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五千年中国书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利簋——西周早期金文代表作

书法赏析

▲利簋铭文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为西周早期的青铜器,是武王时期右史利所做的祭器,同时也是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省临潼县零口镇,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该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圆形,侈口,鼓腹,双兽耳垂珥,圈足下附有方座。它以云雷纹为地儿,腹及方座饰兽面纹,圈足饰夔纹。此外,利簋采用了上圆下方的形制,这是西周初期铜簋的典型造型,同时也是中国古人对天圆地方这种古老观念的体现。

该簋的铸造者利曾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随即铸造了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该簋腹内底部铸有铭文4行32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适逢岁(木)星当空。

利簋铭文的大意为: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做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

从铭文中可知,“武王征商”之役发生在某年“甲子”日的早晨,当时“岁”星正好处在中天。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实施过程中,碳14测年专家用西周初年遗存中出土的炭样作了测年,认定武王伐纣之役应发生在公元前1050到前1020年之间;而根据铭文中所记“甲子日岁(木)星在中天”的天象,参照《国语·周语下》记载的天象记录,可以计算出武王伐纣的时间为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这无疑为商周两代的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年代依据。此外,利簋铭文印证了《尚书·牧誓》中“时甲子日昧爽,王至于商郊牧野”的记录,同时与《淮南子·兵略训》等古代文献的记载相合。

总之,利簋铭文虽然简略,却是有关武王伐纣史实的唯一文物遗存,史料价值突出。之前,由于缺乏实物资料,关于牧野之战的具体日期,史学界多有纷争;而利簋的发现,除澄清了以往关于武王伐纣具体日期的争议外,还证实了古籍中所载的“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的正确记载。

需要指出的是,利簋自出土以来,铭文中的“岁鼎”一辞,各家历来分歧较大。有将“岁鼎”与卜辞“岁卜”相联系,认为“岁鼎”是指“贞问一岁之大事而言”的;有人认为应解释为“岁祭时进行贞问”;也有一些人主张“岁鼎”与卜辞“岁卜”毫无关联,“岁”指的是岁星,即木星;还有学者则认为应该将“岁鼎”解释为“越鼎”,也就是“夺得了鼎”的人。

整体而言,利簋的铭文字体和商甲骨文、金文的形体结构是一致的,其字体扁长,字迹凝重稳健,并保留有商代铭文字体首尾尖中间粗的特征,是西周早期金文的代表作之一。

趣味链接武王伐纣

武王伐纣指的是公元前1046年,以西周部落为主的联军起兵反商王帝辛(纣),最终导致商王朝灭亡的一场战争。武王即周武王姬发,他继承了父亲文王遗志,重用姜尚等人,国力与日俱增。当商的军队主力远在东方作战,国内军事空虚时,周武王乘机联合各个部落,进军到距离商纣王所居的朝歌只有70里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举行了誓师大会,列数纣王罪状,鼓励军队同纣王决战,并最终一战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