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简单面诊消百病全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基础篇:认识面诊

第一章 面诊基础知识

望、闻、问、切是中医的四大诊法,而面诊又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被历代医家所重视。人的面部是众多经脉汇聚之所,所以脏腑气血的盛衰,会在面部有所表现。面诊就是通过观察面部色泽、形态等的变化,来了解人的身体状况。

1 何为面诊

中医面诊是我国历代医家几千年来诊断疾病的宝贵经验积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中医利用人的面部来确定是否患病以及患病的轻重,更有“察言观色”的说法。那么,什么是面诊呢?

面诊就是透过面部反射区观察脏腑疾病与健康状况的诊法,即医生运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来对面部整体及五官进行观察,从而判断人体全身与局部的病变情况。通过对面部形态、颜色、皮肤、瑕点分布等方面的观察,从而得知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的状态,简而言之就是“看五官,观气色,辨脏腑之病”。

根据脏象学说的理论,内在的五脏,各自与外在的五官七窍相连,它是人体与外界相互联系的通道。所谓五官,是指眼、鼻、口、舌和耳,它们是五脏与之相连的感受器。七窍,是指头面部的七个孔窍,即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两个鼻孔和口。五脏的精气通于七窍,头面部能直接地反映身体的状况。因此,每当人体有潜伏的病症时,头面部就会相应地出现一些变化。

祖国医学中的望、闻、问、切诊断方法都是为辨证论治服务的。而面诊属中医望诊的范畴,通过对头发、面部、五官的形色等观察,从中获得脏腑、气血各种病理变化的部分情况,成为辨证和论治的一种依据。“有诸于内,必行诸于外”是中医学朴素的辨证法。所谓“相由心生”,是由于脏腑与面部之间的联系,内在五脏六腑的病理变化或是心理变化,都会表现在头面部的相关区域,所以头面部的望诊最能洞察病机,掌握病情。

“疾病欲来神色变”,身体的变化过程,无论是从健康到生病,或是由病态到慢慢康复,其转变大多是循序渐进的,而且一定会出现某些征兆。正如《望诊遵经》所说:“将欲治之,必先诊之。”如果我们能够仔细认真地观察人的五脏六腑,发现其细微的变化,及早采取措施,便能做到趋吉避凶。

面诊流程

面诊流程图

面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观察人的面部形态、颜色、神态等的变化,来搜集所需要的诊断信息。

面部八卦与五脏在面部的分布

古人将人的面部与乾、坤、坎、离、兑五卦对应,又与人体脏腑对应,作为望诊的依据。中医学认为五官端正、轮廓分明、光泽有神是健康的标志。

2 面诊的理论依据

《黄帝内经》是面诊术理论形成的代表作。早在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中《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就指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孔)窍。”说明人体内脏功能和气血状况在面部都有相应表现,人们可以通过对面部各种状况的观察,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态和病情变化。

面部为诸多经脉的汇聚之所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手足三阳经皆上行于头面,面部的血流丰盛,为脏腑气血之所荣。

祖国医学通过长期大量的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经络为通道,气血为媒介,内联脏腑,外络肌肤,感观四肢百骸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体内一旦发生疾病,便会在身体外部表现出来;身体外部的疾病,也可以影响到内部组织器官的变化;局部的病变,可影响到全身。反之,全身病变也可反映到局部,如头发、面部、目、鼻、唇、耳等部位。因而望诊这些部位的形态、气色变化,也能判断出内在各脏腑的功能状态。这就是面诊的原理,其理论系统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形成。

面部变化较其他部位更容易把握

面部皮肤薄嫩,其位最高,其色泽变化易于外露,所以也最容易把握。

观察人外部的异常,就可以测知人体内部的病变。即《黄帝内经》所言“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如元代著名医家朱震亨所说:“沃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必形诸外。”身体的变化过程多是循序渐进的,而且都有蛛丝马迹可循。我们要细心观察五官,发现其细微的变化,探知其发生的原因,从而及早就医。

