大虾,无聊的沙砾便睡着了。
它梦见大虾蹑手蹑脚地从背后游来,紧紧抱住它,无数的小手滑入它的皮肤中。
“好痒,好痒,大虾别闹,我再睡会儿。”沙砾用坚硬的身体抵触着。
外面很安静,沙砾觉得海水轻轻地淌过眼眸,有细细的更多的沙砾蜂拥而至,它们相互摩挲着、挨挤着,拼命乱窜着。
“痛,痛!”沙砾睡梦中大叫起来,“大虾别调皮,放开我!”沙砾开始挣扎。
但越挣扎,越有双有力的手臂将它牢牢地捆住。它努力想睁眼,疼痛中才发现眼前一片漆黑。
“我这是在哪儿?”沙砾哭泣的声音回响在空中。
它挣扎——哭泣,哭泣——挣扎,直到水流静下来,时间也静止了,沙砾听见了自己微弱的呼吸在一点点消失殆尽。
此刻,它才想起海马曾说:“浩渺的大海中,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最勇敢最无畏的沙砾,将会接受蚌壳的洗礼和锻造,在泪水中结出最闪烁晶莹的珍珠,并惊艳于人世间。”
“不要,我不要耀眼,不要离开你们,我不要……”沙砾撕心裂肺地哭着,哭着,越来越多的泪水,越来越粘稠的海水穿透了它的心,它再也没有自我,没了自由。外面的世界沉寂、沉寂到了无生息,唯有海马的话时常还回荡在耳边:“经受得住寂寞和孤独,坚持奋斗与磨炼,沙砾,终将会成就最耀眼的那一刻。”
不知过了多久,有一天,沙砾听见渔夫惊喜地大叫着:“好大一颗珍珠!”“咔”一声,蚌壳自然打开了,它睁开双眼,一片蓝莹莹刺激地挂在天上,不远处金灿灿的花儿怒放着,而后,它一次次穿过金碧辉煌,走上红地毯,引人注目。它闻到了馨香,碰触到了一双温柔的手,温温地掠过它那颗凉薄的心。它看见有耀眼的光束打过来,有人优雅地穿梭在人群中。
“那不是我吗?”女子猛一惊,从梦中醒来,满目的泪水浸透了脖子上莹莹的一串珍珠。
这串珍珠泪的前尘已成过往,犹如每位女子的一生经历,它在艰辛、困苦、挫折、磨难中隐忍和坚持,蚌壳是它的“盔甲”,穿不透,刺不破,摔不坏,只待时间的洗礼,磨砺成最婉莹、最丰腴的珠圆玉润,成就生命的圆满和厚度。
古往今来,历史上像这样的“珍珠”女子代代频出,受人敬仰,惹人疼惜。
譬如以珠玉之心、温婉之姿、绝世文采、流芳千古的西晋女文学家左棻便是如此。左棻虽容貌平凡,然身处在晋武帝司马炎佳丽万千的后宫中,却能保持幽兰馨香的出世心态,芬芳予人,这种与世无争的宽厚之心和容人气量,确实在宫闱之中难得一见。
她以晋武帝“女秘书”的身份,即兴记录宫中的新鲜趣事、红白喜事、帝王心情等,俨然是御前一支笔,成为后宫一些秘事和要闻的见证记录者,说她是中国第一机要“女秘书”也不过分。左棻不但在殿前奉旨作文写诗,深居后宫的她也是创作不断,佳作连连。正如钱锺书先生对其《离思赋》的评价:“宫怨诗赋多写待临望幸之怀,如司马相如《长门赋》、唐玄宗江妃《楼东赋》等,其尤著者。左棻不以侍至尊为荣……辞章中宣达此段情境,莫早于左《赋》者。”
南山有鸟,自名啄木。
饥则啄树,暮则巢宿。
无干于人,唯志所欲。
此盖禽兽,性清者荣,性浊者辱。
这首《啄木鸟》,正是左棻生命境界的体悟和人生境遇的写照。寂寂性清者,才能保守初心,留得本真。
其实,在华夏的历史长河中,这样才情卓绝的后宫女子数不胜数。西汉的班婕妤,唐朝的上官婉儿、杜秋娘,宋代的花蕊夫人等,她们都是从浩瀚星海中脱颖而出的闪耀珠贝,灿烂温润似珍珠,每一粒都曾饱尝过生命中的酸甜苦辣咸。
