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九日帖——下真迹一等
书法赏析
《廿九日帖》是晋朝王献之的行楷作品,为《万岁通天帖》中的一帖,纵长26厘米,横宽11厘米,为硬黄纸本,分为3行,共20字,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该帖是王献之写给他一位同辈兄长的信札,信的内容是王献之为自己未能送别而致歉,并询问对方的身体状况,原文为:“廿九日献之白。昨遂不奉别,帐恨深。体中复何如。弟甚顿。匆匆不具。献之再拜。”
▲廿九日帖
《廿九日帖》帖为行书,但有的字已近楷书,如“日”“白”“昨”“中”等,而有的字则是草书,如“何如”“献之再拜”等。不过,虽然楷、行、草共处一帖,但看起来却自然而协调,毫无牵强之感。
整体而言,该帖书写自由,不拘体式,潇洒秀劲,字字神逸,墨彩飞动,由此可见东晋士人寄情翰墨,自由书怀的风尚。从结体上来说,《廿九日帖》端正严整,并在方正的均势中加入了高低、长短等变化,增强了字的动感,行笔劲健有力,笔画间的提按转折比较明显。其中,楷体字“日”“白”“中”等转折处多用方笔,很接近后来的北碑。《廿九日帖》为王献之早期行书作品,字形偏于扁方形,横向取势,用笔含蓄深沉,近似于钟繇与王羲之的早期书风。而从笔意的角度讲,该帖用笔洗练而沉稳,笔画厚实,尤其是帖首“廿九”二字,几乎是平铺笔毫,转折处亦见顿按之力。
趣味链接小圣王献之
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是王羲之的第七子。由于书艺超群,王献之被后人尊称为“小圣”,并与王羲之合称为“二王”。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
王献之生于书法世家,父亲是大名鼎鼎的“书圣”,母亲和祖辈、众兄弟等人也都是书法大家,从小学习书法是很正常的。而且,王献之较他人又更为勤勉,因此在学习书法时更为专注,而其性情也颇具父亲的风范。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突破。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传承以及独自另辟蹊径的踪迹。后人曾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而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有人曾评价称:“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
此外,王献之还创造了“一笔书”。所谓一笔书,又名“连绵草”,是指草书文字间自始至终笔画连绵相续,如一笔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