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这出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8章 生命的依怙——皈依浅释(1)

顶礼集佛、法、僧三宝于一身的

大恩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

皈依是一切修行的基础,而皈依的基础是信心。

人们对佛教的皈依存着种种误解,或以皈依佛教为迷信,或认为皈依只是走形式,或未能圆满地皈依三宝,尤其学佛者因为对皈依缺乏基本的了解,而在修学中出现偏差,诸如此类,令人见之黯然。

我虽愚笨,依止大德善知识多年,耳濡目染,也学到了一点最基础的佛法,愿在这里与大家分享,简单跟大家谈一谈皈依三宝的含义,皈依的发心、方式、学处等,供各位参考,我自己也正可以温习一遍。

1.皈依的基础:只要对三宝有信心就可以皈依

首先,皈依二字,皈是回归、还原之义,依是依靠、依止的意思。佛教的皈依指皈依佛、法、僧三宝。无始以来,我们妄想攀缘,逐念流转,苦海浮沉,无处依止,无处归宁,如今皈依三宝,即是以三宝为依怙、归向,在三宝的庇护下远离贫乏、忧惧、苦难及三界一切痴迷。

皈依是一切修行的基础。经常有人跟我说,只想开悟得智慧,不想皈依,也不想持戒、行善。这好比想在空中盖楼,不打地基,不要一至九层,直接盖第十层,可能吗?

《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从定发慧。”没有戒定,何来智慧?佛法与一般的世间学问不同,不是靠单纯的研究就能了达其义。佛法需要受持,要拿到身心中去求证,证到了才是真正明了。这求证的过程即是按照经律论三藏所诠释的法门精进修行,在心相续中生起戒定慧功德的过程。

一切戒律的基础是皈依,没有皈依,便得不到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的戒体,而皈依的基础是什么呢?是信心。在皈依之前先要对三宝有信心。

信心分为三种: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

有的人天生就对佛教有好感、有亲切感,见到佛像、经书、寺庙、僧侣、僧衣等,或者听到佛陀、大德的生平事迹,或者听人讲解佛法,心里就欢喜、感动、仰慕,自然而然就相信三宝的功德和加持。他们对佛法或许还知之甚少,却对三宝怀着发自内心的爱敬。“一见到,心里便开始微笑。”就是这样。这种信心建立在单纯、清净的情感基础之上,所以称为清净信。

欲乐信,是指自己也想成为像佛陀、菩萨或倾慕的上师那样具有种种功德、庄严,或者听闻到佛法而愿意按照教导去做,从而获得正法的功德。比如,听到轮回恶趣的痛苦之后,生起想摆脱远离的心;听到善趣、解脱的安乐,生起希求的心;听闻善恶取舍的道理后,生起想行持善法、断除恶业的心,等等。这时,对三宝的信心不只是欢喜、爱敬,而且还进一步希望自己也能拥有三宝那样的功德。

胜解信是在深入了解了三宝的不共功德和加持之后,从内心深处生起信解,确信三宝是自己走出三界迷途唯一的依怙。此信心不可动摇,不会因情绪、时间、地点、经历的变化而退转。这时,三宝不再是存在于外部、供仰慕的对象,而是越来越与我们的自心融合,成为自心中的安乐和力量之源,并将最终与我们的心无二无别。

从清净信到胜解信,我们对三宝的信心越来越富有理性。

普通人的心是如此易变,基于纯感性的信心虽然也很好,却不够坚韧、深广,不足以持续地激励我们采取行动去实践佛法,为解脱轮回而奋力修行。

佛陀也曾开示说不要让情绪、偏好主导对佛法的信心,而应通过闻思修去检验佛陀的教言,由闻思而了解教法,由实修而获得证法功德,在闻思修的基础上建立起对三宝的坚定信心。

信心是开启修行之门的钥匙,修行也是不断增上信心的过程。

大多数人刚开始对三宝的信心都会比较偏于感性,这没关系。实际上能对三宝自然生起欢喜之心,是往昔积累了巨大善根的结果,若自己或他人有这种清净的信心,我们应当真诚随喜。

以后随着闻思修行的深入,再不断巩固信心,使清净信增上为胜解信。就像聚光镜把阳光聚于一点使稻草燃烧一样,无伪的信心能把三宝无处不在地加持在我们心中聚焦,点燃我们内心智慧与慈悲的灯火。《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信心使痛苦的彻底止息、智慧的圆满显发成为可能。

2.皈依的对境: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佛、法、僧三宝是我们皈依的对境。

佛宝的本体是断证究竟,也就是断除了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等一切障碍,证得了究竟圆满的智慧。再无所断,再无所证,断证都达到了究竟,这是佛宝的本体,由佛的三身五智来体现。