毛泽东的《咏梅》道:“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梅花洁身自好,冰雪皑皑中,不畏严寒,幽香暗渡,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点燃了冰凉中的激情与炽热,融化白茫茫的冰凌世界。
有人说,诗句中的“她”便是风雪中如梅花般的女子——民国才女林徽因。
林徽因之所以受人瞩目,受人尊重,受人缅怀,不仅是因为她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在建筑学上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优秀作品、名扬于民国名媛圈中的名噪一时,更是因为她面对病魔缠身时的泰然,提携文学青年时的慷慨热情,坚持学术真理时的严谨作风,以及那颗热爱国家的赤子之心。
因而,林徽因的美好,不在于她取得的成就和辉煌,而是身处世事繁华中和兵荒马乱里,经过万般磨难修得的那份如玉洁美的真诚、友善、好乐的纯粹心,犹如星辰闪闪挂在天边,引导着一拨拨热血青年勇往前行、无畏攀登。
人在旅途,有风光旖旎,也有艰难险阻。风风雨雨一路兼程,行过迤逦的原野,爬过重叠的山峦,跨越过万丈的沟壑……只要能经得起磨砺,受得住艰辛,抵抗住压力,满怀一颗晶莹剔透心,必会有圣洁之光不离左右。
不辜负苦难,不辜负挫折,生活,向前就好。
不辜负岁月,不辜负时光,学会等待与坚持,终将会有“拨开乌云见明月”的那一天。
不辜负热烈,不辜负静美。正如泰戈尔《生如夏花》中所说:
我听见音乐,来自月光和胴体
辅极端的诱饵捕获缥缈的唯美
一生充盈着激烈,又充盈着纯然
总有回忆贯穿于世间
我相信自己
死时如同静美的秋日落叶
不盛不乱,姿态如烟
即便枯萎也保留丰肌清骨的傲然
玄之又玄
静美,玄之又玄的美妙之花。静美,有着绚丽光彩的时光之书。静美,伴随着珍珠落玉盘的玲珑清脆。从洪荒亘古中盘桓来,不息不灭。
静下来,才能看见智慧之光
心静,万物美好。心静,时光翕动。心静,智慧生发。
年轻弟子入师门,求学心切。他没日没夜地研习功课,废寝忘食地好学进取,但始终毫无进展,将自己弄得身心疲惫,面容憔悴不已。
师父见此,叫于跟前,问:“时见你功课不息,往来匆忙,有人驱赶你吗?”
弟子恭敬道:“师父,无他,我只是在追赶前面的智慧之光。”
“凭何而说智慧光芒在你前方呢,而不是在你左右,你前后,你心中?”师父指着窗外,笑着问弟子,“你看,那翩翩起舞的蝶儿,去追它如何?”
弟子沉思不解,摸摸头说:“师父,它不就飞了吗?”
“对呀,若你再急着追,它们会如何呢?”
弟子想了想答道:“当然是越飞越远越高了。”
师父含笑不语,静静望着弟子。弟子疑惑,一会儿看师父,一会儿不自觉地望向窗外,凝神若有所思。
此时,蝶儿正轻轻地停在一朵菜花上,外面的世界静谧得如室内的气息,能闻见呼吸、心跳。
“师父,我懂了。”
“明白了什么?”师父问。
“师父,智慧之光随时都在啊,就像那只蝴蝶,不是追来的,不是急来的,也不是苦思来的,只要稍微停停脚步,它就在我们周围,随时随地皆可见、可触,你看,蝶儿。”弟子转身间,世界在他眼里,多么辽阔啊!
