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物与天才全书(插图珍藏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CHAPTER 1 天才与俗物是如何产生的

在教育孩子之前,首先要心里清楚,

你想将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天才是由正确先进的教育方法培养出来的,而不是天生的!

庸才、俗物则是错误落后的教育方式导致的结果。

小塞德兹等人并不是上帝心情愉快时偶然创造出的神童,

而是在后天的正确教育下精心培育的天才。

教育方式决定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欧洲,孩子们很小就知道,他们要经常说“是的,父亲。”当时的教育在遏制孩子的个人要求上是很极端的,我们现在的人对此很难想象。相比较而言,美国的教育则是完全不同的,它倡导公民应该进行自我约束,而不是被动地服从。


在教育孩子之前,首先要心里清楚,你想将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我,我对小塞德兹的教育,不仅有着很强的理论储备,而且也抱有将他培养成才的坚定信念。将儿子培养成有用的近乎完美的人,这就是我教育他的目的。

有些人认为我这样精心地培养儿子,是想造就一个神童,以一鸣惊人来满足我自己的虚荣心。对于这种看法,我懒得辩解。我爱自己的儿子,希望他拥有完满美好的人生,所以才费尽心思地想把他培养成身心智力等各方面都发展完备的人。我理想中的完美的人是这样的:胸怀宽广、智慧出众、富于献身精神,为全人类的幸福努力奋斗;能看到人类社会的种种矛盾和缺陷,并立志为彻底解决这些矛盾和缺陷而努力。可能这个目标过于高,但我认为教育就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培养孩子。当前的很多教育都在教孩子如何顺从,如何见钱眼开,这样的教育方式应该有所改变。

我二十多年前从俄罗斯那块古老的土地来到这块新大陆,亲身经历了两种教育。对我而言,这应该算是幸运的。我从两种教育制度的比较中,知道了各自的长处和不足。

先来看一下欧洲的教育。在上两个世纪,欧洲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在某些方面却误入歧途,非常令人痛心。对于这一点,德国大诗人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曾做过详尽的论述。他认为,现代国家的巨大进步是以牺牲人的灵魂发展为代价的,尽管成就巨大,但对个人而言,却比不上黄金时代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雅典人。这种观点是非常犀利的,直指欧洲教育的要害。

在欧洲,孩子们很小就知道,他们要经常说“是的,父亲”。当时的教育在遏制孩子的个人要求上是很极端的,我们现在的人对此很难想象。

路易·道芬(即从1610年开始执政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的医生赫罗尔德在他的日记中描绘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情况:道芬想吃的东西人们不给他吃,而他不想吃的却拼命让他吃。而且他还要服侍他父亲用餐,这是为了让他对自己的无助有更多的感受。从两岁起,他就经常挨打。开始是保姆打,后来是卫兵。当他对他父母的爱表现得不够时也会挨打,甚至到他9岁当国王后,依然挨过打。

我父亲对我的管教也在我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那时,我们住在圣彼得堡以南三十英里的奥列杰日河边的庄园里,一座英式宅邸将我们的府邸和农场隔开。我的父亲冯·考尔夫斯基男爵非常严厉,他的话对我来说就是命令。他不让我们到农场里去玩,我们就只能在庄园里活动。我们都觉得这一点道理都没有,但谁也不敢违抗,命令就是命令。

一个冬天的下午,父亲外出了,在经历了一堂枯燥乏味的拉丁语课后,我决定违反他的禁令,并把计划告诉了弟弟,煽动起了他的贪玩之心。我俩偷偷溜出家门,趁所有人都没注意到的时候,穿越英式庄园到了通往农场的道路,但我们还没走到农场就被抓了回来。

我父亲对此事的震怒程度几乎超越了所有人的想象,因为他没有想到竟然有人敢挑战他的权威。我和弟弟被吊起来毒打了一顿。弟弟立即向父亲求饶,放声大哭,得到了父亲的宽恕和一顿丰盛的晚餐。而我,由于不肯认错,被罚不准吃晚饭。虽然又冷又饿,但我依然固执地不肯认错。父亲大发雷霆,扇了我好几个耳光,并把我推到了门外,还说没有我这样的儿子。我站在门外,面对漫漫长夜和凛冽的寒风,大雪一会儿就落满了我的肩膀。我终于扛不住了,哭着说:“爸爸,我错了,以后再也不敢了,请你原谅我。”接下来的好几天,父亲都没有搭理我,直到我重新变得服服帖帖,恭恭敬敬,他才原谅了我,重新承认我是他的儿子。

不管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不论国王还是佣人,孩子总是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小心翼翼地面对父母,就像父母对上帝一样。这就是欧洲教育的核心。

相比较而言,美国的教育则是完全不同的。美国是一个年轻的民主国家,它倡导公民应该进行自我约束,而不是被动地服从。所以,美国的父母不但宽容地看待孩子的自我,而且重视并塑造孩子的自我。

