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骗子横行的世界(2)
在上一章的第二节中,我们详细介绍了一位教授在课堂上做的一项性格测试实验,当教授最后将“骗局”始末告知大家时,同学们并没有表现出愤怒,接下来又被要求重新测试一次,结果有50%的同学降低了分数,还表示自己之前给出的分数更低。殊不知,这其实是教授再次设的一个“骗局”。可见,降低了分数的这些人不仅不愿面对曾经被骗的事实,并且很容易改变自己的心意,是善于欺骗自己以及欺骗他人的一类人。
春秋时期,晋国贵族智伯打败了范氏。有一天,一个小偷潜入范氏的家里偷东西,远远看到院子里有一口很大的钟,近看发现,铸成钟的材料是上等青铜,不但图案精美,造型也很奇特。小偷很高兴,试图把这口钟偷回自己家里。但钟很大很重,根本挪不动,于是小偷决定将钟砸碎。当小偷使劲敲钟时,一声很清脆的响声回荡在四周,小偷心想,这下完蛋了!便赶紧扑上去将钟抱住,但响声依旧在回荡,并渐渐地飘向远处。正在害怕的时候,小偷缩回了双手,紧紧捂住了自己的耳朵,顿时声音变小了,几乎听不见了。这下好了,小偷将耳朵用棉球塞起来,开始狠狠地砸钟,结果大家听到响声后,把小偷抓了起来。
这是典型的自欺欺人行为,虽然只是一个寓言故事,却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活在自我欺骗的世界里的人,会渐渐变得不自知和不自省,甚至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欺骗行为。因为对自己不诚实、逃避现实,想要在欺骗中得到解脱,进而找出一系列看似合情合理的理由来说服自己,达到掩饰事实的目的,是对真实情感、现实责任、错误、狭隘的另外一种虚伪的应对手段。
一个人善于自省,是指他能够做到看清自己的状况,而自欺欺人则是想方设法回避自身的真实状况,寻找理由掩盖事实,使其变得合理化。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自欺很要不得,当一切处于未知的状态下,人们便怀着恐惧的心理欺骗自己,以为习惯了就是正常的了,固守、重复旧的行为模式才能保证安全,消除恐慌。但事实上,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陷入这种习以为常的自欺中,就好比掉进了恶性循环的黑洞,麻木从众和盲目跟随会让一个人丧失真我。
还有一种是为自欺找理由。一个人行为背后的动机多半是自私或不诚实的,欺骗的动机也有好或不好之分,担心不好的动机被他人所知晓,便会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欺骗自己,同时也欺骗他人,这是撒谎的特有心理。还有一种情况是,人们对自身行为感到无知,在无知感的袭击下产生恐惧心理,此时,找理由便是最好的慰藉方式,而这种理由又往往只着眼于外部世界与他人,进而导致自欺。
一颗诚实的心要以尊重事实为前提,虚荣心常常促使我们试图扭曲、掩盖,甚至篡改现实,但其实欲盖弥彰。如果基于自己的真心,也许我们会放开手脚去做,而当有违我们的真实意愿,很可能压制、彻底否定了自身时,心中就会感到不舒服,尤其在做错事时,良知会促使我们惴惴不安,甚至悔恨不已。此时,我们应该坦白承认,并求得心理上的平静,而不是掩盖事实,不愿让人知道,否则到最后连自己都要欺骗了。
比如,迟到的人会在被谴责时产生诸如愧疚、抵抗等心理,为了给自己开脱,有的人会找出很多外界因素(闹钟坏了、交通拥堵、最近太累等),以此来辩解——迟到并不完全是我的错。事实确实如此吗?只有迟到者本人才知道,当这些理由被抛出来之后,或许连他(她)自己都忘记了是怎么迟到的了。
另外,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一件事情的负面影响还存在的时候,刻意进行积极思考,似乎会促使形势向好的一面转变。比如,在遭受不公待遇时,原本要发泄内心的不满情绪,但有个声音在喊:要平静,要宽容地看待一切。于是平心静气,将心中的怨气咽了下去。但事实上,这件事已经造成了心结。积极的思想变成了刻意执行的教条,它们以被灌输的形式走进人们的大脑,继而使人相信并执行,但结果并不一定是真实和自然的。
