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流入、收入差距与就业结构变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4 收入差距与就业转移

随着FDI流入在不同区域和产业上的倾斜,中国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收入因素对就业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最明显的一个现象就是就业转移。国内外学者关于就业转移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劳动力流动进行,对收入差距与劳动力流动关系的研究以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为代表,主要研究有:刘易斯(1954)提出了二元经济理论,他认为劳动者从农村迁入城市的原因是城乡收入差距,只要城市的工资水平高于农业部门,农民就愿意流动到城市谋求新的职业;费景汉-拉尼斯(1961)完善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发展理论,认为工业化发展到高级阶段后,劳动力由潜在过剩变为稀缺,劳动者收入的绝对与相对份额都趋于上升。工业化过程中城乡收入、福利差距趋于扩大,使农业劳动力流向工业部门就业。托达罗和哈里斯(1970)的预期收入模型表明:一个典型的非熟练农业劳动者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农村进入城镇正规的高收入部门要经过两个阶段,首先进入城镇传统或非正规部门(traditional or informal sector)工作过渡,然后才可能在正规部门(formalsector)找到工作,只要城镇里还存在较高预期收入,农业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就不会停止。Alfredo Behrens(1984)在研究巴西的收入再分配对产出和能量的影响时发现更公平的收入分配能增加产出,提高就业产出率和能量产出率,从而对劳动力流动产生影响。

在国外劳动力流动理论的基础上,国内学者针对中国的特殊的经济和社会结构,研究中国的收入分配与就业转移问题。关于收入差距影响劳动力流动的方式,林毅夫、刘培林(2003)对中国1985—1990年与1995—2000年两个阶段的跨省迁移与地区收入差距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个时间段(1985—1990年)迁移对收入差距的弹性是0.197,劳动力流动对收入差距反应不敏感,但是在第二个时间段(1995—2000年),迁移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反应显著提高,弹性系数上升到0.595。蔡昉、王德文(2003)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研究得出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和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动力。也有学者认为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杭雷鸣(2005)认为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壁垒(户籍制度)与市场性壁垒(收入因素等)是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两种表现形式。

关于收入因素在劳动力流动中的作用,统计科学研究所(2003)认为:收入分配对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有直接影响,鼓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取得收入,合理、合法且适度地拉开收入差距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就业质量。都阳、高文书(2005)研究得出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转移速度和数量,受到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的相对收入关系的影响。肖机灵(2005)研究得出过大的收入差距显然对促进就业有不利的影响,收入差距扩大化不仅通过影响消费从而制约就业,而且也不利于经济增长。罗楚亮(2008)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收入分配与就业问题密切相关,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会加剧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