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快乐引导:让孩子自己爱上学习
孩子会“爱”学习吗?虽然这是个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会有不同答案的问题,但总体上说,答案的不同往往仅在于“爱”的程度上,真正“爱”学习的孩子只占少数,有相当多的孩子并不“爱”学习,甚至讨厌学习。而且,这与孩子是否聪明、是否淘气都没有必然的联系——聪明的未必爱学习,成绩不一定好;淘气的未必不爱学习,成绩不一定不好。而孩子不“爱”学习,关键是家长的引导方式不对。应该用快乐来引导孩子,让他们自己爱上学习。
1 纠正孩子的心态,学习是为了什么
有一位老师曾经问过他班上的成绩好的学生:“你们为什么学习呀?”结果,这些孩子的回答如出一辙:“因为爸妈让我们学习!”“因为老师让我们学习!”“因为不学习长大没出息!”“因为不学习长大找不到好的工作!”“因为不学习的话爸爸妈妈会不喜欢我!”“因为别人都在学习!”……
可能家长看到这样的回答,也觉得没什么好奇怪的,觉得这的确也是事实。可是,我们需要对孩子们的回答进行反思,为什么我们的孩子的学习动力会是这样的?可能,有些家长在埋怨孩子,觉得孩子不够努力、不懂得积极进取、没有学习的恒力,可是,我们家长是否反思过,孩子的学习动力明确吗?如果孩子的学习动力都不明确,又如何要求孩子真正的、用心的、全力以赴地学习呢?
火车的快速前进是因为它的车头装有发动机,失去发动机的火车是没办法跑动的。孩子的学习活动就像整列的火车,也需要有个发动机,这就是学习动机。
每个哈佛学生都具有强烈的正确的学习动机,这样,他们对学习就会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觉得学习是自己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可有可无,真正树立起“我要学”的思想,因此在学习活动中就会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就能集中注意力,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而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的学生,总认为学习是为了应付父母、应付老师,是别人“要我学”,因此在学习活动中总是消极被动。
很多家长都太注重结果,却忽视了结果的开端,没有动力的开端,终将导致没有任何悬念的平庸结果。因为没有学习的动力,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所以,时间长了之后,很多所谓的“好学生”“乖孩子”就慢慢地产生厌学情绪。这些事件不断地在重演,足以让我们汗颜!
作为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寻找自己的学习动力,并且让孩子将自己的学习动机明确化,然后将自己的学习动机内化为他的主动地学习需要,让孩子们自己要学、想学,而不是因为别人的需要而学。因为别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学习需求,在短期内,在孩子的思维意识还不是足够全面的时候,可能会支撑着孩子好好学习,但是,时间长了之后,孩子的自主意识产生之后,孩子就会产生不满,就会发现自己变得迷茫了,就可能不愿意再学了。
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慢慢引导孩子明确自己的学习动机,帮孩子分清他的近期动机和长远动机各是什么;分清他的主要动机与次要动机又分别是什么,给孩子的前行安装源源不断的动力机器。
近期的学习目的一般都是期望在短期能够实现的学习目的,比如说,初中生为取得好成绩而努力学习,高中生为考大学而认真攻读等。而长远的学习目的则需要一个长久的时间累积才能看出效果,比如说,有的孩子期望将来能够做一名航天员,所以,就好好学习,这样的长远打算,是孩子远大志向的体现,这类动机一旦形成,就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不易为情境中的偶然因素所改变。
总之,父母通过与孩子多交心、多沟通,会慢慢了解孩子的内心是否空洞无物,并可以及时帮助孩子明确学习动机,给孩子的前行找出一盏指路明灯。
2 每个孩子都能爱上学习
孩子都有学习的本能,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思想很容易把这种学习的欲望抹杀,所以父母应尤其注意革新教育思想,培养孩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需要从小开始。其实让孩子主动地学习是很好培养的,比方说孩子在看书时,他会自己看,有时可能看不懂,你可以告诉他,孩子稍大一点儿,就要让他们学会自己探索答案。
有一个留学生,在哈佛学哲学,在课堂上,他有时候举手问问题,哲学教授笑一笑就走了,没有回答他,过两天又上课了,他又举手问问题,那位教授又笑了笑,没有告诉他,就走了。
当时他提问题向教授发问的时候,教授为什么没告诉他答案呢?哈佛的老师都懂,孩子要问问题,我只是提示你,让你自己去寻找,或者给一种方法暗示他,也不伤害他,目的是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这位教授对这位留学生也是这样的,后来这个留学生对这位教授非常佩服。
