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内科病症秘验良方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疾病秘验良方
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是指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按血压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2、3级。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单列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亦应该诊断为高血压。
钩芍平肝降压汤(湖南名医张崇泉方)
【组成】钩藤25g(后下),生白芍20g,干地龙6g,生地黄20g,葛根20g,川牛膝10g,泽泻10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或3次温服。
【功效主治】滋阴平肝,通络潜阳。主治中老年轻中度高血压病,属阴虚阳亢型。症见头晕目眩,面部烘热,颈项强痛,小便黄,舌质暗红或紫暗苔薄,脉细弦。
【方解】高血压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归属于中医“眩晕”“风眩”等病证范畴。其主要病机为阴虚阳亢。由于本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久病入络,病久多瘀,故中老年高血压病的主要病机是阴虚阳亢,兼脉络瘀滞。方中用钩藤平肝潜阳;生白芍滋阴平肝;生地黄、葛根养阴舒筋;干地龙、川牛膝通络化瘀;泽泻利湿降浊;甘草调和诸药。各药配伍,共奏滋阴潜阳、通络化瘀、平肝降压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上述诸药可通过多方面影响循环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而达到降压效果。
【加减】眩晕较重,面红目赤者,加夏枯草15g、天麻10g、杭菊10g;胸闷胸痛者,加丹参15g、瓜蒌15g、郁金10g;心悸失眠者,加炒酸枣仁15g、夜交藤20g;肢体麻木者,加豨莶草15g、秦艽15g;腰膝酸痛者,加杜仲15g、桑寄生15g;血脂升高者,加制何首乌15g、山楂15g;大便干结者,加草决明10g、大黄6g;气虚疲乏者,加生黄芪30g。
【验案】危某某,男,71岁,2003年11月15日就诊。患者头晕、胸痛、心悸6年,发作1周。就诊时头晕眼胀,面部烘热,劳累后胸闷胸痛,心悸,上楼气喘,疲倦乏力,睡眠不好,大便干结,舌质暗红,舌苔中心黄腻,脉弦细。查血压:21.3/12.0kPa(160/90mmHg),心电图:ST-T改变,频发室性早搏。西医诊断:高血压病,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中医辨证:阴虚阳亢,心气不足,心血瘀阻。处方:天麻10g,夏枯草10g,钩藤25g(后下),生黄芪30g,生白芍20g,丹参20g,红花6g,瓜蒌壳15g,郁金10g,炒酸枣仁20g,生地黄20g,生龙齿15g,草决明15g,甘草5g,夜交藤20g。每日1剂,分2次水煎服,服药7剂后,头晕、面热减轻,胸闷胸痛好转,仍感心悸、气促、疲乏无力,去夏枯草、红花,加白参6g、麦冬12g、葛根20g,调理月余,血压17.3/10.7kPa(130/80mmHg),心电图改善,诸症缓解。
通脉降压汤(新疆名医王多让方)
【组成】丹参 30g,川芎 15g,益母草 30g,牛藤 15g,桑寄生 30g,泽泻 15g,夏枯草 30g,菊花 15g,蝉蜕12g,草决明 15g,珍珠母 30g(先煎),木香 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或3次温服。
