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附赠高手秘籍和时间管理秘籍)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走在时代前面的明白人

在我高中时,化学老师出了一道小测验——一个空了很多格的元素周期表,要我们填空。

大部分人都填了一些,不记得的也蒙了几个。我实在记得不多,索性完全空着,还写上:“全部元素在化学课本最后一页可以找到。”

第二天批改试卷,老师疯了。

但老师是对的吗?

老师是对的。考试的时候可不能翻化学书,还写刺激判卷老师的话,我用这种驴脾气来高考,肯定没好果子吃,对大部分人来说,大学教育相对而言依然是成功的捷径。

但我不知道,我无意中掌握了一种信息时代的必需技能——知道知识在哪儿,比知道知识是什么更重要。在书本稀缺的年代,把知识放到脑子里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一个知识在网上很容易获得的年代,我的做法也许更加正确。

认知方式的改变:调用知识而非记忆知识

今天知识有多容易获得?举个例子,我住在清华大学附近,从我家到最近的书店步行大概要30分钟,而我从裤兜里掏出手机查阅同一本书,大概只用5秒钟。5秒和30分钟的区别,就是这20年来信息调取速度的差距——360倍。

这样快的调取速度,使我非要记住某个知识点的必要性大大降低——我只需要记关键词,而不是具体内容,这样能让我的记忆量变大很多。但与此同时,我的大脑的另一个部件“工作内存”,也代表着我的理解能力,却在这20年里没有什么改变。这让我用一种新的方式学习和记忆。

过去出门,我会花半个小时记下我的航班、航站楼、目的地酒店、坐什么车、当地有什么好玩的等信息;今天,我会花几分钟找到一个能提供这些信息的好用的App。过去听完演讲,我会记录下演讲所有精彩要点,今天我会发邮件索要PPT(幻灯片),然后打上标签丢入我的知识管理库,需要的时候调取出来。

我的认知方式逐渐转换成调用知识,而不再是记忆知识。

学习的目标是调用信息、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存储——整合——提取——运用”的四步法。和中学时候的我相比,今天我的大脑联网着一个1万倍记忆量的云盘、享受着360倍速的网速,但还靠同一个内存条和CPU(中央处理器)工作。

如果今天还把注意力花在如何读100本书,并且尝试把它们记住上,就好比一个人非要背下整本电话簿才开始拨电话。智慧不等于信息,记忆应交给电脑。未来世界的认知能力,是找到信息的搜索能力、运用信息的思考能力以及从大量信息里抓取趋势的洞察能力

这种变化对于你来说,也许是渐进的。但是提高到人类历史的角度——我们“记住知识”的方式持续了两千多年,而就是在近20年内,新的认知方式突然成为主流,这种变化是不连续的、跳跃式的,就像电子从一个能量级吸收能量,突然跳到更高的能量级。

这种突变式的进化,我们就称为“跃迁”。

思考方式的改变:从独自思考到联机的独立思考者

对信息的不同处理方式,也会反过来影响思考方式。当我想到一个点子,我不会马上继续独自思考下去,而是会上网找找有没有其他人也激发过类似的思考,或者直接打电话给一个专业人士聊聊业内最新动态。

你也许会想,这太可怕了。一个人想到点儿东西,然后就马上联网搜索、与人沟通,好像自己没大脑一样——你说这是不是变蠢了?

我开始也这么想,一直到我意识到,其实我过去写书、写专栏、讲课也并不是完全独自完成的。我写出来书,发给编辑和朋友,大家丢给我他们的观点以及最新看到的信息,然后我再改。和今天的方式一样,只不过现在迭代更快、范围更大,以前从出书到收到反馈要半年,现在昨天发表的专栏今天就有回应。但是本质并没变,写作就是一种和读者的对话。

那我到底有没有变蠢呢?

有必要区分下“独自思考”和“独立思考”。我们可以调用全世界的知识和观点,但是依然需要独立面对两个问题:其一,进入场景,面对当下资源、当下情景你如何解决当下问题?其二,回到内心,你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要调用多大的资源?你准备通过解决这个问题创造怎样的生活?这些都需要你独立思考。

你可以联机打游戏,看人家的攻略通关,但还是需要独立地玩这一关,达成你自己玩游戏的期待。就像跨国企业都在做的glocal(global-local)——“全球本土化”战略,有全球视野,但是保存当地特色。

如果你有独立思考能力,联机思考会让思想质量变得更高,迭代更快。

这个时代,每个人都需要学会如何成为一个“联机的独立思考者”

核心竞争力的改变:人机合一

任何一条行业链,一旦某个链条有能大幅提高效率的新技术,这个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就会变化。

数码摄影刚出来的时候,遇到了当时主流胶片派的一致反对——“没有质感”“颗粒度太大”“噪点太多”。我手头有一个2002年出厂的3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刚起步的数码相机摄影效果也的确不尽如人意。

胶片派反对数码摄影更加深层的理由其实是,这个玩法简直是作弊!胶片派多年摸索学习的暗房技术、冲印拼接技术变得一点儿用都没有。如果有点儿灵性和审美能力的年轻人,拿个手机再来点儿滤镜,效果并不比一般的摄影爱好者差。我认识的一位报社摄影记者曾特别骄傲地告诉我,他能用一秒钟凭借手感不看镜头直接对焦,拍清楚一只鸟。今天自动对焦的相机,很多都能做到这一点。数码技术的渗入使摄影界的核心竞争力从技术走向了观察和审美能力。