哈佛的教育文化就是这样的,他把问题都给孩子,让孩子去研究。而人们心中普遍的教育观点则是,有问必答。实际上,我们孩子有大脑啊,是高度的自动化的机器,什么他都能懂,只要把这台机器开动起来就可以了,因此我们在培养孩子开始学习的时候,都要让他自己去思考,他的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这样才能从小就培养起孩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而让每个孩子都爱上学习。
具体实践中,我们可以采取下列一些方法来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家庭中要多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
父母可以先同孩子一起阅读优秀的书籍和文章,阅读后和孩子共同讨论书中的人物、观点等。可以向孩子提问“如果是你,这种情况下你怎么做呢?”等这样的开放式问题,听孩子阐述他对书中人物和观点的理解,对明显偏离的想法父母也可以借此时机给予引导,这种阅读后的讨论比简单的说教让孩子更能接受,因为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心理上不具有排斥性和反抗性。这种讨论会的方式激发了孩子阅读讨论的兴趣,可以延伸到孩子对课内知识的学习和课堂发言、讨论等环节中。
(2)父母和孩子一起动手做小实验、小制作
父母可以主动和孩子一起动手做一些简单的小实验、小制作。比如,动手制作指南针、自制万花筒、自制潜水艇模型等。制作指南针,可以加深孩子对磁铁特性的理解;自制万花筒,可以加深孩子对光的折射原理的理解;制作潜水艇模型,可以加深孩子对水的压力与浮力的知识的理解。
所以,父母多鼓励孩子动手做一些小制作,不仅可以加深孩子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且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孩子积极思考,思路正确、接合适当才能制作成功,这个制作思考的过程本身就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心理。
(3)父母要经常向孩子请教
父母有时要故意地向孩子请教问题。比如对于看见的字、词不认识,父母拿出来问问孩子怎么读,是什么意思等,让孩子给你讲讲。如果他也不知道,让孩子查字典然后再给你讲清楚。父母一定在第二天晚上要想起来询问,以免孩子给忘记了。每天问一些,时间长了,不仅父母自己长知识,也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4)激发孩子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父母可以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小问题尝试着让孩子帮助解决。
一位父母就做得很好。孩子的父亲发现最近家里的房间里出现了很多的蚂蚁,于是这位父亲就把消除蚂蚁这个任务交给了他上初中的儿子解决。他的儿子很高兴接受这个任务,想了种种办法来消灭蚂蚁。比如,用瓶盖盛白糖水吸引蚂蚁聚集;在水中溶入洗衣粉进行水淹;用打火机火烧等办法。
孩子能想的方法都用过了,可是都不太见效,于是孩子就上网查找消灭蚂蚁的资料,向网友求教,最后他终于找到了有效消灭蚂蚁的办法,出色地完成了父亲交给他的“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而且这个孩子还要求以后家里再遇到这种事情都由他来负责解决。
3 成绩是学出来的,不是逼出来的
琳达自认为很能教育孩子,自己孩子现在成绩不错,可是她在谈到最初的教育过程时,提到了这样一件让她很后悔的事情。
有一个周五,她们公司组织员工出去野游,孩子中午放学后,她就把他接到了公司,告诉他,把前一天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后就带他一起去野游,否则下班就带他回家,继续完成。结果,孩子一直在玩,没完成作业。琳达一狠心,下班就把他领回家了。他一路哭着求琳达:“我现在就写,你带我去吧。”琳达说:“不行,你今天应该学会的东西,就不能等到明天。”
事后,儿子跟别人说:“我妈妈是老巫婆,总逼我学习。”弄得琳达的一位同事说她对孩子太残忍。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是被逼出来的。于是,用“请家教、去补课、增加学习作业、父母陪读”等方法去逼孩子的成绩有所提高。但是,我们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是被逼出来的,而是要正确引导孩子提高对学习的自觉性,通过刻苦、勤奋、努力,讲究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开发大脑的综合思维能力,来全面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成绩的好坏关键在于孩子的学习上,家长逼迫往往会适得其反,要会督促孩子学习,合理安排学习而不是逼迫。
