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针刀疗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针刀治疗疾病的四大理论依据

一、脊柱区带病因学

“脊柱区带”这个名词是根据它的范围来命名的,在这一范围里由于人体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它对人体许多系统的疾病都能产生直接的影响,但过去由于对它没有进行认真的研究,所以也就没有发现它对人类许多疾病的重要诊断意义和治疗意义。事实上中西医过去均已隐约地意识到它的存在,只是没有明确的系统论述,并将其应用到临床的治疗和诊断当中去。

如中医的夹脊穴,古代名医华佗以其超人的智慧发现在脊柱两侧进行针、灸治疗,就可以治愈许多顽固的内脏疾患,可惜的是这只是史书的记载,华佗没有留下与此相关的医学著作。我国后代医家根据史书的记载在脊柱两侧确定了17对进针点,取穴名为“夹脊”。根据现在的解剖学研究,这些穴位都在相应椎体的横突上,以此穴位治疗许多内科疾病,时或有效时或无效,因此使得这一穴位在针灸临床上的应用就很少了,甚至有些针灸医生对这一穴位还不熟悉,但是它却向现代人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线索。

再如西医学关于脊柱病因学的研究,已发现脊柱某些椎体的骨关节损伤会引起相应的内脏疾病,如果用整脊手法对这些损伤骨关节进行整复,这些顽固的内科疾病就会得到改善。在国内关于脊柱病因学研究最有成就的专家是魏征教授,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赞誉。这一研究成果说明脊柱区带是一个重要的解剖结构,脊柱的损伤是引起某些内科疾病的重要因素。

脊柱区带的范围,上起枕骨粗隆的上项线,下到尾椎末端,两侧在颈部棘突中线旁开2cm,胸、腰、骶部在棘突中线旁开3cm。这样一个范围内的各种组织器官称之为脊柱区带。在脊柱区带范围内引起内脏疾病的组织器官有肌肉、韧带、关节囊、神经和骨性组织等。脊柱区带和内脏自主神经连接的主要组织结构有交通支等,通过这些组织结构就会把脊柱区带内的信息传递到有关内脏的自主神经,从而引起内脏功能的变化,导致许多难治的内脏疾患。

过去常常把交通支传递信息的功能忽略,因为它很细、很小,其实通过研究证实它们传递信息的功能是不可忽视的,就好像可以通过一根很细的铜丝接收到大量信息或传出大量信息一样,可见信息的传递量不是和传递介质的大小成正比的。

脊柱区带内的各种组织器官导致不同内脏疾病的病因病理情况如下。

肌肉、韧带、筋膜、关节囊等软组织在脊柱区带内是极容易劳损的,根据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因病理理论可以推知,损伤后在自我修复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病理因素,即粘连、瘢痕、挛缩、堵塞,这四大病理因素在适当的深度和部位极有可能卡压、牵拉区带内的神经末梢,造成这些神经末梢功能障碍,这些功能障碍通过和内脏自主神经相连接的通道,直接影响内脏器官的功能。根据电生理线路理论,影响自主神经功能的实质就是自主神经电流量的变化。另外,如果这四大病理因素发生在某一脏器的电生理线路上,使电生理线路上的电流量发生变化,那将直接影响内脏的功能。

脊柱骨性组织因某种原因引起其位置发生移动(用针刀医学影像学的方法读片),因为自主神经节大多位于脊柱的前面及其两侧,如果椎体的位置发生变化,必然牵拉或挤压有关的自主神经节,同样引起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从而导致有关脏器的疾病。

脊柱区带病因学理论已为针刀医学的大量临床实践所证实,针刀的主要治疗法则就是松解有关病变的软组织,消除粘连、挛缩、瘢痕、堵塞等病理因素,使受牵拉、卡压的神经末梢的生理功能得以恢复,配合手法整复使椎体的移位得到纠正,最后使自主神经功能和电生理线路的电流量恢复正常,从而在根本上解除了某些顽固性内脏疾病的病因,也使这些内科疾病得到了根本的治疗。

二、调节电生理线路的理论

这个问题完全是一个崭新的问题。根据针刀医学关于经络实质的理论,人体是一个庞大的电生理线路系统。人体的电生理线路系统既对人体生命活动发挥巨大的生理功能,也会由于电生理线路出现问题产生病理变化,一般有四种情况:第一是电生理线路短路;第二是电生理线路的电流量减弱;第三是电生理线路的电流量增强;第四是电流缺失。