这种“高科技作弊”的情况出现在每个领域,随着移动互联网、AI(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等技术入场,一些你非常熟悉的行业,会面临完全想不到的规则改变,竞争力会截然不同。

比如说我熟悉的教育培训领域。一个培训师的链条是这么回事儿:研发内容——设计课程——现场演绎,有点儿类似电影的“编剧——导演——演员”。近20年来,这个行业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改变。

线下教育时代

10年前,一名培训师的核心技能是“现场演绎”。当时社会发展相对缓慢,知识也稀缺,同一套知识能用好几年。因为全都是线下,一个班讲完的东西,可以在另一个班重复讲一次,完全不需要调整。在这样的世界里,持续研发和改进课程似乎没有什么必要。一个老师三年讲同一门课,只要表达得足够好,绝对口碑爆棚。

一位妇女激动地拉着某老师的手说:“老师你讲得真好,和当年一模一样,你知道我有多感动吗?10年前我就是听了这个讲座改变自己命运的。”线下教育时代有点儿像话剧时代——老师是好的话剧演员,演100场《茶馆》,那是大师。

在线教育时代

当在线教育发展起来,竞争格局完全改变了。

首先,知识更新很快,三年前的新知今天大半已过时,教研和研发变得很重要;其次,课堂变得无限大。我在“得到”App上的专栏《超级个体》有5万多订阅用户,应该是有史以来用户规模最大的收费个人成长课。在我写这本书的两个月里,订阅人数增加了两万,但是我几乎没有增加精力投入。当然这也带来副作用,你的内容被永远留存下来,下次讲必须是新的内容。

这就进入了培训界的电影时代——培训师的核心技能从表演转化到了研发能力。现在活跃在各个领域的顶尖老师,都是该领域的一线实战高手或者专业研究者,不再是“专业”培训师。

无边界时代

“表演系”的培训师们还没有遇到真正的无边界竞争(boundless career)——未来几年,教育培训、出版、传媒、影视的边界会开始慢慢模糊。一个互联网内容产品,到底是不是培训?很多VR产品的教学功能已经比培训好,到底是不是培训?Keep(一款移动健身App)到底算不算私教?未来的培训市场,面临IT(信息技术)、VR、App、内容、直播等领域的跨界融合。

教育永存,老师也无可替代,但未来的老师一定是一群“人机合一”的新教师——用大数据理解知识盲点,用联机专家完成教研,他们是掌握了最新呈现方式的各领域专家。

1997年,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跟电脑“深蓝”对弈,“深蓝”最终以两胜一负三平的成绩获胜。当时人类世界一片哗然。在20年以后的2017年,谷歌的AlphaGo(阿尔法围棋)跟围棋等级分世界排名第一的柯洁下棋,也赢了。但这次我们的媒体论调变得比较轻松,而且还蛮乐观的。

为什么相隔20年,人类社会对于这个事情的态度会有这么大变化呢?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已经逐渐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机器真的已经在很多领域比人强了。

《全新思维》的作者、美国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提到:世界已经从过去的高理性时代,进入一个高感性和高概念的时代,当AI能处理大部分左脑工作,唯有感性和创新能让你获得“人”的优势。有6种能力极其重要:设计感,故事感,交响能力,共情能力,娱乐感,探寻意义。

在一个人工智能盛行、行业无边界的时代,什么是未来的职业通用竞争力?一个人能够用机器学习和处理信息,用大脑整合和创新思想,用系统思维思考问题,会是未来最有竞争力的。

今天每个人都需要面对未来,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今天做的事,机器能做吗?

我今天做的事,会被外包吗?

我今天做的事,明天会做得更好吗?

科技、社会、文化的跃迁,必然会带来认知、思考、竞争力和人生观的剧变。这种变化每个时代都在发生,近200年尤甚,未来只会更快。

远的有马车夫因汽车被淘汰;近的有打字员因计算机被淘汰,传呼机被手机淘汰;更近的有报纸被公众号淘汰,胶片技术被数码摄影淘汰;身边的有人工智能击败人类围棋手,大数据让高盛金融分析师下岗……

我用24个字形容这个时代的特质:

信息变多、思考变浅,

机会变多、竞争跨界,

随时干扰、永远在线。

这是一个与过去10年玩法完全不同的时代——如果我们还顶着从非洲大草原进化来的大脑,装着工业化时代的思维,操持着过去在学校里学到的技能,也许还能蹦几年,但长远来看注定被淘汰。

1825年火车刚刚试车成功的时候,这个又笨又大的铁家伙遭到的冷眼绝对比赞扬多。每次火车开出的时候,总有很多农场主驾着马车和火车赛跑,每每都能把火车比下去。比完后马车主在酒吧举杯相庆,一起调侃火车。

近200年过去了,再也没有比火车快的马车,因为火车的内在结构更合理、更开放,也更加能迭代。任何伟大而卓越的事情刚开始的时候,总是喝彩少而冷嘲多,为大部分人所不解。

同样,走在时代前面的明白人,永远是小部分。他们理解世界的趋势,了解科技的力量,有更加成熟的心智模式、更开放的心态和更快的迭代速度,即使短期笨拙,长周期也一定比你跑得快——可怕的不是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可怕的是优秀的人方法论比你正确太多。

这些人就是时代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