最显著的不同就是管教孩子的方法。我小时候,孩子们一旦犯了错,经常被大人们绑在苹果树上用桦木条鞭打。而美国的父母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只能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他们认为应该给孩子讲道理,而不是采取暴力惩罚。父母关注孩子的感觉,对他们爱玩的天性进行宽容地对待,让他们自在地玩耍,自由地梦想。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美国孩子和父母之间是更加平等的关系,彼此之间就像是朋友和伙伴。杰弗逊认为,他们要成为对权力更“警戒”的人。著名诗人惠特曼的一位访客曾经质疑这种教育方式,认为这么做孩子对父母就显得不够尊重,惠特曼反驳说,“得了吧,朋友,你的旧世界已经被世俗的礼仪所埋没,而我们美国正在为新时代打地基”。

美国的新一代儿童曾经备受赞赏。英国改革家哈里特·马蒂诺1834~1836年周游美国,他在游记中这样写道:

我非常喜欢美国孩子,他们没有受到宗教教育的重压。当然,和其他地方一样,美国也有一些被宠坏了的、冒失的、自私的孩子,他们伤透了父母的心。但美国的孩子独立和无畏,这种精神使得他们很有魅力。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想什么就会把什么说出来。我观察这些孩子怎样推理,感到其乐无穷。

在巴尔的摩的少年之家,我认识了一些积极主动的孩子,还了解了他们的想法。在英国,即使和100名8岁到16岁的孩子在一起,听到的永远是诸如“对,夫人”“不是,夫人”之类的话。但在这里,十几个孩子围在我旁边,问这问那,进行推理、辩论,展现他们活泼的个性,这些孩子让我着迷。

诚然,美国孩子有着欧洲孩子不具备的一些优良素质,但他们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往往任性自大,以自我为中心,丝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这么自私的人,怎么能算做完美的人呢?

我刚到美国时,也对这里的教育方法折服不已,打算用这种方法教育儿子,但是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使我开始反思这种教育模式。

那大概是在小塞德兹两岁多的时候,有一天,家里来了一位客人——德国海军上尉弗里德里克·梅因,他是我的老同学。由于我和妻子都在忙着招呼客人,没顾得上小塞德兹,他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溜到屋外玩耍。那时候正值隆冬季节,地面的积雪厚到了膝盖。他竟然没有穿外套就跑出去了,结果冻感冒了。他的母亲非常担心,因为三个月前他的肺炎才痊愈,于是大声地叫他进屋。

“不。”他喊道。

“进来吧,宝贝儿,这儿有你最爱吃的草莓布丁。”他妈妈劝道。

“可我现在不想吃。”他依然坚持。

“快过来吧,你看看这是什么,圣诞老人送了你一件礼物,很好玩啊。”他妈妈试图哄他进屋。

“我偏不进去!”他似乎看穿了他妈妈的心计,还冲我们做了个鬼脸。

他妈妈用尽各种招数也没能把他劝进屋里来,最后只好让我去叫他回来。我也没有那么大的耐心,直接命令小塞德兹进屋,可他就是不听,还大声叫嚷起来“就不进就不进!”

这时,我也顾不上和他讲道理了,出去就把这任性淘气的家伙拎了回来。

当着客人的面,小塞德兹或许是认为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便开始大哭大闹,还在地上打滚,看我们依旧不理他,更是使出其他招数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吃饭时,他端着咖啡,故意将咖啡洒在梅因上尉崭新的军装上。看着我们手忙脚乱地收拾,对梅因上尉满怀愧疚的样子,小塞德兹显得很得意,仿佛找回了他刚才失去的自尊。

美国孩子就是这样,当他觉得自己受了伤害时,就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

我们邻居有个孩子叫薇拉,16岁了,在一个暴风雪的天气里,硬要跟几个朋友一起去看戏,他父母当然是极力反对的,但她也毫不客气:“美国崇尚自由,你们无权干涉我的行动自由。”

看到这种种情况,我不想让我的儿子也变得这么自私和无礼,因此我试图找出一种更好的教育方法。

正确的教育培养人才错误的教育制造庸才

凡是一些动脑子想想就可以明白的问题,父亲从不教我,而是说“你自己想想看”。天才是由正确的、先进的教育方法培养出来的,而不是天生的!庸才、俗物,则是错误、落后的教育方式导致的结果。


任何人面对古希腊的历史都会惊诧不已,不仅因为他们在艺术、文学、天文学、数学和哲学上的卓越成就,更因为雅典的天才就像满天繁星一样让人数不胜数。而雅典的人口却非常少,在全盛时期也只有50万人左右,其中五分之四还是奴隶,这一比例着实令人吃惊。

公元前490年,波斯的达理阿一世率兵12万,乘战舰600艘要摧毁雅典。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为了抵御这支大军,雅典只派出1万人的军队就把他们赶跑了。再比如说,著名的马拉敦战役,我们都认为那是一场浩大的血腥混战,但实际上,雅典的战死者据说只有192人。由此可见,雅典虽然只是一座人口不多的城市,但却拥有数目众多的具有卓越指挥和战斗力的天才。这是什么原因呢?

