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速记歌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泻下剂

【含义】泻下剂指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便、泄热、攻积、逐水等作用,用以治疗里实热证的方剂。

【功用】治疗里实证。凡因燥屎内结、冷积不化、瘀血内停、宿食不消、结痰停饮、虫积之脘腹胀满、腹痛拒按、大便秘结或泻利、苔厚、脉沉实等属里实证者,均可用泻下剂治疗。可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和攻补兼施五类。年老体弱、孕妇、产后、或正值经期、病后伤津或亡血者,慎用或禁用,全在临证权衡。泻下剂易伤胃气,因此应中病即止,同时注意用药时少食或忌食油腻或不易消化食物。

第一节 寒下剂

寒下剂,适用于里热积滞实证。症见大便秘结,腹部或胀或满或痛,甚或潮热,舌苔黄厚,脉实等。常用寒下药大黄、芒硝等为主组成方剂,同时配伍行气与活血祛瘀药。代表方有大承气汤、大陷胸汤、大黄牡丹汤。

1.大承气汤 ★ 《伤寒论》

大承气汤用硝黄,大黄枳实厚朴饶,

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

【组成用量】大黄酒洗四两(12克) 厚朴去皮半斤(24克) 枳实五枚(12克) 芒硝三合(9克)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症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则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症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发狂者。

【组方特点】本方泻下与行气并重,泻下以利行气,行气以助泻下,相辅相成,共成峻下热结之最佳配伍。

【使用注意】先煎枳、朴,后下大黄,汤成去滓后溶入芒硝。本方药力峻猛,应中病即止,慎勿过剂。

2.大陷胸汤 ★ 《伤寒论》

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一克效力强,

擅疗热实结胸证,泻热逐水效专长。

【组成用量】大黄去皮六两(10克) 芒硝一升(10克) 甘遂一钱匕(1克)

【功用】泻热逐水。

【主治】大结胸证。心下疼痛,拒按,按之硬,或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而痛不可近,大便秘结,日晡潮热,或短气烦躁,舌上燥而渴,脉沉紧,按之有力。

【组方特点】本方寒下药与峻下逐水药并用,力大势猛,功专效宏,使水饮邪热从二便分利而去,为泻热逐水之峻剂。

【使用注意】煎药时,应先煎大黄。本方药力峻猛,中病即止,以防过剂伤正;素体虚弱者慎用本方。

【鉴别】大陷胸汤与大承气汤同为寒下峻剂,皆用大黄、芒硝,但主治、配伍及用法上有明显差异。大承气汤主治里实热结于胃肠之中,燥屎在肠,必借枳实、厚朴的推荡之力,大黄后下以求“生者行速”之功;大陷胸汤主治水热互结于胸腹之间,结滞在胃,故用甘遂逐饮之长,大黄先煎以求“熟者行迟”,是“治上者治宜缓”之意。

3.大黄牡丹汤 ★ 《金匮要略》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

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组成用量】大黄四两(12克) 丹皮一两(3克) 桃仁五十个(9克) 冬瓜仁半升(30克) 芒硝三合(9克)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症见右少腹疼痛拒按,或右足屈伸痛甚,甚则局部肿痞,小便自调,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组方特点】本方泻下、清利、破瘀合方,以通为用,使湿热瘀毒从肠道而祛,共成泻热逐瘀之法。

【使用注意】肠痈溃后以及老人、孕妇、产后,均应忌用。

第二节 温下剂

温下剂,具有温里散寒、通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里寒积滞实证。症见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喜温,手足不温,甚或厥冷,脉沉紧等。方中常用泻下药大黄、巴豆等与温里药附子、干姜、细辛等配伍。若兼有脾气不足者,尚可适当配伍补气药如人参、甘草等。代表方有大黄附子汤、温脾汤。

1.大黄附子汤 ☆ 《金匮要略》

大黄附子金匮汤,散寒通便止痛良,

细辛三味同煎服,功专温下妙非常。

【组成用量】大黄三两(9克) 附子三枚(12克) 细辛二两(3克)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症见腹痛便秘,或胁下偏痛,发热,畏寒肢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组方特点】本方寒凉泻下与辛热助阳并用,乃“温下”剂之基本配伍。