当电生理线路发生短路时,人体就要产生相应的疾病,用针刀将电生理线路接通,疾病也就治愈了。具体的操作方法是通过相应的仪器检测出电生理线路短路的位置,一般在电生理线路短路的部位都有病变反应,如局部增生性结节、炎症疙瘩、皮肤变色、局部痛点等,可用一支针刀在病变反应部位刺入,使刀刃和电生理线路平行,纵行疏通数次即可。此即是利用针刀的导电作用,将离断的微量金属元素链连接起来,此法适应于短路范围较小、距离较短的情况。如果短路的范围较大、距离较长,则可用两支针刀沿电生理线路两断端对刺,并使两支针刀的刃反复触碰,在针刀有滞动感时,即拔出针刀,此时电生理线路即被接通,相应的疾病就会得到根本的治疗。

当电生理线路的电流量减弱时,针刀刺入电生理线路上一点或数点(此点最好是在针灸穴位上),使刀刃和电生理线路平行,轻轻地、慢慢地摆动刀刃,数次和数十次即可出针。此法是将电生理线路上部分离断的金属元素链重新连接起来,电生理线路上电流量就会增强而恢复到正常状态,疾病就会治愈。

当电生理线路的电流量过强时,针刀刺入电生理线路上一点或数点(此点最好是在针灸穴位上),使刀刃和电生理线路垂直,快速地、有力地摆动刀刃,数次和数十次即可出针。此法是将电生理线路上部分金属元素链铰断,电生理线路上电流量就会减弱,从而恢复到正常状态,疾病就会治愈。

当电生理线路由于某种原因电流被阻断,就会出现被阻断以下的电生理线路电流缺失,如果此种情况出现在心、肺等重要脏器电生理线路的全部分布区域,就会立即危及生命,有些病人猝死,大多数是由于这种原因。另外,如果此种情况出现在不足以危及生命的部位,或某些细胞层面,就会出现某些小器官的功能丧失或某些组织结构的缺失或局部新陈代谢的停止或某些方面新陈代谢的停止,如眼睑下垂、面肌瘫痪、白癜风之类都是生物电生理线路局部被阻断所引起的。此种情况可从病变部位的电生理线路的上缘用针灸针或针刀向病变部位平刺一针或数针,并将针体在病变组织内反复抽拉,如果在其上缘有结节之类的增生物,用针刀刺入该结节,沿电生理线路纵行将其切开,并反复缓慢摆动刀刃,即可将被阻断的电生理线路的电流重新延伸到病变区域,疾病就能治愈。

另一种情况,当电生理线路发生异常时亦可用药物来调节。凡是电生理线路的电流量过强,所产生的疾病都是亢进性的;凡是电生理线路的电流量减弱,所产生的疾病都是抑制性的或衰退性的;凡是电生理线路短路所出现的疾病都是代偿性的或增生性的。应用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对电生理线路的调节往往也是很有效的。

三、慢性软组织损伤的调节

动态平衡失调是对慢性软组织损伤病因病理的总体概括,是最根本的也是第一位的病因。不管治疗哪一类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只要将它的动态平衡恢复,这个疾病就可以得到根本的治疗。而造成动态平衡失调的有四大病理因素,即粘连、瘢痕、挛缩、堵塞。要想使动态平衡恢复,首先就要将这四大病理因素消除。

四大病理因素广泛存在于各种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当中。下面详细介绍几类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

1. 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

据研究认为该病病理机制是:腰背筋膜、骶棘肌和第3腰椎横突尖部因慢性摩擦劳损或急性摩擦损伤、出血、机化而发生粘连,使得在腰部做屈伸运动时,第3腰椎横突被牵拉而不能自由运动,常引起腰背筋膜和骶棘肌保护性痉挛性疼痛。

用针刀在第3腰椎横突尖部进行剥离和松解,使得此处骨肉粘连剥开,肌肉松解,往往就能立竿见影地消除症状,恢复它内外的动态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目的。

2. 肱骨外上髁炎、股骨内侧髁炎

肱骨外上髁炎、股骨内侧髁炎指无菌性炎症。肱骨外上髁炎第一位的病理因素是指总伸肌和尺侧腕伸肌在肱骨外上髁的附着点劳损出血机化而形成瘢痕,或肱桡肌肌腱摩擦劳损出血机化而粘连结疤,挤压该处的神经血管束,引起臂部活动受限,出现局部保护性痉挛疼痛,日久可能在肱骨外上髁的瘢痕处出现一坚硬的钙化锐边。

按此病理认识,采用针刀剥离粘连,刮除、切断神经血管束,可取得非常满意的疗效,使上肢的各种活动功能得到完全的恢复。这就更进一步证实了上述关于肱骨外上髁炎的病理机制的观点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股骨内侧髁炎也是同样道理,是由于膝部内侧副韧带和股骨内侧髁粘连引起。

