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数字解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双结构

1.一分为二

哲学用语。指事物作为矛盾的统一体,都包含着互相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与合二而一相对、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生成、发展、运动变化形态的另一个重要命题,是一分为二。先秦时《易传》提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和“分而为二以像两”的观点,开“一分为二”思想之先河。隋末唐初杨上善(575—670年)在解释《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四章)时使用了这个命题,即“一分为二,谓天地也”,作为宇宙生成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北宋邵雍(1011—1077年)以“像数学”解释《易经·系辞》时,用“一分为二”注释“太极生两仪”,认为“太极”生成万物的过程,即是连续的“一分为二”的过程。万物聚合起来为“一”,分散开去则是世界万物。邵雍没有具体解释“一分为二”的深刻内容(见《皇极经世·观物外篇上》)。

南宋朱熹(1130—1200年)《四书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周易本义》等主要哲学著作,在继承、发挥前人思想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一分为二”的思想,用以说明理生气后,气化生万物的过程。朱熹说:“盖天地之间,一气而已,分阴分阳,便是两物……然又分而为二。”又说:“此只是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皆是一生两尔。”在朱熹看来,自气从理生出之后,其自身便开始了一分为二的无穷分化过程,渐次产生出宇宙万物。朱熹提出的“一分为二”命题包括的主要内容有:①一切事物自身作为一,都包含着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两端”。②互相对立的两端,即二,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生的联系。③一与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二结合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形成新的统一物。④一分为二有形式和内容两层含义:就形式而言,是一个分为两个,两个各“一分为二”而为四个的无穷过程;就内容而言,“二”在性质上是不同的。朱熹的“一分为二”对物质世界来说,具有普遍性意义。但对“理世界”却是不合适的。为了维护其体系中最高范畴“理”的神性,朱熹否定了理自身的一分为二。

明末清初方以智(1611—1671年)在肯定“一分为二”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合二而一”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即分为矛盾着的两个方面,而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又是合二而一、相互交接或联结的,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不是相攻讦不相容的关系。王夫之(1619—1692年)综合、概括历史上的“一分为二”“合二而一”两个命题,肯定“一分为二”是“合二而一”的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说:“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1957年毛泽东在《党内团结的辩证方法》中明确指出:“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的现象,这就是辩证法”(《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98页)。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一分为二”,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可分为两个互相对立和互相统一的部分。就整个物质世界的发展过程来讲,一分为二是普遍的,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应该看到事物可分性的内容、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和排斥,又要看到双方的联系和统一,以及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分为二也可以看作是对立统一规律的通俗表达。

“一分为二”作为历史性影响深广的哲学命题,在20世纪下半叶引起过哲学论争。如20世纪60年代“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论争、80年代至今,“一分为三”“一分为多”与“一分为二”的论争。随着论争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一分为二”这一哲学命题的理解也会日益深刻。

2.一仆二主

意大利剧作家卡罗·奥斯瓦尔多·哥尔多尼(Carlo Osualdo Goldoni)创作的三幕喜剧,写于1745年。该剧巧妙而幽默地表现了一个仆人同时为两个主人服务的经过,充满了喜剧气氛。

贝阿特丽齐的哥哥因不同意妹妹与弗罗林多的婚事,与弗罗林多进行决斗并被其杀死。弗罗林多逃离都灵,贝阿特丽奇悲痛之余,立即女扮男装赶往威尼斯。一方面为讨回别人所欠哥哥的债务,另一方面也为了寻找情人。她在路上雇的仆人特鲁法金诺久久见不到主人,饥肠辘辘,恰好遇上了弗罗林多,为了填饱肚子和多拿一份报酬,他又主动当了弗罗林多的仆人。身兼二职的特鲁法金诺常常把两个主人的差使弄混,可是他总能随机应变地蒙混过关。男女主人公都知道对方正处在同一城市,却不知道就住在同一家旅馆。最后,当特鲁法金诺在为两个主人整理箱子时,他(她)们才突然发现了对方,终于化悲为喜,结成百年之好。该剧体现了哥尔多尼对假面喜剧所做的改革尝试,虽然留下了不少旧剧痕迹,但总体上已是一部颇具时代精神的新喜剧。

这是一出有着59年全球成功历史的特别长寿剧目,它吸引着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观众,深受人们的喜爱。我国从1956年起,由中央实验话剧院多次排练演出。2002年、2006年、2008年,意大利假面喜剧大师费鲁巧·索莱利3次来北京演出《一仆二主》,出现了剧院场场爆满的盛况。

3.一门三杰

指一家之中涌现三名杰出人物。我国历史上,在各行各业中,一户之中出现三位杰出人物的先例不少。较著名的有:

三班:东汉史学家、政治家班固,著名军事家和外交家班超,文采出众的班昭兄妹。

三曹:魏建安时期魏武帝、著名诗人曹操,魏文帝曹丕、陈王曹植父子。

三张:西晋诗人张载、张协、张亢兄弟。

三柳:北宋词人柳永、柳三夏、柳三接兄弟。

三苏: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

三古:南宋爱国丞相江万里、江万载、江万顷三兄弟,分别号古心、古山、古崖。他们先后科举高中,登仕朝廷高位,时称“三古”。

三袁:明代公安派诗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

三万:我国当代影坛美术动画片的先驱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兄弟。

三黄:我国当代文艺界著名摄影师、导演、演员兼作家黄宗江、黄宗露、黄宗英兄妹。

4.一来二去

汉语成语。来,指由别地到此地或表示时间的经过;去,指由此地到别地,与“往”相同,跟“来”相反。这里所说的“一来二去”,是指经过一段时间交往,逐渐形成某种结果的发展过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八回:“他(藕官)是小生,药官是小旦,往常时他们扮作两口儿,每日唱戏的时候都装着那么亲热,一来二去,两个人就装糊涂了,倒像真的一样儿。后来两个竟是你疼我,我爱你。药官一死,他就哭得死去活来,到如今不忘,所以每节烧纸。”(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二十一回:“后来一来二去,渐渐的熟识。”