职场的压力,房贷的焦急,生活的紧凑,能真正静下心看世界的人有多少啊?
他能静下来。有人说,做演员,得向陈道明靠齐,做自己,也得向陈道明看齐。
做好演员,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静,等得了机会。没有好本子不接戏,没有准备好不接戏,不适合自己不接戏,唯有剧本打动了他,功课做得充分十足,角色令人怦然心动,挑剔的陈道明才会欣然接受出演邀约。因为这份执着与坚持,他有时三五年也不接一部戏。
有人说,这就是戏骨精神。
用时间、生命、灵魂去演绎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静下来的人,才能看到智慧之光,领略人生真谛。
还有人说,静下来的男人,最是有魅力。陈道明就是能静下来的“坐家”男子。
他说:“男人最大的时尚就是多在家待一待。其实把所有该回家的人都召回家,这个社会就会安定许多。现在有多少不回家的人,不是因为事业,而是在酒桌上,歌厅里。如果晚上每个家庭的灯都亮了,也是一种时尚。”
时尚地处理事业、家庭和婚姻关系,圆满的不仅是幸福的生活,还有心灵的温暖和精神的愉悦。
黄梅戏《天仙配》中唱道:“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夫妻双双把家还,陈道明和妻子杜宪的生活,虽不是这般田园意,山水情,却另有一番闲情逸致的恬淡和安然。
作为公众演员,陈道明是个中另类。他不喜活动,不喜结交,不喜外出,只愿意窝在家中看看书,写写字,弹弹琴。或者网上逛一圈,甚至是无所事事地发呆也好,他喜欢静静地,与时光闲扯,过悄然无声的小日子。
而妻子杜宪则对绣花情有独钟,时常坐在窗下,飞针走着五颜六色的丝线,凝眸聚神间,世界都在她的手上翻转飞翔。两人家中各自有爱好,各自玩耍,互不干涉,并不打扰,一切都那么静静地。
看过一篇写陈道明的文章,说他家中除了《人民政协报》,没有任何杂志,也没有电视,其他娱乐工具更是没有,夫妻两人的生活与喧嚣隔绝,与热闹无关,恬淡日子过得清新澄净,自在逸然。如此神仙美眷,真是羡煞旁人。
静下来的日子,我们也能拥有吗?
看青年演员江一燕作品《我是爬行者小江》一书,真正体会到了灵魂安静、生命盛放的姿态。
序言中,陈道明说:“娱乐圈一边是姹紫嫣红开遍,一边又是新人欢笑旧人愁,这其实没什么奇怪的,亘古如此,将来也不会有什么改变,要紧的是你是否能锻炼出宽容而平常的心。”
拥有一颗宽容心、平常心,无论是做演员还是歌手,当作家还是摄影师,甚至是十年如一日的“小江老师”,都会是坦荡的,热烈的,情怀的,乐在其中的。2006年,因拍摄一部文艺片,江一燕第一次来到了广西一个特别贫困的山区,一路悬崖峭壁的危险,一路穷困落后的场景,意料之外的遇见,意料之中的艰辛,让她目睹了山区孩子一张张渴望知识、渴望看到外面世界的脸庞,随时随地铭记心中挥之不去。第二年,江一燕只身再次前往,在山区默默陪伴孩子们整整一个月,与他们一起上课,做游戏,弹吉他唱歌,与一群山里孩子打成一片,成为十足的“孩子王”。
“小江老师”,山里孩子对江一燕最挚爱的称呼。年年温暖的陪伴,就是最挚爱的告白。
陈道明还说,雨伞自己撑,包要自己拎,有机会走一走远路,用双脚去感激一下这片护佑你的土地,对身边的每一个为你在奔波忙碌的人说一声“谢谢”。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慈悲,才会有爱。
做一个生命的行者,江一燕一直在路上。往山水远处,去遥远国度,望一座小桥,观一处老宅,每一个镜头捕捉最动人的瞬间,记录下生命的足迹,留影下最美好的人生。爱,是兴趣最好的老师,热爱摄影的江一燕,2015年拿下了美国《国际地理》摄影家奖,这是唯一一个女摄影师奖项。
