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己之間:古琴美學的兩型
目前古琴主要是“詩言志”的,操縵者用以抒自己的情言自己的志。這種形態,大約自宋明以來已然。如今論古琴文化者,大抵也都就此立論。然而,古琴在先秦兩漢魏晉隋唐就是如此嗎?或衹是如此嗎?在雅樂體系中,琴就很少孤立獨奏,多用於禮儀場合,且多與其他樂器配合。可見它和詩類似,既要講“詩言志”,還要講“詩可以觀、可以群”,群與己不可偏廢。現在談古琴者,皆患偏枯。
一、遺世獨立的琴
琴,在現代,提倡者無不強調它的幽人性格,遺世獨立、高冷孤絕。這種性格,論者或與君子之德結合起來說,或說仙家高士,或比附枯禪。演奏時則以獨奏爲之。
這可說已成爲我們這個時代對古琴的基本認識甚或是唯一認識,也是我們現代的古琴傳統。
早在1956年,文化部、中國音樂家協會即在全國二十多個城市進行過普查。其後,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在此基礎上編輯了《琴曲集成》等大型古琴譜集。
《琴曲集成》第一冊《碣石調·幽蘭》、《古怨》、《事林廣記》、《太古遺音》、《太音大全集》、《神奇秘譜》、《五聲琴譜》、《浙音釋字琴譜》、《謝琳太古遺音》、《黃士達太古遺音》、《發明琴譜》、《梧岡琴譜》。第二冊《風宣玄品》、《琴譜正傳》。第三冊《西麓堂琴統》、《步虛仙琴譜》、《杏莊太音補遺》、《杏莊太音續譜》。第四冊《太音傳習》、《五音琴譜》、《重修眞傳琴譜》。第五冊《琴書大全》。第六冊《玉梧琴譜》、《三教同聲》。第七冊《綠綺新聲》、《眞傳正宗琴譜》、《陽春堂琴經》、《陽春堂琴譜》。第八冊《琴適》、《松絃館琴譜》、《理性元雅》、《樂仙琴譜》。第九冊《思齊堂琴譜》、《太音希聲》、《古音正宗》、《中洲草堂遺集》(節錄)、《義軒琴經》、《陶氏琴譜》。第十冊《徽言秘旨》、《徽言秘旨訂》、《大還閣琴譜》、《重修眞傳琴譜》。第十一冊《槐庵琴譜》、《臣卉堂琴譜》、《友聲社琴譜》、《琴苑心傳全編》。第十二冊《琴學心聲諧譜》、《和文註音琴譜》、《松風閣琴譜》、《抒懷操》、《松風閣瑟譜》、《松聲操》、《德音堂琴譜》。第十三冊《琴瑟合璧》、《琴譜析微》、《蓼懷堂琴譜》、《誠一堂琴譜》(附琴談)。第十四冊《琴學正聲》、《響山堂琴譜》、《澄鑒堂琴譜》、《五知齋琴譜》。第十六冊《穎陽琴譜》、《蘭田館琴譜》、《大樂母音》、《研露樓琴譜》。第十七冊《琴香堂琴譜》、《自遠堂琴譜》。
其中,理性元雅、誠一堂、德音堂云云,顯示了儒家宗旨;步虛仙琴、太古遺音、大音希聲、松風閣之類則有仙趣;三教同聲這樣的名稱,亦表明了它還常有佛教氣味(《釋談章》爲首次刊傳之佛曲)。佛教的琴曲琴譜,如《枯木禪琴譜》中的《獨鶴與飛》、《雲水吟》、《那羅法曲》、《枯木吟》、《蓮社引》之類,大家也是熟悉的。
而據《枯木禪琴譜》中《歷代聖賢名錄》說,佛教徒的琴家和其所作琴曲有:僧覺道作《鶴鳴九皋》;王摩詰作《春江送別》;僧智和作《釋談》、《清夜聞鐘》、《松下觀濤》;蘇東坡作《四樂吟》、《思君操》;僧義海作《瑤天笙鶴》、《雙清吟》;僧省涓作《石上流泉》、《白雲操》等。可見佛琴亦爲琴中一大支脈。
這是琴譜名稱及內容上就可以明白的。理論方面,近時大家最喜歡援引的是明代徐上瀛《琴況》,以二十四品論琴,曰:和、靜、清、遠、古、恬、淡、逸、雅、麗、亮、采、潔、潤、圓、堅、宏、細、溜、健、輕、重、遲、速。許多人把這二十四況當成琴的通則去闡釋,大談特談。
殊不知它強調“地不僻則不清,琴不實則不清,絃不潔則不清,心不靜則不清,氣不肅則不清:皆清之至要也,而指上之清尤爲最”,要讓人從琴音中感到“澄然秋潭,皎然寒月,湱然山濤,幽然谷應,始知絃上有此一種清況,眞令人心骨俱冷,體氣欲仙矣。”講的其實是仙家之琴,因爲它原本就收錄在《大還閣琴譜》中。大還者,還丹也。
仙家論藝,故曰:“……琴之爲器,焚香靜對,不入歌舞之場;琴之爲音,孤高岑寂,不雜絲竹伴內。清泉白石,皓月疏風,翛翛自得,使聽之者遊思縹渺,娛樂之心不知何之,斯之謂淡。捨豔而相遇於淡者,世之高人韻士也。而淡固未易言也,祛邪而存正,黜俗而歸雅,捨媚而還淳,不著意於淡而淡之妙自臻。……吾調之以淡,合乎古人,不必諧於眾也。每山居深靜,林木扶蘇,清風入絃,絕去炎囂,虛徐其韻,所出皆至音,所得皆眞趣”(淡況)。又說琴的古,可使“一室之中,宛在深山邃谷,老木寒泉,風聲簌簌,令人有遺世獨立之思。”
由此等言論及文獻看,即可知我們現代承繼的,其實是一種深受仙家與佛徒氣味濡染的琴學。在此中,雖然也講儒家琴德,但雅人深致,亦自以離俗爲高,不覺與釋道相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