【功效主治】活血通脉,降压除眩。主治高血压病,症见血压升高,眩晕目花,头脑胀痛,肢体麻木,舌质紫暗,脉弦紧或涩。
【方解】本方川芎、丹参、益母草有较强的通行血脉之力,可调整全身血脉的运行,祛除瘀阻;配夏枯草、草决明、菊花、蝉蜕等清热平肝,主治头脑眩晕胀痛;牛藤、桑寄生活血通脉;同时牛藤、泽泻可引血下行而降压;“气行则血行”“气为血之帅”,故在活血通脉药中佐以行气之木香;配珍珠母镇静安神。诸药合用治疗高血压病,效果卓著。
【加减】若头痛明显者可加全蝎 6g、地龙 12g;耳鸣者加磁石 30g(先煎);若痰浊偏重者加半夏 10g、白术 12g;夜寝不安可加夜交藤 30g、酸枣仁 30g;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者加玄参 30g、生地黄12g、知母12g、黄柏 12g;肢体麻木明显者加乌梢蛇 30g、威灵仙 12g。
【验案】张某,男。28岁。所遇不遂,半年后经常头晕、头胀痛,烦躁失眠,去医院就诊,诊断为高血压病。近日头晕脑胀痛,心烦不能眠,口干。查:面色红,巩膜轻微充血,舌质红,苔薄微黄,脉弦数,测血压180/100mmHg,证属心肝火旺、郁火上炎,用通脉降压汤加黄芩12g、钩藤15g、竹叶12g、灯心草3g、朱砂3g(冲服)、夜交藤15g。服2剂自觉见好,4剂后血压开始下降,服10余剂血压接近正常,症状基本消失,服20余剂,血压稳定,症状消失近3个月,未见反复。
按:肝乃风木之脏,喜条达,恶抑郁。肝气郁结,失去条达之性,气机不畅,肝郁化火,火性炎上,夹气血上塞于脑,故致头晕头痛、脑胀、心烦易怒、寐差、口干等。故治予通脉降压汤理气活血通脉,佐以潜阳清心安神。加入钩藤意在平肝潜阳,使上逆之气血下行;黄芩、竹叶、灯心草清心降火;朱砂、夜交藤安神以除烦躁。
活络蠲痹汤(湖南名医郭振球方)
【组成】天麻 10g,钩藤 20g,木瓜 10g,萆薢15g,当归 15g,白芍 15g,续断 12g,黄芪 15g,牛膝 10g,僵蚕 12g,松节 15g,威灵仙 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或3次温服。
【功效主治】息风蠲痹,养血活络。主治高血压病,中风半身不遂,手足不能举动,麻木不仁,关节酸痛或咳吐痰涎者。
【方解】方中天麻、钩藤祛风,僵蚕因风而僵反能治风。续断能续能补,威灵仙通络中之气;当归、白芍、松节和血络而利关节;萆薢、木瓜舒筋除痹;黄芪益气以助血行,可收“血行风自灭”之效。配入牛膝领诸药上出下行,左右逢源,各不相悖,使风痰湿都得蠲除,而血脉偏虚正气即可恢复。
【加减】若五心烦热等,加知母10g、黄柏10g、牡丹皮10g清内热;若为失眠、多梦、健忘等,加酸枣仁20g、桑椹15g、柏子仁15g宁心安神;心烦易怒等肝火甚者加牡丹皮10g、栀子10g、黄芩10g清肝泻火。
附:高血压头痛方——夏栀泻肝汤(湖南名医张崇泉方)
【组成】夏枯草10g,炒栀子6g,白蒺藜20g,黄芩6g,生白芍20g,生地黄15g,泽泻10g,生石决明20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或3次温服。
【功效主治】清肝泻火,平肝潜阳。主治高血压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之肝火亢盛型。症见头痛头胀,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方解】方中夏枯草、炒栀子、黄芩清肝泻火;生白芍、生地黄滋阴柔肝;白蒺藜、生石决明平肝潜阳;泽泻、甘草利湿泻火调中。诸药合用,共奏清肝泻火、平肝潜阳之功。
【加减】头痛较重者,加羚羊角粉2g(冲兑);颈项胀痛或强硬者,加葛根20g;痰多呕恶者,加法半夏10g、陈皮10g、竹茹10g;胸闷胸痛者,加丹参15g、瓜蒌壳15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6g、草决明12g。