陈道明和江一燕,他们都是能静下来的有心人,才有长青的艺术生命和勃发的文艺情怀。
美丽的心灵看世界,悲悯的心灵看苍生,世界因你而精彩,而澈静。
静下来的世界,眼睛是澄亮的,花草树木皆是伙伴,风霜雪雨亦是战友,它们随时随地在我们身边,构架人生蓝图,吐纳生命真谛。
静下来的世界,耳朵是被叫醒的。鸟鸣虫叫处处在,花开叶落时时有,大自然馈赠予我们天地妙音,万事万物和谐共生共荣,于是,细水长流,云淡风轻,人人皆可笑看日升日落。
静下来的世界,心跳轻缓,跫音美妙,咸咸的泪水也是轻轻颤抖着幸福的韵律。
别辜负年华,别错过感恩
在最美的华年里,绽放青春,心怀感恩。行善无界,亲情无疆。
幼儿园举办一场亲子互动活动,邀请了孩子们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参加。
活动当天,幼儿园被里三层外三层的欢声笑语包围得热气腾腾,一派喜气洋洋,孩子和家长都希冀在这里度过快乐轻松的一天。
当老师宣布游戏规则后,偌大的操场一时鸦雀无声,过了一会儿有些家长拉开了话匣子。
“让孩子给我们洗脚,这不是闲扯吗?”一个老奶奶生气道。
更有人高呼:“老师,能不能换成孩子喜欢的活动啊?”
队列里的孩子们也骚动起来,有种不安、抗拒的情绪在悄悄漫延。
抢白的,议论的,低声责怪的声音不绝于耳。
老师依然微笑,示意工作人员将热水桶一一拎上来,让排队的孩子按顺序就位,坐在小板凳上等候。
安排井然有序,空气中飘荡着如缕的丝丝温暖。
家长们仍然犹豫着,却听一个稚嫩的声音传来:“奶奶,我想像爸爸那样给您洗脚。”
话音一落,人群反而肃静了,有人径自往前找座位。
一切顺其自然,孩子们开始生涩地挽起袖管,试着为长辈洗脚。有的拎起袜子捂住鼻子,有的嘻嘻哈哈让家长一起参与,有的东张西望漫不经心地浇水,也有的专心致志既洗脚又给家长按摩……操场上,家长们的表情随着孩子们的细微动作变化起来。
活动即将结束时,老师说:“我们欢迎几个小朋友来分享为长辈洗脚的感想如何?”
孩子甲说:“老师,我不知道该怎样洗脚,但是和妈妈一起我就觉得快乐呢!”
孩子乙疑惑问:“以前都是外婆给我洗脚,老师,为什么我们要给她洗啊?”
老师微微一笑,再邀请小丙分享他的心得。
孩子丙上场腼腆道:“我的爸爸在外地工作,每次回家时他都会给奶奶洗脚,我就学会了。”
瞬间,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清代文学家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二十四回中,秦叔宝因烛火焚烧了捕批陈达(尤俊达)和牛金(程咬金)的公文而落下“抗违党盗”口实,单雄信、李玄邃与柴嗣昌等英雄慷慨解囊以“赔赃”了结此事,众人见心事了,喝酒至深夜,秦叔宝晚归。
他进城门见自家门未闭,“老母倚门而立,媳妇站在旁边”。
秦叔宝一惊,却听母亲挥袖落泪道来:“你这个冤家,在何处饮酒,这早晚方回,全不知儿行千里母担忧。”
好一句“儿行千里母担忧”,秦叔宝此情此景下定是心中温暖万般吧。
家有高堂,儿女之福。家有孝子,父母之幸。中国文化颂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将这些优秀的传统和文明的理念,以文字、戏曲、音乐、绘画、建筑等形式加以记载、传播、继承,形成了独有的华夏文明,独特的中国气质。
唐代诗人杜甫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处在烽烟四起、战火纷飞的境遇中,最念的是家,最记挂的是亲人。写一封信吧,通过战区,越过封锁,跨过江河,抵达朝思暮想的家乡,报个平安,问问家里近况,说说心中离愁,字字有泪,满篇皆情,这样的家书,何止值千金万金呢。
