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创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创业是一个跨学科、多层面的复杂行为,对创业的研究始于18世纪中期,如今已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对于创业的具体含义学术界仍然没有形成统一意见。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看创业,给出了创业的不同定义。目前,具有代表性观点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认为创业是实现创新的过程,这个创新过程主要包括新产品、新工艺、新生产原料、新市场以及制度创新等。

②罗伯特·荣斯戴特(Robert C.Ronstadt)定义创业是一个创造增长财富的动态过程。这些创造财富的创业者要承担资产价值、时间承诺或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风险,这些产品或服务未必是新的或唯一的,但其价值是由创业者通过获得必要的技能与资源并进行配置来注入的。这一定义强调了创业者的基本职能。

③霍华德·斯蒂文森(Howard Stevenson)认为:“创业是个人——不管是独立的还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的——不拘泥于当时掌握资源的限制而追踪和捕获机会的过程。”这一定义指出个人追逐机会的意愿、成功的信心是创业的重要因素。

④柏格拉夫(W.D.Bygrave)、侯佛尔(C.W.Hofer)认为创业是与机会的感知、组织的创建相关的所有功能、活动和行为。

⑤法国经济学家萨伊(J.B.Say)认为创业就是把生产要素组合起来。创业者(或企业家)是冒险家,是把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进行生产的第四个要素,他们可以把经济资源从生产力和产出率较低的领域转移到较高的领域。

⑥美国管理学会认为创业是与新企业、小企业和家族企业的开创及管理有关的概念。

综合目前学术界和企业界的观点,我们给出创业的定义:“创业是一个人或一个团队发现和捕获发展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产品、新服务或新型运作模式而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创业者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并承担有关财务的、精神的和社会的压力和风险,但渴望获得较高的物质回报、个人成就满足感或相对独立自主的社会经济地位。

创业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对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创业是一种劳动方式,是一种需要创业者运营、组织、运用服务、技术、器物作业的思考、推理和判断的行为。根据杰夫里·提蒙斯(Jeffry A.Timmons)所著的创业教育领域的经典教科书《创业创造》(New Venture Creation)的定义: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结合运气的行为方式,它为运气带来的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

创业作为一个商业领域,致力于理解创造新事物(新产品,新市场,新生产过程或新原材料,组织现有技术的新方法)的机会,如何出现并被特定个体发现或创造,这些人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去利用和开发它们,然后产生各种结果。创业是一个人发现了一个商机并加以实际行动转化为具体的社会形态,获得利益,实现价值。

(1)创业的构成因素

创业包含创业者、创业机会、组织和资源四个因素,创业是这四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匹配以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创造价值是创业的主要目的。创业者创业的个人动机不尽一致,但成功的创业者往往是因为他们想为社会创造价值,将商业机会转变为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而创业的。大量事实证明,成功的创业者往往是为了成就一番事业而创业,那些极端自私、一心追逐权力和金钱的人,很难保持长久的成功,往往会成为昙花一现的过客。

创业活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创业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要创造出有价值的新事物。在这一创造过程中,创业的具体目标对象会因所在行业或选择领域不同而有巨大差别。

②创业需要贡献必要的时间,付出极大的努力。要完成整个创业过程,要创造出有价值的新事物,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不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艰辛是很难获得成功的。

③创业会面临较多的机会,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风险。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给创业者带来形形色色的风险,比如财务风险、市场风险以及社会风险等,任何方面考虑不周或处理不当都可能造成创业失败和损失。

④创业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也要给予创业者相应的回报。创业的回报包括金钱物质收益、个人满足感和独立自主地位。对不少创业者甚至旁观者来说,物质回报往往被视为创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但这不应是唯一的尺度。

创业过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识别和评价创业机会;拟订创业计划;确定和获取创业资源;管理成长中的企业;收获创业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创业的范畴已经超出了早期企业创立的含义,可以包括各类企业与组织,涵盖各个阶段。因此,创业可以发生于:新企业和老企业;小企业和大企业;快速成长企业和缓慢成长企业;私营部门、非盈利部门和公共部门等。