面部与人体的对应

人的头面是许多经脉的汇聚之地

人体许多经脉都上行至头面部,人体经脉运行自如是脏腑精气充足的表现。所以,观察人的面部可以作为诊断脏腑病变的一种手段。

面部与人体的对应

人体面部与全身都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对应关系来判断身体各部位的变化。下图所示为面部侧面与人体的对应关系,另一面与此面对称。

3 脏腑在面部的分布

面部可以反映身体各部位的生理信息,使面部成为整体完整的缩影。面部的各部分属不同的脏腑,是面部望诊的基础。清朝医学家陈士铎说:“看病必察色,察色必观面,而各有部位,不可不知。”

《灵枢·五色篇》中将人的面部比喻为一座宫廷院落,鼻居中央,位置最高,故曰明堂。其余各部,皆如此形象化地予以想象:鼻部称为明堂,眉间称为阙,额称庭(颜),颊侧称为藩,耳门称为蔽。正如《望诊遵经》所说:“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这是面部脏腑分布总的规律。

面部各部分与五脏的对应关系是:庭候首面,阙上候咽喉,阙中(印堂)候肺,阙下(下极)候心,下极之下(年寿)候肝,肝部左右候胆,肝下候脾,方上(脾两旁)候胃,中央(颧下)候大肠,挟大肠候肾,明堂(鼻端)以上候小肠,明堂以下候膀胱、子宫处。

《素问·刺热篇》把五脏与面部的相关部位划分为:左颊候肝,右颊候肺,额候心,颏候肾,鼻候脾。并说“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虽然这是从热病的角度来划分的,但后世医家,已把它扩展推广到对一切疾病的望诊上。

《灵枢·五阅五使》中说:“五官者,五脏之阅也。”所谓阅,是见于外而历历可察之义。据此,喘息鼻张是肺病,眦青者是肝病,唇黄者是脾病,舌卷短而颧赤是心病,颧与颜黑是肾病。肾开窍于耳,当为耳黑。临床上,可以将此作为望面色的补充,且可据五脏与五体的联系,以诊断皮、肉、气、血、筋、骨之病。例如《灵枢·卫气失常篇》中说:“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皮;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营气濡然者,病在血气;目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尘垢,病在骨。”

注:《黄帝内经·素问》和《黄帝内经·灵枢》中关于人体脏腑在面部的色部划分观点稍有不同,故本书在上文中分别阐述,望读者在阅读中注意。

面部反射区

《黄帝内经》对面部的分区

《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篇》把人体面部分为:鼻部称为明堂,眉间称为阙,额称庭(颜),颊侧称为藩,耳门称为蔽。

面部反射区

人体面部是一个全息图,不仅脏腑在面部有分布,而且人体各个器官也按照一定的规律分布在面部,如图所示:

4 面诊时的距离

面诊不仅对时间和光线的要求很严格,对距离也有严格的要求。面诊一般分两步进行,先远距离观察整体,再近距离详细观察各部分。

远距离看整体

面诊时,先要把握人的整体面色,一般是在十步以外。周学海认为:“凡诊面色,以远望而乍视之,为能得其真。”提出远望的必要性。《灵枢·五色篇》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指出远望的具体距离应该是“去之十步以外”。蒲辅周先生也强调:“望患者之神色,要在自然光线下,距离十步左右,方可见真。”

远距离面诊的重点是,患者颜面总的气色及五官的形态变化。在这一点上,近距离观察是无法很好把握的,只有远距离观察,才能达到“旁观者清”的效果。

近距离看局部

对人的整体面色把握之后,就要拉近与患者的距离,详细观察患者面部各部分的气色和形态变化。近距离也就是一般的诊病距离,一般为几十厘米。根据脏腑在面部的分布,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进行。