对此,人种改良论的倡导者——弗兰西斯·高尔顿先生认为,希腊的人种优秀,天生就不一样。这一说法或许不无道理,但人类学家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地球上各个人种之间在智力上的差异并不大。那么,为什么其他人种不像希腊人那样表现突出呢?如果高尔顿的说法正确,那么现在的希腊人为什么没有古代的希腊人那么优秀了呢?尽管他们仍属同一人种。所以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古希腊人重视教育,根据史料和相关记载,古希腊人有着早期教育的习惯。

在古希腊,男孩子们不会受到丝毫娇宠,从婴幼儿时期他们就开始接受各方面的训练。古希腊一位哲学家在文献中提到,儿子出生才几个月,还是细皮嫩肉的,他就经常带儿子去海边散步,吹海风。如果天气好的话,要先给他洗海水澡,再沐日光浴,把儿子的皮肤晒得通红,使孩子从小就有健壮的身体。等儿子再长大一点儿,就给他朗诵荷马的诗歌,还带什么都不懂的他去看戏剧。古希腊人的早期教育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从各个方面都能看出来。

可以说,一百多年前卡尔·威特所受的教育和现在小塞德兹、巴尔、维纳等所接受的所谓的先进教育其实就是早期教育。用卡尔·威特父亲的话说,就是教育要与儿童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我和他一样,一直坚信早期教育能够造就天才。通过雅典人的经验,我更加确信:现代人如果实施正确的早期教育,也可以成为非凡的人。

我举一个尽人皆知的例子。凯尔文男爵威廉·汤姆森,他是继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就是一个接受过早期教育的人。

凯尔文男爵的父亲是苏格兰迁到爱尔兰的农民。农民总是很清贫,日子过得很艰辛。凯尔文男爵的父亲从小就决心摆脱这样的生活,于是利用劳动空暇自学文化知识。但由于家境贫寒,凯尔文男爵的祖父压根就没打算让儿子上学,后来在儿子的不断苦苦央求下,才将他送去了邻村的学校。

在学校,凯尔文男爵的父亲爱好数学,也喜欢钻研神学,并一心想上大学。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他终于如愿以偿,不仅考上了格拉斯哥大学,还通过艰苦的半工半读从大学毕业。毕业后,他成为贝尔法斯特一所专科学校的数学教授。他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分别取名为詹姆斯和威廉。

与凯尔文男爵的祖父不同,他的父亲非常重视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他认为,必须尽早对孩子进行教育,否则孩子在上学前没有一点基础,以后学起来就会感到吃力,也难以学好。于是,他在孩子刚能开口说话时便教他们读书写字,接着教他们数学、历史、地理、生物等。

后来,他父亲被任命为格拉斯哥大学的数学教授,为了加强对孩子们的教育,他为两个儿子争取到了在该校旁听的机会。校方允许詹姆斯和威廉旁听他们父亲的和另外两三名教授的课。这时,詹姆斯才10岁,而威廉只有8岁。由于成绩十分突出,两年后,他们便被正式录取入学。

教育理念不同,培养出的孩子也不同

旧式的教育制度要求孩子绝对服从。

新式教育主张平等,尊重孩子的想法。

旧式的教育制度只会教出刻板的孩子。

新式教育对于孩子的顽皮会适当宽容。

尽管他们年龄尚小,但他们的成绩十分优异,始终排在班级第一和第二。尤其是威廉,成绩更为出类拔萃,他12岁时便利用圣诞节假期翻译了罗西昂的《神的对话》等名著,并因此获得了学校的奖励。由于父亲教育得当,他们兄弟成为了天才,詹姆斯成了大工艺学家,威廉成了大物理学家。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大文豪歌德,8岁时就能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和希腊语阅读、书写,22岁写出了成名作《铁手骑士葛兹·冯·伯里欣根》,25岁写成名垂青史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这些都得益于父亲对他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早期教育。

此外,对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逻辑学无所不通的博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也是从早期教育中受益匪浅的人物之一。他父亲詹姆斯·密尔在当时非常有名,既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又是一名很权威的心理学家。他从心理学的研究中认识到了早期教育的必要性。

