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的艺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集中注意力——是问题不好回答,还是你没有认真听

是问题太难不好回答,还是在回答问题前你根本没有认真听?据调查发现,多数难以回答的问题,多半属于后者。回答别人提问之前,我们必须要搞清楚,别人想要得到什么样的答案,也就是说,要弄清楚别人提问的意图。从提问到回答,其实留给我们思考的时间非常短,因此,有效倾听提问内容对于回答问题尤为重要。

不能听清楚就回答,要听明白再回答

一群顾客走进饭店的包厢,落座之后,其中一位顾客对服务员说:“茶!”

服务员站在那里数:“1、2、3、4、5、6。”

顾客一愣,再次强调:“倒茶!”

服务员连忙数道:“6、5、4、3、2、1。”

另一位顾客生气地问道:“你数什么啊?”

服务员呆呆地说:“我属虎。”顿时,顾客们笑作一团。

顾客要点菜了,两位顾客推来推去,谁都不肯先点,其中一位顾客将菜单还给服务员,说道:“你们这里有什么特色?要不你先报一下!”

服务员感到为难,顾客有些焦急,催促道:“叫你报一下啊!”服务员傻傻地说道:“我只抱女的,不抱男的行吗?”

正在喝水的一位女顾客,顿时将刚喝进嘴里的水笑喷了出来!

虽然这个段子有点老,但很说明问题。这个小故事虽然是为了笑料刻意制造的场景,但是却反映出在回答之前,听明白提问者的真实意图是多么重要。实际上,只要我们在没有听清楚对方问题时,多问一句“对不起,我没有听清楚您的问题,麻烦您再重复一遍好吗”或者“我没明白您的意思,能说得再详细点吗”就可以避免答非所问的情况出现。

倾听过程中,单单听清楚提问者的字面意思,并不算有效倾听,只有在倾听过程中,分析出提问者想得到的答案,听出预先没有考虑的问题,这样才算是良好的、有效的倾听。

一位顾客走进一家涂料店,与涂料店老板发生了下面这样一段对话。

顾客:“如果质量有问题怎么办?”

老板:“你是指涂料本身出问题,还是涂料刷在墙上后效果有问题?”

顾客:“这有区别吗?”

老板:“当然有区别,涂料只是半成品,任何一个施工环节都可能影响施工质量。”

顾客:“区别在哪里?”

老板:“涂料喷刷要考虑施工环境、涂料配比、油漆工水平等因素。如施工环境不好,天气过热;涂料配比不合理,水放多了;油漆工水平问题,刷墙技术影响喷刷效果,在这些情况下,就不能说是油漆质量有问题吧?”

顾客:“如果油漆本身质量出了问题怎么办?”

老板:“如果油漆质量真有问题,包换或退货。”

顾客:“那好,这3种涂料,每样给我来2桶。”

案例中老板并没有在听到“如果出了质量问题怎么办”这个问题时直接给予回答,而是对“出了质量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询问,采用了一个选择性提问去求中,并在沟通过程中,一一解答了顾客的疑惑,从而促成了一笔交易。

提问者提出问题后急于回答,是我们日常回答问题时最容易犯的错误。那么,我们要怎样克服这些坏习惯,从而养成良好的应答习惯呢?

1.质疑。对任何问题我们都不能想当然,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要多保留几分质疑。例如:

女人问:“这件裙子适不适合我?”

显然,这个问题不适合直接回答“适合”或者“不适合”,我们需要质疑的是,女人是真心关注裙子,还是在意减肥效果、你对她的态度等方面,如果不能了解女人提出这个问题的真正意图,那么任何回答都可能是错误的。

2.耐心。耐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别人的提问可能比较零散或混乱,问题的逻辑性不是很强;二是对方提出的问题可能不是那么友好,或者是你无法接受的。例如:

甲:“恭喜你升级当爸爸了,不过你家孩子怎么跟你长得一点都不像呢?”

乙:“孩子刚出生,看不出像谁很正常。”

甲:“女孩子像妈妈好,像你恐怕长大后就嫁不出去了!”

乙:“如果出生就能预知未来,你出生时最应该做的事就是‘回炉’。”

如果对方提出的问题只是逻辑性不强,我们就要鼓励对方把话说完;如果别人的提问是你无法接受的,也要试着耐心将问题听完,然后再做反击。

思维训练

100只蜗牛因为洪灾而同时被困在了一根1米长的木棍上,蜗牛1分钟能爬1厘米,爬行时如果2只蜗牛相遇的话就会掉头继续爬。那么,要想让所有的蜗牛都掉进水里,要多长时间?

A.10分钟。

B.50分钟。

C.100分钟。

D.200分钟。

(答案见附录1.2.1)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龙点睛

有时提问者可能会因回答者的气场或态度变得胆怯或害羞,这时,作为回答者,即便你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也要表现出你希望知道得更多,比如用微笑、点头等动作,告诉对方你正在专心地倾听。

分辨提问动机,不以自身的价值观做评判

美国一位知名的主持人采访一名小朋友,问他:“你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呀?”

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驾驶员!”

主持人又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在天上,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该怎么办?”

