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地名史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西溪路

西溪路位于杭州市西北部,东起保俶路北段,西至留下镇,长8500米,宽12米,因路沿古河道西溪而得名。《咸淳临安志·西湖图》名为西溪路口。《西湖志》号称“西湖第一书”,是关于古代西湖和西湖文化历史的珍贵孤本。卷四:“西溪,在西湖北山之阴,由宝石山背陆行,绕秦亭山,沿山十八里为宋时辇道,抵留下。”“水道由松木场入古荡,溪流浅窄,不容巨舟,自古荡而西并称西溪。”路终点的留下,古称西溪市。据《钱塘县志》载:“宋建炎三年(1129)七月,高宗南渡,幸西溪,初欲建都于此,后得凤凰山,乃云西溪且留下。”故今留下亦为西溪之别名。此路在南宋时,是五马并行之辇道,系皇帝驾幸余杭大涤山洞霄宫的专用道路。民国元年(1912)筑碎石公路,通安徽歙县,称杭徽路。1981年拓宽古荡至留下的路面,乃将杭徽公路的市区段,定名为西溪路。

西溪路的东端是松木场。此地宋时为柴场,故名松木场,别名羊角埂。据《咸淳临安志》载:“羊角埂在钱塘门外溜水桥之北,自柴场至乳台渡口,延袤十余里,其形弯曲如羊角然。”旧时因下湖水连西溪、余杭塘河、京杭运河,故嘉、湖两地,以及近郊香客往天竺、灵隐进香者,皆泊舟于此。商贾纷至沓来,茶肆店铺生意兴隆,有“松木场市”之称。民国时,此地为行刑地,颇荒凉。在西溪路东端路口旁有“一·二八”抗日阵亡将士石牌坊,高7米,宽8米。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派遣日军在上海发动侵略战争。国民革命军驻浙第五军第八十八师奉命驰赴淞沪抗击日军,浴血奋战,共阵亡官兵1120名。1946年抗战胜利后,由浙江省政府在此修建石牌坊以资纪念,石牌坊上镌刻着横批两副,楹联四副:面向西溪路的横批是曾任省主席的鲁涤平题的“浩气长存”,背向西溪路的横批是当时的省主席黄绍竑题的“气壮湖山”。面向西溪路的两副楹联,一副是黄绍竑题的“浩气壮湖山魂来怒卷江潮白,英名缅袍泽劫后新滋墓草青”。另一副是当时八十八师师长俞济时题的“华表接青霄一角湖山归战骨,墓门萋碧草十年汗马念前功”。背向西溪路的一副是竺鸣涛题的“埋骨傍湖小飘箫旧梦三生石,临风怀壮烈惆怅当年百战功”。另一副是宣铁吾题的“湖曲聚忠魂归骨尚余干净土,旗常炳遗烈表墓刚逢胜利年”。1987年由杭州市人民政府重修,现为杭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为杭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50年代中,杭州大学以及居民住宅楼群拔地而起,杭大路纵穿西溪路直抵杭州大学(1998年合并后称浙江大学西溪校区),黄龙饭店和浙江世界贸易中心的楼群分别在杭大路的东西两侧。

西溪路穿过道古桥。20世纪50年代初,桥畔是西湖区金沙港乡的一个农居点,村以桥名,后更名黄龙洞村。路南原是一畈稻田,旧时曾是跑马场,民国年间形成自然村落,以跑马场名村。现乃黄龙村村委会驻地。20世纪80年代后,多层楼群拔地而起,包玉刚游泳场亦设此,黄龙体育中心有可容纳6万观众的主体育场及由5个圆形图案组成的黄龙广场,于2000年建成。通向黄龙体育中心的黄龙路北接教工路穿天目山路、西溪路至曙光路,浙大路已于1999年正式建成通车。

沿西溪路再往西行抵老和山东麓。老和山是杭州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原始部落在此繁衍生息,它是“良渚文化”遗址的组成部分。南麓浙大校园内有新石器时期之老和山遗址。

西溪路穿过玉古路沿老和山北麓西行,为古荡自然镇,乃南宋辇道的起点,沿山18里,两旁皆界以砖。建公路前辇道犹隐约可辨。古时,从古荡至留下统称西溪。明万历进士王在晋在《西溪探梅记》一文中作如下描述:“出钱塘郭门西行十余里……潺注流泉,石桥平渡,行过麓莽,古梅成丛……白花平铺散玉,绰约幽芬;琼林瑶岛,晶辉不夜……十余里遥天映白,如飞雪漫空,六花乱舞……”故游人称此景观为“西溪春雪”。沿山有十八坞,其中著名的有马家坞、庙坞、龙驹坞、花坞、石人坞、西穆坞、东穆坞等。马家坞,位于桃源岭下,坞口有大方井,明清间,天主教著名传教士、汉学家、地理学和历史学家意大利人马丁诺·马丁尼(汉名卫匡国)葬于此。卫匡国,1614年生,明朝末年来中国传教,著有《中国新地图册》、《中国历史》十卷、《中国文法》、《鞑靼人的战争》等著作,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贡献。清顺治十八年(1661)在杭州下仓桥建立天主堂,同年病逝于杭州。原墓早毁,1986年杭州天主教集资修复,198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中国成立后杭州啤酒厂和杭州中药二厂(现为正大青春宝药业公司)设于此。