5.一日三秋

汉语成语。意为一天不见面,就像过了秋季的三个月。比喻与亲友或心上人分别的时间虽短,但感觉像离开了很久一样。语出《诗·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日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葛”,是藤科类植物,根可食或入药,茎有纤维,茎和叶均可作牧草。“萧”“艾”,都是有香味的蒿类植物。

唐经学家孔颖达(574—648年)注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设言三春、三夏,其义也同,作者取其韵耳。”孔颖达认为,这是周桓王时政事不和,朝臣多为谗言所陷,人们都畏惧谗言,一日不见君王,生怕又有人给他进谗言。实际上这是《诗经》中的一首爱情民歌,描写小伙子与姑娘分离后的思念之情。“采葛”一天不见,就好像过了三天时间;进而“采萧”又一日不见,就好像过了秋季的三个月(有学者认为“三秋”是三个秋天,即九个月),顿生凉意,思念加剧;又进而“采艾”一日不见,就如同过了三年一样,思念之情愈发不可名状。这种递进式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小伙对姑娘相思相爱与日俱增,渴望见到心上人的迫切心情。如《红楼梦》第八十二回贾宝玉对黛玉、紫鹃说:“好容易熬了一天,这会子瞧见你们,竟如死而复生一样。真真古人说‘一日三秋’,这话再不错的。”

6.一饭千金

典故。意为在极度饥困之时,受人一顿饭的接济,其情义价值比千金贵重。比喻受人恩惠,应常怀感激之心,要铭记并厚重报答在关键时刻真心实意地帮助过自己的人。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这个故事说,淮阴侯韩信年幼的时候,家境很贫穷,经常借故去熟人家找饭吃。淮阴郡乡下县南昌有个亭长与他有旧交,韩信便常去亭长家找饭吃。时间一长,亭长的妻子渐生怨气,每每提前做好饭菜并拿到自己的卧房去吃,等韩信赶到时连汤也喝不上一口。韩信一气之下,与他们断绝关系。于是,他就去城下河钓鱼以解肚空之急。那儿有许多妇人在漂洗衣被,有位老妈妈见韩信饿得很可怜,就给他饭吃。她在那儿漂洗衣被数十天,都没让韩信挨饿。韩信打心底里感激她,说:“我以后一定加倍地报答您!”老妈妈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所以给你饭吃,难道是图你什么报答吗?”说完,拿了洗好的衣物便匆匆离去。望着老妈妈的背影,韩信百感交集,立志奋发向上,来日定要好好报答这位老人。韩信去从军,先是投奔项梁、项羽,因不得志转而投向刘邦,为汉王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楚王。他到封地后,派人去淮阴接回当年的漂母,当面向她致谢,并赠给黄金一千两。接着,他又派人找到当年的那位亭长,赏给他一百个钱,并说:“你是个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还把过去侮辱过他,让他从其胯下爬过去的那个人,任命为楚国的中尉。他对部下说:“这是位壮士,当年他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是想杀他吗?因为当时忍住了,所以才有今天这样的成就。”

我们在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时,应准确地把握它的含义。一方面,受人的恩惠,特别是在困难的时候哪怕别人给予微小的帮助,都是很可贵的,切莫忘记。一旦自己有能力时,就要真心实意地报答施恩于己的人。俗话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种回报,既可以适当的物质形式,也可以全新精神面貌来体现情感的表达,它既是对施恩者的尊重,也是对社会公德的弘扬。这种感恩戴德,是一种“心愿”实现的快乐和友谊的升华、延伸,并非商业化的“一锤子买卖”或长期肩负“回报”的隐形压力。另方面,真心诚意帮助别人,所思所为皆属甘愿奉献,是良知的自然流露而非道德绑架,永远不想也不应该想让别人报答。即使别人有“回报”的意思表达,也不能视为“受之无愧”,而应善意劝说或给予恰当的回赠。值得注意的是,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环境条件下,应尽量关注社会效果,慎防受骗上当,更不能“助纣为虐”,有违初衷。至于比较富裕的人对穷人救济,那是属于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捐赠,即使受助者有能力去报答他们,也不能称之为“一饭千金”。

7.一退六二五

原是珠算斤两法口诀,即1除以16是0.0625。因“退”与“推”谐音,也说成“一推六二五”。此口诀始创于民国初年。我国过去普遍使用老秤,每斤为十六两,更换为十两一斤的新秤后,有《斤秤流法》普及,第一句就是“一退六二五”。这是说旧秤一两,后退一位数,等于新秤的六钱二分五厘。旧秤一斤价格为一元的商品,每两应为六分二厘五毫,二两应为一角二分五厘……这样推算下去,每多一两,就多一个六分二厘五毫。

十六两秤使用期间,与当时主要流行的计算工具——珠算十进位制不一致,计算斤两很不方便。后来经过换算,编成《斤秤流法》“截两为斤歌”十五句口诀:

两:一退六二五(0.625);

两:一二五(1.25);

两:一八七五(1.875);

两:二五(2.5);