【使用注意】方中附子用量应超过大黄,以达到温里散寒,泻结行滞之目的。

2.温脾汤 ★ 《备急千金要方》

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

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组成用量】当归 干姜各三两(各9克) 附子 人参 芒硝各二两(各6克) 大黄五两(15克) 甘草二两(6克)

【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阳虚冷积证。症见便秘腹痛,脐周绞痛,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组方特点】本方以温补阳气与攻下寒积两法合方,寓攻于补,温下相成。

【鉴别】温脾汤与大黄附子汤同属温下剂,组成中均有大黄、附子,皆具温阳泻下,攻下寒积之功,用治寒积腹痛便秘。但温脾汤又伍以当归、干姜、人参、芒硝、甘草,寓温补于攻下之中,下不伤正,主治脾阳不足、冷积阻滞之便秘腹痛,证属虚中夹实;大黄附子汤以大黄、附子配细辛,通便止痛,辛温宣通力强,主治寒积腹痛之里实证。

3.三物备急丸 ☆ 《金匮要略》

三物备急巴豆研,干姜大黄不需煎,

卒然腹痛因寒积,速投此方急救先。

【组成用量】大黄一两(30克) 干姜一两(30克) 巴豆去皮心外研如脂一两(30克)

【功用】攻下寒积。

【主治】寒实腹痛。症见卒然心腹胀痛,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大便不通。

【组方特点】本方辛热峻下与苦寒泻下合法,相反相成,共成急攻之温下峻剂。

【使用注意】本方重在攻除冷积,服药后或吐或泻,是邪去之象。若服药后不下,或下之不快,可服热粥以助药力,巴豆毒性较大,对胃肠刺激较强,当依据病情轻重选择剂量。孕妇、年老体弱者,均当慎用。若服用本方后泻下较剧烈,可以食用冷粥止泻。

第三节 润下剂

润下剂,具有润肠通便的功用,适用于津枯肠燥所致大便秘结证。症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常用滋润滑肠药如麻仁、柏子仁、杏仁等;代表方有麻子仁丸、五仁丸、济川煎等。

1.麻子仁丸(脾约丸) ★ 《伤寒论》

麻子仁丸小承气,杏芍麻仁治便秘,

胃热津亏解便难,润肠通便脾约济。

【组成用量】麻子仁二升(20克) 芍药半斤(9克) 枳实半斤(9克) 大黄一斤(12克) 厚朴半斤(9克) 杏仁去皮尖别作脂一升(10克)

【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主治】脾约证。症见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脘腹胀痛,舌红苔黄,脉数。

【组方特点】本方泻下与润肠并举,泻而不峻,下不伤正。

【使用注意】服用时应从小剂量逐渐增加,以取效为度,不宜常服。本方含有攻下破滞之品,故孕妇、年老及血虚津亏便秘者,仍应慎用。

2.五仁丸 ☆ 《世医得效方》

五仁柏子杏仁桃,松仁陈皮郁李饶,

炼蜜为丸米饮下,润肠通便效力高。

【组成用量】桃仁一两(15克) 杏仁麸炒去皮尖一两(15克) 柏子仁半两(5克) 松子仁一钱二分半(9克) 郁李仁一钱(5克) 陈皮另研末四两(15克)

【功用】润肠通便。

【主治】津枯便秘证。症见大便干燥,艰涩难出,以及年老或产后血虚便秘。

【组方特点】本方以质润之“仁”合而成方,润行相合,以润燥为药;肠肺同调,以滑肠为主。

【使用注意】方中桃仁、郁李仁均能活血,故孕妇慎用。

3.济川煎 ☆ 《景岳全书》

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

肾虚津亏肠中燥,寓通于补法堪宗。

【组成用量】当归三至五钱(9~15克) 牛膝二钱(6克)肉苁蓉酒洗去咸二至三钱(6~9克) 泽泻一钱半(4.5克) 升麻五分至七分或一钱(1.5~3克) 枳壳一钱(3克)