约翰·密尔在自传中专门有一章讲述了他幼年时期所受的教育: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学完了所谓的高等知识。但事实上,我生下来所具有的才能,还不如普通人呢。我敢肯定,任何一个具有普通体质和一般能力的人都可以做到我能做到的事情。如果说我取得了一点成就的话,那完全是得益于我父亲的早期教育。很多青少年从小就开始接受填鸭式的教育,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他们的才能受到了压制,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我父亲是反对这种教育方法的。他不是拉着我的手让我跟在他的身后,而是让我跟他并排走,甚至尽可能地让我走在他的前面。凡是一些动脑子想想就可以明白的问题,他从不教我,而是说“你自己想想看”。

还有23岁当财政大臣、24岁就任总理大臣,在国家多事之秋肩负起重任的皮特,也是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受教育。他父亲还教他雄辩术,常常让年幼的皮特站在椅子上,面对众人演讲。经过这样长期有效的教育,终于有了皮特那令人钦佩的善辩之才。

后来成为大法官的法学家韦斯特·贝里伯爵,14岁就被父亲送到牛津大学。当时的院长以“我们的大学不收儿童”为由拒绝了他,但他父亲说:“我儿子虽然还是个小孩,但他的智力远超出同龄人很多,不信你考考他。如果让他进入大学,肯定会成为优等生并享受奖学金。”韦斯特·贝里入学后,果然像他父亲所说的,年年都得奖学金。

上面说到的这些了不起的人,都是经由恰当的早期教育培养出来的天才。从他们的事例中,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天才是由正确的、先进的教育方法培养出来的,而不是天生的!庸才、俗物们,则是错误、落后的教育方式导致的结果。

父母希望孩子乖和顺从,这将扼杀孩子的天性

孩子们就是长期在压抑天性的生活中渐渐走向平庸的。而那些改变世界的天才人物,他们表面上各有特色,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在幼年时期都是自由的,他们的天性没有被压抑,他们充分施展着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按照一定的条条框框,处处限制他,时不时提醒他要循规蹈矩,使其从小在一种压抑的氛围下成长,在这样的培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多半会成为庸才。庸才都很相似,他们听话,唯命是从,从来不反抗家长和老师,为了避免被老师批评,他们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不做那些所谓的“坏孩子”们热衷的出格事;对于别人给他们的东西,他们一味地接受,丝毫不怀疑,没有一丁点儿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庸才在我们的身边俯首皆是。

格兰特尔·哈塞,小塞德兹最要好的朋友,他就“不自由”。哈塞医生是他的父亲,也是我的朋友,我们经常在一起喝茶聊天,他们一家的情况我了如指掌。

格兰特尔一生下来便备受束缚。他被层层衣服裹得严严实实,腿都直不起来;他饿了,可如果还不到喂奶时间,就只能饿着,于是他被迫养成了吸吮拇指的坏习惯,接着家庭医生劝告说,不要让他养成这个习惯,医生叫他妈妈把他的手臂绑进袖筒里,或者把什么难闻的东西涂在他的指尖上;当他开始在地板上玩耍时,“淘气”“肮脏”之类的话语满屋子都能听得到。殊不知,孩子冷酷的性情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在大人们教他怎么变得守规矩的过程中滋生出来的。

家庭中的一些小事经常引得格兰特尔的父母大声争吵,这些吵闹声刺痛了格兰特尔脆弱的神经,他很害怕,并不停地哭泣,而这种没来由的哭泣又常常会招惹来父母的打骂。

在父母的“培训”下,格兰特尔从小就表现得很有教养,当亲戚邻居送给他一块巧克力时,他肯定会说“谢谢”;在有人让他离开的时候,他也会毕恭毕敬地说声“是的,先生”;他还必须留心自己在饭桌上的举止,即使快要饿晕了,也不能狼吞虎咽,发出声音;而当大人谈话时,他也不能插嘴,即便有些话题他很感兴趣。

从智力上看,格兰特尔无疑是正常的,而且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他成绩优异,总能很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以至于那些愚蠢的老师们没有机会对他进行嘲弄和责罚。但是,他的学校生活没有任何乐趣可言。因为学校不希望学生有丝毫反抗,只想把孩子们都培养成循规蹈矩、言听计从的学生。在学校里,高年级的学生可以任意欺负、捉弄低年级的学生,这似乎已成了一种惯例,格兰特尔虽然对这一惯例充满憎恨,但他也不敢提出什么异议,只盼着自己早点长大能成为高年级学生。

格兰特尔今年17岁了,将来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这很容易想象,因为我们周围到处都是这样的人。可以想象,他也会像其他人一样上大学,但是他们在大学毕业时学到的那些肤浅、毫无实用的知识和学问,或许只能帮他看看报纸、无聊的电影和流行的侦探小说。而且就算读完了大学,格兰特尔也不会知道自己到底想从事什么样的事业。他虽然在小时侯也曾有过梦想,希望成为一名探险家、飞行员或是画家,但他的这些理想不但没有得到鼓励,相反却招来人们的惊呼:“别傻了,你以为靠这种职业能够在社会中立足吗?你能赚到足够的钱养活你的妻子和儿女吗?”最后,他的梦想就这样被扼杀在了摇篮中,理想成了无足轻重的幻想,在一些重要的选择上,最终还是遵从了父亲的意愿。