我们可以采取先中心再外围的方法来观察面色。

1.先观察眼眦垂线,即从眉心至上唇的部位,这一部位也是肺、心、肝、胆、脾、胃、膀胱、子宫等的分布区。

2.然后再从右颊沿弧线横过鼻梁至左颊,即肾、大肠、小肠的分布区。

3.然后从下颏按顺时针方向依次观察右颊—前额(脑、脊髓分布区)—左颊等部位,包括五官在内。

面诊时,要养成按一定顺序观察面部的习惯,既迅速,又可以防止遗漏。远望时发现异常的部位,要格外加以注意;近距离时,必须详细观察、分析比较。

面部中心坐标法

面诊时的距离

面诊时要按照先远后近、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全面把握面部的各种变化,以作出正确的判断。

面部中心坐标法

观察面部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这样才会避免遗漏,对面色的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下图标示出了以鼻、耳门为中心的面部中心坐标,不仅有助于我们对面部脏腑的分区有一个更好的把握,对望诊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5 面诊要部位、气色合参

中医望诊是通过观察人的面色变化来反映身体状况,这就需要有参照对象。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自身禀赋不同,面色也不一样,所以面诊时的参照对象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是自己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的面色对比。这种变化除了自己,别人很难把握。所以这就需要自己经常照镜子观察自己的面色。除此之外,还要和自己身体的其他部位进行对照。

脸色与手背肤色对照

由于这两个部位都暴露在外面,所处的环境基本相同,所以,以手背为参照对象,可以轻松地了解自己的面色是否发生了变化。但是,对于经常戴手套、手部接触阳光少的人则不能用这种对照方式。

脸色与颈部肤色对照

由于人面和颈部距离接近,所处环境相近,接收日光照射也差不多,所以肤色更相近。可以将面色和颈部的颜色对照,了解面色是否发生了变化。但是,对于脸色和身体颜色不同的人则不能采用这种对照方式,以免发生误差。

面部的中心与外围对照

中医将眼以下嘴以上的部位称为“内部”,这一部位也是人的五脏六腑主要分布区。面的外围主要是肩、肘、手、膝等的分布区域,叫做“外部”。当人体出现某种严重疾病时,人面的内部和外部就会出现颜色偏差,变成“花脸”。

面诊时要五色交错合参

《望诊遵经·气色部位合参》所云:“察其气色,分其部位,则脏腑之病著,症候之变明,明堂如此,面貌亦然,面貌如此,五官亦然,后之学者,仿此而推之可也。”气色除了在面部按照一定的规律分布外,还有色泽的不同,如常色变色、主色客色、浮沉清浊、太过不及、生克顺逆、轻重吉凶、六淫七情、脏腑经络、寒热虚实等。所以,面诊时要将五色交错合参来诊察身体健康状况。

面诊五色及其意义

面诊时的五色及其意义

面诊的察色,主要是观察面部的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之间的变化。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含义,不同的色泽也有不同的主症,这里仅作简要说明。

望面色时的几对概念

6 怎样望色

所谓望色的方法,是指望色时要注意分辨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望诊遵经·相气十法提纲》中说:“大凡望诊,先分部位,后观气色,欲识五色之精微,当知十法之纲领。”可见掌握望诊方法在望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面色浮是色显于皮肤之间,主病在表;沉是色隐于皮肤之内,主病在里。初浮后沉是病自表入里,初沉后浮是病由里出表。