这并不意味着这样的做法不对,只不过,这并不是真正的积极思维。积极应该是帮你克服困境,并拥有勇气的力量。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不敷衍,不逃避,最终找到解决的途径。譬如你在偌大的舞台上紧张、担忧,甚至不知所措,这个时候,首先要诚实地看待当前的心境,然后知道自己在紧张什么,接着弄清楚自己所担忧和紧张的东西其实并不是那么可怕,最终战胜自我,产生新的、积极的认知。
也就是说,刻意要求自己去容忍与发自内心的完全不计较,其实是不一样的。当负面影响依旧存在的情况下,输入积极思想,会在内心产生某种冲突,形成压力。为了减少或避免这种压力,很多人会找理由自我欺骗,装作问题根本没有发生或已经不存在。这会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副作用依旧不小,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将永远留在原地,造成心理上的单向负担,要想把原本的思想加以化解和清除,必须为其提供一个相对宽松、自在的环境,若积极思想在这个时候出现,很可能导致原本的思想受到质疑和否定,进而形成一股反作用力,这种力量也顺便强化了原本思想的隐性存在。
可见,貌似积极,实质上是一种思想上的制约,最终造成整体的不协调。因此,在自然、真实的状态下呈现出来的,才是真实的内心,反之就变成了一种虚假,一种自欺。很多人习惯了自欺,很多人为自欺找理由,也有很多人走进了积极思维的误区。但不管怎样,自欺的人不仅欺骗了对方,也欺骗了自己,就好比你爱的人离开了你,悲痛欲绝的你认为是对方欺骗了你。可事实上,或许他(她)的感情从一开始就被你一厢情愿地当作爱情,不过是你在事实面前选择了逃避而已。
现实生活中,更多的人之所以选择逃避,从心理角度分析,其实是希望成为自己想象中“好”的样子。对方的离开无疑是对“好”的极大否定,活生生地将“不好”的一面揭开并赤裸裸地呈现出来,这是我们不可接受的。为了求得心理上的慰藉,人们选择转身或背过脸去,采用“自欺欺人”的办法让“不好”的呈现变得合理化,或者掩盖住“不好”的一面。
说到底,自欺行为还是源自人类的心理弱点——虚荣。如果自欺能够起到解决症结的作用,偶尔为之也不为过,但自欺是很难解决问题的,更有甚者,一旦陷入自欺的境地无法自拔,那将会造成人格的缺陷和畸形发展。总是活在自欺中,生活、爱情、事业也很难获得圆满,于是,一轮又一轮的自欺行为会无休止地上演。
因此,要想克服这种心理上的不足,就要以直面自己的内心为前提。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犯错和缺陷在所难免。棒球明星史蒂夫·加里威在某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己从来不掉眼泪。这让记者很疑惑,因为一个真正拥有情感的人,都有脆弱的时候,掉眼泪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研究也证明,哭泣其实是缓解压力的最佳途径之一。所以,这位明星或许是在自欺欺人。
林肯在竞选总统时的对手曾指责他是一个两面派,林肯则说:“假如我还有另外一副面孔的话,那我就不会带这张脸上街了。”林肯的相貌并不出众,但他在政治上的作为是大家所共知的。假如他整天不敢面对自己的相貌,那么,在美国历史上也就少了一位伟大的总统了。所以说,一个人要想跳出自欺的恶性循环,就要勇于面对,不做欺骗的人,心境澄澈,做真实的自己会比刻意掩饰和逃避轻松得多。
第四节找出谎言——神奇的测谎术
当谎言无时无刻不在生活中上演的时候,也许很多人都想知道,究竟怎样才能识别谎言,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让撒谎的人浮出水面呢?古往今来,谎言一直跟随着人类的脚步,而在很久之前,测谎的技术就已经应运而生。
一、令人生畏的神意测谎
远古时期,在美索布达米亚繁华美丽的城市里,骗子十分猖獗。为了平息事件,解决争端,法律由此确立,而负责做裁判的法官则掌握了一种测谎方法——神意测谎术,以此来裁决谁才是真正的撒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