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五千年中国书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书法赏析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等,为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也即公元353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雅聚,会上人们纷纷作诗,《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了兰亭周围的山水之美以及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感慨。

唐时,《兰亭序》为唐太宗所得,被推为王书代表。唐太宗曾命赵模等人钩摹《兰亭序》数本,分赐给亲贵近臣。遗憾的是,唐太宗去世后,《兰亭序》被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存世的《兰亭序》临摹墨迹以“神龙本”最为著名,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被称作“神龙本”,以便与其他摹本相区别。兰亭神龙本摹写精细,原作笔法、墨气、行款以及神韵都得以体现,被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兰亭神龙本

《兰亭序》共2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堪称完美,是王羲之33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价《兰亭序》称:“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兰亭序》被历代书家推为“天下第一行书”,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在这件作品中,王羲之的的气度、风神、襟怀以及情愫,都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曾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后人如观此作,当有同感。

整体来看,《兰亭序》通篇遒媚飘逸,字势纵横,变化无穷,充分体现了行书起伏多变、节奏感强、形态多姿、点画相应的特点,在布白、结构、用笔上都达到行书艺术的高峰。它不仅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影响极其深远。

《兰亭序》布局的形式,是采取纵有行、横无列、行款紧凑、首尾呼应的方式。如神龙本的行距,前4行较疏,中幅较匀,末5行则较紧密。除此之外,《兰亭序》字与字之间大小不一,错落有致,保存了起草时随手书写的自然姿态,别有一番自然美。

此外,最卓越的艺术品,往往在极小的空间里蕴含着丰裕艺术美。《兰亭序》就是尺幅之中造就辉煌的书法作品,唐太宗曾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黄庭坚则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兰亭序》有324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创造成为一个富有生命的形象,序中有二十多个“之”字,无一雷同,各具都有独特的风韵。而其中的“事”“为”“以”“所”“欣”“仰”等重字,也都别出心裁,十分精妙。

趣味链接兰亭往事

兰亭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西南14公里处的兰渚山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寄居处,同时也是山阴路上的一处风景佳丽之地。相传春秋时,越王勾践曾在此植兰,汉时设驿亭,故名兰亭。

据《水经注·浙江水注》记载:“浙江东与兰溪合,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上里。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焉。吴郡太守谢勋封兰亭侯,盖取此亭以为封号也。太守王羲之移亭在水中。晋司空何无忌之临也,起亭于山椒,极高尽眺矣,亭宇虽坏,基陛尚存。”兰亭现址为明嘉靖二十七年,也即公元1548年由郡守沈启重建,几经反复,现已全面修复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