肱骨外上髁、股骨内侧髁及关节周围骨突处较顽固的其他疾患,其病理因素皆为因损伤引起粘连,进而影响功能活动。针刀的临床应用也证明了这一点。

3. 滑囊炎、腱鞘炎

滑囊炎、腱鞘炎的致病因素是损伤引起的瘢痕和挛缩造成滑囊闭锁和腱鞘变窄,即或有炎性渗出也是继发的。用针刀将滑囊切开数点,将腱鞘切开松解,就能很快解除症状,恢复它内部的和流体的动态平衡,治愈此病。亦有力地说明滑囊炎、腱鞘炎的真正病理因素是瘢痕和挛缩,炎症不是主要的致病因素。

4. 前列腺炎

此病是由于长期劳损使微血管和肌纤维断裂,在修复过程中产生瘢痕、粘连、堵塞等新的病理因素所造成的。这些病理因素使前列腺的正常舒张和收缩功能发生障碍,进一步堵塞尿道和精道,并使前列腺的生理功能发生障碍。用针刀经皮刺入,到达前列腺进行纵向深层剥离,即可将前列腺松解,使各种功能恢复,也就是恢复了前列腺舒张和收缩的动态平衡。

从上述所列举的六类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中可以看到粘连、瘢痕、挛缩、堵塞是造成动态平衡失调的主要病理因素,只要将这四大病理因素消除,人体内部的、外部的、流体的动态平衡就能得到恢复,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也就能得到治愈。四大病理因素和动态平衡失调理论可以说彻底揭开了慢性软组织损伤这一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的奥秘。

四、骨质增生病因学的理论

骨质增生疾病是全球性的疑难病症,中老年发病率很高,世界各国医学界对它的生成原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只有一种理论被广泛地接受,这种理论认为:骨质增生的根本病因是退行性变。所谓退行性变就是老化的意思,而人的衰老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那么老化也就是不可逆转的,老化不可逆转,退行性变也就不可逆转,因此,骨质增生疾病也就不可能得到根本的治疗。事实是不是这样呢?骨质增生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人体受地球引力的影响,这是众所周知的,而对于人体内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力学现象目前了解的就不是很清楚。可以说人体是一个封闭性的力学系统,在正常情况下,这个力学系统对于人体的生命活动来说是相对平衡的。为什么要提出“生命”和“活动”两个概念?因为人体内的力学平衡不同于机械类的力学平衡,它要时时受到“生命”和“活动”的制约和影响,也就是说人体内的力学平衡是建立在“生命”和“活动”的基础上的,如果它影响了“生命”和“活动”,单纯力学平衡在人体内就是力学不平衡了。不仅如此,当人体内出现了这种力学不平衡的时候,人体将立即调动自我调节功能,对抗这种不平衡状态对“生命”和“活动”的影响,以保证人体的“生命”和“活动”不受损害,为了说清这个问题还需要从临床研究开始。

骨质增生或称为骨刺,为临床常见疾病。对它的发病原因,普遍说法是退行性变所引起的,所谓退行性变就是骨骼老化蜕变。但是这一理论有好多临床现象无法解释,如许多年轻人踝关节、髋关节、腰椎、颈椎等部位有骨质增生现象,这怎么能是老化蜕变呢?又如许多患风湿和类风湿关节炎的病人,他们的关节常有骨质增生,这也和老化蜕变联系不起来。如果把骨质增生或骨刺作为一种疾病,那么有许多中年人骨质增生很严重,但并无临床症状,这也无法解释。

那么骨质增生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通过多年的大量临床观察,并运用生物力学原理对骨性关节炎的病因进行研究,证实了骨性关节炎(小的称“骨质增生”,大的称为“骨刺”)的根本病因是“力平衡失调”。

大量临床观察表明,凡是有骨性关节炎或骨刺生成者大都有下列疾病。①关节扭伤史,未得到恰当的治疗。②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史,软组织变性挛缩。③关节内骨折。④与罹患关节有力学关系的骨干畸形。⑤类风湿关节炎或风湿性关节炎。⑥单独的、较大的一个骨刺必是某一软组织(大多是肌肉和韧带)的附着点。⑦下肢关节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有内外翻畸形。⑧年老体弱、肌力下降的颈椎、胸椎、腰椎都有骨质增生。

对这8种情况分析如下。

1. 关节扭伤未得到恰当治疗

关节扭伤不仅造成软组织损伤,而且关节也必错动,即中医所说之骨错缝。这种骨错缝未得到恰当治疗,受拉力拉伤的一侧软组织松弛变长,受压力压缩的一侧必然变短(关节扭伤必然是一侧受拉,一侧受压),时间久了,骨错缝就被固定下来。这种骨错缝的情况较复杂,旋转、侧方、前后均有可能发生。

