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和解剂
【含义】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等作用,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的方剂。
【功用】治疗少阳证、肝脾不和证、肠胃不和证、表里同病等证。根据病证的病机和方剂功用特点,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表里双解。
第一节 和解少阳
和解少阳剂,适用于邪在少阳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以及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常用柴胡或青蒿与黄芩相配为主组方,兼有气虚者,佐以益气扶正之品,并防邪陷入里;兼有湿邪者,佐以通利湿浊之品,导邪下泄。代表方如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等。
1.小柴胡汤 ★ 《伤寒论》
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组成用量】柴胡半斤(24克) 黄芩三两(9克) 人参三两(9克) 甘草炙,三两(9克) 半夏洗,半升(9克) 生姜切,三两(9克) 大枣擘,十二枚(4枚)
【功效】和解少阳。
【主治】(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中风,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3)疟疾、黄疸等病而见少阳证者。
【组方特点】本方柴胡、黄芩相合,乃和解少阳法之基本配伍;且升降并用,邪正兼顾。
【使用注意】原方“去滓再煎”,使汤液之量更少,药性更为醇和。小柴胡汤为和剂,服药后或不经汗出而病解,或见汗而愈。《伤寒论》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若少阳病证经误治损伤正气,或患者素体正气不足,服用本方后,可见先寒战后发热而汗出之“战汗”,属正气来复,祛邪外出之征。
2.蒿芩清胆汤 ★ 《通俗伤寒论》
俞氏蒿芩清胆汤,陈皮半夏竹茹襄,
赤苓枳壳兼碧玉,湿热轻宣此方良。
【组成用量】青蒿脑钱半至二钱(4.5~6克) 淡竹茹三钱(9克) 仙半夏钱半(4.5克) 赤茯苓三钱(9克) 青子芩钱半至三钱(4.5~9克) 生枳壳钱半(4.5克) 陈广皮钱半(4.5克) 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包,三钱(9克)
【功效】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主治】少阳湿热痰浊证。症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黏,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痛,小便黄少,舌红苔白腻,间现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者。
【组方特点】本方以清透为主,降利共施,畅少阳之枢机,化湿郁之痰浊。
【鉴别】蒿芩清胆汤与小柴胡汤均能和解少阳,用于邪在少阳,症见往来寒热、胸胁不适者。但小柴胡汤以柴胡、黄芩配人参、大枣、炙甘草,和解中兼有益气扶正之功,宜于邪踞少阳、胆胃不和、胃虚气逆者;蒿芩清胆汤以青蒿、黄芩配赤茯苓、碧玉散,于和解之中兼有清热利湿、理气化痰之效,宜于少阳胆热偏重,兼有湿邪痰浊者。
3.截疟七宝饮 ☆ 《杨氏家藏方》
截疟七宝草果仁,常山槟朴草青陈,
疟发频频邪气盛,截痰燥湿此方珍。
【组成用量】常山 陈橘皮白不去 青橘皮白不去 槟榔 草果子仁 甘草炙 厚朴去粗皮,生姜汁制,各等分(各6克)
【功效】燥湿祛痰,理气截疟。
【主治】痰湿疟疾。症见寒热往来,数发不止,舌苔白腻,脉弦滑浮大。并治食疟,不服水土,山岚瘴气,寒热如疟等。
【组方特点】本方集截疟、祛痰、燥湿、行气之品于一方,属祛邪之剂,邪去则正安。
第二节 调和肝脾
调和肝脾剂,适用于肝脾不和的病证。其证多由肝气郁结,横犯脾土,或因脾虚不充,肝失疏泄,而肝木乘脾,以致脘腹胸胁胀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腹痛泄泻,手足不温等。常用疏肝理气药如柴胡、枳壳、陈皮等,与健脾药如白术、茯苓、甘草等配伍组方。代表方如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等。
1.四逆散 ★ 《伤寒论》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
此是阳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
【组成用量】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各十分(各6克)
【功效】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1)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2)肝脾不和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等。
【组方特点】本方调和肝脾,舒畅气机,且升降同用,气血并调。
【鉴别】四逆散与小柴胡汤同为和解剂,同用柴胡、甘草。但小柴胡汤用柴胡配黄芩,解表清热之力较强;四逆散则柴胡配枳实,升清降浊、舒肝理脾作用较著。故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四逆散则为调和肝脾的基础方。
2.逍遥散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逍遥散用归芍柴,苓术甘草姜薄偕,
疏肝养血兼理脾,丹栀加入热能排。
【组成用量】甘草微炙赤,半两(4.5克) 当归去苗,锉,微炒 茯苓去皮,白者 芍药 白术 柴胡去苗,各一两(各9克)
【功效】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症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
【组方特点】本方肝脾同调,以疏肝为主;气血兼顾,以理气为重。如此配伍,可使木郁达之,则脾弱得复,血虚得养。
3.痛泻要方 ☆ 《丹溪心法》
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
肠鸣泄泻又腹痛,治在抑肝与扶脾。
【组成用量】白术炒,三两(9克) 芍药炒,二两(6克) 炒陈皮两半(4.5克) 防风一两(3克)
【功效】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主治】脾虚肝郁之痛泻证。症见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弦而缓者。
【组方特点】本方补脾燥湿为主,柔肝止痛为辅,药性平和,共调肝脾。
第三节 调和寒热剂
调和寒热剂,主治寒热互结于中焦,升降失常,而致心下痞满,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等症。常以半夏、干姜、黄连、黄芩等辛开苦降药为主组成方剂,兼佐人参、大枣、甘草等益气和中之品而成。代表方有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 《伤寒论》
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
大枣合之治虚痞,法在降阳而和阴。
【组成用量】半夏洗,半升(12克)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三两(各9克) 黄连一两(3克) 大枣擘,十二枚(4枚) 甘草炙,三两(9克)
【功效】寒热平调,散结除痞。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症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组方特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