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地名史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河坊街

河坊街,东起佑圣观路,西至南山路,长1571米,宽8米,穿越中河和中山中路。1995年,延安路自北向南延伸,河坊街又成为该路自南而北的起点。此街在南宋时是横穿御街的繁华街道。清时自东而西称宗阳宫街、塌牌楼、司前街、龙舌嘴、流福沟、荷花池头,民国年间称新宫桥、河坊街、司前街、府前街。民国二年(1913),拆除城墙后,东通梅花碑,西连南山路。民国三十四年(1945)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山中路以东段名河坊街,沥青路面;以西段名竹斋街,为纪念已故商会会长王竹斋而命名,石板间以弹石路面。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统一命名为河坊街,改成沥青路面,街以清河坊得名。

早在五代吴越国时,河坊街西段开流福沟、涌金池,引湖水进城;又在吴山脚下凿井,得甘泉,自是生齿日繁。北宋时,此地已是邑屋华丽,民物阜繁。南宋定都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徙府治于街西端净因寺故址。德寿宫则建于街的东端,御史台、秘书省等中央重要官署则分布于朝天门西北街的中段;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的府第遍布后市街、清波门一带,此街商铺林立,更加繁华,成为当时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这条街经历近千年的变迁,沉积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府前街

河坊街的西段——荷花池头至劳动路称府前街。宋时街北是流福坊、文明坊(又名中和坊、净因坊),街南称仁美坊、安阜坊。流福坊得名于流福沟,水口透城外,是从西湖引水进城的五条明沟之一。它西从流福桥(又名闸儿桥)入清波门,沿孝子坊北流至荷花池头,往东穿宣化桥至黄册桥(今劳动路口)北折汇入小西河,往北穿凌云桥、转运桥至杜子桥与西来的另一条明沟——涌金池水相汇,东经金水、会仙二桥入三桥址即清湖河。1999年8月,在拓宽河坊街时,发现一条古河道遗址,就是从清波门流入的流福沟。宣化桥正北,北宋时为净因寺,故此地亦称净因坊。南宋建都杭州后,以凤凰山下州治为行宫,徙州治于清波门北净因寺故基。临安府治徙此后,历百余年建设,至南宋末年,建设日益完备,东临运司河,西抵竹园山,南至流福沟,北邻府学。元时临安府署改为杭州路总管府署,明、清二朝为杭州府治所在。府治东,南宋时设有慈善机构——施药局、慈幼局。明洪武年间,又徙仁和县署、钱塘县署于府署左右两侧。清时,隶属杭州府的府司狱署、府经历署、府照磨署、水利署、理事署等官衙也设置在府署北面。民国初,府署所在地改为陆军同胞社和军事编辑处,后又改为陆军军官子弟小学,尔后易为民居,仅留下府前街、三衙前、旧仁和署等官衙地名。

府治西侧的荷花池头,南宋时就有名。另一说荷花池为明代所浚。清康熙时两次大火,荷花池已无迹可寻,现自北而南形成一条巷弄。民国年间浙江省第一育幼院设在此。新中国成立后,组建为杭州市人民保育院,现为浙江省气象局所在地。荷花池头北端为原浙江美术学院院长、当代著名书画家潘天寿故居,现改为潘天寿纪念馆。

荷花池头巷西侧为竹园山,隐隐隆起,独趋而北,为吴山一脉。南宋安抚赵与建竹山阁于其上。竹园山俗称狗儿山,盖勾山之讹。清雍正进士、通政使陈兆仑曾居于此,自号勾山,其屋名“勾山樵舍”。其孙女陈端生是清代卓有成就的女作家,其作品《再生缘》前十七卷就是在此写成的。现院内勾山犹存,小山上那座青砖楼台,已非当年旧物了,今称勾山里。