格兰特尔做学生时很憎恨学校,但离开学校后,他又常常说:“尽管我在学校经常挨打,但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好处。”后来,他让自己的儿子也上了同样的学校。于是,父亲的权威也就像传统一样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

事实上,很多孩子都跟格兰特尔一样,他们的成长路线都大同小异。小塞德兹的表哥马戈·奥贝立克斯生于一个很富有的家庭,从小在昂贵的私立学校念书,但是他的发展与可怜的格兰特尔没什么两样。马戈也同样过着平庸乏味的生活,终日为现实所奴役,感受不到任何自由和快乐。

大家一定会认为我是在挖苦和嘲弄别人。这个看法是完全错误的,我这样概括介绍格兰特尔和马戈这样的孩子,只是为了更直观地说明,不自由的教育会培养出什么样的问题儿童,他们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对此,我一点都没有夸张,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遇见在这种教育中成长起来的问题儿童。

几天前,我在花园里目睹了隔壁的3岁男孩吉姆被他母亲责骂的情景。吉姆跑出来玩时穿着一身新衣服,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很快,他就不在意新衣服了,蹲在地上,玩起了泥巴,结果可想而知,他那身干净的新衣服不久就脏兮兮的了。这件事对于一个3岁的小孩子来说其实是很正常的,但吉姆的母亲见状立刻满腔怒火,就好像是世界末日到了一样,严厉地呵斥了吉姆,还打了他一巴掌,吉姆号啕大哭起来。过了一会儿,吉姆换了件新衣服又出去玩了,10分钟以后,这个可怜的孩子又把衣服弄脏了,接着,又是一顿训斥……

看到这情景我十分难过,我很想告诉吉姆的母亲,她儿子将会为此而恨她,更糟糕的是,他会恨生活。但我知道,她根本不会听我的。我每天傍晚外出散步的时候都会看到一个四五岁的孩子,他总在不停地跑来跑去,爬上爬下,好像有用不完的精力,这样玩本身就很容易摔倒。再加上每当他母亲因为这件事情打骂他的时候,我就一直提心吊胆。

几乎每次坐火车旅行,我都能听到大人们这样的声音:“威利,你再跑到过道上去,列车员就会来抓住你并揍你一顿。”你们看,大多数家长都是用这种编造的谎言和愚蠢的禁令来教育孩子的。

孩子们就是长期在这种压抑天性的生活中渐渐走向平庸的。家长们则认为,应当让孩子学会为大人们着想,让大人省点心。因此,大人们都认为,把孩子培养成为服从、礼貌和恭顺的人十分重要。孩子们的自由天性就是被这种愚蠢的力量扼杀的。他们还在摇篮里时,就被“折磨”得毫无生气,一切教育都在教他们拒绝生活。他们从小到大经历的全部是“否定”——不要吵闹、不要顽皮、不要说谎、不要不守规矩……

在这种糟糕的教育下,孩子们最终只能成长为与他们的家长一样的人——狭隘、唯唯诺诺、唯命是从、恃强凌弱……

而那些改变世界的天才人物,他们又是怎样的呢?他们表面上各有特色,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在幼年时期都是自由的儿童,他们的天性没有被压抑,他们充分施展着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对于小塞德兹,我的朋友们是这样评价他的:“一个举止优雅、情绪稳定和快乐的孩子,处事平和,不怀敌意,这的确是个让人不可思议的孩子。”

与他的朋友格兰特尔相比,小塞德兹小时候是一个反应灵敏、行动自由的顽皮孩子。如果你举起他,你会发现,他的身子像小猫一样轻盈而放松;但可怜的格兰特尔举起来像一袋笨重的马铃薯,他不会放松自己,他的反应完全是防御性和反抗性的。

小塞德兹之所以会成为这样的孩子,完全是因为他从一生下来就很少受到束缚和压抑。在婴儿时期,他就不像别的孩子一样被捆绑在襁褓里,他可以自由地活动身体,饿了就吃饭,只有到必须时才养成整洁的习惯;他很少受到大声指责,更很少挨打,总是被我爱着并保护着;他大部分时间都在玩耍,因为他只用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就学完了别的儿童用八年才能学完的功课。

我不敢保证小塞德兹将来肯定会成为天才或者很完美的人,但我敢肯定他会成为心智自由、有自己的信念和追求的人。

单凭学习成绩不能衡量出孩子能力的高低

学校应该培养有创造力的人,从而产生各种新的观点和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单凭学习成绩绝对不可能衡量出一个孩子能力的高低。仅仅为了考试而学习,只能把小孩变成“高分低能”的人。


