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选韵与押韵
填词现在所用的韵书乃清代戈载所著《词林正韵》,该书列平、上、去为十四部,入声为五部,共十九部。自谓“皆取古人之名词参酌而审定之”。它的来源是诗韵,是把诗韵再加以分合而成。此书乃150多年前的旧作。如今语言有了很大发展变化,普通话须大力推广,作诗已实行平水韵和按普通话的新韵并行,填词可不可也实行双轨并行呢?笔者认为这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普通话的四声没有入声,将入声字派入了平、上、去三声。其实早在南宋初期的《词林韵释》,就将入声派入其他三声。至元代的《中原音韵》更是如此,因元曲无入声。其实,词谱所说的“例用入声韵”,不是定用入声韵,也可用仄声韵。如本书中所举的例用入声韵的词例中《暗香》,朱彝尊用了仄声韵;《念奴娇》,郑欣淼用了仄声韵;《雨霖铃》,丁芒用了仄声韵。这说明例用入声韵的词牌也可用上、去声韵。这就是说,词韵也可并行不悖。即在用平声韵和仄声韵时,建议都用《中华新韵》,并注明“新声韵”,在确用入声韵时,可用本书列出的入声韵。
如上所述,词的用韵基本上是由选调所决定的。选择了什么调,基本上就用什么韵。韵和调的感情色彩基本上是一致的。一般地说,平韵开朗,仄韵沉郁。“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总不如“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李白《忆秦娥》)凄凉沉痛。一般地说,仄韵优。其如利刃,遇到一团乱丝,平声不济,用仄韵割之。如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生查子》(去年元夜时);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等等,都是仄声韵或入声韵。
词韵比诗韵宽,词韵在一部中合并了几个诗韵,平声可以互相通转,上去声又可以通押(又称通叶、通协)。但词的押韵方式比诗复杂,而且变化很多。按韵脚,主要有以下几类:平韵格、仄韵格、同部平仄通押格、平仄韵转换格、平仄韵错叶格、平上去入数部韵交协格、叠韵。分别举例如下:
1.平韵格:一韵到底,这在词中居大多数。如《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
2.仄韵格:一韵到底,也在词中居大多数。如《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
此词用的仄韵,上去通押。
3.同部平仄通押格。如《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
此词是同部平仄通叶格,上下片结句协同部一仄韵。
4.平仄韵转换格:一首多韵。不同部。如《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一),中间多少行人泪(一)。西北望长安(二),可怜无数山(二)。 青山遮不住(三),毕竟东流去(三)。江晚正愁余(四),山深闻鹧鸪(四)。(辛弃疾)
此词(一)仄韵,(二)平韵,(三)仄韵,(四)平韵,分别不同部。
又如《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
此词上片仄韵,下片平韵。不同部。
5.平仄韵错叶格:以一韵为主,间协他韵为宾。主宾不同部。如《相见欢》(又名《乌夜啼》):
无言独上西楼(一),月如钩(一)。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 剪不断(二),理还乱(二),是离愁(一)。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一)。(李煜)
此词以“楼”“钩”“秋”“愁”“头”五平韵为主,间入“断”“乱”二仄韵为宾。
又如《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一),何妨吟啸且徐行(一)。竹杖芒鞋轻胜马(二),谁怕(二)?一蓑烟雨任平生(一)。 料峭春风吹酒醒(三),微冷(三),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回首向来萧瑟处(四),归去(四),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苏轼)
此词即以平韵“声”“行”“生”“迎”“晴”五韵为主,间入“马”“怕”二仄韵(上、去通押),“醒”“冷”二仄韵,“处”“去”二仄韵为宾。
6.平上去入数部韵交协格。如《钗头凤》:
红酥手(一),黄縢酒(一),满城春色宫墙柳(一)。东风恶(二),欢情薄(二)。一杯愁绪,几年离索(二)?错!错!错(二)! 春如旧(一),人空瘦(一),泪痕红浥鲛绡透(一)。桃花落(二),闲池阁(二)。山盟虽在,锦书难托(二)。莫!莫!莫(二)!(陆游)
此词即以上片的“手”“酒”“柳”与下片的“旧”“瘦”“透”相协, 又以上片的“恶”“薄”“索”“错” 与下片的“落”“阁”“托”“莫”相协。(一)上去声,(二)入声,上去入交协。
唐琬填的《钗头凤》是平入声交协。(见本书《钗头凤》例2,与词谱上去入交协不一)
7.叠韵。如《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在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纳兰性德)
此词叠二“程”字、二“更”字,更显时空的推移。
上述第4种平仄韵转换格,一首多韵,大都是意随韵转。有明转的,如所举例《菩萨蛮》,两句一转意,随之两句一转韵。也有暗转的,也有韵转而意不转的。
有时候,词人用韵是较宽的,个别韵脚出韵(即不同部)时,以意为主,不以韵害意。如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押入声韵(十八部),但“赤壁”的“壁”出韵(十七部),因赤壁是专用名词,不可改;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押仄声韵(四部),但末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否”属仄声十二部。又如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下片与上片不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