【验案】肖某某,女,61岁。2003年9月13日就诊。主诉头痛反复发作3年,西医诊断为高血压病,2天前因与人争吵后,血压升高。现头痛、头胀,右侧头部更甚,颈胀,眼睛充血,胸闷,烦躁易怒,出汗,口苦,尿黄,舌质暗红苔薄黄,脉细弦数。血压:21.3/12.0kPa(160/90mmHg)。中医辨证为肝火上亢。治法:清肝泻火。处方:自拟夏栀泻肝汤加减,药用夏枯草10g,白蒺藜20g,焦栀子6g,葛根20g,杭菊10g(后下),黄芩6g,生白芍20g,生地黄15g,煅牡蛎30g,浮小麦20g,羚羊角粉2g(冲兑),泽泻10g,甘草5g。每日1剂,分2次水煎服。服药1周后复查:头痛明显缓解,颈胀、烦躁、胸闷减轻,汗出止,小便转清,仍口苦,膝关节疼痛,乏力,舌脉同前,血压:17.3/10.9kPa(130/82 mmHg),仍治以滋阴清肝潜阳法,前方去羚羊角、焦栀子、浮小麦,加怀牛膝10g,秦艽、杜仲各15g。再服10剂,诸症均缓解,血压稳定。
冠心病
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器质性(动脉粥样硬化或动力性血管痉挛)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心绞痛)或心肌坏死(心肌梗死)的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温胆汤加减(广东名医邓铁涛方)
【组成】法半夏9g,云茯苓12g,橘红4.5g,枳壳4.5g,甘草4.5g,竹茹9g,党参15g,丹参12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或3次温服。
【功效主治】补气,化痰,通瘀。主治气虚、痰瘀痹阻型冠心病,症见胸闷、心痛、心悸、气短、肢麻、眩晕、舌苔腻或舌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或促、结、代。
【方解】方中用党参补气扶正,丹参活血通瘀,温胆汤除痰利气、条达气机。
【加减】如心痛明显,可合失笑散3g或三七粉3g冲服;如脾气虚弱合四君汤;兼阴虚不足者合生脉散;兼高血压加草决明10g、珍珠母15g;兼高脂血症加山楂15g、制何首乌10g、麦芽10g;兼肾虚者加淫羊藿10g;兼血虚者加黄精10g、桑寄生10g。
【验案】
例1:宋某某,男,59岁,干部,住院号13155。
8年前开始头晕眼花,并发现高血压,血压波动在(170~200)/(110~136)mmHg,伴心悸、气短、胸闷、肢麻、乏力,近两周来症状加重而入院。3年前患者在某医院普查心电图二级梯双倍运动试验阳性,诊为冠心病。入院时检查:神清,一般情况尚可,体形肥胖高大,血压230/136mmHg,心律规则,A2>P2,舌嫩红稍暗,苔腻,脉弦滑。X线胸部透视:主动脉段增宽、伸长、纡曲。心电图检查:心肌劳损、左室电压稍高。二级梯双倍运动试验阳性。眼底动脉硬化Ⅰ°~Ⅱ°。诊断为冠心病,高血压病;中医诊断为胸痹、眩晕。认为本病由心气不足,痰瘀阻滞,肝阳偏盛所致。治疗从补气化痰、活血通瘀、平肝潜阳立法。处方:党参18g,云茯苓18g,枳壳4.5g,橘红4.5g,竹茹12g,赤芍15g,赭石30g(先煎),牛膝15g,草决明30g,玉米须30g。
有时方中用北芪30g以降压。经上方随症加减治疗,患者头晕、眼花、心悸、气短等症状大为减轻,胸闷消失。血压稳定维持在(160~170)/(100~110)mmHg。复查心电图:运动前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二级梯运动试验阴性。其住院88天,自觉症状明显改善,于1976年6月17日出院。出院后继续门诊治疗,病情稳定(本例患者于血压较高时曾配合用过少量降压药)。
例2:陈××,男,47岁,工人。
心悸怔忡间歇发作已两年余。常感胸闷,气短,心前区膺闷,间有疼痛,痛彻肩背,容易出汗,面红,夜睡不宁,食纳不甘,大便干结,两日一解。曾在某市某医院诊为冠心病,心律失常。服西药效果不明显。于1975年7月来院门诊治疗。初诊时唇红,舌红嫩,舌苔白嫩黄,脉弦滑、时结。听诊:心律失常,呈心房纤颤。心电图检查:心房纤颤,心动过速(心率110~150次/分),室性早搏。中医辨证:病由营卫不调,心气心阴不足,痰湿阻滞,致使心失所养,胸阳不宣,脉络瘀塞所致。宜从调和营卫、益气养阴、除痰通瘀为治,用温胆汤合生脉散加减。服药后自觉心悸减轻,睡眠好,但有时仍胸闷不适,口干,大便干结,舌嫩红,苔薄黄,脉缓,偶结。继续服以下方药:党参15g,麦冬9g,五味子6g,玉竹30g,天花粉12g,白芍12g,橘红4.5g,云茯苓12g,炙甘草4.5g,丹参12g。