对于某一个具体的人来说,他(她)的某一个具体关节(如踝关节或膝关节等)平时所承受的压力仅在很小的范围内变化,分布于关节面每一个单位面积上的压力也相对稳定。

人体任何一个关节都不是平面相连,关节面都是凹凸不平的,但相对的关节面都很吻合。就像每个人的上下牙齿一样,很少是平面相接触的,大多是长短不齐、厚薄不一、前后倾斜的,但是咬合的时候都是很吻合的,如不吻合,就不能咀嚼东西。

当关节骨错缝后,关节就不那么吻合了,有些地方负重增加,有些地方负重减少,甚至不负重了,然而关节承受的压力并没有变,甚至还有所增大,负重区受力大幅度增加。关节面的每一部分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是一个常数,不能承受增加部分的压力。按压强定律公式可以知道,压力不变,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骨错缝以后,关节内的受力面积减少了,压力没有变,受力部分的压强增高了,关节软骨不能承受,必将有大量的软骨细胞被压坏、压死。所以,关节错缝移位不需很大的距离,只要移动0.5mm以上的距离,就足以造成以上的结果。假定将任何一个人的下颌骨向任何方向移动0.5mm,其上下两组牙齿就不能吻合。关节错缝与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当软骨细胞不能承受超常的压力而被压坏、压死时,就有两种结果。一是当压力在人体代偿能力范围内的时候,人体通过自身代偿保护机制把大量钙质和磷输送到受压力破坏的地方,加强软骨的强度,抵抗超常的压力,于是产生了骨质增生现象。这种情况持续时间越长,骨质增生就越明显,大的就叫骨刺了。另外,根据压电学原理,骨质受压力越高,局部电位也就越高,可以使成骨细胞活跃,刺激骨细胞增殖,高压力部位就会形成异常成骨,即骨刺(张福学《压电学原理》)。二是当超常压力超过人体代偿能力范围的情况下,则出现关节面坏死。但这种坏死都只限于关节面浅表部位,决不像感染性、结核性之类坏死向深部浸润。

按照HOOK’S定律,压应力增强时,应变也增加,也就是说关节内出现高应力力点时,受压部位应被压缩,但是人的关节面是活体,在正常压力情况下,关节面的弹性是按HOOK’S定律变化的,当超过正常情况下的压力超过关节面本身的弹性限度时,它又按生物学规律变化。再者,引起骨质增生这种超常压力的作用是持续的,不是短时间内的作用就能引起骨质增生。并且关节软骨和骨骺及骨干硬骨质的弹性系数是不一样的,因此超过关节软骨弹性限度的压力不一定就超过骨骺和骨干硬骨质的弹性限度。这里就有一个哲学上研究的“度”的问题。关节内高应力点的压强都在骨骺和骨干硬骨质弹性限度以内,如果超过了,骨骺和骨干就要出现压缩性骨折。

人体的生物学特性是将力学用来研究人体时不可忽视的问题。在这种超常而又在人体代偿能力范围以内的力的刺激下,人体的代偿现象是可以见到的。如人们在劳动时,双手握镐柄,时间长了,手掌接触镐柄的部位就会长出老茧,老茧是角质。这角质就是人体代偿作用的结果,手掌通过角质增生的方式来抵抗摩擦。否则,手掌这些部位的表皮就会让镐柄磨破。如果超过这个代偿能力的限度,假如镐柄不是很光滑,而是布满钉头或刀尖,那么手掌只有被刺破,那就不是人体代偿能力所能达到的了。

以上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的分析论证,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扭伤的关节发生骨质增生或骨刺是“力平衡失调”引起的。也就是说骨质增生或骨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力平衡失调”,用这个理论可以圆满解释临床上所有骨质增生和骨刺这一病理现象。

2. 关节附近有软组织损伤、软组织挛缩

关节附近有软组织损伤大都是慢性的,或急性损伤后的慢性期。慢性软组织损伤中肌肉、韧带挛缩是常见的一种病理变化。挛缩的肌肉、韧带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使得它们受到超常拉力的牵拉,引起肌肉或韧带损伤,甚至少量的肌纤维将被拉伤拉断。每块肌肉或韧带在被牵拉状态下,两端的肌腱及其附着点处是应力最集中的地方,所以在肌肉长期被紧张牵拉的过程中,两端的肌腱及其附着点就有可能被拉伤。这时候人体的代偿机制为了加强肌腱和附着点处的强度,避免它们被损伤,将大量的钙质和磷输送至此,形成了骨刺或肌肉钙化、骨化。