(2)创业的分类

创业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分成许多不同的类型。按照创业动机,创业可分为生存型创业、机会型创业、生存加机会型创业;按照创业主体的不同,创业可分为大学生创业、农民创业、失业者创业、退休者创业、残疾者创业、辞职者创业、兼职者创业;按创业项目性质不同,可以分为传统技能型创业、高新技术型创业、知识服务型创业和体力服务型创业等;按创业风险类型的不同,创业可以分为依附型创业、尾随型创业、独创型创业和对抗型创业;按创业周期划分,可分为初始创业、二次创业与连续创业;按照新企业建立渠道的不同,可以分为独立创业、母体分离和企业内创业。

下面对比较重要的分类做进一步分析阐述。

a.按新企业建立渠道的不同分类

独立创业,是指创业者个人或创业团队白手起家进行创业。产生独立创业的原因很多,例如:发现了很好的商业机会,个人独立性强不愿受别人管制,失去原有工作或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对组织内部的官僚作风和个人发展前途感到无望,受其他人创业成功的影响和激励等。

独立创业的过程充满挑战和刺激。创业者的想象力和能力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不必忍受单位中官僚主义的压制;创业者可以自由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不会有人指手画脚或发号施令;创业者可以多方面接触社会、各类人物,从事各类工作,经历各种感受,而不是日复一日地从事单调、乏味的工作;创业者有可能在短时期内积累财富,奠定人生的物质基础,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

万事皆有两面性,独立创业不只具有吸引人们的各种魅力,其风险和难度也很大。创业者往往缺乏足够的资源、经验和支持。需要费尽周折去筹集资源,需要在成功与失败的实践中积累经验,但来自各方的支持却十分有限。

独立创业失败往往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外部的原因,如经济不景气、竞争加剧等,也有内部原因,包括财务负担过重、没有足够的现金流、缺乏经验、创业者团队的矛盾与冲突、陷入法律纠纷等。从大量独立创业失败的案例中,可以发现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往往是两个方面:一是创业者对自己开发的新产品或进行的服务以及进入的新领域缺乏了解,准备不足,一旦遇到挫折就应对无策,处置失当,导致失败;二是创业初期很容易取得的进展使创业者盲目乐观,变得自高自大和过于自信,把偶然性当成了必然性,继而作出盲目的脱离实际的战略决策,使企业迅速扩张,超出创业者的管理能力,导致管理失控,产品和服务质量迅速下降,亏损加大,使企业陷入危机。

独立创业的风险也是多方面的。首先,创业者可能发现自己开办企业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容易和顺利。与在大公司工作不同,创业者必须每日为企业的产品寻找出路来维持企业生存,否则企业很快就会被市场所淘汰。其次,小企业比较脆弱,当市场竞争变得激烈时,小企业首当其冲受到冲击:产品和服务难找出路,融资变得十分困难甚至不可能;企业员工因前景悲观而纷纷外流;企业时刻面临被兼并的危险。从创业者本身来看,独立创业失败的风险可以归为创业者遭受意外事故、授权不当、资金滥用、计划与控制失调等。

独立创业自身又有多种形式,主要包括创新型创业、从属型创业和模仿型创业。

创新型创业。创新型创业是指创业者通过提供有创造性的产品或服务,填补市场需求的空白。

从属型创业。从属型创业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创办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进行协作,作为整个价值链中一个环节或者承揽大企业的外包业务。这种方式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单打独斗的风险,提升市场竞争力,且有助于形成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二是加盟连锁、特许经营,利用品牌优势和成熟的经营管理模式,减少经营风险。

模仿型创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或者进入壁垒低的行业,模仿别人成功的经营模式独立开办企业。这类企业往往投入较少,市场风险较小,在市场格局中拾遗补缺,并且通过逐步的业务经验积累,也有可能寻找机会跻身于强者行列,创立属于自己的有影响的品牌。

母体脱离创业,是指公司内部的管理者、技术人员或职员从母公司中脱离出来,利用组织中的资源,新成立一个独立企业的创业活动。母体脱离的创业者往往拥有创业所需的专业知识、经验和关系互联网,生产同原公司相近的产品或提供互补的服务。母体脱离也是一种常见的创业形式,有可能是创业者与管理层意见不合而分离出来的,或者是创业者发现了商业机会而管理层不重视等原因促成;也有可能是在原公司一些管理人员的支持鼓励下由创业者创建的新实体。母体脱离创业的频繁程度往往与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和行业类型有关。当产品供不应求、竞争不激烈、市场空间很大时,也即产品处于生命周期的早期或在新兴行业中,此时预示着巨大的商业机会,更容易发生母体分离的创业行为。