经4个多月治疗,诸症好转,心电图复查正常。但仍间有胸痛阵阵,有时则在上方合用失笑散,现病者一般情况良好,能坚持半天或全天工作。
曹氏冠心病经验方(河南名医曹健生方)
【组成】黄芪30g,党参20g,黄精20g,当归15g,赤芍15g,红花10g,丹参20g,水蛭6g,三七粉3g,檀香2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或3次温服。
【功效主治】益气活血。主治冠心病,症见胸部疼痛、全身乏力、心悸胸闷等。
【方解】方中黄芪、黄精、党参意在补益心气,勃发心气运血之力,以解血滞经脉留而不行之阻。再伍用活血化瘀之品,使心气布而瘀滞活,经脉通而血运复,此无一不是“补”“通”之效。用活血化瘀之法,以达到积滞去而正气自伸,即以通为补,然以通为补其来也渐,其力也薄,对于胸痹这样的急病重病,恐难奏其效,舍参芪类补气之品不足以当此重任。益气活血之法,增活血化瘀以通为补之不足,其妙处而在于此。其中水蛭行血化瘀之力较强且有小毒,许多人望而生畏。其实用之得当,尚属安全。水蛭行血破瘀之力专,三七在脉内则行血,在脉外则止血,行止兼顾,两者为伍,可免除出血之虞。
【加减】寒凝心脉:症见天冷时心痛易发作或加剧,形寒肢冷,手足不温,冷汗出,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脉紧,舌质淡苔白,可加桂枝10g、细辛3g,以宣痹通阳。
痰浊痹阻:症见阴雨天易作,胸闷重而痛不甚,咳吐痰涎,纳呆恶心,倦怠乏力,脉滑,舌质淡红,舌苔白腻,可加瓜蒌15g、薤白10g,以温化痰浊。
肾阳虚弱头晕目眩,面色白,精神不振,腰膝酸软,胸痛彻背,连及腰腹,脉沉细,舌质淡紫,苔薄白,加淫羊藿15g、菟丝子20g,以补肾益精。
津液被耗者兼见汗出不止,口渴咽干,烦躁气粗,小便黄赤,大便硬结,脉细数,舌质红,苔黄燥,可加麦冬20g、五味子10g,以生津敛阴。
【验案】张某某,男,68岁,退休工人。
胸闷气促,心前区阵痛,汗出已两年许。患者两年前劳累过度后,突然出现左侧前胸部剧烈疼痛,汗出气短,即到当地医院急诊,经心电图检查示心肌缺血性改变,经治疗后疼痛缓解。此后近两年来不断发作。每在劳累及情志改变后即发生前胸部疼痛,全身乏力,伴有心悸、心慌、胸闷等,近来发作更加频繁。心电图提示:心肌呈缺血性改变。诊断:胸痹,气虚血瘀(冠心病心绞痛)。方拟:黄芪20g,黄精20g,当归15g,赤芍15g,红花10g,水蛭6g,延胡索15g,檀香15g,三七粉3g,甘草3g。
上方连服26剂,疼痛逐渐减轻而最终停止。近一年来随访未再发作,多次复查心电图均无异常。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造成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和水肿等。
心力衰竭方(上海名医严世芸方)
【组成】生黄芪30g,桃仁12g,川芎10g,当归12g,红花6g,地龙12g,制附片12g(先煎),猪苓15g,茯苓15g,白术15g,白芍15g,桂枝12g,泽泻12g,车前子18g,车前草18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或3次温服。
【功效主治】温阳,益气,化瘀。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力衰竭。
【方解】该方以补阳还五汤、真武汤合五苓散为基础方加减化裁而来,方中真武汤温阳利水,补阳还五汤益气化瘀,五苓散利水渗湿、通阳化气,加车前子、车前草加强行水消肿之功,全方合奏温阳利水、益气化瘀之效,切中心力衰竭之病机,故收效甚捷。方中附子、黄芪、桃仁、川芎、当归、红花均有强心作用,可明显增强心肌收缩力,并兼有扩张血管及改善微循环与抗凝作用。生黄芪、猪苓、茯苓、泽泻、车前子、车前草利水消肿。中药强心利尿药作用温和持久,不易引起体内电解质紊乱,这正是中医抗心力衰竭的特色。