(1)让孩子了解读书的目的
哈佛的教育观点认为,作为家长首先要引导孩子对学习自觉性的认识,提高孩子对学习目的性的认识,学习不是为了家长,也不是为了老师,而是为了自己,只有端正了学习态度,才能有学习的动力。其次,学习必须是脚踏实地,来不得半点虚假,更不能靠“小聪明”,而必须刻苦、勤奋、努力,弄懂、弄通、弄熟。再次,学习必须讲究方法技巧,不能“死读书”,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大脑(包括左、右脑)的发育有早晚,每门功课的爱好不一样,因此,学习一定要取长补短,综合发展。
家长一定要以爱心和真诚感化孩子,以人格和学识影响孩子,这种潜移默化往往比以权压人,以势逼人来得深入、持久而有效。孩子生活在理解中,他就学会了自尊;孩子生活在宽容中,他就学会了创新。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提高人的素质。素质教育天然地要求尊重人,以人为本,天然地要求宽容的精神、宽厚的态度、宽松的环境。只有这样,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去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综合素质、理想教育等才能全面发展,将来才能真正成为社会有用之人才。
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是被逼出来的,“望子成龙、愿女成凤”的家长们,千万要记住,孩子的学习成绩等于刻苦勤奋努力+学习方法技巧,要引导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开发孩子大脑思维性。
(2)不要逼孩子学习不喜欢的事情
孩子还小,尊重他的意愿是很有必要的。比如补习班,孩子不肯报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孩子某门功课成绩不好,产生厌学情绪,你给他报了,他当然不答应。另外,除了确定学科外,还要看看上课的老师是谁,教的效果怎么样,再看看孩子有没有兴趣。
而且孩子学什么,要针对不同年龄段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
巴奈特让他的孩子四岁半时就学轮滑,结果孩子一会儿说太累,一会儿说不滑了,搞得家长很烦恼,孩子也很不开心,后来不得不半途而废。可八岁那一年,孩子却自己提出要学,学得很开心,也很轻松,现在已是班里的轮滑小高手了。
(3)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做事情是要讲究效率的,效率不高的时候再延长时间也没有多大的作用。劳逸结合的方式我们必须要遵守,学会让孩子自己科学地安排时间,将自己一天的学习、娱乐、休息、睡眠时间科学安排下来,严格执行,养成科学运用时间、科学运筹时间的科学态度。
作为家长,就应该支持孩子的时间安排,把时间调整得最合理,不要死让孩子学习。
4 选择好书,让孩子爱上阅读
书是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它在人类的知识传递过程中总是起着巨大的作用。对于孩子来说,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它能拓宽孩子的知识面,提高孩子的读写能力与思想水平,巩固和扩大学生在课内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爱上阅读是我们做父母的必须关注的问题。
当孩子爱上阅读,这美丽的书本世界就为他打开了,当然怎样读书,读什么样的书,什么时候读什么书,这都很有讲究。成绩不好并不是因为头脑笨,反而与会不会阅读有关,同时阅读也是提高情商的绝佳办法,阅读可以医治心理的病。总而言之,阅读是一生可以依赖的锚。
那我们做父母的,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爱上书籍呢?
(1)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我们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建立一个小书架,摆上孩子自己喜欢的图书,例如童话传说、儿童画报、名著等。一旦有了自己的书架,孩子就会愿意在自己的书架下停留更长的时间。能够拥有自己藏书的孩子在以后很有可能成为一辈子热爱图书的人。
(2)为孩子选好书
有一位哈佛学子的妈妈在与其他家长交流育儿经验的时候,提到自己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为了让孩子爱上阅读,她总是对提供给孩子的书刊进行精心地挑选,书刊的内容和外观色彩都尽量迎合孩子的心理。她特别告诫其他学生家长道:“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衡量书刊的内容,不要以为‘有用的’就是可以给孩子看的。”
对于孩子,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
健康的书,孩子喜欢的书,就是好书!