美国硅谷和北京中关村的发展就是典型的由一家公司裂变为两家、两家裂变为多家创业的例子。母体脱离创业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创业者筹集资金的多少和组建团队的能力。寻求资金支持是母体脱离的创业者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因为离开资金支持,创业活动难以起步和展开,因而创业者必须在筹集资金以及运用资金方面具有创造力。同时因为母体脱离的创业者往往只是某一方面的专家,最常见的是技术专家或营销高手,他们欠缺其他方面的管理技能,这就需要组建一个高效的创业团队,来各尽其职、各显其能地进行创业活动。

企业内创业,即在大企业内部创业,它是进入成熟阶段的企业为了获得持续增长和长久的竞争优势,为了倡导创新并使其研发成果商品化,通过授权和资源保障等支持而进行的企业内创业。现在的大企业已经不是创业热潮中的旁观者和被动的应对者,甚至非常知名的大公司也在积极寻找和追逐新的、有利可图的创意和商业机会,这就是内部创业者们要完成的工作。企业内创业是动态的,正是通过二次创业、三次创业乃至连续不断的创业,企业的生命周期才能在循环中不断延伸。

b.按创业周期分类

初始创业,是人们理解的一般意义上的创业,也称一次创业,它着眼于企业的创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创业者经过市场调查,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和外部环境的机遇与风险,权衡利弊确定自己的创业类型,履行必要的法律手续,招聘员工,建立组织,设计管理模式,投入资本,营销产品或服务,不断扩大市场,由亏损到盈利这个过程就是初始创业。一次创业之初,大部分企业既不具备其他企业在已有市场上竞争所必需的资本优势,也难以从政府、金融部门获得资金支持,具备的优势往往只是一项或几项科技成果和所拥有的开发人才。因此,一次创业往往是科技知识的商业进入以及科技成果的二次开发和商业应用。对一次创业的研究,主要是探索新企业创立的过程、方法及企业创立以后的生存机制。一次创业的目的是先求生存、再求发展,而求生存要靠良好的内外环境。所以一次创业时,要与客户、银行、股东等方面建立良好的关系,企业才能够建立、成长、生存。一次创业往往应具有以下几个因素。

①要有独到的眼光。能够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机会。

②要有过人的胆量。有了机会还要勇于行动,才能抓住机会。机会随时可能出现甚至就存在于自己的周围,关键是能否发现它,并在发现之后能否有勇气抓住它。

③要有坚强的毅力。有毅力的人,才能坚定不移地把握机会,屡败屡战,愈挫愈勇,直到把机会变成现实。

④要有特有的资源或者能力。例如与本地政府之间的关系;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专利;拥有大客户等。当拥有这些特有的资源或者能力时,企业一次创业将会比较顺利,有更多超越别人的机会。

二次创业,是指企业创立并运行一段时间以后,随着环境的变化,企业建立合理发展机制的过程。创业是个动态的过程,伴随着企业全部的生命周期,如果把企业的生命周期分为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成熟期的再创业就是二次创业。进入二次创业阶段,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事业基础,取得了一定的经营经验,积累了一定规模的资产,具备了一定的竞争能力,但由于市场格局会不断发生变化,企业也可能面临新的竞争压力,面对更为强大的竞争对手。此时,企业必须提出新的发展思路,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总的来说,二次创业的目的是谋求新的发展。二次创业时期尽管也需要考虑生存问题,但考虑的重点是如何在原有基础上求得进一步发展。当企业有了品牌、产品有了一定的市场占有率、拥有一定的融资渠道时,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的内部潜力。

二次创业的成功需要依靠规范的管理,要重视持续创新。产生二次创业的因素之一是“自我否定,持续创新”的企业精神。重视创新就要重视创新的三要素:人才、市场、资本。创新还要靠良好的资本运作来支持,否则创新就会失去保障。市场发展就是不断创新和淘汰的过程,只有存在永远保持活力、持续创新的企业家和企业,市场才能健康地生存发展。二次创业是基于群体素质的创业,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并且运行良好,企业如果想进一步发展,就要依靠整体素质的提高,推动企业的高速运转,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要建立起正确决策、规范管理、持续创新、齐心协力的体系。