【加减】如患者症见夜寐不安、惊悸怔忡,于基本方中加酸枣仁20g、知母10g、夜交藤15g、远志10g以养心安神;症见胸闷不舒加瓜蒌皮15g、薤白10g、半夏10g以宽胸散结;症见咳喘者当辨虚实,咳嗽喘满,痰多黄稠不易咯出者,多为痰热壅肺,宜加黄芩15g、天竺子10g、桑白皮15g以清热泻肺涤痰;喘甚咳微、气不得续,汗出肢冷为肺肾两虚,宜加淫羊藿10g、鹿角片10g、补骨脂10g以补肾纳气;纳差呕恶者加姜半夏10g、黄连5g、干姜5g。
益气强心汤(山西名医原明忠方)
【组成】党参30~50g,麦冬10~20g,丹参30g,葶苈子15~20g,茯苓30g,泽泻20g,猪苓20g,黄芪30g,白术15g,肉桂6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或3次温服。
【功效主治】益气固脱,利水消肿。主治慢性心力衰竭临床伴有浮肿少尿、气短心悸、头晕乏力等症的心气虚损证。
【方解】方中党参、麦冬益气阴强心力,黄芪补气利水为君;葶苈子化痰利水、通降肺气定喘为臣;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健脾利水;丹参活血祛瘀,能增强疏通心之脉络作用,肉桂温中化水共为佐使;全方共奏益气强心、活血利水之功。
【加减】气虚甚加人参6~10g(另煎),抢救时用人参15~20g单煎,打碎浸泡2小时再煎;平时易上火的,用人参口干、鼻燥甚至鼻出血的,试用西洋参或白人参。阳虚的另煎附子,阳虚甚,加制附子10~15g(先煎);若制附子超过15g,需先煎1小时,再与他药共煎30 分钟即可;水肿明显加黄芪30g补气利水消肿;心包积液,肝瘀血明显,加川芎10g、赤芍12g;腹胀加木香9g、大腹皮10g,或加厚朴15g;心慌失眠加炒酸枣仁20g、夜交藤15g,或加柏子仁15g、远志10g;恶心呕吐加半夏9g、生姜3片;虚烦作呕加竹茹10g;咳嗽痰多加紫菀、百部各10g;舌上少苔加石斛10g,尿少浮肿可加金匮肾气丸。腰痛加川续断10g、补骨脂9g。疗程一般2~3周。若属久病者,见效后再服1~2个疗程。
【验案】患某,男,64岁,2002年2月16日初诊。患者主因“冠脉搭桥术(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2年反复胸闷气短、双下肢浮肿半年”入院。患者入院2年前在北京阜外医院因冠心病行冠脉搭桥手术,术后一般情况平稳,近半年来胸闷气短反复出现,活动后气喘加重,且双下肢浮肿明显,按之凹陷。中医诊断为喘证,辨证为心肺气衰,脾虚湿盛,饮邪内停,兼有血瘀。西医诊断:冠心病冠脉搭桥术后,心房纤颤,慢性心功能衰竭。中医治法:益气强心,利水平喘。方予益气强心汤加减:党参15g,麦冬15g,五味子30g,丹参30g,川芎10g,赤芍10g,猪苓10g,茯苓10g,泽泻10g,桂枝10g,炒白术10g,车前子15g。6剂,水煎服。配合西医常规治疗。
二诊(2002年2月22日):患者双下肢浮肿减轻,胸闷、气短仍存,党参加至30g,余药同前,继服6剂。
三诊(2002年2月28日):患者双下肢浮肿消退,活动后气喘明显减轻,偶有胸闷气短,精神、食欲佳。原方去猪苓,改五味子15g,加陈皮12g,继服6剂。
四诊(2002年3月6日):诸症明显减轻,胸闷、气短均减轻,呈偶发,活动后气短气喘消失,继服上方6剂后临床痊愈出院。随访半年病情稳定。
按:原老考虑患者冠心病冠脉搭桥术后2年,气虚血瘀兼有脾虚湿盛,处方以益气强心汤治疗。重用五味子30g益气生津,取酸能入肝,木旺可生火,此母生子之意,补益肺肾。去葶苈子减少泻肺利水之力,去其苦、辛、大寒易伤脾阳之弊。三诊五味子减半量,加陈皮达到气行血行之目的。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由于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外,激动传导缓慢、阻滞或经异常通道传导,即心脏活动的起源和(或)传导障碍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和(或)节律异常。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组疾病。它可单独发病,亦可与心血管疾病伴发。