杭州府署前跨流福沟的宜化桥,又称州桥。宋时称懊来桥,谓好讼者与作恶而被刑者至此皆有悔心也。此桥至清代时尚存。与府署相对为仁美坊,南宋时,临安府判东厅、北厅、南厅等三通判衙设此。其西侧北与荷花池头相对为孝子坊,别名周孝子弄。相传南宋初,理学家周敦颐之孙,奉周之遗像避金兵之乱,来杭居此,他片刻不离祖像,并在清波门城外立周敦颐祠,人称孝子,坊以此得名。今孝子坊是流福沟的遗址。与仁美坊相邻的是安阜坊,又称近民坊,坊东有水沟巷,民间相传是流福沟的支流。沟上横铺石板。今已改建成沥青路面双向两车道,为从河坊街南通四宜亭的通道。水沟巷南接清波街,1981年由原来和清波门直街的清波桥合并而成。

清波街西南为铁冶岭,宋名丰宁坊,宋景献太子府设此。元代杨维桢居此,自号铁崖。铁冶岭现更名为铁冶岭路。

司前街

河坊街中西段,劳动路东至华光路口为司前街,街北自西往东为中和坊(一部分)、天井坊、泰和坊,街南为丰和坊、怀庆坊。

司前街西段曾名外龙舌嘴,因此地处宝月、蛾眉两山交界处,蜿蜒如青龙吐舌,故有此名。外龙舌嘴的一部又称学院前,因清学政署设此。此地明代为杭州都指挥使司,洪武八年(1375)又改为浙江都指挥使司,并徙杭州前卫指挥使司于都指挥司大门之左,徙杭州右卫指挥使司于大门之右,清改设学政署。民国年间,在此设省立杭州初级中学,今为杭州四中。此地古建筑已荡然无存,仅留下东都司卫,西都司卫等地名。天井坊之东,南宋初设殿司寨,寻改安抚司治,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在此建秘书省。其建筑有右文殿、秘阁、国史实录院著作庭、汗青轩、《日历会要》库、经史诸子书籍库等。其中秘阁专门保存历代帝王诗画、古器和宋朝皇帝的诏书、图籍等,是南宋皇朝文史、档案、图书的机构。元至元年间,置江淮行中书省,至元二十一年(1284),江淮行中书省治从扬州迁至杭州,省署即设在宋秘书省旧址,并将北面的开元宫并入。开元宫原为宋宁宗之潜邸,故此地又称万岁巷。后改为江浙行中书省。明改置为浙江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改承宣布政使司,置左右布政使、参政、参议等。其下属的经历司、照磨所、理问所、司狱司、广济库等官衙,均设在布政使司署衙内。清仍之。其南面的街称旬宣街、司前街。民国以后,大部分改为民居,仅留下旧藩署、藩署前、理问所、东公廨、西公廨等地名。新中国成立后,市公安局设此。20世纪90年代后,东都司卫、西公廨等巷弄已拆除,成为延安路的一部分。

司前街之南侧,宋时为丰和坊、怀庆坊,坐落吴山北麓缓坡,居民甚稠,有大螺蛳山,小螺蛳山、塔儿头、花牌楼、四宜路、四宜亭等巷弄。花牌楼巷内,元代有沙子中居此,其二子同登进士第,郡守为建牌坊,曰联桂坊,花牌楼之名源于此。四宜亭是登吴山通道之一,石级多而陡,有亭曰“步步高”,在此亭观赏风景,四时皆宜,四方皆宜,四宜路就此得名。今四宜路西南段与北来的水沟巷合并,定名四宜路。其东北段和其他巷弄的居民点全部拆迁,于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前夕建成吴山广场,占地5万平方米,是集历史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休闲广场,为吴山风景区的组成部分。从延安路向南望吴山,映入眼帘的是石壁上由我国当代书法家费新我手书“吴山天风”四个遒劲的大字,其西是宽阔草坪。再往前,随着山体起伏,布有飞泉叠瀑、音乐喷泉,以及由数万簇鲜花组成的各种造型别致的花坛,成为吴山脚下一个新的亮点。