面色清是清而明,其色舒,主病在阳;浊是浊而暗,其色惨,主病在阴。自清而浊,是阳病转阴,其病加重;自浊而清,是阴病转阳,病在好转。

面色微是颜色浅淡,主正气虚;甚是颜色深浓,主邪气盛。微者不及,甚者太过。自微而甚,则先虚而后实;自甚而微,是先实而后虚。

面色散者疏离,其色开,主病近将解;抟者壅滞,其色闭,主病久渐聚。先散后抟,病虽近而渐聚;先抟后散,病虽久而将解。

面色润泽是气色润泽,主生;夭是气色枯槁,主死。将夭而渐泽者,是精神来复;先泽而渐夭者,是血气益衰。

总之,望色的方法是辨其色之气,而气乃色之变化,所以可从总体上辨表里、阴阳、虚实、久近、成败,这就是望色讲究方法的临床意义。但只有将望色的方法与五色合参,才能谈得上色诊。例如,色赤主热,赤而微,为虚热,赤而甚为实热;微赤而浮是虚热在表,微赤而沉是虚热在里,如此等等。再合以清浊、抟散、泽夭,错综合参,不仅可以推断病性、病位、病势、病机,而且可以推测疾病的传变和预后。正如《望诊遵经·五色十法合参》中所说:“病情深奥,望法精微,间有隐于此而显于彼者,其病盖又有遁情焉。”所以,只有错综合参,才能获得较为正确的诊断。

面色的善恶

面色的善恶

一般情况下,面色明润含蓄者为善色,表示脏腑并未大伤,神气仍旺,预后良好;若面色晦暗暴露者为恶色,说明五脏之中有一脏败坏,或胃气已伤,精气大亏而神已衰,预后不良。

面色的清浊与主病

健康的人面色清明润泽,有病的人面色晦暗、污浊。面色由清明转为晦暗,标志着健康的人得了病。

7 掌握面诊要点

一般来说,脸色的变化是非常轻微的,要想准确分析面部的各种颜色,把握身体健康的变化,就有必要创造良好的观察条件。

时间最好选择在早晨

面诊选择在早晨,是因为人早上起床还没有经过情绪变化和运动等因素的影响,此时人之阴气未动,阳气未散,气血未乱,面色最自然。如果有疾病,便很容易从面部显示出来。从这一点上来说,自己最能把握自己面色的变化,最适合做自己的面诊医师。

光线要间接日光

中医面诊要在间接日光的条件下进行,不能让面部直接曝露在太阳下。在柔和的光线下,面色最易于诊察。比如说,在透光性较好的向阳房间进行面诊较为适宜。

如果没有太阳光,想在灯光下进行面诊,这是很容易出现误诊的。比如说,白炽灯会使面色发白,日光灯和烛光会使面色偏黄。中医历来就有这样的警戒谚语:“灯下不看色,看色必出错。”

排除影响面诊的环境因素

面部气色会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比如说,酷热严寒使人面发黑,室内工作使人面发白。经常受日晒、风吹、雨淋,以及各种化妆品、油脂等因素的影响都会造成假象,这些变化改变了肌肤的颜色,使它不能真正反映内脏的状况(《形色外诊简摩》对这一点论述甚详)。因此在就诊时,务必把这些因素考虑进来,让患者卸妆之后再来面诊。

排除影响面诊的心理因素

另外,在面诊时还必须考虑情绪对面色的影响。当人们处于愤怒、悲伤、狂喜等情绪时,面色会表现出不同于平时的颜色。所以,在对患者进行面诊前,还必须使患者身心宁静,尽量避免这些气色变化。所以,《望诊遵经》上说:“望色还须气息匀。”

面色与季节相应

面诊时的注意事项

望面诊病的前提条件是,面诊必须准确反映人的健康状况。这就要求面诊时必须创造良好的观察条件。

面色与季节相应

由于人体脏腑与面部对应,而五脏又对应不同的季节,所以,人体面色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本章看点

形、神、色要综合考察

面诊要将形、神、色三者综合起来考察,才能确保准确性

木形人

肝经气血旺盛,平常宜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火形人

心经气血旺盛,应养成冷静、沉着的习惯

土形人

脾经气血旺盛,应保持情绪稳定,进食不宜过饱

金形人

肺经气血旺盛,应锻炼身体以提高免疫力

水形人

肾经气血旺盛,应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多交朋友

得神

又称有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少神

即神气不足,是轻度失神的表现,介于得神与失神之间

失神

也称无神,是精损气亏的表现,说明病重至笃

假神

是患者出现的暂时好转的假象,是临终的表现

什么是正常的面色

正常人的面色应该是光亮润泽的

脏腑异常时的面色

人体脏腑出现异常时,面部色泽就出现异常

头发的健康与不健康

头发乌黑润泽、富有光泽是健康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