两:三一二五(3.125);

两:三七五(3.75);

两:四三七五(4.375);

两:五(5);

两:五六二五(5.625);

两:六二五(6.25);

两:六八七五(6.875);

两:七五(7.5);

两:八一二五(8.125);

两:八七五(8.75);

两:九三七五(9.375)。

先有十六两制秤,后有“截两为斤歌”,二者当属同宗传承,是我国斤秤文化的亮点。“一退六二五”在珠算上将一两去掉,退在一两档位的右一位,再一次拨打6、2、5三珠(即小数0.625),其余2~15两实数均不退位,在珠算上依口诀破本位。如原有实数3两,其口诀是“三一八七五”,就将3两档位变成1,在1的右方依次再加8、7、5三珠即是1.875。1两+15两=1斤,口诀相加等于10;2两+14两=1斤,口诀相加等于10,以此类推。例如,若干零两相加共24785两,(24785两÷16=1549.0625),即是1549斤1两;若干零两相加共42两(42两÷16=2.625),即2斤1两。斤、两混合,如3斤2两,加2斤8两,加4斤7两,加10斤3两,共是19斤20两(注:自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直采用一斤16两制,1959年6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米制为我国大陆基本计量单位,保留市制,“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因为折算麻烦,应当一律改为十两为一斤。”中药计量仍袭旧制不变。从1979年1月1日起,中药计量单位已改为米制,用克、毫克、升、毫升,不再用钱、分)。

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珠算现已很少使用。“一退(推)六二五”的原意或许寿终正寝,而由它引申出的“把责任推卸干净”的意蕴或可万寿无疆。以此形容当事人对责任的逃避,可谓惟妙惟肖。“退”也,脚底抹油,溜之大吉;“推”也,嫁祸于人,一推了事。恰好“六二五”的谐音是我国北方语音“一嘟噜”,多少麻烦事就像“踢皮球”一样悉数推掉,其意从容而潇洒。欧阳山《三家巷》:“陈家的老的、小的,只是个一退六二五,说他们做买卖的人素来不结交官府,推得干干净净!”

8.一板一眼

音乐和戏曲术语。我国传统音乐和戏曲中的强弱节拍,分别用“板”和“眼”来表示。“板”为强拍,“眼”为弱拍,都为1/4拍。因此,“一板一眼”表示2/4拍,“一板三眼”表示4/4拍。

后来的引申意一般有两类:一是比喻说话、办事有条有理,符合规矩。如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二卷第九章:“(他)望着季交恕,一板一眼地说”。二是比喻说话办事死板,不懂得灵活处置。如张天翼《包氏父子》:“他咳一声扫清嗓子里的痰,一板一眼地说着交学费的事,生怕一个不留神就会说错似的。”或经常听人说“某人办事因循守旧,一板一眼,从不敢越雷池一步。”

9.一夫一妻制

也称“单偶婚”“个体婚”。指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的婚姻和家庭形式。与之相对应的是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制。于原始社会晚期,由对偶家庭发展而来。它是确立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并适应于整个文明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夫一妻制形成和实际上的遵循,东、西方国家不尽相同。西方国家较早实行严格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从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欧洲,普遍实行这种婚姻制度。早在公元前2世纪,罗马帝政时代就确立了一夫一妻制的“神圣婚姻”,但那时还有自由离婚和占有女奴的习俗存在。1545年在意大利特兰特召开的罗马天主教大主教会议上,宣布一夫一妻制正式实行。古罗马法学家莫德斯丁称:“婚姻是一夫一妻的终身结合,神事和人事的共同关系”。即使罗马皇帝和各国国王,也无一例外。一夫一妻制自建立以后,成为基督教国家婚姻制度的根本,也是世界婚姻制度的主流。但在一些非基督教的国家里,一夫多妻制仍然存在。

东方式一夫一妻制,经过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孕育和发展,从总体上说,我国到夏商时期已基本确立。在封建社会的婚制实际执行中,随着私有制的发展,男子在生产生活中起主导作用和掌握较大数量社会物质财富的结果,逐渐形成侧重强调女子只能有一个丈夫,从一而终,从而变为约束庶民百姓婚姻和女子贞操的道德规范。在一夫一妻制名目下,富人和达官显贵仍享有特权,一夫多妻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历代皇帝及各级臣僚,大多是一妻多妾。《礼记》载:“天子有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日本古代也有“大人皆四五妻,其余或两或三”的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在汉族、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独龙族、佤族等部分地区,还程度不同地保留着一夫多妻制。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5月1日颁行的第一部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一夫一妻制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实行一夫一妻制。这种婚姻制度,有利于人类社会婚配平衡和相处和谐,有利于后代的健康繁衍和人体素质的优化,有利于加强子女管理和培养教育,也有利于家庭成员共同追求民主自由的目标和内在积极性的发挥。所以它是自然的产物,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稳定发展的一种重要制度保障。

10.一国两制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关于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科学构想。基本含义是: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是中国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创立者为邓小平。

1982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概念。他说,关于收回香港主权问题,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案解决。

“一国两制”的构想,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国家的领土和主权不容分裂,香港、澳门和台湾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核心、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石。

(2)坚持两种制度并存。在一个中国前提下,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两种制度长期并存、共同发展。

(3)特区高度自治。回归后的香港和澳门享有高度自治权。特区政府除在外交、国防、宣战、媾和方面必须服从中央政府外,在行政管理、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等方面,均享有比国内民族自治区更高的自治权。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统一后将享有包括拥有军队等比香港、澳门更为宽泛的权力。