马家坞之西为庙坞,其山为法华山,旧有佛慧寺和东岳庙,香火颇盛。由庙坞拾级而上攀登可抵北高峰。唐天宝中,邑人于其上建砖塔七层,后屡毁屡建,清顺治七年(1650)乃尽圮。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曾三次登上北高峰,并吟就五律《看山》:“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飞凤亭边树,桃花岭(即桃源岭)上风。热来寻扇子(即扇子山),冷去对佳人(即美人峰)。一片飘飖下,欢迎有晚鹰。”

庙坞西,美人峰下,有大小龙驹坞。宋建炎年间,高宗幸西溪,曾驱马逸入坞中,故坞名龙归,山亦称龙归山,驹者归之音转,讹为龙驹坞,现杭州药物种植试验场、杭州殡仪馆、杭州花坞果园设于坞口。花坞果园在桃花盛开时,也是观花胜地。张爱萍将军1962年4月14日还即席赋诗,并亲笔挥书:“花坞本是一荒坞,十载重游气象苏。映山红似燎原火,春水绿盈西子湖。万树桃梨竞香艳,亿株桑麻富越吴。穷白当付东流水,湖光山色四海殊。”小龙驹坞还是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当局枪杀和埋葬革命志士的地方,中共早期党员郑恻尘,就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捕,遭杀害后埋葬于此。1955年迁葬于杭州南山烈士陵园。

龙驹坞之西有金鱼井,为南宋时古井。金鱼井之西曰花坞,因坞内多花故名,亦名法华坞。明时,坞中有三十六庵,为西溪胜地。吴本泰作《菩萨蛮》词描写花坞:“停舟蹑磴寻花坞,娟娟戏蝶迎人舞。花艳却深藏,千松与万篁。蜂窠禅舍密,咫尺遥相隔。才见几枝花,林钟催暮霞。”清乾隆间,尚存二十四庵。现均废圮。

花坞之西为石人坞,坞口有村落名杨家牌楼,相传明代有一杨姓太监死后葬于此,并建牌楼,故名。坞尽处路屈曲如羊肠,有飞泉石杵横卧路旁,其状似人,故名石人岭,《吴地记》江苏地方志。本唐代陆广微撰,因载有唐以后事,清代学者疑为宋代人所作。但考其内容,当出晚唐人手笔。书中载有许多重要民俗。云:“石杵为三国吴大帝时所遗。”《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三:“石杵阔二丈,长一丈四尺,吴大帝刻黄武二年岁在戊午八月三日凡十二字。”今石刻磨灭不存,岭顶为粟山,上有古城,《吴地记》谓疑即秦汉时钱塘县治之所在。在杨家牌楼西北侧的缓坡上,西湖绸厂和大自然集团所属的杭州磁带厂设于此。再西为西溪路的终点——留下镇。

留下为西出杭州之首镇和屯兵之地,地理位置重要。南宋建炎年间金酋完颜宗弼犯杭,1937年日本侵略军都是经留下进入杭城的;1949年5月3日我人民解放军也是取道留下进入杭州的。留下镇古称西溪市,自古以来,就是杭州西郊的重要集市,是茶叶、水产、春笋、方柿的集散地,镇里一条街称茶市街,就是以茶地集市命名。留下镇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南有留转路,可抵龙坞、转塘直通新安江、千岛湖。西有杭徽公路可达安徽黄山。北有祥留路与104、320国道相接,可抵宁、沪、锡。留下镇自然风光秀丽,南部群山蜿蜒,冈峦起伏,境南部的小和山,后开辟为森林公园,现为高等教育园区之一。镇南的花牌楼和西南的牌楼里有古墓葬两处,它们是明代刑部尚书钱塘人洪钟之墓和清代光绪年间大学士里人王文韶之墓。留下镇东北部是河渚平原,荡塘星罗棋布,广植芦苇,在蒹葭深处有秋雪庵,为明莲宗道宗大师创建梵修之所,庵在水中央,四面皆芦苇,秋深芦花吐絮。极目远望,一白万顷,皑若积雪。明代书画家、诗人、隐士陈继儒取唐诗“秋雪蒙钓船”的诗句题名叫《秋雪》,庵旁有楼屋三间名弹指楼,上有横额,出自明书法家董其昌手笔,后因年久失修,额已不存。民国九年(1921)冬,湖州人周梦坡集资重建秋雪庵,并增建两浙词人祠。又在祠前修建弹指楼。四壁的书画都出自一代名人之手。此处成为观芦绝好的楼台。秋雪庵之东一里许有茭芦庵,庵前的木板桥,曲卧溪上颇有古风入画情趣。庵建于明万历年间,“茭芦”的匾额亦为董其昌所书。此地总称蒹葭里,又曰西溪秋雪。西溪还是清代诗人厉鹗(1692—1752)行吟之处。菱芦庵之东有厉公祠。现在西溪已辟为湿地,秋雪景点修建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