在吴山广场西南的山上,一座高41米,建筑面积3789平方米的七层仿古建筑城隍阁,于1999年建成,2000年春节正式开放。登上城隍阁,北览杭州市中心,车水马龙,老街区焕发勃勃生机;西眺西湖,水光潋滟,山色空濛;南瞰钱塘江,数座大桥飞架江上,桥上铁龙奔驰,桥下江潮澎湃;东顾滨江新区,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真如明人徐渭所言“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灯火尽归此处楼台”。

清河坊·大井巷

清河坊西起华光路,南至鼓楼,北至高银巷,东达中河新宫桥。此地乃河坊街与中山中路的交叉点,是河坊街商业中心地段。南宋时,谋害岳飞的张俊封清河郡王,其宅在清河坊西之太平巷,因而得名。此地在南宋时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买卖昼夜不绝。华光巷自西而东,街北为德化坊、后市街、南新街、清河坊(跨河坊街南北)、融和坊,街南为安荣坊、大隐坊、康裕坊、清平坊(跨街南北)。华光巷,宋时名新房郎巷。明代,因巷内有华光庙,故更名为华光巷。今改为华光路。其东为太平巷,南宋张俊张俊(1086—1154),南宋初大将。宅在此。再东为后市街,它与东面的御街南北并行,古有“前朝后市”之谓,故称后市街,自南宋沿用至今。这一带宋时为皇后府第集中地。据《梦粱录》卷十载述:有昭慈圣献孟太后(哲宗皇后)宅、慈懿李皇后(光宗皇后)宅和度宗全皇后宅等。清河坊位于御街与河坊街交叉地带,街市极其繁华。南宋时有顾家彩帛铺、蒋检阅茶汤铺等名店,还有张俊开设的太平楼及三元楼等著名酒楼。与清河坊毗邻的融和坊,俗称灌肺巷,是南宋著名的珠子市场,买卖动辄以万贯计,故后人称它为高银巷。在御街以东、中河新宫桥西,有小河自北而南经金波桥折东,沿河坊街北侧10米,穿熙春、清泠、钟公等桥于新宫桥西北汇入中河。此乃河坊街东段的一段河流。民国二十五年(1936),填河废桥,而在其上筑菜场,两河遂隔绝。钟公桥,本名宝剑营,亦作抱剑营,乃五代吴越国钱王屯军之地。其北为扇子巷,因巷内多扇店,故名。钟公桥西为清泠桥,其北是柳翠井巷,亦为吴越抱剑营故址。南宋时名妓柳翠住此,柳尝开一井,遂有此巷名。清泠桥之西曰熙春桥,南宋时有熙春楼,系当时名酒楼,熙春瓦子亦设此。现为熙春弄。熙春桥之西为金波桥,旧有金波禅院,桥以此得名。民国三十五年(1946),小河全被填塞,改名光复路。此桥为光复路口。与华光巷南北相对的是安荣坊,南宋国史馆设此。今称安荣巷。巷内有一古井,虽已填塞,但井口围石上刻有“安荣”二字,字迹可辨,可能是南宋安荣古井。今安荣巷被拆。安荣坊之东为大隐坊,因北宋徽宗朝的隐士徐奭居此,皇帝曾多次征辟,不出,故名。自明代后,此地夹道环山植树,绿荫叠翠,故改名环翠楼。安荣巷西南有管米山、粮道山等街巷,是通向金地山的主要通道。金地山昔建有城隍庙,今为茗香楼,即为庙的故址。与后市街相对的是吴山坊。东南通鼓楼。因坊内有大井,俗称大井巷。

