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岛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把财富分享给别人

HOW AN ECONOMY
GROWS AND
WHY IT CRASHES

伯,那个企业家,看起来前途一片光明。但是,小岛上另外两个人的情况又如何呢?我们是不是创造了一个贫富分化的等级体系?贝克和查理会因为艾伯的成功而不安吗?不大可能。虽然艾伯从来没有刻意使他人受益,但他的资本无疑帮助了岛上的所有人。我们来看看这是怎么回事。

亲眼见证了艾伯轻松捕鱼的全过程,贝克和查理央求他分享新发明的捕鱼器。

“嘿,艾伯!”查理说,“既然那玩意儿你隔天才用一次,那你不用的那天,让我用用行吧?”

贝克说:“喂,老兄,有福同享啊。”

但是艾伯还对昨天的事情耿耿于怀。他还记得自己的牺牲……他还记得他们俩的嘲讽,而且他还想到了风险。“如果他们把我的渔网弄破了怎么办?如果他们不还我怎么办?那我就要从头再来了。再见,穿树叶的哥们儿!”

想到这些,艾伯拒绝了两人的要求。“对不起,哥们儿。我自己做了渔网,你们俩肯定也能自己做,至少你们现在知道那东西是有用的,对吧!”

尽管查理已经看到用渔网捕鱼的效率,但他很担心自己能不能编织出这样一张网。

他对艾伯说:“我怎么知道自己能不能编织出来?我以前从来没做过这样的东西,而且我也挨不了饿。我怕自己织好网前就饿死了!”

贝克提出了另外一个建议:“好吧,你这个吝啬鬼,看来你是不会帮我们什么忙了。我们知道了。你看这样行不行,我们编织渔网时,你把富余的鱼借给我们吃,那样我们织网时就不用挨饿了。等我们捕到多余的鱼,再把鱼如数还给你。”

尽管艾伯觉得这个办法比白白把网借给他们要好,但他还是不放心。“如果我把鱼借给你们,怎么保证你们不会躺在沙滩上一整天都不干活呢?即使你们织出自己的网来,也许还不好用呢。如果那样,你们就永远无法还我鱼了,而我失去了自己的储蓄,一无所有了!你们总得想一个更好的办法。”

查理和贝克这才明白,他们让艾伯冒险把鱼借给自己,却没有考虑到他的个人利益。但是捕到更多鱼的诱惑太大了,所以两人很快就想到了一个办法,让艾伯忍不住冒险一试。

他们认为必须在数字上做文章,于是金融思维诞生了!

贝克走近艾伯,说道:“我们做个约定吧:你借给我们一条鱼,我们会还你两条。这可是百分之百的利润啊。除了这座小岛,你到哪儿能找到这样的高回报?”

艾伯动心了。“我对这个约定很感兴趣!”他的语气中没有任何迟疑。

艾伯想到了那些财富:“如果我借给他们两条鱼,就能收回4条。也就是说,我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得到两条鱼。那我岂不成了一个鱼老板啦!”

也许有些人觉得艾伯有些过分了。如果这个故事是一部好莱坞电影,他这时肯定会得意地捻着自己打了蜡的胡子。他这是在窃取别人的劳动成果,靠别人的辛苦劳动获利!

但是这样评论艾伯是不恰当的,因为即便艾伯的动机只是想赚些鱼,他的贪婪也可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益处。

有一点很重要,我们要知道艾伯并不是一定要把鱼借给别人,他还有其他方案,包括以下4个选择:

1.他可以把鱼留下,留着自己以后吃——这是最保险的选择。这样,他不会有任何损失,当然,他的储蓄也不会有什么增长。

2.他可以放纵一下,不再干活,将自己的储蓄(存下的鱼)消费掉。

3.他可以建立自己的渔网出租公司。如果艾伯每天吃掉一条富余的鱼,两天就可以再编织出两张网。

然后,他可以把多余的网租给贝克和查理,向他们收取每人每天半条鱼的租金。这样,艾伯每天不必亲自捕鱼就可以得到生存所需的那条鱼了。哈哈,提前退休!

在这个方案中,贝克和查理每天也许能用租来的渔网捕到两条鱼。在向艾伯支付半条鱼的租金之后,他们每人每天还剩下一条半鱼,比他们没有渔网时捕到的鱼多50%,算是双赢的买卖了。

尽管这个方案很吸引人,艾伯还是注意到了其中的逻辑缺陷。贝克和查理租借渔网的时间可能只有两天,然后用富余的鱼果腹,花一天时间织出自己的网。如此一来,他能得到的鱼就只有两条——那可真够冒险的!

4.他可以把两条鱼借给贝克和查理,收取100%的利息。在这个方案中,如果两个人按照约定利率足额偿还,艾伯就可以得到4条鱼。但是,这个方案也存在风险,他们可能会翻脸不认账。

抉择……抉择……艰难的抉择!

