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立领变化原理
一、立领的结构
立领是没有翻领部分的领型。由于立领只有领子的领底部分,所以在领型设计和纸样结构中领子的宽度、上领口线的长度和装领线的长度之差,以及装领线的形状对立领的变化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立领结构如图3-2所示。
图3-2 立领结构
立领的结构要素如下。最古老的领子设计是用直条形布片围成能让颈部通过的圆圈形态,由此形成最基本的领子——立领。在立领的构成要素中的底领部分,它的宽度、装领线的形态、领上端线的长度以及与颈部的贴合程度都会影响领子的设计,因此形成的装领线和领上口线的长度差是决定其纸样结构的主要因素。
二、衣领构成原理
人的颈部可以近似看成为圆柱体,将其张开便可得到领子的基本图形。各类型之间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在结构中互为利用和转化,不同领型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衣领变化原理来概括。领子基本结构如图3-3所示。
图3-3 领子基本结构
(1)立领构成
①直立领 立领结构的基础是立领的直角结构,它是根据颈和胸廓的连接结构产生的。人体胸廓为前胸两个斜面的六面体,在靠上的斜面接近垂直伸出颈部的圆柱体,颈部和胸廓的构成角度呈钝角,靠近颈窝的角度大,接近肩部的角度小。整体颈部造型呈下粗上细的圆台体,因此构成立领的直角结构是长方形。
如果将装领线和领上口线同样尺寸的长方形布片缝合到原型的领口弧线上,直立领整体领子的上端和颈部之间会有明显空隙。此外,由于装领线为直线,领子着装后呈稍向后倾的状态,尤其是对颈根形态扁平的体形会更明显。当领底线为直线时,立领为圆柱形(称为直立领),此时,立领的立度最好,但领口线与颈部的空隙较大,不服贴。因此,一般情况下直立领的领口需要进行修正,需要将后领口深度稍微减小一些。直立领还包括蝴蝶结领、卷筒领等领型。
在立领中影响领型变化的两个因素:一是与领孔相接缝的立领底线;二是立领的采形。前者决定立领的结构,后者决定立领的外形。领底线长度是相对不变的,总是等于领孔的尺寸。直立领如图3-4。
图3-4 直立领
②锥形立领 将直立领和颈部之间存在的空隙叠合之后,就能形成吻合颈部倾斜形态的立领。在一般情况下,被称为立领的领子就是这种形态。当这些空隙部分被折叠,即可发现外领圈相应缩短,领子成弯曲状,此时的立领称为锥形立领。锥形立领与颈部非常服贴,颈部感觉舒适,但其立度不如直立领好。锥形立领如图5-25所示,被叠合之后的领子上端线尺寸明显比装领线的尺寸要短,在领子上端线处纸样被叠合的量越大,装领线向上弯曲得越大,领子上端和颈部的贴合状态就越紧密。领底线上翘的选择是有条件的,如领底线上翘必须保证立领上口围度不能小于颈围。当领底线曲度与领口曲度完全吻合时,立领特征消失,变为原身出领,此时必须开大领孔。
一般领底线弯曲的程度和位置是很严格的。首先领底线上翘度要考虑立领上口围度比实际颈围大,以便于活动,通常设在1~2cm左右;而在实际设计中要灵活得多。领底线弯曲的位置在该线靠近前颈窝的三分之一等分点或是后领孔长度处。锥形立领如图3-5所示。无论领底线曲度、领口开度以及领高如何变化,都要以保证立领上口不影响颈部活动为原则(如图3-5)。
图3-5 锥形立领
③倒锥形(喇叭)立领 将F点打开一定的量,使领子向下弯曲。成形后的领子位呈上口大、下口小的倒锥状,此时的倒锥形立领与人体颈部的空隙加大,倒锥形立领现在直接应用较少,其使用最频繁的时期是清朝,如官府服装。与锥形立领的结构恰恰相反,领底线下曲度越大,立领上口越长,使立领的上半部分容易翻折,构成事实上的领底座和领面的结构,这就是翻领结构形成的基本原理;而且,领底线下曲度越大,立领翻折量越多。当和领口曲线完全相同时(曲度相同,方向相反),立领就全部翻贴在肩部,立领特点完全消失,变成平领结构。倒锥形立领如图3-6所示。
图3-6 倒锥形立领
(2)翻领构成 在倒锥形立领的基础上,将F点再继续打开较大的量,使领子继续向下弯曲。成形后的领子位呈上口大、下口小的倒锥状,这种领子能够将领上口线翻折下来,形成“翻领”。如图3-7翻领构成所示,图中A'、E'、D'三点肩的虚线连线表示领座与翻领的分界线。此时,由量变到质变,从立领构成转变到翻领构成。
图3-7 翻领构成
(3)平领(坦领)构成 在翻领的基础上继续增大F点的打开量,领子向下弯曲的程度也相应地增大,直到领子的弯度与领口曲度相近时,成形后领座高度在0.5~1.0cm范围内,就形成标准的平领。平领构成如图3-8所示。
图3-8 平领构成
当领子的弯度继续增大,直到其曲度远远大于领口的曲度,达到360°或以上时,领外口线增大的长度就变成了褶量,领子成形后呈现很多自然的波浪褶皱。此时的特殊平领称为荷叶领或波浪领。荷叶领(波浪领)构成如图3-9所示。
图3-9 荷叶领(波浪领)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