宁心定悸汤(湖南名医王行宽方)
【组成】白参8g,麦冬15g,五味子5g,柴胡10g,黄芩10g,枳实10g,竹茹10g,陈皮10g,茯苓10g,法半夏10g,丹参10g,郁金10g,全瓜蒌10g,炙远志6g,紫石英15g,炙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或3次温服。
【功效主治】补气豁痰化瘀,疏肝解郁安神。主治心律失常,以室性、室上性期前收缩,或心房颤动为主,属气阴两虚,痰热内蕴证。症见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胸闷胀满,纳呆,口苦口干,夜寐不安,舌淡暗红,苔薄,脉弦细兼结代脉,或参伍不调。
【方解】宁心定悸汤系生脉散和柴芩温胆汤化裁而成。方中生脉散大补心气,兼滋心营;柴芩温胆汤既可以化痰清胆和胃,又可疏肝宁心,有肝胆并治,一举两得之功;妙在瓜蒌,一为润燥开结,荡热涤痰,二为疏肝郁,润肝燥,平肝逆,缓肝急,冀“肝气通则心气和”;丹参清心活血,使补而不滞;郁金既可助柴胡疏肝行气解郁,又可伍丹参增强其活血化瘀之功;紫石英镇心定惊;远志养心安神。全方通补兼施,标本兼顾,通而不伤其正,补而不碍其邪。
【加减】伴见肝郁化火之证者,可加栀子10g、川黄连5g;若伴见善惊易恐者,可加珍珠母15g、牡蛎15g、龙骨10g等重镇安神之品。
【验案】患者郭某,女,68岁患者因反复心慌发作10年,加重7天,于2002年5月27日就诊。就诊时症见心悸发作,发则心中悸动,嗳气频作,无胸闷痛及气短之象,夜寐梦扰不谧,纳食不多,晨起口苦唇干,二便自调,舌质暗苔薄,脉参伍不调,形如雀啄之状。24h动态心电图示:室上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心房颤动,不纯性心房扑动等。治拟补气豁痰化瘀、疏肝解郁安神为法,处方:柴胡10g,白芍10g,黄芩10g,珍珠母20g,白参10g,麦冬15g,五味子5g,紫石英15g,法半夏10g,陈皮10g,竹茹10g,枳实10g,丹参10g,鸡血藤15g,姜黄10g。水煎服上方7剂后,心悸、嗳气明显改善。此后续以此方加减调理2个月,患者病情稳定,心悸甚少发作,复查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未发。
齐心饮(上海名医严世芸方)
【组成】炙甘草12g,生晒参7g,桂枝12g,麦冬12g,生地黄20g,阿胶(烊)9g,生黄芪30g,桃仁12g,川芎12g,附子12g,茯苓15g,白芍15g,桑寄生30g,茶树根15g,苦参3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或3次温服。
【功效主治】益气温阳,滋阴养血,利水化瘀。适用于快速心律失常和早搏。
【方解】方中生晒参、黄芪、炙甘草益气补中养心;生地黄、阿胶、麦冬、白芍滋阴补血,以养心阴、充血脉;桂枝、附子温阳通脉;茯苓健脾利水;桃仁、川芎活血化瘀;苦参、桑寄生是严世芸常用抗心律失常中药;茶树根能够对抗早搏。诸药合用,心血足,血脉充,心气足则心阳通,水去瘀除,脉复如常,共达益气温阳、滋阴养血、利水化瘀之能。
【加减】心房颤动患者可加入三棱10g、莪术10g、蜈蚣1条,或者打粉装胶囊吞服。
【验案】蒋某,男,73岁,患阵发性心房颤动、脑梗死(左额颞叶、岛叶)、颈椎病史1年,心电图示:2∶1心房扑动,房率300次/min,室率140次/min。心脏彩超示:①左房增大;②主动脉瓣钙化伴轻度关闭不全;③轻度肺动脉高压;④左室舒张功能不全。1年来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发作频繁,平均每月发作3~4次,心悸胸闷,登三楼稍气急,说话偏慢,夜寐浅,舌淡红,苔薄,脉弦。严世芸以齐心饮加减治疗半年余,患者心房颤动平均3个月发作1次,每次4~5h,自行转律,发作时间和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疗效令人满意。