因为古代交通不发达,信息闭塞落后,古人想要在父母身前尽孝心,想要在妻儿面前享团圆,想要在兄妹跟前诉衷肠,这种简单的愿望,也是非常不易的。
诗人孟郊《游子吟》中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一朝出门,何时再归?所以,想要尽孝,得趁早啊。
古代文人求学三五载,考试三五载,路途中三五载,再如此折腾几趟,来来回回几个三五载,还如何尽孝啊。
历史上著名的大文豪苏轼和苏辙,两兄弟不远千里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高中之后的他们本是“春风得意马蹄疾”,金榜题名欢庆时,然喜报尚未传到故里,却收到母亲病故的噩耗。亲人逝去,再美再好的未来,都没了她的身影,尽孝变为一纸空谈。
依照朝廷制度,苏轼和苏辙为母亲守孝三年,以表达哀思、缅怀之情。同时,他们从即将分配的“公务员”转变为待分配的“公务员”,开始一段长时间的“丁忧”。这种尽孝,是真尽孝吗?
年华二十,花开最好最美的时光里,苏轼和苏辙两人赋闲在家,却成全了他们的孝心。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有娘,很温暖。尽孝,趁现在。随时随地,耽搁不得。
有一年春节联欢晚会,有了一部以筷子为主题的弘扬“家和万事兴”的宣传片,很是感人。无论是在皑皑北国,还是盈盈江南;无论是繁华城市,还是乡野村落;无论是老人小孩,还是姑娘小伙,都在热热闹闹过春节,听着“一双筷子易折断,十双筷子抱成团”的歌声,团圆的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年夜饭,众多的筷子出现在屏幕中,传递着关心和温暖,传递着团聚的喜悦、节日的喜庆。
有事没事要回家,回家就是一起吃饭,一双双筷子在夹菜,场面看起来非常热闹。
我们一生中,失去工作可以再找,失去爱情可以再寻,失去金钱可以再赚,但当亲人离去后,如何能失而复得?对父母的孝敬,便是这世间最长情的陪伴。
他们慢慢老了,他们唠叨多了,或者已然认不出你了,那该怎么办?
有部热播的电视剧《嘿,老头》,为千万子女寻找到了最好的答案。身为独生子女在外打拼,遇上独身的父亲得了老年痴呆症,生活不能自理了,该如何办?
是选择请人看护,是送到养老院,是边工作边照顾,还是放弃事业陪伴父亲等待病情好转?这道人生的选择题摆在主角面前,也摆在天下子女的面前,当有一天自己的父母身体有恙需要照顾时,我们该如何做?
剧中的人物,剧情的设计,很好诠释了当尽孝遇到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干扰,作为子女的我们该以什么态度,什么立场,什么办法去解决、调和。其实,生活和工作从来不会耽搁我们尽孝心。
《增广贤文》说:“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好好陪伴父母,珍惜现在拥有,不辜负年华,别错过感恩!
在世界的尽头,等一朵花开
方外红尘,红尘方外。得见真心净心爱心,世界的每个角落,都会摘得智慧的花朵。
青年问智者:“先生,最近烦恼,何处可得清静?”
“山水深林处吧。”智者笑曰。
青年甚喜,即刻前行,不待三日便垂头丧气归来。
抱怨道:“山上车,水中船,林中人,先生,可真比城里还热闹啊!”
“那去山里吧。”智者含笑说。
“是呀!那里清静。”青年幡然醒悟,欣然往之。
然不出一日,青年沮丧着脸又出现在智者面前。感慨道:“山里蚊虫多,也有不少烦恼。先生……”
青年欲言又止,终是没问出那句:“世间之大,真没有清静之所吗?”