孩子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特征。读物应以图为主,图文并茂,以帮助孩子逐步地完成阅读活动从图画形象到文字符号的过渡。图书应以封面艳丽吸引孩子的注意,内容简单具体、生动有趣引起孩子的兴趣,文字优美简练通俗,以利于孩子的理解。丰富多样的图书,可以使孩子从中获得多方面的教益。
可供孩子阅读的图书极多,选购时要针对孩子年龄特点,选购一些可读性较强的图书。孩子的阅读习惯应该从小培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带他们逛逛图书馆,对激发幼儿的兴趣很有益处,不妨在您有空的时候,一起去图书馆,精心为孩子借阅两本好书。
(3)亲子阅读,分享感受
和孩子一起读一本书,分享书中的乐趣和收获是我们引领孩子走进阅读最有效的方法。
美国总统小布什的母亲非常注重亲子阅读。她说:“我总是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们一起读书,有时,我也让他们读给我听。我的孩子直到很大后,还保持着与我共同读书的习惯。当他们放假或有空闲的时候,我们就会轮流地读一本名著。有时,还会就精彩的部分进行讨论。”
所以,我们不妨每天晚上或节假日里,读一些书、报,或当孩子安静的时候,耐心地在他身边富有感情地朗读一首儿歌、一个故事,这将比我们一味地督促、强制有效很多哦。
(4)各种方法调动孩子的阅读兴趣
孩子的阅读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孩子通过不断地阅读逐渐形成的。我们要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应该从孩子最喜欢的书籍入手。比如,有些孩子比较喜欢科普读物,我们可以先让孩子阅读科普书籍,让孩子在其中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在阅读科普书籍的过程中,孩子会发现自己知识的欠缺,再去引导孩子从相应的书中去汲取知识,以弥补这一欠缺。
美国有一位妈妈克里斯为了提高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往往只讲一半,正当孩子对这个故事入迷的时候,他们就停止了,然后递给孩子一本书,对孩子说:“这个故事就在这本书里,你想知道这个故事的结局吗?自己看书吧。”于是,孩子就会不知不觉地捧起了书本。
还有的爸爸妈妈让孩子续编故事、改编故事……这些都大大地调动了孩子阅读的兴趣。
(5)教孩子边读书边记笔记
一边动笔一边看书,可以延长集中精力的时间,同时可以促进思维,增强记忆力。因此,我们要教孩子边读书边记笔记。但是,教孩子学记笔记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
虽然说阅读不能改变孩子的命运,却可以改变孩子的性格;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它却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它可以丰富孩子的思想,提高孩子对生活的认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使孩子更加理性地看待现实问题。
5 把孩子的学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在追求高分的学习制度下,学习内容往往机械重复、枯燥无味、活动贫乏,很多还流于形式,达不到锻炼孩子能力的效果。只把学习局限于读课本、写作业是非常狭隘的,很容易让孩子感到厌倦,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我们能从丰富孩子的学习内容着手,说不定能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1)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来选择丰富孩子学习内容的方法
对于较小的孩子,不妨选择一些画面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图书,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选择一些插塑或可拼装的玩具,来锻炼手的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可在室内、外进行一些球类活动,锻炼孩子跑、跳、投、踢、拍等多种技能,训练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和灵活性。用橡皮泥、沙土、水来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想象力、手眼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用彩笔和纸作想象画、添笔画、临摹画等,训练孩子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及动手能力;还可以带孩子走进大自然,看蚂蚁怎样搬家、种子怎样发芽、蝌蚪怎样变青蛙。只要能注意迎合小孩子好动、爱玩、爱画、富于想象力等特点,就能让他们的学习变得轻松而富于乐趣。
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培养他们对文体书画等方面的爱好,如让孩子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选择参加篮球、足球、乒乓球等锻炼活动,参加钢琴、声乐、绘画等培训,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既增加了孩子的知识和技能,又达到了健身或怡情养性的目的。
(2)让孩子参加兴趣小组
父母还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些兴趣小组,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有几位家长联合组织的兴趣小组就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听听他们怎么说的吧!
