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赏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菩萨蛮

润州和元素

玉笙不受珠唇暖,离声凄咽胸填满。

遗恨几千秋,心留人不留。


他年京国酒,堕泪攀枯柳

莫唱短因缘,长安远似天

注释

① 元素:杨元素,接替陈述古任杭州太守者。

② 玉笙:精美的笙。笙是一种簧管乐器。

③ 秋:通“愁”,惆怅之情。

④《晋书·桓温传》记载说,桓温北征,经过金城,看到前方有一棵自己多年前所种的柳树,现在已经蔚然成荫了,于是感慨万千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于是攀着枝条,泫然流泪。自此人们用“攀柳”来比喻送别或离愁别绪。

⑤ 唐朝李玫在《纂异记》中《韦鲍生》篇中记,鲍生愿意用自己一个小妾来换取韦生的一匹良马,鲍生妾一边哭泣一边唱“多生信有短因缘”歌。这里是借用这个典故,因为杨元素守杭州不久,便奉诏内调,和苏轼同行到润州。苏轼用这个典故安慰朋友不要因为相处短暂而惋惜,其实指的是聚散太匆匆。

⑥《晋书·明帝纪》记载有晋明帝的故事,晋明帝年少聪慧,有一次晋元帝问他长安和太阳哪里远,他对答说长安比太阳远,因为太阳抬眼就见,但人们在这里看不到长安。这里借用同样的典故,实际上是为了表达两人相距虽远,但是如同“举目则见日”,又好似近在身边。

题解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在赴密州途中与杨元素同行至润州,这首词应当是在润州分别时所作。词人通过对别离之情和胸中心思的描写,抒发了对自己身世的感慨。

赏析

这首小词虽然短小,但是词人的情意和思量在其中蕴含的颇为丰富,读起来非常感人,让读者仿佛能体会出词人当时的心情心境一般。这首词上片开篇以听觉为读者烘托出一幅别离的画面,“玉笙不受珠唇暖,离声凄咽胸填满。”精美的玉笙不会因为嘴唇的温度而发出温厚的音乐,凄凉的音乐使临别的朋友潸然泪下,满腔都是哭泣声,已经讲不出话了。别离意味着从此以后两人要各行其路,孤单面对未来,心境一定是冷冰冰的。“玉笙”“珠唇”和“暖”都是美好的事物和感觉,但是在词人一个否定句的引导下,这种强烈的反差感更能烘托出别离时分的凄楚情形。这里还化用了同感的手法,没有写箫声到底是怎样的旋律,只是说珠唇的温暖暖不起来冰凉的玉笙。而第二句直接写出别离的朋友呜咽不成声的景象,与第一句的静态描写形成反差,一静一动,一个含蓄的表达,一个直接的描述,起到了非常好的表达感情的效果。接下来词人写情,“遗恨几千秋,心留人不留。”这里的“秋”当“愁”来说,意思就是和朋友你匆匆分别,这件事在我心中所留下的遗憾是百转千回的,虽然我们彼此友谊的真心留给了对方,但是人是留不住的。这个“秋”字通“愁”非常妙,既有“几千秋”本身表达遗憾长久的意思,又有“几千愁”说明遗憾百转千回的效果。短短一句词,把词人此时此刻的无奈和遗憾描绘得如此精练细致,可见词人功力之深厚。“心留人不留”带有苏轼难得的伤感,苏轼历经变故沧桑,对大多数事情总能保持一个相对积极的心态,而“心留人不留”未免抒发出一种消极的情绪,以及对仕途无常的一声无言的抱怨。词入下片,词人就写道“他年京国酒,堕泪攀枯柳”,想到以后我们如果在京都重逢对饮,那也应该是带着感怀相见太晚而遗恨的心情,就像当年桓温流着眼泪攀折自己种下的柳树的树枝时一样吧。故友相见本来应该是开心愉悦的,这里作者省去了见面时喜乐的描写,却说和朋友相见之时,因为隔了太久的时间而只去感慨人生不得自主、时间不受控制的无奈,同时还传达了词人对于自己的未来并不乐观的心态,认为京都再见的时间要在非常久以后,那预示着接下来很多年继续漂泊不定的生活,这是和词人离京几年的身世遭遇有很大关系的。而最后两句虽然是聊以安慰友人的话语,但是其格调也非常悲戚,都是用了典故来寄情,“莫唱短因缘,长安远似天。”词人告诉杨元素,现在我们要分别了,不要因为我们在一起相处时间很短而惋惜,虽然以后我们彼此相隔甚远,但是抬头都能看到太阳,就如同相见了。当年鲍生妾唱短因缘并不是仅仅因为要离开鲍生而伤感,真正的伤感来源于自己对鲍生来说不如一匹良驹,这里词人用这个典故也说明了我们并不是因为加官晋爵为皇上效命而分开的,如同贬官一般的调任让两位老友离散,这在人心中才是真正的痛苦所在。而“长安远似天”一句中虽然有晋明帝的趣闻,但是说长安比太阳的距离还远,毕竟只是一句童言,现在两人无奈地分别,只能以一句童言来开解心中的怅惘,这难道不悲凉吗?所以最后两句表面上是开解这种离别愁绪,其实更是词人将自己满心的苦楚和感慨拿出来进行的一种宣泄。这首词可以说是处处阴霾,不见天日,可以说是苏轼消极情绪所化感情的寄托,虽然读者读过这首词会对苏轼当时的遭遇产生由衷的同情,但是从另一方面考虑,大文学家也是普通人,也有情绪的两面性,豪放积极的苏轼能写出这样郁郁寡欢的词作,也是人性真实一面的一种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