连续创业,即创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初始创业,体现的是从无到有;而把企业生命由原来所系的产品嫁接到另一种新产品上,由此产生二次创业;但任何新产品的生命都是有限的,还需要第三次创业甚至多次创业。进入第三次创业的企业往往有了较大的实力和规模,抗风险能力比较强,其中的一些企业会走向分权化、集团化。

(3)创新与创业的关系

李克强总理最早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他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 “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此后,他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国务院常务会议等各种场合中频频阐释这一关键词。每到一地考察,他几乎都要与当地年轻的“创客”会面。他希望通过此举激发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府工作报告中表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在论及创业创新文化时,强调“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

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说,“专业人士”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市场历练中培养成长的。一方面,“双创”可以促使众人的奇思妙想变为现实,涌现出更多各方面的“专业人士”,让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更好地发挥我国人力资源雄厚的优势。另一方面,采取包括“双创”在内的各种方式,允许和鼓励全社会勇于创造,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助于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随着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业界学界纷纷响应,各种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有效激发了社会活力,释放了巨大创造力,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a.创新的含义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创新是指通过社会或市场的一项变革,能给使用者带来更大的利益,给社会带来更多财富、更高的价值、更大的满足,或是改变资源的产出,改变资源对于消费者的价值,使资源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可见,只要是通过变革给社会、消费者带来更多的财富和利益,或者使现有资源生产财富的能力发生改变的行为,都称为创新行为。创新的内含,一是创造,即创造新的价值、财富;二是改变或变革,促使资源产出的增加。

与创业的含义一样,对于创新的含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从英语的字意上看,创新源自拉丁文Innovare,其意思是“to make something new”。狭义的解释认为创新过程就是技术创新,是将研发成果商品化的过程。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5项内容:引进新产品、引进新工艺、开辟新市场、掌握新的原材料供应来源、实现新的组织形式。其中前3项内容为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即是对创业企业最有实际意义的创新。

著名的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将新的构想,通过新产品、新工艺及新的服务方式,在市场中得到有效实现,并能够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就是创新过程。他强调创新是一个过程,而且强调创新要有市场效应,能够创造出被市场认可的新价值。

按照“企业制度三层次模型”,创新既可以是产品(服务)创新,也可能是营销模式创新,还可能是企业组织制度创新。在以上三个层面的企业制度创新中,产品创新和营销模式创新都有可能在已有的企业组织框架内进行,而它们与“创建企业”这种最终要涉及到企业组织制度层面上的创新有着本质区别。正是这种区别,构成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家活动”和“创业活动”的不同。

创新涵盖众多领域,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创新。因此,创新可以分为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艺术创新、商业创新等。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推动下知识社会的形成及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进一步被认识,科学界进一步反思对创新的认识:技术创新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创新双螺旋)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而且知识社会条件下以需求为导向、以人为本的创新2.0模式进一步得到关注。技术创新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双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信息通讯技术的融合与发展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变革,催生了知识社会,使得传统的实验室边界逐步“融化”,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创新模式的嬗变。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急需构建以用户为中心、需求为驱动、以社会实践为舞台的共同创新、开放创新的应用创新平台,通过创新双螺旋结构的呼应与互动形成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创新生态,打造以人为本的创新2.0模式。

b.创新过程的分类

创新过程是指将科研成果转化形成商品的过程,它一般有技术推动型与市场推动型两种不同的模式。

技术推动型创新过程是先将研发成果变成产品,再通过市场营销变成消费者需要的商品。即从科研成果的转化作为出发点,一旦转化成功,就去开拓市场,遵循的是以下一条基本路线:基础科学——应用科学——设计试制——制造——销售。这类创新过程的风险在于产品是否被市场接受,因为在科研成果转化时,并没有经过充分的调研,而是在转化成功后再去开拓市场,所以风险比较大,成功的概率较低。这是科技人员创新会经常采用的方式,实践证明,这种创新的做法,由于没有把握市场的脉搏,企业运作还是围绕着技术开发,即使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也需要漫长的市场开拓与推广过程,在此过程中企业可能因缺乏资金或市场推广人才而陷入困境。