学习的间隙,我们组织兴趣小组的孩子到各地旅游。游玩一天后,晚上回到宾馆,孩子们再按照我们一贯的做法,根据计划开展各种讨论和活动。比如,在约塞米蒂国家公园,他们看到一些弱势群体的自发大合唱,我的一句“你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引发了他们的感慨,他们回来后写的旅游日记在多个刊物上发表。
这些孩子每到一处地方,就会根据自己所事先准备好的资料,两人一组,一人主持介绍,一人录像,所到之处,无不引起人们的驻足称赞。活动的丰富,不仅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反而极大地促进了他们的学习。他们的博学、爱讨论之风也深深影响了一个班级,以至于他们班的孩子下课谈论的话题竟然多是文学、历史、自然、科学,他们讨论天体、探讨物理现象……争论不休的时候就去问老师,他们常常把老师问得措手不及,但也得到了老师的称赞。
这些家长表示,因为有激励措施,以前不怎么喜欢看书的孩子,现在是手不离卷;不喜欢背诵的孩子,现在是抓住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背诵;不喜欢写作的孩子,写作的热情也被激起来了;从没想着自己会写剧本的孩子,他们却编写得有声有色;不善于表演的孩子,这时却争先恐后地参与表演。
这些兴趣小组,丰富了孩子们的学习内容,在活动小组中,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竞争各种各样的职位,主持人、策划人、编辑,负责路线的、住宿的、后勤的、理财的等。这样的生活,孩子的成绩能不优秀、见识能不广博、能力能不提高?可见,只要能放开手,根据孩子的特点来设置学习内容和形式,就能挖掘出孩子身上的无穷潜力。
希望聪明的父母多多开动脑筋,不断丰富孩子的学习内容,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真正让孩子轻松快乐地学习、成长。
6 厌学的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孩子厌学一直是一个令家长头疼的问题。调查表明,现实生活中,不少孩子都有或多或少的厌学情绪,即使是优等生也不例外。厌学的主要表现是对学习丧失兴趣,视学习为负担,把学习当做一件痛苦的事情。
孩子为什么会厌学呢?
最常见的原因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造成孩子的学习压力过大。不少父母望子成龙,常常揠苗助长,不管孩子的学习过程,只关心考试结果和学习成绩。有些父母往往花很多钱让孩子上各种各样的学习班,牺牲孩子的休息与娱乐的时间强迫孩子长时间地学习,使他们在心理上承受不起,自信心丧失,于是孩子就产生了逃避心理,进而拒学、厌学。
有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泰勒,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学习成绩很优秀,是老师心目中的“尖子生”。但父母对她的期望过高、要求过严,父母要求女儿每门功课必须在A以上,虽然在班里名列前茅,但父母仍不满意,对她严厉批评。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学习丝毫不敢怠慢。后来渐渐地,她便感到力不从心、疲惫不堪,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对学习也产生了厌倦。
学习目的不明确也可能导致孩子厌学。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关心的问题是:我为什么学习?我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一些父母与孩子缺少心灵上的沟通,不能为孩子从理论上回答这些问题,实际生活中也无法为孩子提供一个参照,只是一味地让孩子学习,并给孩子提供过于富足的物质条件。孩子除了学习,其他的都不用担心,当然也就没有通过学习而改变现状的愿望。于是,学习的动力也就逐渐消失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父母对孩子保护过度,这种过度保护很容易使孩子失去锻炼的机会,并导致孩子失去自信。而缺乏自信的孩子不仅无法保护自己,在集体生活中也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由此也会产生畏惧上学或厌恶学习的心理。
另外,孩子与家长或老师的冲突也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老师的鼓励、欣赏和引导会让一个普通的孩子变得优秀,家长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会让孩子充满自信心,但如果家长或老师经常对孩子的缺点、错误进行挑剔、讽刺甚至贬损,对孩子的行为不信任或过分要求孩子,把孩子置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孩子也会失去自信心并以不学习来与父母或老师对抗。
那么如何让孩子远离厌学呢?哈佛学子的父母多会采取以下几点,来避免孩子的厌学情绪。
(1)适当降低对孩子的期望