这和压电学原理并不矛盾,压力越高,电位越高,骨细胞越活跃,可促进骨质增生和骨刺的生长。压力越高,反作用越大。拉力对压力来说,就是压力的反作用。压力越大,也可以说反作用力越大,也就是拉力越大。所以拉力越大,电位越高。从力学和压电学来讲,这是符合压电学原理的。

因此,肌肉拉力超过正常情况所引起的骨质增生和骨刺同样也是“力平衡失调”问题。

3. 关节内骨折

关节周围或关节内骨折在治疗时很难达到解剖对位。或周围软组织肿胀和松弛未得到及时纠正而挛缩或变长,或关节错缝未能纠正,均可造成关节内力平衡失调,出现高应力点和软组织(肌肉或韧带)过度紧张牵拉,导致骨质增生和骨刺。

4. 与罹患关节有力学关系的骨干畸形

骨干畸形造成上下两端关节力线改变,使上下端关节不吻合,同样出现高应力力点,软组织牵拉,出现关节骨质增生和骨刺,其机制与上述相同,特别是后天外伤造成的骨干骨折畸形愈合、关节骨质增生的情况都较为严重。先天性骨干畸形、相关关节出现骨质增生和骨刺的就比较少见,因为它的畸形造成的关节力学变化是生来就有的,关节大多能够适应。所以把骨质增生的病因概括为“力平衡失调”。先天性的力学关系建立以后,就是达到“平衡”了,只有后天破坏才会打破原来的平衡,人体才通过代偿机制来调节。

5. 类风湿关节炎和风湿性关节炎

这两种病如果得不到正确的治疗,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就会由于炎性渗出、水肿、坏死,最后增生,造成病理损伤、机化、瘢痕、粘连、挛缩,使关节内外及周围软组织的力学状态改变,形成压力过高的点以及拉力过高的肌肉韧带的附着点等处的骨质增生和骨刺。在这里骨质增生的原因仍然是“力平衡失调”而不是关节炎疾病本身。

6. 单独的、较大的一个骨刺生长部位必定是某一软组织的附着点

一个孤立的骨刺生长部位必定是某一肌肉和韧带的附着点处,如跟骨骨刺总是位于跟骨结节上跖长韧带和跖腱膜的附着点上。根据上述观点,可以认定这一肌肉韧带必然是挛缩变性,处在紧张的牵拉状态。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将肌肉和韧带的紧张牵拉状态解除,症状即可消失。治愈后,经长时间观察,骨刺也自然变钝、变小。

7. 下肢大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有内外翻畸形

下肢大关节的内外翻畸形,主要是指后天造成而不是先天固有的。这些关节的内外翻畸形也必然造成关节内力线的偏移。软组织一侧牵拉一侧曲张,也是造成力平衡失调的因素。在临床上此种情况造成的骨质增生和骨刺是比较普遍的。

8. 年老体弱、肌力下降所发生的颈椎、胸椎、腰椎骨质增生

发生在这些部位的骨质增生是不是退行性变呢?也不是,这仍然是个力学问题。

人体的重量不仅靠脊柱的骨性组织承担,而且颈部和腹、背、腰部肌肉也承担很大一部分。当人体衰老之后,颈部和腹、背、腰部肌肉松弛,肌力下降,承担重量的能力大大减弱,而且人衰老以后,大多数人发胖,所以此时身体的大部分重量都要转移到脊柱骨性组织上来,颈椎、胸椎、腰椎的负重普遍增加了。同样,通过人体的代偿机制可加强脊柱的强度,从而发生了骨质增生。另外,由于机体衰老,许多软组织萎缩变性(主要是人体内部小的肌肉和韧带),造成紧张牵拉而生成骨刺。如椎间盘蜕变,弹性降低或消失,被椎体长期挤压在前纵韧带后侧缘,使前纵韧带长期被后侧的张力所牵拉,出现前纵韧带的附丽部位骨质增生,在临床X射线片上都显示椎体前缘有唇样增生。

一般来说,由于机体衰老、肌力下降,脊椎骨性组织负荷加大引起的骨质增生都没有临床症状。它的特点是骨质增生在任何节段的分布都是均匀的、对称的。这种情况可以说不是病态的。反之,老年人的脊椎骨质增生出现不对称、不均匀的情况,就是病态了,那就不是肌力下降、人体重力的转移所引起的,而是各种损伤引起的局部应力增加所致。

对以上8种临床骨质增生现象进行的研究表明,不管情况如何变化,得出的结论都是一个:“力平衡失调”是骨质增生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