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坚持指导思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4)
第一,推进理论创新。理论创新的前提是把握理论,根源是实践,途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党员干部要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努力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际工作,分析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并用实践的经验丰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谱写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当前来看,要注意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丰富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理论,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第二,推进实践创新。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长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日新月异,会不断遇到新的挑战和问题,老办法往往会不管用,党员干部要把思想认识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努力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用新的思想和办法解决实际问题,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局面。当前,要注意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按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要求,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推动工作;学习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学习运用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学习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学习运用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学习运用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学习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第三,用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以实践创新促进理论创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双向的、互动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丰富理论,这个过程循环往复、不断前进。党员干部要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新的科学理论成果特别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要坚定不移地用于指导实践。要根据时代变化和新的实践发展,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深化认识,丰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防止空对空、两张皮,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四、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相结合,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过程,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革命时代相结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范畴,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重要思想,科学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等问题,形成毛泽东思想,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建立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平发展时代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提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等一系列重要思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面临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走向新世纪的道路上,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世界社会主义严重曲折,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世纪之交的时代相结合,确立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系统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面临的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进一步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二十一世纪的新成果。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新世纪相结合,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系统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面临的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进一步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以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相结合,提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战略、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贯彻“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等一系列重要观点,深刻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在当前中国面临的怎样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以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永不止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任重道远。习近平指出:“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着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问题。”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时代和人民群众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统筹伟大事业、伟大斗争、伟大梦想、伟大工程,励精图治、攻坚克难,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马克思主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人类和平发展的道路上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