智者微笑不语,招手青年坐下。
俩人面对面,先生喝茶。青年看先生,学着喝茶。
室内鸦雀无声,一切空洞,时光仿佛慢下去,光阴迟缓,一杯茶的工夫,世界无波无澜。
抬眼望,几缕风飘荡在窗帘上,阳光打在帘布上照了进来,此时,智者眼中静水深流,明媚正当时。
“原来,清静如此啊!”青年恍然一叹。
王维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心无滞碍,山间的桂花,或娉婷,或袅袅,或优雅,它们风情自若,或衣袂飘飘,或款款深情,或涓涓轻盈,它们会在每个夜凉如水的清净澄明里,与之对视、私语,耳鬓厮磨地纠缠与抚慰,让人心生清朗、静笃之感。
这种美好的心境、情境,便是与世界和解,与天地和谐,美好如斯。
诗佛王维,以入世的姿态,以出世的情怀,聆听时光开花,细嗅日子芬芳,将生活过成诗意,将人生绘成诗画,将生命凝成诗性,历史上典型的红尘人出世者,受人尊重和敬仰,引得后来人竞相模仿。
想起了前几日网上热议的一条消息,仿佛现代版的“出世”故事,细作体味,耐人寻思。
说是一对博士夫妇,二十多年前双双放弃令人羡慕的高校教师身份,去往大山中当农民。他们日复一日与青峰为伍,以小河为伴,于荒岭之上,和泥造屋,垦荒拓地,牧种耕植,自产自足过起了山居生活。
山里无电、无通讯、无网络、无自来水、无煤气,山里与外界隔绝,他们与外界的交往仅限于食盐、种子等必需品的购买。
山里耕田种地不用化肥、催长剂、农药,以农家肥自然催长农作物。山里用水是山上顺流而下的清澈甘洌的泉水。山里洗衣物从不用肥皂和洗衣液,净手是用草木灰。山里燃料是枯草枯枝,吃饭以高粱秆为筷。山里生活物资皆来源于自然界的采撷,原生态,高节能,再循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最环保,最节约,最绿色。
因为未通电,家中没有电器。因为无车辆,出门都是步行。因为没网络,家中没有手机电脑。屏蔽世界,也被世界屏蔽,世上一日千变万化,山中三年一模一样。
这对夫妇与世隔绝二十年,自找辛苦、甘愿清贫的生活选择,很是让人费解。
他们隐居心甘情愿吗?
他们生活真是很美好吗?
他们这样做后悔过吗?
是现实不如意,是理想受阻碍,还是意气用事,由此想到了隐居出世,结论不得而知。但是,从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能感知,一家人活得自在、自得、平淡、快乐。这种简单而平凡的生活,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是给了猜测者最好的答案吗?
现代人习惯了日新月异,习惯了高速发展,习惯了科技发达带来的好处和实惠。而山里这对夫妻却习惯了自给自足,自产自销,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譬如当高龄的妻子即将生产时,他们没有选择医院待产,而是由丈夫自行接生,进行术后处理等。如此做法,让人大跌眼镜之余,甚至佩服两位高级知识分子的学习、实践能力,接生办法两人应该是现学现用的吧。
在孩子的启蒙教育上,夫妻俩从不有意为之。只是将孩子放养在山野林间,让他放羊、牧马、养猪、割草、拾柴,俨然成了一个小小“放羊倌”。孩子没有玩具、书本、零食、动画片看,他有的是天上的星星,地上的萤火虫,还有山那边清晰可见的长城,父母亲会每天陪着他迎朝霞、送日暮。
陪伴,是他们给孩子最好的人生礼物。
如果不是因为孩子要进城上学,让外界知晓了一家人的存在,也许,再隔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也无人知晓他们生活在大山中的故事。
山里,充满很多想象。山里,让人捉摸不透。山里,故事还在继续。
我们看到的山里,是通过人物、文字、情节构建的图案,夫妻俩在山里饱尝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孤独寂寞,其实与山外是没有区别的,有的只是对生活的态度和生命的追求,自给自足,平凡清静,和睦相爱。
不论是身在山野,还是身处红尘,随方就圆,能伸能屈,高低相就,适应生活的种种改变,发自内心的恬淡、安然、自得就好。何必在意出与入的区别呢?
