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滁州送范①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②。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③。
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④。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⑤。
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⑥。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酒只依然⑦。
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⑧。
注释
①范(cuì):范指范昂,作者任滁州知州的时候,他为滁州通判,即知州的行政助理。
②情味:兴致和趣味。
③圆:团圆。
④莼(chún)鲈:莼菜和鲈鱼,江南特产。
⑤征衫:旅途上穿的衣服。
⑥承明:汉代皇宫中有承明庐,是侍臣值班和起草文稿的地方。视草:供检讨审视。
⑦(tì)酒:沉湎于酒的意思。
⑧目断:目极处。响空弦:用的是惊弓之鸟的典故。见《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词后注⑤。
题解
这首词约作于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的秋天,作者当时为滁州知州,作者的好友,也是作者的助手范昂被调往临安。作者送别好友,作了这首词。词中,作者表达了对好友依依难舍之情,也对好友此去临安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受朝廷的重用,发挥自己的才干,做出一番事业来。同时,也对自己滞留滁州,受到排挤打击,不能亲临前线、杀敌报国、实现自己的壮志理想感到无奈和愤懑,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落寞与伤感之情。
赏析
一个有抱负而理想无法实现的人,对时光流逝、年华不再的变化最为敏感。这种状况下,季节的轮回,人事的变动,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引发内心深处的悸动和不安。有着补天抱负的辛弃疾,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大好年华都耗费在无聊的人事变动中,这也就难怪辛弃疾在他众多的词作中表现得那么的愤世嫉俗,那么的委屈和伤感。造化弄人,英雄末路,奈何!
这首送别词,作者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对友情的珍重,对好友的关怀以及对自己蹉跎光阴无所作为的感慨和郁闷。上片感慨时光流逝,突出依依惜别的深情。“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以一句强烈的抒情语开篇,感慨自己年龄陡长,而功名一事无成。这句中“老”“怯”两个字值得品味,“老”在这里显然不是指因为生理年龄而造成的老年阶段,而是对作者心态的一种表达,对作者精神状态的一种写照。那么此时的作者是怎样的心态和精神状态呢?对于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来说,六七十岁也不算老,世传姜子牙拜相时已七十岁了,对于一个屡受打击和挫折的人来说,三十岁也可能显得精神很疲惫了。作者在此用一“老”字,虽不能完全理解为作者的心灰意冷,斗志和进取心的瓦解,但至少表达了作者对自己遭遇的不满和愤懑。“怯”和“老”字照应,是一个心态一种精神状态的两种不同表现。时光流逝,本是自然之理,为什么会害怕呢?就是因为自己的抱负理想尚未实现,所以有一种迫在眉睫的感觉。这一个“怯”字也就解释了作者并没有心灰意冷,仍然对国家民族充满希望。“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抒发对不能和好友共享美妙时光、即将分别的残酷现实的怅惘心情。国事日靡,自己的知心朋友又要去远方,再过几天就是中秋佳节了,那么一轮圆月,我们却不能共赏,那不懂人情的江水,全然不顾我们离别的痛苦,只管和西风一起把载着朋友的船送走。这几句借景抒情之语,把作者无奈伤感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这句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良好祝愿,希望朋友能早日和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虽然依依难舍,但作者还是能站在朋友的角度上替朋友考虑,显示出作者的通情达理。
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下片,对朋友寄予厚望,并婉曲地表达了自己的苦楚。“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眼下正是多事之秋,也正是用人之际,依你的才能,很可能得到朝廷重用。“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作者想象范昂被重用的情景,如果我的愿望成真,你真被朝廷重用,想必那时候你深夜还留在宫中,检视翰林院起草的诏书,说不定又会派遣你去前方筹划军事。辛弃疾在许多首词中都表达了希望自己的朋友能得到朝廷的重用、去完成抗金大业的心愿,这显示出作者对于国家的耿耿忠心以及自己的良苦用心。写完对朋友的寄语与厚望,笔锋一转,写自己,引出下面一句,“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长安,借指临安,范昂此去的目的地,也是当时南宋的都城。你回去后,如果京都的老朋友问起我来,你就告诉他们,我还像过去一样常常借酒浇愁。遥望着从天空尽头消失的大雁,我就想到自己的处境,禁不住一阵阵发怵,我都有点像惊弓之鸟了。“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沉湎于酒,只因为愁苦无解。这愁苦,不止是自己的理想抱负无法实现,更有来自宵小对自己的中伤、排挤、打击,所以作者说自己像惊弓之鸟,看似夸张,但也是实情的写照。在下片里,写对朋友的寄语与写自己形成了对比,一明朗一暗淡,一扬一抑,一轻快一滞重,而作者内心的双重感情也形成了对比,对国事的操劳、对国家的忠贞和自己的惆怅苦闷,悲情满怀构成了对比,多重对比,不但突出地表达了作者的胸臆主旨,也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