父母要知道“第一”只有一个,努力是人人可以做到的。应了解孩子学习的困难所在,帮助孩子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并为此而努力。此外,父母要多与孩子在学习方法、人生理想等方面进行沟通与探讨。
(2)帮孩子树立自信心
孩子都很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他也按照别人的评价去认识自己,所以帮孩子树立自信心是帮助他们克服厌学心理的一个关键。父母要让孩子树立“别人能学会,我也能学会”的观念,面对困难,只有不断去克服才能走向成功,让他们在心理上不惧怕学习。
比如:可以为孩子选一门他最想学、最有把握学好的学科,多下工夫,首先突破,证明他具有学习的能力,并让他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他学习的热情。同时,父母要让孩子远离消极情绪。如果孩子因为怕学习失败或对学校环境有恐惧心理,父母就要采取行动让孩子消除这种情绪。
(3)加强对孩子的挫折教育
现在的孩子独自面对挫折的机会很少,一旦遇到困难,往往无所适从,自暴自弃,因而父母要适当对孩子进行一些挫折教育,以磨炼和提高孩子的受挫折能力,要在尊重、理解、关心的前提下,多与孩子进行思想感情方面的沟通,让他们明白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是难免的,只有不断克服困难才能不断取得进步。
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很多,解决厌学的途径也多种多样,但家长、老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孩子重新爱上学习,爱上学校这个大环境。所以,我们对厌学的学生一定要有耐心,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才有可能解决他们厌学的问题。
7 让孩子的天赋在兴趣中得到培养
当孩子对某个领域感兴趣时,他会念念不忘,当孩子对该领域有激情时,孩子甚至可以为它废寝忘食。这时,孩子已经不是为了成功而学习,而是为了享受而学习。毫无疑问,孩子将在这样的享受中获得快乐。但能不能获得成功,还要看这个兴趣以后如何发展。如果孩子在感兴趣的事情上有天分有特长,并且愿意为之付出持久的努力,他才可能成功。
古希腊杰出的数学家阿基米德,兴趣集中在数学王国里,端起碗忘了吃饭,在火盆的灰烬里画各种几何图形,进浴池又忘了洗澡,竟拿起擦身用的油在身上画起图形来。
前苏联杰出的园艺学家米丘林,从小就喜欢在园子里挖地、选种、播种、栽培和摘果,这同时也培养了他去创造发明新品种的浓厚兴趣。在后来的研究中,他培育了300多种果树新品种。
英国人类学家古道尔,小时候对母鸡下蛋感兴趣,一个人偷偷爬到鸡窝里一蹲几小时观察母鸡下蛋。后来她抱着这样的兴趣去研究黑猩猩,不畏艰险,只身深入热带森林和猩猩在一起生活。经过10年的观察和研究,写成了不朽的著作《黑猩猩在召唤》等著作。
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他在文学、医学、数学方面谈不上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但对打猎、旅行、采集标本、观察动植物有着特殊的兴趣,正是由于在别人看来是不务正业的这一兴趣引导着他潜心观察,勤于思考,最后完成《物种起源》这样的辉煌之作。
你注意到了吗?这些人之所以名留青史,是因为他们成功地把兴趣转化成了特长。喜欢花花草草的人很多,但未必每个人都能成为植物学家。因为兴趣固然非常重要,但它只是激发出潜能的催化剂,特长才是潜能的具体体现,具有极大的价值。
虽然兴趣可以让你的孩子驶向成功的港湾,但身为父母,对孩子负有引导教育之责。因此,并不能只看重兴趣,必须综合考虑三个因素:兴趣、天赋和成功,找到三者的最佳结合点,并以此为依据帮孩子确定学习类型和人生方向。
(1)家长必须知道,兴趣和特长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兴趣也可以说是一种爱好,但比爱好范围更宽。有兴趣的东西并不一定能最后成为爱好,但爱好的东西肯定是先有兴趣。但是,特长是在某方面强于他人的特质或技能,更多时候表现为职业特长,也就是通常别人说的一技之长,比如说写作、书法,甚至是厨艺。
但兴趣和特长两者之间还是有联系的,它们有时候会形成交集。也就是说,某人对某个事情感兴趣,同时也是自己的特长。比如说,某个人兴趣是写文章,有可能他也慢慢地将之发展为自己的特长。对于这种情况,许多人都非常羡慕,毕竟既是某人的兴趣又是特长的只是少数。
从一般规律来说,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不是大多数人的幸运。正是如此,兴趣与特长一般情况都是出现背离的,很多人为工作而形成的某些特长不一定是自己的兴趣,只是久而久之靠积累的经验而发展为特长。反过来,当一个人经常以某些特长出现,受这种职业特长的熏陶,也逐渐产生对该事物或领域的兴趣。
(2)应该提早发现并且发展孩子的特长
伊莲娜上小学之后,发现学校开办有各种兴趣小组,有舞蹈班、电脑班、书法班、摄影班、写作班等,伊莲娜回家征求爸爸妈妈的意见。爸爸主张她上写作班,妈妈主张她上舞蹈班。妈妈的意见是,伊莲娜从小长得不错,比同龄人高,跳跳舞有助于增强身体的柔韧度,培养女性的肢体美。爸爸的意见是,伊莲娜从小有想法,逻辑性强,如果学写作肯定会很出色,而唱歌跳舞的女孩子很多,伊莲娜跟他们比优势不明显。征求伊莲娜自己的意见,她说跳舞的小朋友可以穿花裙子,她愿意学习跳舞。