大井巷位于吴山东北麓,南起中山中路南端鼓楼边,北至河坊街与后市街相对,原为石板弹石路,即中间为排水暗沟上铺石板,两旁弹石路面略高于石板路面,呈倒弓形。20世纪50年代整治城区街巷时,建成弹石路,下埋沟管,中间路面也随之抬高。1963年改建成煤屑水泥路,1965年沥青表面处理路面,1977年路面用灌入式沥青加层,并改石条平石为水泥混凝土预制平石,全长270米,路宽5米。宋时为吴山坊,坊内有大井,称吴山井巷,俗称大井巷。相传此井为五代吴越时德昭国师所凿,周四丈,其水甘洌泓深莹洁,异于众泉。南宋绍兴年间,太尉董德元捐钱购石板盖上,中凿五眼。南宋淳祐七年(1247),临安大旱,城井皆涸,独此井日下万绠(ɡěnɡ),不盈不减,都人神之。安抚赵与在井旁立祠保护。明洪武初,参政徐本立石,刻“吴山第一泉”五字。背面记述此井在南宋淳祐年间大旱利民之事,今碑已废,五眼井尚存。巷内原有朱养心膏药店、张小泉剪刀(近记)店、王老娘木梳店,均有数百年历史。此外有胡庆余堂药店、保大参行等。今胡庆余堂和朱养心膏药店尚存。胡庆余堂是杭州唯一保存完整的清代商店建筑,体现晚清时江南建筑风格,1988年1月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店内设有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名中医诊疗室和胡庆余堂药膳等。

大井巷东为康裕坊,南宋时在此设有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构,有“天子耳目之官”的称号。下设朝堂及台院、殿院和察院三大院,官职设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等。御史台之西,南宋东西八作司设此。八作乃泥作、桐油作、赤白作、竹作、砖作、瓦作、石作、井作,隶属于将作监(专司京师内外营造修理),八作司司员住此。后讹为蚆(bā)蜡子巷,巷内有明嘉靖时抗倭英雄戚继光祠。在御街东与柳翠井巷南北相对为打铜巷、布市巷,建中河路时被拆除。

清末民初,河坊街与中山中路交叉的四拐角,杭州民间统称清河坊,已经形成一条很有特色的古街风貌。清河坊西南角除胡庆余堂、保大参行、朱养心膏药店外,还有叶种德堂、方回春堂等中药店,还有以经营杭州特产为主的店不少,如宓大昌烟店、大盛烟行、张小泉剪刀(近记)店、孔风春香粉店、张允升百货店(经营杭线)、舒莲记扇庄、翁隆盛茶叶店,以及万隆火腿店、羊汤饭店、状元馆面馆、方裕和南货店、颐香斋茶食店等。2000年4月,杭州市政府为丰富文化名城内涵,决定将清河坊列为历史街区,加以保护和改造。其范围是华光巷(现改为华光路)以东,高银巷以南,鼓楼、城隍山以北,中河路以西,总面积为13.66公顷。其保护与改造工程思路是以鼓楼为标志,以吴山城隍阁为背景,以吴山广场为依托,按照历史文化名城要求,保护这一地区的历史文脉,使之成为一条清末民初的古街、古井风貌的步行街。

新宫桥

新宫桥是河坊街穿过中河的桥,桥东是河坊街的东段。南宋为新开坊,清时称宗阳宫街,亦称新宫桥直街。此地原为南宋德寿宫一部分,度宗咸淳年间,以其中一部新建道宫,名宗阳宫,俗称新宫,路称宗阳宫街、新宫桥直街,桥亦以新宫名之。元以后渐成民居。桥东北沿河,名新宫桥河下,南沿河名靴儿河下,昔时,此地多靴鞋店,故名。宋时枢密院曾设于此。相传施全刺秦之事即发生在此。后人为纪念施全分别在望仙桥西堍的十五奎巷、众安桥等地立庙纪念。现新宫桥河下、靴儿河下已并入中河路,新宫桥东北的信余里多层楼房鳞次栉比,石油大厦、新宫桥大酒店等高层大厦拔地而起,旧貌换新颜。河坊街东端有吉祥巷,自宋至清均名夹墙巷,因在宋时,为德寿宫墙和城墙之间的一条曲巷,清咸丰、同治后易名吉祥巷。今为直吉祥巷和横吉祥巷。河坊街东端横吉祥巷至建国南路称断河头,旧为茅山河,自宋孝宗建德寿宫后,河至此而断,故名。随着路面拓宽,断河头已成为河坊街的延伸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