(4)政策长期不变。“一国两制”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保证港澳台稳定繁荣,加速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决策。

“一国两制”科学构想,自提出之日起,就被用于指导和平统一的实践。1990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1993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将“一国两制”这个科学构想进一步具体化、规范化。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胜利,也进一步证明了它的科学性、可行性。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把列宁关于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关系的和平共处原则,运用于处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定历史时期内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是马克思主义策略思想中国化的创造性运用,并为和平解决国际上的各种争端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新经验、新范例。

11.一般与个别

表征事物辩证联系特性的一对哲学范畴,即共性与个性。一般,指一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属性,即具体事物的共性;个别,指单一事物的个体性、独特性,此事物和它事物的差异性。世界上每一事物、现象都作为个别的东西而存在,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呈现出个体性、独特性;这种个体性、独特性,使事物、现象彼此相互区别开来。世界上的同类事物或一切事物中又贯穿着一般的东西,即共同的、普遍的属性;这种共同性、普遍性,使各个特殊的事物相互联结、相互贯通,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并具有共同的规律性。

一般与个别即共性和个性是辩证的统一,作为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它们反映着世界上事物、现象的差异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特征。一般与个别有着差异、对立,但这种差异、对立并不是彼此分立、相互脱离的。一般不能脱离个别而存在,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个性又总是同一般相联结,个性体现着共性,为共性、一般所制约。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存在条件。共性因其是事物中共同的、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它比个性深刻;个性因其差异性、多样性,它比共性生动、丰富。一般与个别的界限具有相对性,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过渡、相互转化。在一定范围或关系中是一般的、共性的东西,在另一范围或关系中,则可以成为个别的、个性的东西;反之亦然。列宁说:“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等等。任何个别经过千万次的转化而与另一类的个别(事物、现象、过程)相联系。”(《列宁全集》第38卷,第409页)

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原理对于人们认识活动、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依据这一原理,人们应首先通过个别去认识一般,从大量个别事物的特殊本质中总结概括出事物的一般本质,即从个别上升为一般;再以一般为指导去认识没有研究或尚未充分研究的个别事物,即从一般又到个别,如此循环往复,使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

12.一带一路

中国提出的一项重要的中长期国家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英文是“One Belt And One Road”或“One Belt One Road”或“Belt And Road”,英文缩写是OBAOR或OBO或BAR。“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应对危机、加快调整,沿线许多国家与我国有着共同的利益。两千多年前,从西汉张骞到明代郑和下西洋,海陆两条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输往沿途各国,带去了文明和友好,赢得了他们的赞誉。之后,它一直是中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升华,获得了沿线国家的广泛认同。

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走向分化的背景下,很多国家的经济可能面临困境,亟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新的经济火车头带动世界经济发展。中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经过长期谋划和精心准备,将有利于几乎所有国家的中国战略、政策融入“一带一路”和APEC之中。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与相关各国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2014年春全国“两会”期间,对“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进行深入讨论,做出了总体部署。2014年11月4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研究“一带一路”规划、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设立丝路基金。“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秉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开放包容精神,不限制国别范围,不是一个实体,不再“另起炉灶”,不搞封闭排外机制,不以控制他国经济命脉、改变他国政治制度和危害他国安全为目的,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实体均可参与。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边、多边机制,借助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如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一东盟(10+1)等,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实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要做长期、大量的艰苦细致工作,首要、并最为关键的是互联互通建设。2014年11月8日,在北京APEC会议周举行的“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互联互通,不仅是修路架桥,不光是平面化和单线的联通,而更应该是基础设施建设、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应该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想通五大领域齐头并进。这是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是生机勃勃、群策群力的开放系统。”为了给互联互通搭建基建融资平台,“一带一路”衍生出一系列计划,包括建立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通过这些平台,发展合作共赢。2014年11月8日,中国宣布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提供融资支持。2014年11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与韩国总统朴槿惠在北京举行会晤,双方共同确认中韩自由贸易区结束实质性谈判,标志着中韩自由贸易区即将启动。同年11月17日,习近平主席与澳大利亚总理阿伯特在堪培拉举行会谈,双方共同确认中澳实质性结束中澳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这些良好的开局说明,“一带一路”跨越时空战略构想,完全符合沿线甚至更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它是一条互补互利互惠的发展共赢之路,在中华民族和世界发展史上必将产生极为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13.《一千零一夜》

阿拉伯民间故事集。西方国家称之为《阿拉伯之夜》。因我国古代称阿拉伯为“天方”,故译为《天方夜谭》。书名出自这个故事集的引子。相传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个萨桑国,国王桑鲁亚尔因痛恨王后与别人私通,将其杀死。此后,他心存报复,每日娶一少女,翌晨即将其杀掉。持续三个年头,杀了1000多名女子。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拯救那些将遭不幸的年轻生命,自愿嫁给国王,用每夜讲述一个故事的办法,引起国王的兴趣,一直讲到第一千零一夜,终于感动了国王。桑鲁亚尔说:“凭安拉的名义起誓,我决心不杀你了,你的故事让我感动。我将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永远保存。”于是,才有了《一千零一夜》这本书。