培养天才必须依靠先进的教育方法,但是指望我们现在的学校实施这种教育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它们早已成了庸人汇集的场所。难道不是吗?它们用陈旧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一大批俗物,这些俗物又充斥了学校,把学校变成了一个个兜售学问的零售店,而教员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店员,尽管他们大多数都在尽职尽责地“销售”知识产品,但你从他们的授课中丝毫感受不到创造力,感受不到追求知识的乐趣。

我曾经与一位中学物理老师谈到现代物理的发展,其中谈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他对相对论完全不愿意进行深入地了解和探讨,而认为这是荒谬的,完全不可能的。我反驳道:“也许是有可能的,虽然我们现在对爱因斯坦的学说不太了解,但可以研究一下它里面蕴涵的思想,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而否定它……”他毫不客气地打断了我,“我认为没有必要,爱因斯坦是个疯子,他的学说不过是些疯话,只有白痴才认真地对待疯子的话。”我很不服气他的说法,而且也认为他说得很武断,所以虽然我也不甚理解爱因斯坦的理论,但我仍然想跟他论战一番,可是他不容我说话,就否定了相对论,“你难道没有发现爱因斯坦的所谓的相对论违反了牛顿三大定理吗?那可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反正不是爱因斯坦错了,就是牛顿错了,不会有第三种可能。”由此可见,这些俗物们就是这样想当然,他们不加思考就否定一切新事物及科学上的新创见。

再看看学校的管理者,他们只管制定出严格的规则,并以此为准则培养了一大批中规中矩的人来。所以,从现在的学校很难发现有鲜明特点的人。我认为,学校应该培养有创造力的人,从而产生各种新的观点和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清一色的庸人,数量再多也没用。但是在现在的学校,那些行为不合规范或者不符合如今评判好坏学生标准的孩子,不是被喝斥,就是被挖苦,更有甚者,被开除学籍。

对于这一点,我和小塞德兹都深有体会。小塞德兹7岁读完小学后去申请上中学。那天我带他去见巴尔摩中学的校长,这位校长在听完我们的申请后,说简直是天方夜谭,还露出了不以为然的神情。那时,我很清楚他心里在想什么,他肯定在想这父子俩肯定是疯子。说实话,就他这样的老师,我还不放心把孩子交给他呢。

但是小塞德兹非常想上中学,他很认真地对校长说:“我真的已经小学毕业了,不信您可以考考我。”“我想没这个必要了。”校长转过头来跟我说,“我相信您教过他一些东西,他能解答一些难题。但是我还是希望您把他送到小学去,接受完整的基础教育,这对他今后身心健康的发展都有好处。”听了这话,我气得一下子说不出话来,孩子也感到委屈,说:“先生,可是小学的课程我已经学完了,我不但会解难题,我还学习了生理学、天文学、语言学、高等数学,而且我还懂希腊语和拉丁语……”“行了,行了。”校长毫不客气地打断了他,“就算这些全是真的,但你的年龄实在太小了,根据相关规定,要年满8岁才能上中学。”“为什么啊?”小塞德兹不解地问。“因为这样便于管理。我们不是小学,不是替家长管教一些什么事情都不懂的孩子的。”这时,我实在是忍不住了,儿子也一副无辜和着急的样子,说“先生,您大可放心,我并不打算让儿子住校,我妻子每天会接送他上学和放学,并且孩子自己也可以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尽管这样,这位校长还是不愿意接受小塞德兹入学,只是一味强调必须依照规定满8岁后方可上中学。

我觉得有这样的人当校长,学校根本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来,不去这个学校是明智的选择。但小塞德兹很喜欢学校生活,他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学习,这件事让他郁闷了很长一段时间。

学校教育还有一个弊端就是应试教育,学习就是为了考试,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考试制度能够促进教育的发展。因此学校便以分数的高低来判断一个孩子的能力。但是人们心里其实应该都明白,单凭学习成绩绝对不可能衡量出一个孩子能力的高低。从小塞德兹和格兰特尔身上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格兰特尔比小塞德兹大几岁,在中学里早已学习了地理学、动物学和植物学等课程,而且成绩非常好,这也是哈塞先生一直引以为自豪的一件事情。而小塞德兹由于不能上中学,只好在家自学。对于这些实用性的科目,我总是先培养他的学习兴趣,让他边玩边学,而不是像在学校那样,先背熟一些人名地名。我经常带他到野外去散步,解剖一朵野花,或者教给他有关昆虫的知识,或者让他观察地貌绘制地图。通过这种生动直观的教育方式,小塞德兹在这些方面的知识远远超过了其他孩子。

有一次,格兰特尔地理考了满分,他高兴地把试卷拿给我们看。哈塞先生当然也很高兴了,非常得意地说:“威廉的地理不是也学得挺好吗?不如也来做做题,检验一下他学到的知识。”结果小塞德兹的成绩并不太好。哈塞先生于是劝我说:“我认为之前你那种在玩中学习的方式是行不通的,你还不如教威廉一些实实在在的知识。”

