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青春期的女孩: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父母如何引导孩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章 家庭生活(5)

1.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强烈的冲击

家长的争吵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强烈的冲击,产生诸多不良情绪,如:恐惧,悲伤,无助感等。夫妻吵架时往往吵得脸红脖子粗,用高八度的嗓门大喊大叫,常常会吓着孩子。同时,夫妻吵架的时候,往往顾不上理会孩子,对孩子的哭喊、恳求也听而不闻。孩子看到自己认为最亲密的人之间也针锋相对,不由得会倍感伤心和无助,认为最安全的避风港也不安全了,内心自然会涌出阵阵的恐惧。

2.给孩子提供了攻击性行为的反面示范

心理学研究者认为,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之一是由于学习,也就是模仿。其模仿的来源包括:暴力电视、父母及教养者的行为、同伴的行为等。夫妻在吵架过程中,往往会丧失理智,讲许多刻薄的话、粗话乃至脏话,有的甚至大打出手。父母吵架时的神态、姿势、语气语调、用词用句,都有可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反面教材。

夫妻之间出现了意见分歧,就吵架或者打架,往往会使孩子误以为吵架、打架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不知道应该如何克制自己的怒气,也不会采用其他的、真正有效的办法解决冲突。

3.使孩子的情绪、性格、行为出现问题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长期生活在“硝烟弥漫”的家庭中,除了攻击性性格显著增强以外,孩子的情绪、性格等都会出现扭曲,会变得感情冷漠,对他人缺乏信任,为人刻薄,爱挑剔,脾气暴躁,或者内向,压抑,容易退缩,对外界事物丧失兴趣等。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易于和不良少年交往。

专家给你支招

生活中,夫妻之间意见不同在所难免,爸爸妈妈吵架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会经历的一件事情,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呢?

1.构建和谐的生活环境

夫妻间意见不同在所难免,可心平气和地讨论,沟通,这不仅有助于达成一致,更可给孩子做榜样,帮助其养成善于接受他人不同意见的好品质。有专家说,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不是高档的童装或昂贵的玩具,而是良好的亲子关系与和谐、安全的家庭生活环境。为此,父母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尽可能杜绝争吵、打架问题的发生。

2.及时消除吵架对孩子的影响

关于吵架,不少家长的办法是“不当着孩子的面”,可是青春期的孩子不再是小孩子了,父母之间的不良情绪孩子很容易感觉得到,因为她正在用心体会着父母的情绪。面对父母之间的“战争”,孩子大多是用沉默、回避的方式来应对的,他们常常把疑问压抑在心底,这样很容易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父母一旦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发生了吵架的情况,对孩子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就一定要在事后及时消除这种不良的影响,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吵架是由于一时冲动,当时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爸爸妈妈吵架是不对的等,以求得孩子的谅解。看到爸爸妈妈平心静气地讲话,听到爸爸妈妈客观、理性的解释,孩子的心情自然也会平静许多。

3.千万别对着孩子相互指责

有些爸爸妈妈吵架以后会对着孩子指责爸爸怎么样怎么样,妈妈如何如何,这种做法会让孩子过早地面对成人的烦恼,会给他们的心灵增加许多负担。孩子是单纯的,这种重负可能导致孩子长大后不由自主地想从工作、配偶或其他方面弥补当年的遗憾,还可能造就另一个不健康的家庭。

另外,经常在孩子面前说批评对方的话,也有很多副作用。一种情况,孩子爱爸爸妈妈,不想得罪任何一方,所以,为了讨好父母,只好采取在不同的人面前讲不同的话的做法。还有一种情况,孩子比较偏爱其中的一方,大多数情况是比较偏爱母亲,这样就会造成父亲的孤立,使夫妻关系更加恶化。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快乐,请父母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尽量多一些宽容,尽量留给孩子一片纯净的空间。

妈妈送给女儿的母爱小纸条

争吵是一种游戏,然而它是一种奇怪的游戏,没有任何一方曾经赢过。

【这个世界给我太多的痛苦……——如何帮助孩子摆脱至亲死亡的悲伤?】

4年前的噩梦让冉冉至今难忘,母亲因患癌症离她而去,当时的她弄不明白,老天爷为什么那么狠心,要让她经受这样的痛苦。4年来,思念无时无刻不缠绕着她,那个倾听她诉说,给她做可口饭菜的母亲再也不会出现了……

每天去学校,看到周围一派生机勃勃的样子,似乎一切都很美好;看到身边的同学永远是那么快乐,不知忧愁为何物,冉冉实在无法原谅母亲生育了自己,却又在12年后离开了自己。她的心就像是一座荒芜的花园,无限悲凉。每天生活在别人的同情之下,她不要怜悯,她不要同情,她需要亲情,她需要毫无保留的母爱。可是她的痛苦该向谁诉说,向年迈的爷爷、奶奶,还是向忙碌的爸爸、不关心自己的后妈?