该书记述了264个故事,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有神话传说、寓言、婚姻爱情、航海冒险、宫廷趣闻和名人轶事等。其中天仙精怪、国王大臣、富商巨贾、庶民百姓、三教九流等应有尽有,组成中世纪阿拉伯帝国社会生活复杂的画面。故事来源主要有三:一是波斯和印度。阿拉伯历史学家马苏第的名著《黄金草原》指出,山鲁佐德的故事来源于波斯《赫左尔·艾夫萨尔乃》(意为“一千个故事”)。阿拉伯史学家伊本·纳迪姆在他的《索引书》中也提到,他曾见过《赫左尔·艾夫萨尔乃》的早期阿拉伯文译本。一些学者认为,波斯故事集可能源于印度,原文为梵文,后译为古波斯文(巴列维文),最后才印成阿拉伯文。二是来自以巴格达为中心的阿拔斯王国(750—1258年)时期流行的故事,特别是哈伦·拉西德和麦蒙两位哈里发当政时期的故事。三是埃及麦马立克王朝(1250—1517年)时期流传的故事。它们并不是某个作家独创的,也不是一时一地形成的,而是中、近东地区广大市井艺人、文学人士经过几百年收集、提炼、加工而成,是这个地区阿拉伯、波斯等各族人民聪明才智的共同结晶,是研究阿拉伯和东方历史、文化、宗教、语言、艺术、民俗的珍贵资料。

《一千零一夜》最初的编者已难考证。根据故事内容、叙述方式、所反映的历史和文化特征,以及笼罩全书的民族精神和宗教气氛,多数学者认为它出自阿拉伯人或埃及人之手。据载,10世纪中叶,巴格达作家哲海什雅里从当时流传的各类故事中选取一千个故事,每个故事为一回,一回称一夜。他只写到480夜就去世了,这可能是阿拉伯人编纂《一千零一夜》一类故事的最初尝试。以后又有许多作家接着编纂,11世纪至12世纪,随着政治中心逐渐转移到埃及,又加入了不少埃及故事。据埃及历史学家马格利齐记载,一个生于法帖梅王朝阿迪德哈里发时期(1148—1171年)、被称作“古尔蒂人”的埃及文学史家,第一次使用了《一千零一夜》这个书名,在此之前人们只称作《一千夜》。在一百或一千后面加上一,意为极多,符合阿拉伯人的语言习惯。该书的手抄本最早流行于8~9世纪之交,经过增补、衍生、变异,最晚于15世纪末或16世纪初基本定型成书。

《一千零一夜》思想内涵丰富,艺术成就很高。主要有五个特点:一是多数故事健康而富有教育意义。《渔夫和魔鬼》《阿拉丁和神灯》《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辛伯达航海旅行记》《巴索拉银匠哈桑的故事》《乌木马的故事》《卡玛尔扎曼王子》等是其中的名篇。这些故事歌颂人类的智慧和勇气,描写善良人民同邪恶势力做斗争不屈不挠的精神,塑造奋发有为,勇于进取的壮士形象,赞扬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忠贞。有不少故事以辛辣的笔触揭露社会黑暗、腐败和统治者昏庸无道,反映人民大众对现实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能引起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读者的共鸣。这是《一千零一夜》表现出“永恒魅力”的主要原因。二是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作品把社会现实和幻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比如,无所不能的神灯与魔戒指,一夜间建立起来的宫殿,往来如飞的毛毯,会飞行的乌木马,海岛一般大的鱼,能隐身的头巾,可以驱使神魔的手杖,能看到任何遥远地方目标的千里眼等。以奇妙的幻想,近乎荒诞的夸张手法,表达人们征服自然、改造社会、战胜邪恶势力的积极进取精神。使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相映生辉,共放异彩。三是情节曲折离奇,结构灵活多样。故事时而天上,时而人间,时而借助神仙妖魔之力,时而彰显英雄的聪明才智,情节复杂,变幻莫测,开创了“框形结构”艺术创作的新模式。作品通过山鲁佐德给国王讲故事的方式,把260多个大小故事串在一起,镶嵌在大故事的框架之内。故事大小相套,层次分明,杂而不乱,丝丝入扣,令人赏心悦目,造成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四是对比鲜明。故事中众多人物所体现的善恶美丑惟妙惟肖,对比鲜明,给人印象深刻。如《渔翁和魔鬼》的故事中忠厚机敏的渔夫与狠毒狡猾的魔鬼;《死神的故事》中体现人民意志的死神与残暴的国王;《辛伯达航海旅行记》的故事中富商辛伯达与贫穷脚夫辛伯达;《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中机智的马尔基娜与愚蠢的强盗等,都是通过强烈的对比来突出其性格特征的,饱含着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五是语言丰富优美,生动活泼。该书诗文并茂,广泛使用人民群众口头语言,以象征、比喻、幽默、讽刺等多种修辞手法,有些故事还插入警句、格言、谚语、短诗等,构成语言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开辟了阿拉伯大众文学的道路。应当指出的是,作为民间故事,在文人学士改编过程中也混杂了不少封建主义思想意识。有的故事充满说教,宣扬宿命论;有的故事美化统治者,歌颂金钱万能;有的故事诬蔑妇女,丑化奴隶等,这些是它的不足和瑕疵。