需求拉动型创新过程遵循的路线是市场需求——销售——发明——制造——生产,即根据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利用已有的科研成果与技术来开发产品满足需要,并为企业创造利润,这类创新过程通常存在于一些小型技术行业中。这种模式由于对市场有充分的了解,根据市场需求再去开发新产品,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贴近市场的新产品,因此风险较小。对于没有创业经验的人来说,应该通过学习、摸索,尽量采用这种模式创新。

两种创新活动原本都是按照线性模型展开,所有活动都在一个企业的内部完成。但是,由于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现在很少企业具有开发复杂技术产品和成功销售产品和服务必需的所有能力,所以企业必须在多个领域实行跨企业、跨部门的协作,以此发掘人才和技术潜力。不但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需要进行合作,即使是大公司,在进行技术创新时,往往也采取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方式。现在的企业,在产品设计、开发和生产方面越来越多地需要供应商的参与,把企业、大学和研究所联系到一起的互联网正在成为各个产业部门创新思想的重要源泉。通过技术创新伙伴关系的建立,可以获取新的、互补的技术,获得协同的经济效果,分散风险,促进与供应商和用户的联合研究开发,从互补资产和知识利用的结合中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市场进入壁垒。

c.创业与创新的关系

虽然创业与创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两个范畴之间却存在着本质上的契合,在内涵上相互包容和实践过程中互动发展。第一次提出了创新概念的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是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这种新组合能够使原来的成本曲线不断更新,由此会产生超额利润或潜在的超额利润。创新活动的这些本质内涵,体现着它与创业活动性质上的一致性和关联性。

创新是创业的基础,而创业推动着创新。一方面,从总体上说,科学技术、思想观念的创新,会促进人们物质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引发新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而为整个社会不断地提供新的消费需求,这是创业活动之所以源源不断的根本动因;另一方面,创业在本质上是人们的一种创新性实践活动。无论是何种性质、类型的创业活动,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创业是主体的一种能动的、开创性的实践活动,是一种高度的自主行为,在创业实践的过程中,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将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张扬,正是这种主体能动性充分体现了创业的创新性特征。

由创新与创业的含义可以看出,创业与创新有着密切联系。创新是创业的手段,创业者只有通过创新,才能使创立的企业生存发展并保持持久的生命力。早在20世纪初期,熊彼特就提出了创业的创新理论,在他看来,经济发展是动态过程,关键在于“创新”,他认为静态情况下,经济发展缓慢,企业的总收入等于总支出,管理人员不能称为企业家。创新理论具有以下的特点。

①经济发展关键在于创新。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任何一个只有单一品种产品的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从成长、发展、停滞到衰退,只有不断进行生产技术革新和再创造,才能永远处于成长发展阶段。

②经济发展依靠创新性变动,而不仅仅是人口、资本、工资、地租、房价等方面的变动。

③当管理者有创新能力时,才能称之为企业家。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有独特的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互联网化、竞争国际化的新形势下,自主创新是创业企业立足市场的根本,是推动创业企业发展的无形力量。一个企业拥有多少自主品牌,是衡量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反映创业企业发展的水平。在现代经济中,创业企业必须进行有效的自主创新,从而获得自主品牌,自主品牌的获得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系统推进创新后续环节,从而达到技术创新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进而实现技术创新利润和价值的创新活动。自主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技术突破,是企业依靠自身力量,通过独立研究与开发而获得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系统。图0.1说明了创新与创业的关系。

图0.1 创新与创业关系图

图0.1说明,创新是创业者实现创业的核心,创业者通过创新实现创业,而且创业者要通过创新体现创业精神,如果没有创新,整个创业的链条就会断裂,而创业精神既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品质,是创业者的一种内在品质,也是创新的一种具体表现。

通过以上对于创业与创新关系的论述知道他们相互之间内在相关、密不可分,并且了解到创业与创新的联合对于解决我国目前就业问题至关重要,可能影响到我国的发展与前景。由于创新与创业的密切关系,我国高等院校的创业与创新教育应该相互渗透融合,弘扬创新创业精神,健全创新创业机制,完善创新与创业的环境,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强创新与创业的交叉渗透和集成融合,并且通过不断在实践中结合,进而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