每天躺在床上,看着房门,冉冉多希望母亲会从那道门中走进来,可是她知道同样的情景不会再出现。冉冉每天察言观色地生活在继母的眼下,每天虚伪地设法找话题聊天,她痛恨这种生活。可是16岁的她,该如何一个人生活呢?以后的路,她该如何去走呢?如果癌症可以遗传的话,冉冉真希望自己早一点死去!她想和自己的妈妈在一起,过幸福的生活。

冉冉曾经写下这样一句话:不是我不爱这个世界,而是这个世界给我太多的痛苦。她不知道自己以后还会不会快乐,她真的希望时间能够倒流,永远停在12岁,享受妈妈的爱!

读懂孩子心理

亲人死亡,对孩子来说,绝对是一个沉重打击。它动摇了孩子用主观愿望影响事件的信心,使孩子感觉到无助和焦虑。孩子看到的是,不管有多少眼泪和抗议,深爱的人不在了,自己也被抛弃了,不再被爱了。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易走极端,喜欢把悲伤压抑在心底,一个人钻牛角尖。因此,帮助孩子摆脱至亲死亡的悲伤,是家长在不幸的事情发生之后一定要做的一件事。

专家给你支招

家长要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法,帮助孩子宣泄悲伤的情绪,让孩子的心情早日走出阴霾。

1.极度宣泄法

指用极度宣泄的方式,最大限度地释放悲伤。有些孩子心中装不了事,有伤痛就哭出来,这样很好。但有些孩子表面上很坚强,把悲伤藏在内心深处,长期得不到释放,这样就会形成精神重负,并可能出现精神上的疾患。所以,大悲之后,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哭出来,这对孩子情绪的调节很关键。

2.替代表达法

指把悲伤的情绪转化成另外一种动力,比如:狂跑,举重等,直到体力耗尽,然后再结合第一种方法,来一次极度宣泄。悲伤郁结得不到宣泄,则越堵越多,只要有所宣泄,就会减轻,宣泄得越彻底,减轻得越快。有些孩子极度悲伤,却不会表达出来,用替代表达法就可以帮助他们把内心的悲痛宣泄出来。另外,有些孩子在悲伤中还含有自责、自疚、自弃、自残的成分,用替代表达法也十分有效。

3.倾诉交流法

把悲痛讲给亲人朋友听,会减轻孩子心灵的重负。不少经历过大灾大难的孩子,会陷入悲伤的沉默之中,不愿与人交流,即使是至亲的亲人、极好的朋友也不例外。但敢于倾诉,敢于把内心敞开的人,就会在倾诉交流中化解悲痛,就能有效防止抑郁成疾。家长可以找些有同样经历的人,让他们与孩子谈一谈,这会减轻孩子的伤痛,让孩子变得理性一些。

4.活动减压法

人在无所事事的状态之下,就容易胡思乱想。孩子在学习或活动之中,会受到他人情绪的感染,体会现实生活的乐趣,在不知不觉中忘记悲伤。所以,家长要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让活动为孩子减压。

5.自我关注法

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活着是要承受悲伤的,但另一面却又是积极的,那就是活着是美好的,活着的人生活得好,才是对逝者的告慰。因此,有意识地对孩子强化这种思想,会让孩子主动自觉地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给孩子好好生活下去提供足够的理由和信心。

6.升华法

生命是短暂的,面对疾病和灾难,生命更是脆弱的。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哪?对于活着的人来说,直接的反应是感伤自己亲人、朋友的逝去,但同时也会产生对他人遭遇的感同身受,就会有一种化一己之悲伤为帮助他人的力量。这样的话,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会有重新的认识,就会得到升华。比如:孩子失去了母亲,家长可以带着孩子捐款给生活困难的单亲家庭,让孩子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把孩子的悲伤化成一种责任和力量,从而使孩子认识到,有很多人和自己一样痛苦甚至比自己更痛苦,自己有比悲伤更值得去做的事情。

妈妈送给女儿的母爱小纸条

化悲伤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