但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证明了他的错误。那年夏天,我们和哈塞先生两家人准备一起去海边度假。小塞德兹和格兰特尔在临行前一天不知从哪里听说距波士顿十几公里的勒沃夫镇来了一个俄罗斯的马戏团,据说这个马戏团的节目非常精彩。两个孩子非要吵着去看表演,但是我们船票已经都买好了,这么多人也不可能为了他们看这个而推迟行程。

俗物是怎样养成的

借口太脏了,剥夺孩子玩的乐趣,只能造就俗物。

用成人的条条框框束缚孩子,只会培养没有个性的俗物。

父母包揽一切,不给孩子尝试的机会,天才就不会萌芽。

一味批评孩子,会逐渐消磨掉孩子的积极性,最终让孩子沦为俗物。

我和哈塞先生分别斥责了两个孩子,让他俩别任性。他们俩都很不服气,格兰特尔还嘟囔了两句,小塞德兹鼓动他说,“干脆我们悄悄地跑去看吧。”格兰特尔惊诧地说:“这怎么行啊?”小塞德兹继续鼓动说,“怎么不行啊,我们如果搭便车的话很快就去了,就算是走路去,也不远。”“不认识路啊!”“这多简单啊,我把我爸爸的地图册从书房拿出来,不就能找到路了吗?”格兰特尔犹豫地说:“可是,我不太会看地图啊。”这下轮到小塞德兹吃惊了:“别逗了,你的地理不是总考满分吗?不要再给自己不去找借口了,你去不去吧?你要是不去我就自己去了。人们都说那个马戏团还要表演老虎吞活人呢,我可不想错过这么精彩的表演。”

在小塞德兹的煽动下,格兰特尔终于答应一起去了。他们从我的书房里偷出需要的地图册,又带了几个汉堡,趁着大家忙乱着收拾行李之际,偷偷溜出去勒沃夫镇的路。走了不远,小塞德兹就发现格兰特尔确实不会认地图。每当他们遇到岔路口,需要在地图上找出该走哪条路时,格兰特尔总是束手无策。而小塞德兹由于从小就学着画地图,对地理有着直接而感性的认识,走起路来一点问题都没有。

一路上,格兰特尔总在抱怨又累又无聊,小塞德兹却玩得兴致盎然,还时不时地捉住一只鸟,告诉格兰特尔这叫什么,它们的习性是什么,属于哪个科(他可以说得出大部分草木虫鸟的名称)。而考试成绩不错的格兰特尔总在惊讶地说,原来这个就是书上说的三叶草,那个就是甲壳虫啊。他俩就这样玩着走着,后来幸运地搭上便车到了勒沃夫镇。当我和哈塞先生找到他们的时候,两个小孩正在津津有味地观看小丑变魔术呢。

由此不难看出,仅仅为了考试而学习,只能把小孩变成“高分低能”的人。

学校教育培养不出天才

教育的理想在于发展先天的个性,培养独特见解和首创精神。从小就要培养幼儿的分析判断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以及对美术、文学的欣赏能力,使他们成为有造诣的多方面发展的人。


如今的学校教育培养不出完美的人才:很多天才上学时,成绩都很不好,有的甚至被老师和同学认为是“笨蛋”。为什么有才华的学生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不能发挥出自己的才华?主要是因为学校的老师和校长全都是些庸人。学校的规章也都是由这帮庸人以自己为标准制定的清规戒律,所以我们的教育变成盆景式的盆栽,清规戒律繁多,容不下才华出众的学生就学。即使允许入学,也要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使其不能自由发展。那些天才人物之所以成绩不好,大多数是由于他们热衷于某种专业,达到了入迷程度而无暇顾及其他的缘故。

从前在某小学的一个班里,有两个孩子,他们的成绩都很差,总是排在全班倒数第一二名。多年后他们见面了。一个是威尔姆·罗林克,维也纳国立歌剧团的团长;另一个是利比希,著名的化学家。据说利比希在大学预科学习期间,有一天校长到他所在的班里看到他不爱学习,就谆谆教诲:“你要努力加把劲,做一个有出息的人,如果总是像现在这样,老师对你也没办法,父母也会觉得你不孝。”接着又问他:“你今后打算干什么呢?”他理直气壮地说:“我要当一个化学家。”听到这里,全班同学都哈哈大笑。后来,他父亲让他退学了,在一个药剂师手下当学徒,据说也只干了10个月,就因为“没有用”被解雇了。