跳舞班上了一段时间,伊莲娜发现自己缺少音乐细胞,天生短板,且跳舞练习多为基础动作重复,很枯燥。这时候她听了爸爸的话,换到写作班。这一换换出了新世界,她很快在班中脱颖而出,她的文章立意新,文笔畅,多次得奖。伊莲娜本来就爱看书,有了鼓励,更加投入阅读写作了。特长激发兴趣,兴趣促进特长,她进步很快。
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有冲突,要以特长为重,要对自己的特长产生兴趣。对孩子来说,以有特长为前提的兴趣才更能激发他的潜能,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更大帮助。我们应积极地去发现孩子的特长,引导他们对自己的特长产生兴趣。特长与兴趣统一了,才能减少“浪费”,加快进步。
总而言之,如果孩子喜欢唱歌,那就是他的兴趣,假如他唱的歌有一定水平,那就是他的特长;如果孩子喜欢跳舞,那就是他的兴趣,假如他跳的舞有一定水平,那就是他的特长……我们的孩子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兴趣,总有一种是他有天分的,这时候,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着重鼓励他发展成为特长了。
8 引入游戏教育法,让孩子边玩边学
以色列科技发达、军事领先、国力强大受到世人关注,而这都归功于以色列寓教于乐的科学教育。哈佛大学的教育研究人员也做过很多相关的研究,发现以色列的教育理念自始至终强调启发学生的先天智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实际参与和应用中获得和掌握知识,而不是培养“高级工匠”。
比如说,以色列的小学生,他们获取的知识多是在“玩”的过程中学到的。老师要求二年级的学生到室外拍摄照片或者写生,三四年级的学生要根据学到的花鸟鱼虫等自然知识,能够自己绘图讲解,五六年级的学生便开始做类似小论文式的课题。
例如,一个学生对哥伦布航海感兴趣,他会在老师的指点下找参考书,把哥伦布航海的有关情况综合起来做一篇小型“论文”。完成一篇小“论文”至少需要一个星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找参考书、复印附图、构思文章等全都是独立完成。为了找书,他们在图书馆和家里的书架上翻个不停,除少儿读物外,还会翻出他们几乎搬不动的精装大百科全书,他们并不认为这些书是给大人用的,有人会指着其中的插图说,这就是我需要的!
有的家长经常抱怨自己的孩子贪玩,不好好读书,还常常因此惩罚孩子,认为孩子贪玩会影响学习成绩,其实这是我们教育中的一个误区,玩耍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
通过玩耍,孩子们学习交流和你一言我一语地相互交谈,当他们体会与其他人一起互动玩耍时的无穷乐趣时,他们会感受到自我价值。此外,他们还学习模仿,当他们制造事件时他们会知晓因果,当他们接受新的挑战时,他们就在学习解决问题的技巧,建立自信心,并学习掌握那些技巧。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他们可能就有特殊的技能或特殊的需要。当他们被某件事吸引住并玩儿得开心时,其实他们正在学习。
几乎所有这些孩子们喜爱的娱乐活动,都能够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身体的运动能力和社交能力,而这些能力又恰恰是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孩子们在学校里,是否学会了在很多不同的领域里运用他们的想象力,这才是他们真正学习和思考的方法,也是决定孩子个性的因素。
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也做了一项研究,他们将一部分小学教师召集起来,进行为期两天的入门培训,包括学习新的教学理念、进行制作新型教具、唱歌、谜语及小组活动等方面的培训,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唱歌、跳舞的形式,利用自制的简易教具,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果然,通过这种教育形式,孩子们个个盼望着上学,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现在我们可以说“边玩边学”有助于孩子智力发展,也有助于许多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玩耍满足了孩子们的欲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和同伴们一起玩耍,完善了孩子的个性、发展了相应的社交能力。善玩的孩子有许多优点,聪明、伶俐、乐观、愉快、朝气蓬勃、有幽默感,乐于与人交往,富于幻想,勇敢大胆,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倾向。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只能是在玩中学,切莫只学不玩或多学少玩,那样就违背了儿童教育学和儿童行为科学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