总的来说,艾伯(以及这个社会)处理储蓄(鱼)的方式只有5种:

1.他可以把储蓄存起来。

2.他可以把储蓄消费掉。

3.他可以把储蓄借出去。

4.他可以用储蓄投资。

5.他可以将上述4个方式有机结合起来。

毫无疑问,艾伯的最终决定取决于个人对风险和回报的偏好。但不管最终方案是什么,他的抉择都会惠及这座小岛的经济,而且也不会给自己的两个邻居增加负担。

最后,艾伯选择把鱼借出去。

故事引申

伯愿意并有能力把多余的鱼借给别人,因此,贝克和查理也拥有了自己的渔网。现在大家都有渔网可用了,小岛上的整体捕鱼能力便从每天三条鱼提高到每天6条鱼,经济增长翻番,前景更加光明。

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这三个人对自己颇具局限性的生活方式感到不满。饥饿(其经济术语为“需求”)只是刺激经济增长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追求更多是人类的本性。不管已经拥有什么,我们总是想要更多。也许不是想要更多的东西,而是更多的时间、更多的乐趣、更多的选择,所有这些需求都需要资本。艾伯、贝克和查理这些年来对鱼的问题可能都没少抱怨,但他们最后都成功地提高了生产力,满足了自己的需求。

有了多余的鱼,小岛上的几位居民每天终于可以比原来多吃一些鱼了(原来是每天一条鱼),但是经济并没有增长,因为他们的消费增长了。而他们的消费之所以增长,是因为经济增长了。这个道理很简单,但令人不解的是现代经济学家竟然会在这个简单的问题上纠缠不休。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给老百姓更多的钱花就可以增加需求,但是这种做法并不能改变真正的需求,只会使人们花更多的钱购买已经生产出来的商品。只有增加供给才能切实满足人们更多的需求。

当然,有人也许并没有清楚地看到其中的共同利益。看到艾伯猛增的财富,如果贝克和查理心生嫉妒,强烈要求分得他的部分储蓄该怎么办?

设想一下这个场景:

贝克烦躁地说:“看看那家伙穿着棕榈叶做成的小礼服那副得意的样子。我们每天一身臭汗风里来浪里去地跟那些滑头的鱼斗争,他却没有一点儿善心!他就不能分给我一两条鱼,哪怕让我休息一天也好啊!他的鱼多得堆成山,少一条也没什么啊!”

查理附和道:“分给我点儿吧,贵人!”

或者再想一下下面这个场景:

假设艾伯对自己的相对财富有些负罪感,听了两个人的说法后思想动摇了,于是无偿地把鱼分给了他们,那么贝克和查理会怎样处理这些鱼呢?

没有了还款的压力,两个人最有可能做的是利用这份礼物享受闲暇时光。这样做并没有什么错(事实上,这也是大多数人类行为的目标),但是贝克和查理的假日时光并不能提高这座小岛的生产能力。因此,尽管慈善之举听起来颇有雅量,也会提升艾伯的人气,但这一举动却无法像商业贷款一样推动经济发展。

最根本的是,所有能够增加捕鱼(生产)量的事物都会惠及小岛,鱼越多,大家就越有可能吃到更多东西,也就越有可能做捕鱼以外的事情,或者他们可以什么都不做。

故事引申

许有人会想,如果艾伯果真是一个贪心的人,拿着自己的新财富生财,从而变得越来越富有,那该怎么办?

这样真的很危险吗?如果艾伯增加储蓄(而不需要亲自劳动)的唯一途径就是将这些储蓄借给自己的邻居的话,那他又何必大量囤积呢?

但若非如此,他的财产就不会增加,甚至还会越来越少,因为他自己还要消费呢!私人资本主义可以促使那些将个人利益作为唯一动机的人帮助他人提高生活水平,这是最有意义的。

现实链接

富从来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原始社会,财富是极少的,那时最富有的人所拥有的物质财富还不如工业化社会中穷人的财富多。在中世纪,即便是至高无上的国王也缺乏基础的娱乐设施,而在今天的美国,中央空调、室内管网以及冬天里新鲜的蔬菜等几乎是人人都能享受的。尽管贝克和查理认为每天吃两条鱼简直奢侈到了极点,可在我们看来,这种生活丝毫不值得羡慕。

但是令人吃惊的是,财富是分等级的,这个事实本身就不公平。人们认为富人之所以富有,是因为他们攫取别人的财富,并由此产生了穷人。在现代经济学中有一个理论认为,利润是通过少付工人工资产生的,有人称之为“劳动价值论”。这样看来,像艾伯这样的企业家或类似的大型公司要想致富,只能先让别人变穷。

上述理念与道德取舍息息相关,但与现实无甚关联。富人致富的原因(至少开始时)是他们为他人提供了有价值的东西。艾伯就为那些没有足够储蓄的人提供了储蓄。如果他赢利了,那也是因为他提供的服务对别人是有价值的。

如果艾伯是一个无赖,每天所做的就是窃取邻居一半的劳动成果,那么他的财富就是建立在那些受其压迫的人的贫穷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做法会迫使他人做一些损害自己利益的事情,不会增强这座小岛的整体生产能力。艾伯可能会直接拿走别人生产的东西,而岛上的产量并没有任何变化,不仅如此,他们的整体产能还可能下降。当被压迫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劳动果实被人偷走时,就会缩减自己的劳动量。

历史上,此类事例并不少见,奴隶制、农奴制以及佃农制都属于这一类型。当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劳动者就会奋起反抗压迫,如果他们的劳动惠及自身的话,这种反抗会更加强烈。

不幸的是,争取充分经济自由的实例在世界历史上还很鲜见。不过,一旦利己主义得到发展机会,生产能力就会迅速提高。

信用卡的使用就是经济自由惠及百姓的最佳例证。只要贷款人和借款人可以自由地达成协议,总体效果就是好的。然而,我们将来会发现,借贷市场会受到外力挤压,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灾难便在所难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