《一千零一夜》这部中世纪最伟大的民间文学巨著,一直盛传不衰,对世界各国的文化和文学艺术产生了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早在十字军东征时期(1095—1291年),它的一些故事就被带到欧洲。18世纪初,研究东方文化的迦兰首次把叙利亚的一些故事译成法文出版,由此对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西班牙、意大利等许多国家的文学艺术产生积极影响。世界文学巨匠伏尔泰、但丁、乔叟、司汤达、拉封丹、薄伽丘、歌德、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等人,都曾反复阅读过这部文学巨著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甚至于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普希金童话故事,都程度不同地受到它的启迪。正因为如此,它被M.高尔基誉为民间口头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在中国流传很广。1900年周桂笙在《新庵谐译》中作过介绍。1903年出版的《海上叙奇》(无锡钱楷重印)和1904年出版的《侠女奴》(“萍云女士”即周作人译),介绍了辛伯达和阿里巴巴两个故事,它是我国最早的《一千零一夜》故事选译本。190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奚若的四卷文言文译本,是由英文本选译的,包括了50个故事。20世纪30~40年代,出现过多种白话文译本,其中有纳训首次由阿拉伯原文译出的部分故事。1957年和1958年出版纳训选译的三卷本,包括80个故事,在读者中影响较大。1983年出版了纳训全译本六卷,以后又出版过多种不同的全译本和选译本。

14.一百单八将

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浒传》梁山泊中108名头领的合称。道教称北斗丛星中有36个天罡星,每个天罡星各有一神,共有36员神将;有72个地煞星,为地兵恶煞,也有72员神将。《水浒传》因以附会梁山泊的众头领,其引首曰:“不因此事,如何教三十六员天罡,下临七十二座地煞,降在人间。……闹遍赵家社稷。”第七十回:“三十六天罡临化地,七十二地煞闹中原”。这108将性格各异,各有所长,结局不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人物群像。

该书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载:“石碣前面书梁山泊天罡星三十六员”:

天魁星呼保义宋江、天罡星玉麒麟卢俊义、天机星智多星吴用、天闲星入云龙公孙胜、天勇星大刀关胜、天雄星豹子头林冲、天猛星霹雳火秦明、天威星双鞭呼廷灼、天英星小李广花荣、天贵星小旋风柴进、天富星扑天雕李应、天满星美髯公朱仝、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天伤星行者武松、天立星双枪将董平、天捷星没羽箭张清、天暗星青面兽杨志、天祐星金枪手徐宁、天空星急先锋索超、天速星神行太保戴宗、天异星赤发鬼刘唐、天杀星黑旋风李逵、天微星九纹龙史进、天究星没遮拦穆宏、天退星扦翅虎雷横、天寿星混江龙李俊、天剑星立地太岁阮小二、天平星船火儿张横、天罪星短命二郎阮小五、天损星浪里白条张顺、天败星活阎罗阮小七、天牢星病关索杨雄、天慧星拼命三郎石秀、天暴星两头蛇解珍、天哭星双尾蝎解宝、天巧星浪子燕青。

“石碣背面书地煞星七十二员”:

地魁星神机军师朱武、地煞星镇三山黄信、地勇星病尉迟孙立、地杰星丑郡马宣赞、地雄星井木犴郝思文、地威星百胜将韩滔、地英星天目将彭玘、地奇星圣水将单廷圭、地猛星神火将魏定国、地文星圣手书生萧让、地正星铁面孔目裴宣、地阔星摩云金翅欧鹏、地阖星火眼狻猊邓飞、地强星锦毛虎燕顺、地暗星锦豹子杨林、地轴星轰天雷凌振、地会星神算子蒋敬、地佐星小温侯吕方、地祐星赛仁贵郭盛、地灵星神医安道全、地兽星紫髯伯皇甫端、地微星矮脚虎王英、地慧星一丈青扈三娘、地暴星丧门神鲍旭、地然星混世魔王樊瑞、地猖星毛头星孔明、地狂星独火星孔亮、地飞星八臂哪吒项充、地走星飞天大圣李衮、地巧星玉臂匠金大坚、地明星铁笛仙马麟、地进星出洞蛟童威、地退星翻江蜃童猛、地满星玉幡竿孟康、地遂星通臂猿侯健、地周星跳涧虎陈达、地隐星白花蛇杨春、地异星白面郎君郑天寿、地理星九尾龟陶宗旺、地俊星铁扇子宋清、地乐星铁叫子乐和、地捷星花项虎龚旺、地速星中箭虎丁得孙、地镇星小遮拦穆春、地嵇星操刀鬼曹正、地魔星云里金刚宋万、地妖星摸着天杜迁、地幽星病大虫薛永、地伏星金眼彪施恩、地僻星打虎将李忠、地空星小霸王周通、地孤星金钱豹子汤隆、地全星鬼脸儿杜兴、地短星出林龙邹渊、地角星独角龙邹润、地囚星旱地忽律朱贵、地藏星笑面虎朱富、地平星铁臂膊蔡福、地损星一枝花蔡庆、地奴星催命判官李立、地察星青眼虎李云、地恶星没面目焦挺、地丑星石将军石勇、地救星小尉迟孙新、地阴星母大虫顾大嫂、地刑星菜园子张青、地壮星母夜叉孙二娘、地劣星霍闪婆王定六、地健星险道神郁保四、地耗星白日鼠白胜、地贼星鼓上蚤时迁、地狗星金毛犬段景住。

注:天罡,星名,即北斗七星的斗柄;地煞,星相家称主凶杀之星。

15.一举两得

汉语成语。《现代汉语大词典》释义“举④”:“行动;举动。”指做一件事能得到两个方面的好处。语出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引用陈轸回答秦惠王欲解韩魏相争之急而未决时讲述的一个故事:“亦尝有以夫卞庄子刺虎闻于王者乎?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今韩魏相争,期年不解,是必大国伤,小国亡,从伤而伐之,一举必有两实。”