三身指佛的法身、报身和化身。

法身是自性光明。报身、化身是佛在不同有情面前的显现。

具体而言,在清净者面前,依靠佛的自性大悲、愿力以及所化一至十地菩萨的福德力,而显现报身,比如金刚萨埵等报身佛刹土的主尊,一地以上的菩萨才能现量见到。

在不清净者面前,依靠受用圆满身的发愿力和所化众生善法增上福德力,显现佛的殊胜化身,比如圆满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释迦牟尼佛,这是没有证悟的众生也能现量见到的。

佛的化身除殊胜化身外,还包括:

一、秉承佛陀慧炬、以正法饶益众生的大德善知识。佛陀在《涅槃经》中说:“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末时五百世,我现善知识,饶益汝等众。”就是说在末法时期,佛陀将示现善知识的形象来度化众生。

二、佛陀在《耳饰经》中说:“末法五百世,吾现文字相,意念彼为我,尔时恭敬之。”法本文字亦是佛陀的化身,以教法引导众生出离轮回无尽的痛苦。

三、《白莲经》云:“化为诸多佛像后,利益众生令行善。”佛塔、佛像、佛舍利等都是佛宝的所依,代表真正的佛。

四、凡是能为众生带来利乐的事物,哪怕是酷热中的一阵清风或是寒夜里的一盏灯火,都是佛陀的种种化身。

佛的五智是指法界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五智细讲起来非常复杂深奥,初学者颇难理解,这里我们就不展开,等以后有机会再讲。

法宝的本体是断除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的方便,包括断除障碍的方法和障碍断除后现前的功德,具体体现为佛陀的教法和证法。佛陀宣演的八万四千法门归纳为经、律、论三藏,又称教法。三藏诠释的含义为戒、定、慧三学,又称证法。

僧宝的本体是具足智慧和解脱两种功德。在不同程度上证得了智慧,解脱了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的修行者,是僧宝。根据大小乘共同的观点,释迦牟尼佛教下出家的四位僧人就可以代表僧团,僧团即僧宝,是我们皈依礼敬的对境。根据大乘不共的观点,只要是证悟者,无论一人还是多人,无论出家还是在家,都是僧宝。

由以上对佛、法、僧三宝的简要释义,我们就知道,平常所说的三皈依——皈依佛即以释迦牟尼佛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为导师,皈依法即以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和证法为解脱的道路,皈依僧即以僧团和证悟的圣者为道友,也可以理解为:皈依佛即以回归自性为目标,皈依法即承诺精进不退地修持断除障碍之种种法门并现前戒、定、慧的功德,皈依僧即誓愿一步步断尽障碍,一分分证得本智。三宝皆在一心当中。

前一种皈依把佛、法、僧视为外在,寻求的是外在三宝的救护。后一种皈依是皈依自相续所摄的三宝,通过在自相续中断除障碍、证得智慧并最终圆满断证功德,使自己免于痛苦和无明。

我常听人说:真正的皈依是皈依内在三宝,不是皈依外在三宝。果真是这样吗?其实内在三宝与外在三宝是无法截然分开的。以佛宝为例,前面我们讲到,佛宝的本体是断证究竟,而断证究竟通过法、报、化三身来体现。法身是断证究竟,报身是断证究竟,化身也是断证究竟。皈依内在的法身佛与皈依外在的报身佛、化身佛实际是一致的。法宝、僧宝亦然。

其次,我们通过皈依外在的三宝,慢慢把内在三宝的功德引发出来,那时我们将体会到:外在三宝其实是内在三宝的投射,正因为我们内在本具三宝的功德,才会在因缘成熟之时现前外在的三宝。“迷时师度,悟了自度”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师集三宝于一身。不识本性的时候,是三宝度我;识了本性,方知是自己度自己。

3.皈依的发心:自利利他

有时我们会觉得自己在许多方面都做得很差,自私、偏激、目光短浅,离真正修行者的标准还相差太远,这样是否有资格皈依呢?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决定你是否能皈依。皈依唯一的条件是信心,对三宝有信心就可以皈依。

大家出于不同的原因,为各种各样的痛苦所迫而向三宝寻求庇护慰藉,然而不管我们是由于怎样的因缘来到三宝面前,在正式踏入佛门成为佛弟子之时,我们需要端正自己的发心。

今日皈依,我们不是仅仅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一切众生脱离痛苦、获得安乐并最终成就佛果。这个崇高的誓言将一路激励着我们,它赋予我们的修行更深广的意义。

