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美国制造业发展近况
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前的几十年里,美国制造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呈下降状态。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从1970年的24.4%下降到2009年的12.26%[5],如图1-4所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推出“再工业化”战略。“再工业化”战略的初衷是不仅要扭转长期“去工业化”带来的产业空心化问题,矫正美国经济发展的失衡,还要抢占未来全球高科技制造业发展的制高点。对于这样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一的政策不可能奏效。所以,美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相互配合,以期达到目的。
图1-4 各国制造业增加值对GDP占比
2009年美国发布《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指出制造业的重振应基于技术、贸易、税收、人才四个方面;建立“递延投资”计划以促进投资和提供直接贷款援助制造商;对研发、员工培训费用给予部分税收减免;重点要发展纳米技术、高端电池、生物制造、新一代微电子、高端机器人、清洁能源、航空、电动汽车等产业。2010年出台《制造业促进法案》,降低部分进口商品关税,以减少需要进口零部件进行生产的企业成本。2011年发布《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明确工业机器人产业是重振制造业的关键环节。2012年发布《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将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同年美国政府再次推出企业税改革方案,重点对创造本国就业的美国本土制造商加大减税幅度,鼓励在美国本土的投资,减少甚至终止对海外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2013年发布《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发展规划》,通过建立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强化各种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主题相互融合,促进制造业技术创新。同年9月发起成立“先进制造业合作指导委员会2.0”,新委员会将继续提出使美国制造业更具吸引力的政策和方案。作为该合作的一部分,将成立新的制造业创新研究机构,还提议设立80亿美元的资金,帮助社区大学与工业界合作,进行必要的行业培训。2014年为刺激在制造业领域的投资和创造就业,美国政府又确立了12个“制造业社区”。这是2013年9月启动“制造业社区投资伙伴关系”计划之后美国确立的首批制造业社区。未来预计美国将通过增加基建投资、大幅度减税等措施强化对产业资本的吸引力,全面促进制造业回归振兴、进一步加强美国的工业竞争优势。
“再工业化”战略遏制了美国制造业萎缩的趋势,使得美国制造业增加值上升。2009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为1.7万亿美元,占GDP增加值比重为11.98%。2010年为1.8万亿美元,同比上升了914.81亿美元。2015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突破了1.9万亿美元(以2010年不变价美元计算)。从绝对值看,美国制造业创造增加值比日本、德国、韩国制造业的总和还多,且增长率快于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等主要工业国家。有研究认为美国的制造业从未真正衰落,如果将美国的制造业当作单一产业部门来看,制造业是全美第一大产业。从全球范围来看,2015年美国制造业产出占全球制造业总产出约18.4%,仍然保持着全球制造业领先者之一的地位。
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也从金融危机时期的低谷不断回升,如图1-5所示。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增加了94.3万人。美国制造业还支持着供应链其他环节及其所在社区的数百万就业岗位,全美各州制造业就业人数普遍增长。[6]虽然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比1979年最高峰时减少了近800万人,但工人收入、生产效率、产值和出口额都在不断提高。1987年以来,美国制造业工人每小时产出增加了2.5倍,如图1-6所示。美国制造业的失业问题不是因为衰落,而是由科技进步和产出效率提高造成的。制造业就业人口比例下降,但GDP占比不变,说明制造业效率在不断提高。
图1-5 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单位:千人)(来源:美国劳工部)
图1-6 美国制造业工人单位小时产出(以2009年折算)(来源:美国劳工部)
效率的提高源于技术的进步,而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创新的生态体系。美国的创新生态系统在20世纪发展迅速,使美国成为研发活动方面的全球领先者,这一点可以从美国在研发方面的高支出、顶尖学府和研发人才以及对先进技术商业化的巨额风险投资得以证明。
在2016年美国联邦政府预算中联邦研究与开发预算为1452亿美元,较2015财年拨款额增长6.4%,占同年联邦总预算的3.5%。在美国强健的研究经费体系支持下的国家实验室和大学研究也充分证明了其显著的先进制造能力研发水平。美国能源部下设17个国家实验室,是开展基础研究方面的知名先驱,其研发的开创性技术每年创造210亿美元的价值。[1]有研究表明,制造业研发人员占全美研发人员总数的60%;私营部门研发投入总额的75%用于制造业;而且美国的大多数专利为制造业企业所有。平均来看,美国制造业企业比其他行业企业更具创新性,其创新能力相当于其他行业企业的两倍多。以2008~2010年间为例,这期间有创新成果的制造企业占30%以上,而其他行业企业只有13%。[7]美国企业、国家实验室和大学在研发方面通力合作,以提高制造业竞争力。该合作已见成效,形成了一些制造业中心,比如底特律汽车城和硅谷高科技中心。除了政府投资,风险投资也成为美国创新技术产业化重要的孵化器,向创新科技企业注入了大量的资金。资金的进入推动了美国的计算机软件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医药技术的发展,不仅诞生了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康柏通信公司、苹果计算机公司、数字设备(DEC)公司、太阳微电子(Sun)公司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还使它们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型企业甚至是创意型公司迅速发展并扩张成为全球驰名的跨国公司,推动美国计算机和电子产品增加值极速增长,如图1-7所示。在2017年4月世界最大的财经资讯公司彭博社发布的全球上市公司资产排名中,美国的苹果公司(7556亿美元)、谷歌母公司Alphabet(5805亿美元)、微软(5066亿美元)、亚马逊(4339亿美元)、Facebook(4099亿美元)等科技公司分别名列全球十大市值公司的第一、二、三、四、六名。
图1-7 美国计算机和电子产品增加值(单位:十亿美元)(来源:美国商务部)
美国科技类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公司的崛起,进一步推动了美国制造业向网络化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概念随后诞生。“工业互联网”最早由通用电气公司于2012年提出,随后美国五家行业龙头企业联手组建了工业互联网联盟(Industrial Internet Consortium,IIC)并将这一概念大力推广开来。除了通用电气公司这样的制造业巨头,加入该联盟的还有IBM、思科、英特尔和AT&T等IT企业。工业互联网联盟致力于发展一个“通用蓝图”,使各个厂商设备之间可以实现数据共享。该蓝图的标准不仅涉及因特网协议,还包括诸如IT系统中数据的存储容量、互联和非互联设备的功率、数据流量控制等指标。其目的在于通过制定通用标准,打破技术壁垒,利用互联网激活传统工业过程,更好地促进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