秦惠王在位期间,韩、魏互相攻伐,一年未能和解。他想制止他们,听取群臣意见,有的赞成,有的反对,使他举棋不定。正好陈轸由楚至秦,他想听听陈轸的主张。陈轸设喻取譬地说:“是否曾经有人将卞庄子刺虎的故事说给您大王听过吗?庄子想去刺杀老虎,旅舍中有个小伙子阻止他,说:‘那两只老虎正要吃牛,吃得疯狂时必然争夺起来。一争夺,就必定打斗。打斗的结果,大的便会受伤,小的就会被打死。这时,趁大的受伤可刺死它。如此一举必可得到刺杀双虎的效果。’卞庄子认为他说得对,便站在一旁耐心等待。不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打斗起来,结果大的受伤,小的死去。于是,卞庄子将那只受伤的大虎刺死,一举而刺杀双虎。现在,韩魏二国互相攻伐,一年而未止,必定弄得大国损伤,小国危亡。大王不心着急,待时机成熟再举兵攻伐,必能灭掉这两个国家,这就好比卞庄子刺虎。您看,我为大王所想的,与为我的国君出主意,有什么不同呢?”惠王说:“很好!”秦惠王决定坐山观虎斗,直到他们两败俱伤,奄奄一息时,秦国趁机发兵攻打,大败魏、韩。

这个故事后来被简化为“一举两得”,常常用作比喻词。《晋书·束皙传》:“赐其十年之复,以慰重迁之情。一举两得,外实内宽。”(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一回:“一则免楚之患,二则激晋之来,岂非一举两得?”

16.一不做,二不休

汉语成语。本意为一不要兴风作浪,二不要改弦更张。语出(唐)赵元一(生卒不详)《奉天录》第四卷:“光晟临死而言曰:‘传语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范阳(兼河东)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在与叛军的一次交战中,朝廷大将王思礼坐骑中箭倒下。危急关头,一个名叫张光晟的骑兵立即将自己的战马让给将军,使他得以脱险。安史之乱平定后,王思礼升了官,但他不忘张光晟的救命之恩,与张结为兄弟,并一再向朝廷保举,从而使张光晟的官越做越大。唐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军经长安发生兵变,唐德宗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叛军拥立太尉朱泚为帝。张光晟以为唐朝气数已尽,便依附朱泚,做了他手下的节度使。朱泚自称大秦皇帝,领兵进逼奉天,张光晟为副将。不料出师不利,围城月余未能攻克,而德宗救兵日近奉天,朱泚、张光晟只得退守长安。

次年,朱泚又改国号为汉,自称汉元天皇,封张光晟为宰相。这时,唐军将领李晟等已逼近长安,朱泚将五千精兵交给张光晟,命他在九曲一带抵御唐军。张光晟见朱泚大势已去,便暗中派人与李晟取得联系,希望归降朝廷。李晟表示欢迎,同时率大军包围长安。张光晟作为内应,劝朱泚赶紧离开,并亲自护送他出城。待朱泚逃离长安,张即率残部向李晟投降。李晟答应启奏朝廷,减免他叛变投敌的罪行,张光晟感激涕零。

此后,李晟每次举行宴会,都邀请张光晟参加,并奉为上宾。宾客们对此十分反感,有的当众发作,表示不愿与反贼同席。李晟见众怒难犯,只得将张光晟看管起来,等待朝廷发落。不久,德宗颁下诏书,处死叛逆张光晟。李晟不能再为他说情,只好执行。临刑时,张光晟悲哀地说:“把我的话传给后人:第一不要做,第二做了就不要罢休!”后人把这话简化为“一不做,二不休”,比喻凡事须考虑清楚,要么不做,做了就索性做到底。如老舍《神拳》第二幕:“好吧,一不做,二不休!说吧,叫我干什么?”

17.一百零八塔

我国现存大型古塔群之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南60千米的黄河青铜峡水库西岸崖壁下,塔群坐西面东,依山势自上而下建成。按1、3、3、5、5、7、9、11、13、15、17、19的奇数排列12行,总计108座,呈总体三角形,因此而得名。

一百零八塔,是喇嘛式实心砖塔,塔体表层涂抹白灰。第一行塔的高度为3.5米,其余高度均在2.5米左右。塔身型制有复钵、葫芦、复钟、折腹式4种,其塔座有十字折角和八角形束腰须弥座二式。不同层级上每排塔身外形,都有砌筑法的变化,构成有序的群体组合,蔚为壮观。最顶层的一号塔和底层平台上排列的19座塔,塔身为复钵式,基座为十字折角束腰座;从上往下第2~6层平台上排列的23座塔,塔身为葫芦式,基座为八角束腰座;第7层平台上的9座塔,基座为八角束腰座,塔身呈圆筒复钟式;第8~11层平台上的56座塔,基座也是八角束腰须弥座,塔身为折腹式。塔身的砌体中心竖有塔心柱,柱和塔身的挂座上有相轮宝顶,原来的柱木与砖石已残毁,后修复加固并更换成金属宝顶。

民间传说108塔是穆桂英的“点将台”“天门阵”,一说是108个和尚的骨塔,一说为尊仰《金刚顶经毗卢遮那一百零八尊法身契印》而建等。至今尚无定论。不过,108,向来为佛家尊用之数。佛家认为,人生烦恼有108种,为清除这些烦恼,规定贯珠108颗,念佛诵经108遍,晓钟108声等。108塔,不能排除是“功德主”为消除人生烦恼而修建的佛教纪念塔。

