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我国的日本近现代文学研究滥觞于19世纪末,至今已有120年历史。据王志松考察[1],若从译介的角度看,最早可以溯及1898年梁启超翻译日本作家东海散士的政治小说《佳人之奇遇》,译者在该书译序《译印政治小说序》中,对日本政治小说的社会功利性作了充分的肯定,是为我国日本近现代文学研究之镐矢。不过,真正从文学本体论的角度开展的研究,则要等到新文化运动前后。为了“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2],陈独秀等先驱者积极倡导文学革命。具体的措施就是“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3]如此文学观的具象化就是“白话文运动”的展开。它与日本三十年前如火如荼地推行开来的“言文一致运动”有着密切关联,换言之,日本的近代文学与我国的新文学,在时间链条上发生了逻辑关系,前者对后者产生了影响,提供了样板。此后,日本文学的翻译、介绍更加活跃。与此同时,批评与研究也全面铺开。正如王志松所指出的那样[4],回首120年的日本近现代文学批评和研究史,我们可以把全过程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1918年—1948年;第二期1949年—1976年;第三期1977年—现在。
笔者认为,日本近现代文学研究时至今日,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迄今为止的研究角度、研究方法以及问题意识,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节奏,也难以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为此,我们萌发了重新编写一部专业性著作的想法。即,在继承、借鉴并吸收前人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史的眼光重新耙梳自明治时代以来长达150余年的日本近现代文学发展的历程,聚焦各个时代具有感召力和代表性的作家,做比较深入的个案分析,以求点面结合,做到既全面又能够深刻地呈现其风貌及精彩之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近现代文学的发展进程,与我国近代文学发生、演变、塑型的过程大致吻合,毋宁说正是对日本近现代文学的观照、借鉴、吸收以及批判,使得我国文学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寻找到了“攻玉”的抓手。以研究日本近现代文学为发脚点去思考我们自己的文学问题,可以反观我国思想文化在进行近代性体验过程中所发生的曲折,把握现状,展望未来。换言之,通过将日本文学“他者化”,我们能够跳出既定的框框,客观地冷静地做自我反思。因此,重新尝试日本近现代文学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其现实意义也是非常重大的。
此书编写过程中不少同行及专家给我们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陈勤女士等编辑工作人员,在此书的出版方面给予了莫大帮助,一并表示感谢!
2017年夏于广州听云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