文豪斯科特成名后,去访问他小时候上学的学校,学校特意准备了一堂课让他观摩,但他并不满意,问:“哪位学生在你们学校学习最差?”老师们感到很难为情,但还是不得不把一个学生拉到他面前说:“他是全校最差的一个。”那个学生面红耳赤,不敢抬头。斯科特抚摸着他的头,和蔼地说:“你是个好孩子。”说完斯科特从口袋里取出一枚金币给了他。因为斯科特过去在这里学习时,学习成绩总是倒数第一,也被人认为是劣等生。

东方学者克莱弗劳德在柏林大学时,考试时什么都不会,考官问他:“你什么也不会吗?”他出人意料地回答:“不,我会中文。”

林耐,被称为是植物学先祖,在某大学预科学习时,成绩非常差,校长曾给他父亲写信说:“您的孩子不适合学习,不如早点退学,学门手艺,今后好有个谋生之道。”

而发明家和政治思想家中,也有不少人是由于终日沉思才学不好功课的。

休谟在孩童时期就善于思考问题,所以往往显出一副发呆的样子;牛顿由于热衷于思考数学问题,常常忘记别人的命令和委托,他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总是倒数第一名,但他很会制造机器玩具。

达尔文从小热衷于观察动植物等,曾遭到校长的训斥:“你光搞这些东西,简直是在浪费时间,不好好学习功课,学习这么差。”

通过这些事例我们知道,有着过人才华的学生不光在入学前遭到非难,甚至在他们跨进校门后,也会因为他们的与众不同而遭排斥。希望大家记住,教育的理想在于发展先天的个性,培养独特见解和首创精神。有才华的学生在现在的教育制度下潜力发挥不出来。自由教育造就了雅典时代希腊文明的很多伟人;相反,繁琐的不合理的教育使得拜占庭时代希腊文明极度贫乏。因此从小就要培养幼儿的分析判断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以及对美术、文学的欣赏能力,使他们成为有造诣的多方面发展的人。

家教延伸阅读·恰当的教育是培育天才的沃土·

197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和威廉·蔡斯在研究国际象棋大师的成长时总结出来了一个“十年规则”,即“要想在大脑中建立复杂的知识结构,就需要后天不断努力,没有天生的大师,只有炼就的专家”。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关键在于怎么培养,因材施教很重要。

19世纪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的先驱威廉·詹姆士说:“和我们应该成为的人相比,我们只是半醒着的。我们内心的火焰被泼上了一盆冷水,我们的努力被抑制。我们只利用了我们心智中很小的一部分潜力……只有非常优异的人才会把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利用到极限。”这些常人不可超越的天才,真正的本钱是他们的童子功。他们并不比我们聪明,但他们练得要多得多。

恰当的教育是天才成长的沃土。要想早日把孩子培养成天才,成为出众的人。首先要找准孩子的天赋方向,孩子的天赋有时并不是随便就能判断得出来的,尤其是一些潜在的智能,我们需要一套科学的测试方法。然而这套方法不同于市面上流传着的各种智能测试,但测试孩子的天赋并非简单的答题,除了成熟完好的测试系统,科学分析测试结果,为孩子量身打造发展方向和方法才是更重要的。

找准孩子的天赋方向后,发挥优势,用优势补足劣势,全面发展。培养特长倒不最难,最难的是全面发展。现代社会竞争残酷,多面手适应日益变化的形势更强,竞争力更强。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盲区和缺陷,现在很多父母不是发挥孩子的长处,而是想尽办法补孩子的短处,结果适得其反。孩子之所以不爱学习,是因为没有找到能让他喜欢的学习方法。偏科现象很普遍,天生就什么都爱的人毕竟是少数,但是我们必须直面孩子的盲区,有效利用他的优势和兴趣点。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单单兴趣,孩子内在的潜能和天赋也急需父母去挖掘。然而并不是说,只鼓励孩子做喜欢做的事,他不喜欢做的事就不做。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入手,以他感兴趣的事物为方式,同时引导他开发自己不感兴趣或者弱势方面的潜能。让孩子在愉快的学习中,实现全面发展。

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尊重孩子,让孩子快乐学习。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到了学校就不再是独一无二了,要引起老师的注意比在家里难多了。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受到关注,都愿意交流和互动。孩子们的主动性不单单取决于性格,父母和老师的启发和鼓励是很重要的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现代的孩子接触到了很多前人所没有接触过的新鲜事物,他们很容易接受这些新鲜事物,因此父母也要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学习进步,跟上孩子的脚步,避免产生代沟,陪伴孩子一块成长。现代父母不是要发号施令,或者整天围绕着“小皇帝”“小公主”转,而是跟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倾听孩子的心声,成为他最信任的朋友,引导他健康成长。

要想让孩子优秀,父母和孩子应站在同一视角上沟通,作为孩子的朋友,面临问题的时候一起来解决,而不是命令。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全面发现孩子的潜在优势,学会赏识他们,还要以他们为中心组织学习内容,让孩子们乐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