温阳复脉饮(上海名医严世芸方)
【组成】制附子12g(先煎),桂枝12g,细辛9g,麻黄12g,生黄芪30g,桃仁12g,川芎12g,猪苓15g,茯苓15g,白术15g,白芍15g,甘草9g,鹿角片9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或3次温服。
【功效主治】温阳活血,利水复脉。适用于缓慢型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
【方解】方中附子温补命门真火,桂枝温补心阳,两药合用温补心肾之火;细辛温经散寒通脉;麻黄发汗散寒;鹿角片补肾温阳;生黄芪益气补中;桃仁、川芎活血化瘀;茯苓、猪苓、白术健脾利水燥湿,补土制水;白芍利水缓急,使阳有所敛,同时制约上述温药辛燥之性;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者,酌情加入淫羊藿10g、补骨脂10g等温补肾阳之品;伴失眠烦躁者,加黄连5g、肉桂3g以交通心肾;心虚胆怯者,加入琥珀粉(装胶囊,3g吞服,日2次)、珍珠母15g、生龙骨10g、生牡蛎15g以镇惊安神;四肢逆冷者,加入当归15g、通草6g以温阳补血散寒;口干舌红者,说明阳损及阴,加入生地黄10g、麦冬10g以滋养阴液。
【验案】严世芸治疗一位60岁女性患者,冠心病史3年,心功能Ⅱ级,窦性心动过缓3年,高血压病史3年,2型糖尿病史5年。24h动态心电图示:总心搏73038次/24h,平均心率51次/min,最慢34次/min,最快98次/min,室早1次,室上性早搏7524次。结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失常,房早,偶见室早,ST-T改变。2年来胸闷心悸时作,登楼稍有气短,纳可,寐安,便调。舌淡红,苔薄,脉缓。严世芸投温阳复脉饮加味,温阳活血、利水复脉。服药3个月,白天平均心率达到60次/min。
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与病毒感染有关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炎症性心肌疾病,是最常见的感染性心肌炎。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提高,发现多种病毒可引起心肌炎,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是遍及全球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郭氏经验方(黑龙江名医郭文勤方)
【组成】黄芪30g,金银花、连翘、白芍、麦冬、党参、当归、五味子各12g,炙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或3次温服。
【功效主治】益气养阴,兼以清热解毒。主治病毒性心肌炎。症见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心律失常,手足心烦热,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方解】方中党参补元气、益心气、补脾益肺安神;黄芪入脾、肺之经,补中益气,为补气之要药;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炙甘草补脾气;麦冬、白芍益胃生津,润肠通便,防止辛燥伤阴;五味子益气生津,补肾养心,收敛耗散之气。