以入世者的心态出世,以出世者的姿态入世,遵从内心世界,顺应自我意识,接受自然法则,方能找到初心,回归本真,看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譬如我们看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有人看到他的桀骜不驯,有人看到了他的才华横溢,有人却看到他落寞书生的剑气。
看苏轼波澜曲折的一生,是看到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儿女情长,是“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美好向往,还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情漫天。
譬如再看情僧、诗僧、画僧、革命僧苏曼殊,雾里看花中,我们看到了一位有情有义的少年形象,看到了多情公子的爱恨不得,看到了革命者意气风发的一往无前。
世间万物,芸芸众生,不同来处,各自去处,珍惜当下,安然即好。
谁见证了你生命中沉寂的光芒
习惯沉寂,学会沉寂,往下沉一点,往低处走一些,才会看到水在流、云在走,岁月在丰富。
年轻徒儿问师父:“神像高高在上不应不和,游客还叩拜什么?”
“自己。”师父说。
徒儿纳闷了,心道:“那不是芸芸众生皆神仙,神仙何其多也?”
徒儿百思不得其解,再问:“既是叩拜自己,随时随地随意即可,师父,为何非得到山上的古寺来啊?”
师父不闻。如是日复一日,目送一波波游客匍匐在神像前,人人虔诚,各个肃穆。
徒儿只观,但见游客求福,神像皆不语;游客跪拜,神像亦不言。
神像始终高高在上,游客从来俯首甘愿。
徒儿一直想:“如果神像是自己,庙门前络绎不绝的信徒作何而来?”
这样疑惑中过去多年,徒儿成了师父。
有一天,年轻的徒儿问:“师父,神像高高在上不求不诉,信徒还叩拜什么?”
“自己!”师父脱口而出。
千载万年,守住清、静,才能明心见性。
台湾作家林清玄在《蚂蚁三昧》中说:“佛与众生,无二无别。”
如此说来,人与神仙无二般区别!
兜兜转转,找找寻寻,神仙与你我,一心距离而已。徒儿问一句是无心插柳,师父倒是醍醐灌顶了。
正如唐代无尽藏诗言:“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或一记眼神,一个动作,一份相遇,一次随时随地的因缘巧合揭竿而起,是生命中沉寂已久的智慧之光便会开出花来,清亮无比,澈见心性。
众里寻他千百度,顿悟只在一瞬间,宛如美酒开坛时,醉人芬芳纷至沓来,顷刻间溢满心田上。
这让我想起了一位好朋友的父亲与酒的情缘。他说自己的父亲对存酒有着特别的偏爱,常念一句口头禅:“好酒要藏,醇酒要放,时间是佳酿知己,美酒是士子良人,愈久愈香,愈沉愈好。”并分享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小故事:
父亲收集好酒、存放美酒已有近三十个年头了,他将这个爱好作了快乐事,几十年如一日,沉浸其中,自有一番意趣。每每提及酒,父亲便热情洋溢,喜悦十分,兴致摆弄起来,闻汾酒,摸郎酒,说贡酒,看瓶瓶罐罐的各色各样的白酒一字排开,而他随时可娓娓道来出处和逸事,说这瓶是张叔叔家抢的,那件是李叔叔家匀的,但凡叔叔伯伯们不喝或不存的酒酿,父亲都尽量买过来放着,坚持从未间断。
可也怪了,再好的酒再多的酒,父亲却不好这一口,也不轻易送人,这使得存酒愈来愈多,老酒愈放愈醇,家中空地愈来愈少,足让着急的母亲看酒满眼都是“愁”,可父亲依旧乐在其中,自得其所。
老酒就是父亲的心肝宝贝,无时无刻不关爱,造册登记,任谁也打不了它们的主意,我们一家人笑称他是“爱酒如命”的“葛朗台”,真是浪费了这些美酒佳酿啊!