【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主治】肾虚便秘。症见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组方特点】本方寓润下与温补之中,寄升清于降浊之内,乃寓通于补之剂。

第四节 逐水剂

逐水剂,适用于水饮壅盛于里的实证。常见胸胁引痛或水肿腹胀,二便不利,脉实有力等症。常用大戟、芫花、甘遂、牵牛子等峻下逐水药为主组成方剂。代表方如十枣汤、禹功散等。

1.十枣汤 ★ 《伤寒论》

十枣逐水效甚夸,大戟甘遂与芫花,

悬饮内停胸胁痛,大腹肿满用无差。

【组成用量】芫花 甘遂 大戟各等份

【功用】攻逐水饮。

【主治】(1)悬饮。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白滑,脉沉弦。

(2)水肿。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腹胀喘满,二便不利,脉沉实。

【组方特点】本方峻下逐水之中,寓甘缓补中之法,共成正邪兼顾而以峻泄攻逐为主之剂。

【使用注意】本方服用乃“三药”为末,枣汤送服;“平旦”空腹服之;从小剂量始,据证递加;“得快下利后”,停后服,“糜粥自养”。因其逐水之力峻猛,只宜暂用,不可久服;孕妇忌服。

2.禹功散 ☆ 《儒门事亲》

儒门事亲禹功散,牵牛茴香一同研,

行气逐水又通便,姜汁调下阳水痊。

【组成用量】黑牵牛头四两(12克) 小茴香一两(3克)

【功用】逐水通便,行气消肿。

【主治】阳水。症见遍身水肿,腹胀喘满,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沉有力。

【组方特点】本方逐水通便之中,佐以辛散行气之法,共成通利二便,逐水行气之剂。

【使用注意】孕妇及年老体弱者慎用。

第五节 补兼施剂

攻补兼施剂,适用于里实正虚证。可见腹满便秘,身热口渴,或兼神倦少气,或口干唇燥,舌红苔黄或焦黄,脉虚或细数。常用大黄、芒硝等攻下药与人参、当归、生地、玄参、麦冬等补益药配伍组成方剂。代表方如黄龙汤、增液承气汤等。

1.黄龙汤 ☆ 《伤寒六书》

黄龙汤枳朴硝黄,参归甘桔枣生姜,

阳明腑实气血弱,攻补兼施效力强。

【组成用量】大黄(9克) 芒硝(6克) 枳实(9克) 厚朴(9克) 甘草(3克) 人参(6克) 当归(6克) 桔梗(3克) 生姜(3片) 大枣(2枚)

【功用】泻下热结,益气养血。

【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症见心下硬痛,下利清水,色纯青,或大便秘结,腹痛拒按,身热口渴,谵语神昏,神倦少气,舌苔焦黄,脉虚。

【组方特点】本方峻下热结与补益气血并用,攻补兼施,逐邪扶正。

【使用注意】本方虽为攻补兼施之剂,但其攻下之力较强,使用时要辨证准确,注意气血虚衰程度,合理选用补益药物。

2.增液承气汤 ☆ 《温病条辨》

增液承气用黄硝,玄参麦地五药挑,

热结阴亏大便秘,增液行舟此方宜。

【组成用量】玄参一两(30克) 麦冬连心八钱(24克) 细生地八钱(24克) 大黄三钱(9克) 芒硝一钱五分(5克)

【功用】滋阴增液,泄热通便。

【主治】阳明热结阴亏证。症见大便秘结,下之不通,脘腹胀满,口干唇燥,舌红苔黄,脉细数。

【组方特点】本方重用养阴之品与寒下之品相伍,攻补兼施,共成“增水行舟”之剂。

【使用注意】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温病条辨》主张先服增液汤,再不下者,再服增液承气汤。方中玄参、生地黄、麦冬用量宜重。否则难达“增水行舟”之功。本方虽攻补兼施,但毕竟含有大黄、芒硝克伐之品,不宜久服,中病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