为了别人、为了众生的利益而皈依三宝、勤苦修行,这与当前鼓励自私和贪执的现实环境是格格不入的,而佛法的修行者从进入佛门之初便在上师的建议和引导之下,选择一条具有叛逆精神的生活道路,以莫大的勇气和耐心去坚持自己对轮回的叛逆。

我并不是说你不可以为了自己免于病苦厄难或者为了今生来世的幸福美满而皈依三宝。佛门有求必应,只要你有虔诚的信心,一定能感应到三宝的救护、加持。然而我们要知道轮回的本质就是苦的,即使不看前世后世,仅这一生的几十年也足以让我们尝遍忧恼的滋味,种种不如意,种种无奈,从生到死,无有间断。在这纷扰忧苦之中,我们辛勤地维持着各自的生活,没钱的愁钱,没名的愁名,没感情的愁感情,一旦都有了,又愁失去。无论贫富尊卑,有无同忧,皆是为心走使,难得安适。

大家所受的教育,拥有的生存技能,到目前为止为得到幸福做出的所有努力,大多数是以自我为中心,为了实现自己在轮回中短暂的安乐,而即使如此,即使只是一个人的短暂的安乐,似乎也很难实现。那么为什么不换一种态度和方式去避免痛苦,追求幸福呢?

寂天菩萨曾说,一心为众生着想的人,早已成佛,得到了究竟的智慧和解脱;而处处为自己打算的人,却还在无明和痛苦中流转。

为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并最终证得佛果而皈依,这从发心的角度说是大乘的发心,从誓言的角度称为果皈依。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以佛为导师,以法为道路,以僧为道友,坚定地随学三宝,称为因皈依。我们特别强调皈依时要发菩提心,因为在菩提心的摄持下,皈依自然包含了因皈依和究竟的果皈依,圆满无偏废。

皈依的时间是从现在起直至证得无上菩提,其间无论要经历多少世多少劫都誓不舍弃三宝。从这一点可以看到果皈依的必要。究竟的果皈依是为了一切众生最终成就佛果而立下誓言,一切众生也包括自己,所以究竟的果皈依也就是发誓为了一切众生,自己要证得无上菩提。

有了这种决心,无论遇到怎样的违缘,无论要经历多么漫长的修行,我们都不会退缩、放弃。而要成就佛果,我们需要随学三宝,因皈依也就必不可少。

4.皈依的方式:誓言与修行

皈依的方式包括誓言皈依和修行皈依。

誓言皈依是在佛像、经书等三宝所依面前,由戒律清净的出家人主持皈依仪式,念诵仪轨,受持皈依戒,发誓从此以后以佛为导师、法为道、僧为道友,永不舍弃三宝。以后在平时则可以自己于皈依境前念诵皈依偈,温习皈依的誓言。

修行皈依是依照这个誓言,在实际修行中唯一随学三宝。

社会上很多人认为心好就行,不害人就是第一好人,何必学佛。大家可以静下心来诚实地省察一下自己的言行,起心动念总不离贪嗔痴,如何能夸口说心好?每一天的所作所为,有意无意间给众生造成了多少恼害,有多少不予取的行为,说了多少妄言绮语,又如何能自诩为好人?不学佛,不知道看护身心,不知道圆满的因果取舍的道理,如此在不知不觉中造业,循业流转,不由自主,终究是既不能利己也无法利他。

关于皈依,有一种比较流行的看法是内心皈依最关键,只要心里皈依就行了,不必那么注重形式参加皈依的仪式。这个想法只有部分正确。

有皈依的愿望,在心里发誓皈依三宝,的确非常重要,但是要获得圆满无缺的皈依戒体还需要其他条件:皈依戒一般而言要在三宝所依前求受,也就是前面所说的要在佛像、经书前,由授戒师按照仪轨传授皈依戒。其次,在授戒师传戒时,求受者对自己已经获得了皈依戒体有一种确信。这确信是很关键的,若只是对佛教有好感,有皈依的愿望甚至决心,但没有如法的皈依仪式,你就不会对自己已得戒体有确信。换句话说,你内心对自己是否真正算皈依了三宝这一点是模糊,不能确定的。

如法的皈依仪式,皈依的愿望,皈依的誓言,得戒的确信,这些条件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获得圆满无缺的皈依戒体。戒体无形无色,是否得到戒体,外在很难判断,而得戒者心里自有了知、确信。

是不是皈依了,要看有没有得到皈依戒,不在于是否有皈依证,然而也不能因此就彻底否定皈依证存在的意义。对一些居士来说,小心珍藏的皈依证寄托着他们很多的情感,其中有对三宝的信心,有对自己的鞭策和鼓励,有精勤持戒的提醒,或许还有某段岁月的记忆。这样一张皈依证对于他们就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或是向人炫耀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