【加减】胸痛者加鸡血藤30g,郁金、延胡索各10g;口渴咽干,手足心烦热者加牡丹皮、生地黄、知母各10g;气短明显者加大党参、黄芪用量;心悸心慌者加生龙骨、生牡蛎各20g;脉数者加黄连3g、苦参10g;畏寒肢冷,脉迟者加桂枝5g、制附子(先煎)12g、麻黄10g;心悸脉结代,频发早搏者加青礞石12g;头晕者加川芎12g、葛根30g;舌苔黄厚而腻者加苦参8g;舌苔白厚者加扁豆、苍术各12g;胃脘胀满者加柴胡、枳壳各6g;食少消化不良者加鸡内金、炒山楂、炒麦芽、炒神曲各10g;咽红而痛者加牛蒡子、山豆根、蒲公英、板蓝根各10g;少寐多梦者加柏子仁、远志各12g。
【验案】黄某,女,12岁,学生。主诉:心慌、胸闷、气短、乏力2个月。活动后气短明显。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住院治疗月余,效果不佳。现见心慌心悸,胸闷,时感心前隐痛,气短,乏力,活动后明显加重,形体消瘦,面色少华,夜睡不安,心烦易惊,手足心热,食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数而结,心率116 次/min,节律不齐,早搏8~10次/min。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阴。处方:黄芪30g,生龙骨、生牡蛎各20g,党参、炙甘草、麦冬、五味子、白芍、金银花、连翘、远志各12g,鸡内金、青礞石、当归、生姜各10g,大枣3枚。服上方14 剂,心悸心慌已消失,无胸闷胸痛,体力渐复,气稍短,夜寐安宁,食欲大增,面色红润,早搏偶发,脉沉有力。前方去青礞石加茯苓15g,续服14剂,诸症皆平,心电图正常,随访半年,病已痊愈。
扩张型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原发性心肌疾病。本病的特征为左心室或右心室或双侧心室扩大,并伴有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或房性心律失常多见。
养心通络汤(湖北名医崔金涛方)
【组成】西洋参15g,炙黄芪20g,南沙参、北沙参各15g,丹参10g,玄参15g,苦参10g,赤芍、白芍各10g,三七10g,川芎10g,降香10g,全瓜蒌10g,炙甘草8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或3次温服。
【功效主治】益气养阴,解毒散瘀、养心通络。主治扩张型心肌病。
【方解】方中西洋参益气养阴、清热生津,黄芪补肺健脾,两药相配,滋养五脏,气和而生,心脉贯通,血运不息,滋而不燥,补而不腻,共为君药。南沙参、北沙参养阴清肺、益气化痰,玄参滋阴清热凉血、泻火解毒,三药共用助君药西洋参、黄芪补益肺气,使心脉贯通、血运不息,共为臣药。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三七活血散瘀、消肿定痛,丹参活血凉血、养心安神,降香行气活血、散瘀止痛,诸药相配,行气活血、散瘀正痛、养心安神,使血脉贯通,共为佐药。苦参清热燥湿、利尿消肿,炙甘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调和诸药,以此两味药为使药。以上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解毒散瘀、养心通络之功效。全方集扶正祛邪于一身,气阴双补,养心而不滋腻,解毒散瘀通络而不伤正,使心脉贯通、五脏滋养、血运不息,从而有效地防治扩张型心肌病。
【加减】如以心慌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加酸枣仁15g、远志10g、龙骨10g、牡蛎15g;以胸闷、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加桃仁10g、红花6g、薤白10g;以咳嗽、喘息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加陈皮10g、半夏10g、杏仁10g、五味子10g;以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加猪苓10g、茯苓20g、泽泻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