108塔始建年代不详,据《大明一统志》载:“峡口山……两山相夹,黄河流经其中,一名青铜峡。上有古塔一百零八座。”宁夏方志《弘治新志》认为是元代所建,也称古塔。1962年考古工作者曾在此处一塔基下发掘出用西夏文题记的帛书,经专家鉴定,属西夏时期文物。据此推断,108塔可能始建于西夏(与北宋同时)或稍后。元、明、清各代曾多次修葺。新中国成立后又多次维修,1987—1988年对塔群进行了全面修缮和加固。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宁夏回族自治区确定为2A级景区。

18.一箭双雕

汉语成语。指射箭技术高超,发一箭能射中两只大雕。《中国现代汉语大词典》释义“雕②”:“鹰科雕属鸟类的通称。大型猛禽。”《北史·长孙晟传》记载,长孙晟是南北朝时洛阳人。他机敏聪慧,武艺超群,特别善于射箭,18岁时就成为禁卫东宫的一名得力武官。一次,被时为北周宰相的隋国公杨坚偶然遇见,与他短暂交谈,发现他有勇有谋,认定日后必能成为一代名将。

北周宣帝为了安定北方疆域,主动与突厥人结好。应突厥国王摄图的请求,宣帝决定与其和亲,把一位公主嫁给他。为安全起见,派长孙晟陪同正使汝南公宇文神庆护送公主前往。到达突厥后,摄图大摆酒宴,盛情款待。酒过三巡,按照当地习俗,须比武助兴。国王命人取来弓箭,要长孙晟瞄射那吊挂在百步以外的铜钱。只见他把硬弓拉成弯月,“嗖”的一声利箭飞出,钻进了铜钱的小方孔。顿时,掌声四起,赞不绝口。从此,国王及臣属一改过去对北周使者轻蔑的态度。摄图竟向宇文神庆提出将长孙晟留住一段时间,因盛情难却,宇文神庆只好应允。他在突厥前后一年,国王经常让他陪着去打猎。久而久之,他高超的箭术在突厥远近闻名,并与国王的弟弟等许多权臣成了亲密朋友,也熟悉了突厥的基本情况和地理环境。

据《北史·长孙晟传》载,一次,长孙晟陪同可汗摄图出猎:“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而以箭两只与晟,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双贯焉。”长孙晟一箭双雕的高超武艺,博得在场的官兵连声喝彩,摄图下令重赏他,并要求臣属向他学习箭术。这个故事,就是成语“一箭双雕”的来历。后人常用它来比喻做一件事情能达到两个目的或得到两种好处。另有一个成语“一举两得”,与“一箭双雕”意思很相近,不过后者多指达到两个目的,使用起来很形象。而前者多指同时得到两种好处,意思更直接。

杨坚建立隋朝以后,长孙晟为车骑将军,坚决执行隋文帝的外交政策。开皇二年(582年)突厥四十万大军南侵,长孙晟成功地使用离间计退敌,迫使摄图与隋重修旧好。开皇二十年(600年)东突厥内乱,长孙晟跟随晋王杨广征讨达头可汗大获全胜,晋升为上开府仪同三司。杨广即位后,长孙晟先后为左领军将军、相州刺史、武卫将军。大业五年(609年)卒。

19.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指山势高险,一个人把守关隘,能阻挡成千上万人进攻。西汉刘安(前179—前122年)等编撰的《淮南子·兵略训》论兵略奇谋中有“一人守隘,而千人弗过也”之句。西晋左思(约250—305年)《蜀都赋》云:“一人守隘,万夫莫向。”(唐)李白(701—762年)《蜀道难》(节录):“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李白诗中的“剑阁”,是指今四川省剑阁县以北大、小剑山之间的剑门关。巍峨剑门,扼入蜀之咽喉。因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战国时代,秦惠王欲吞并蜀国,苦于无路进兵,谎称赠五金牛、五美女予蜀王。蜀王信以为真,派五丁力士,劈山开道,入秦迎接。后称“金牛道”,又称剑门蜀道。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军伐魏,路经大剑山,见群峰陡峭,山势险峻,令将士凿悬崖,架飞梁,修栈道。他六出祁山,曾在此屯粮驻兵。又在大剑山迷崖峡谷隘口砌石为门,派兵把守。魏镇西将军钟会曾率精兵十万进攻汉中,直逼剑门欲夺蜀国,蜀将姜维仅以三万人马将其挡在剑门关外。西晋张载《剑阁铭》中有“形胜之地,匪亲忽居”之语,李白在这里予以发挥。虽然此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利,但所守非亲,就会化为狼与豺,反受其害。明末吴三桂镇守山海关,反引清兵入关,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古时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的还有著名的函谷关。它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濒黄河,为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要塞。此关因地处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据函谷天险,使六国进兵“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前239年),楚、赵、卫等五国大军犯秦,“至函谷,皆败走”。刘邦守关拒项羽、唐军与“安史之乱”叛军的“桃林大战”、1944年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的“函谷关大战”等,都是在这里展开厮杀的。

后世一般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来形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也有用它比喻一个人有“万夫莫开”之勇,一人能抵挡成千上万人。

20.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中国共产党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这是1987年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做出的概括。主要内容包括:①党的基本路线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而制定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包括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依靠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中心任务(经济建设)、政治保证(四项基本原则)、直接动力(改革)、外部条件(开放)、基本方针(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和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核心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②“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中心的确立,是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科学总结的基础上做出的正确选择,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③“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是,我国旧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难以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我们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旧的体制实行根本性变革,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外开放是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因此,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总之,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实现我国现阶段奋斗目标的必经之路。④“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⑤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同时,必须在实际工作中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中共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它们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经济建设是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保证;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经之路,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发展的动力。它们互相依存、缺一不可,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