这样的形象根深蒂固深植于家人脑海里,以至于他冷不丁要送人老酒时,我们一时间都没回过神来。
父亲决定将存放了二十年的老酒赠送给了一家酒厂。事情的起因很简单,这家酿酒厂急需一批陈年的好酒做引,厂长多方打听收藏老酒者,都被高额的要价吓了回去,听闻父亲收藏好酒,在别人都说没可能的时候登门拜访父亲,两人书房漫谈一下午后,父亲竟然答应赠十件老酒给这位厂长。不但分文不取,还亲自送到了酒厂,回来那天喝得酩酊大醉,“咿咿呀呀”还唱得欢!
家人不理解,怕父亲上当受骗,连忙追问原委,父亲只淡淡一说:“放着是‘死物’,留着干吗?”
家人更不解了,酒若是“死物”,何必辛辛苦苦几十年坚持存酒呢。后来,家中只要提及送酒一事,父亲便缄默不语。久而久之,也就作罢。
时隔半年的一次朋友聚会上,我意外地得知事情的真相。当朋友捧出叔叔酒厂酿造的新酒,说这坛醉美白酒的背后,有着一段比酒芬芳、甘醇的情缘。于此才知晓,父亲捐赠的这批酒,竟然救活了一家濒临倒闭的酒厂,厂长是一位残疾军人,退伍后带领着同样身残志坚的一群青年创业,父亲感动于他们奋斗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遂做出了一件他认为值得去做的事。
我们明白的那一刻,情不自禁地为这位父亲点赞,更是为这些生活的歌者点赞。人生十有八九不完美,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是吧?
朋友说完反问我,倒是问出了我沉寂已久的疑惑。
内心深处,有另一个沉睡的自己,与醒着的那个自己有着不尽相同的想法,他们可以坐下来慢慢长谈、交流吗?
试着问过自己这样问题的人,想是与众不同、自有主见了。
说起来,身边其实不乏这样的人。经常去公司附近一家书店买书,听闻书店老板也是一位残疾人士,在席慕蓉、汪国真诗歌红遍大江南北的年代,因为这一份所爱执意想要开一家书店,而又受制于资金的短缺向朋友们求助,却次次碰壁,甚至被笑话,行走都困难,还开什么书店?
现实就像一条鞭,不论理想多美好,它始终骨干着面对你,不依不饶最无情地鞭打着你认清当下,惊呼着“回头是岸!”可是,总有人不认这个理,定要自强不放弃,不达目的不罢休。
“自强书店”的牌子,就在这位自强不息的残疾人手中立起来了。
开办资金不够,就做小书店,那种多站几个人过道都略显拥挤的小店,利用空间高的优势再造一层楼,楼上铺木地板,木窗棂,木书架,书香和着木头香味,沁人心脾,引得好书者上楼来,临窗择地而坐,翻看书本就是一晌午,或是斜阳西下也不急着归,直到书店打烊时,已然华灯初上,车流鼎沸,才恋恋不舍离开。
从一无所有到一间小店,到再开分店,从单一的图书经营到读书活动的助力,梦想在一天天抽穗发芽,尽管也会遇见冬雪秋霜,但所有的风雨过后都会天晴!这家名为自强的书店终是在这座城市有了自己的坐标。
有人说这位老板守得云开见日月,问他:“这些年书店一定赚了不少钱吧?”
“仓库的书就是我所有的财产,富有得很啊!”老板爽朗笑答。
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圆满,谁说不是最珍贵的财富、最丰美的人生!
笃定的信念、安静的情怀、圆美的智慧,随时随遇都能点燃自信光芒,它朴素、优雅、持恒。
就像山谷幽兰自芬芳,冬雪红梅映晴川,溪畔翠竹生碧绿,晚来雏菊斗银霜,守得住寂寞,受得住清苦,扛得住沉寂,风雨之后自见彩虹,严霜之中自有清澄,坚持自己,得见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