小朋友想了想,说:“我会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系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先跳出去。”

现场观众顿时笑得东倒西歪,主持人却继续注视着这个孩子,没想到这个孩子流出了眼泪。主持人发现,这个孩子绝不是自作聪明,于是他继续问:“为什么要这么做?”

小朋友的回答透露出了他的真挚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

有效倾听,属于有效回答的前提与关键组成部分,也是有效沟通的重要环节。每个人因年龄、环境、性格等各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对同一个问题往往会有着不同的认知,这就要求我们在回答问题时,不仅要注意倾听,还要善于站在他人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分析提问者的动机,不要用自身的价值观做评判。

这一点,在孩子与大人交流时体现得尤为明显。作为成人,在思维模式上惯性地愿意用金钱去衡量价值,而孩子则用喜欢与否来衡量价值,因此经常会出现下面的场景:

家长:“新买的玩具你就送人了?你知道多少钱吗?”

孩子:“可那是我的好朋友,他也送给我礼物了!”

家长:“一个破纸飞机,就换了你这么贵的一个玩具,你为什么这么傻?”

孩子:“那不是破飞机,那是我们一起做的!上面的花纹,也是我们一起画的呢!”

可以看出,成人与孩子之间价值观的差异表现得很明显,且很容易分辨,而成人与成人之间的价值观差异,就表现得不是那么明显。我们可以不认同对方的价值观,但在回答问题时,不能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做评判,如果这样做,回答就会演变成辩论甚至吵架,让沟通无法进行下去,那么回答也就变成了无效回答。

如何通过倾听分辨出对方提问的动机,并分析出对方提问的主要意图呢?

1.集中精力,不要边听边做其他的事情,将注意力集中在要点上。

2.不要打断对方,等对方陈述完问题后再做回应。

3.目光直视提问者,不要看其他地方。

4.听不清楚的地方可等对方问完后明确指出来,不要不懂装懂。

5.可以适当做笔记,尽量询问一下对方关注的重要问题。

6.不要假装没听见,也不要混淆视听。

另外,倾听有狭义倾听和广义倾听之分,狭义倾听指的是仅凭听觉器官接受语言信息,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过程;广义倾听包括文字交流、肢体语言、微表情等交流方式。因此,有效倾听不仅要用我们的耳朵来听,还要学会用眼睛、大脑和心来“听”。

思维训练

将3只蜗牛放在一个正三角形的每个角上,每只蜗牛开始朝另一只蜗牛做直线运动,目标角是随机选择,请问蜗牛互不相撞的概率是多少?

(答案见附录1.2.2)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龙点睛

我们在倾听提问者的提问时要保持高度警觉性,随时把握提问者的提问重点,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倾听对方的每一句话,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立场及价值观,因此倾听者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判断对方的想法,保持与对方共同理解的态度对有效沟通很重要。

专注的倾听就是最好的回答

美国汽车“推销大王”乔·吉拉德一生卖出13000多辆汽车,其中有一年就卖出1425辆,每天平均卖出4辆,这一成绩也创造了汽车销售的纪录。乔·吉拉德说,有一次失败的销售经历,让他终身受益。

一天下午,一位顾客来买车,吉拉德像往常一样,用他高超的口才向顾客推销汽车,眼看就要签单了,对方却放弃了购买。

对于这位顾客的放弃,吉拉德怎么也想不明白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当天深夜11点钟,吉拉德忍不住给那位顾客打了电话:“先生,您为什么不买我的车呢?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够好,引起了您的不满?”

“现在是晚上11点钟。”对方不耐烦地回答道。

“我知道,真的很抱歉,但我想做一个比别人更好的推销员,您愿意指出我的不足吗?”吉拉德诚恳地问道。

顾客:“真的?”

吉拉德:“绝对!”

顾客:“好,那你在听吗?”

吉拉德:“非常专心!”

顾客:“但是今天下午你并没有专心听我说话。”

原来,顾客在当天下午本来已经决定购买他的车了,但是在签单时犹豫了。因为在沟通过程中,顾客提到了自己的儿子即将进入大学,准备当医生,而且很有运动天赋。但是,吉拉德当时表现得丝毫不感兴趣,甚至他正在一边准备收钱,一边跟另外一位推销员讲笑话。

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能赢得他人的尊重,提问者也是如此。当提问者提出问题时,他们希望对方能够认真倾听,因为认真倾听会带给提问者受重视、被尊重的感觉,这会拉近双方之间的心理距离,对双方的进一步沟通十分有益。

案例中,吉拉德这次营销的失败,原因就是没有专注倾听导致的,这也说明,专注的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回应。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抱怨过有些人总会提出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让我们认真反思一下,到底是问题难以回答,还是我们没有做到认真地倾听呢?事实上,多数情况属于后者。

想要达到令人满意的倾听效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专注。无论对方身份如何,在倾听对方提问时,都要注视对方的眼睛,如果你看着其他地方,即便你在认真听,都会让提问者错以为你没有认真听。

2.不要做其他事。比如玩手机、与他人交头接耳等,此类行为不仅将不专注直接表现出来,同样也是不尊重提问者的表现。

3.不随意打断别人。当提问者提出的意见与自己的观点不同,或者听到提问者的话语中有对自己不利的倾向时,立即打断对方,这种做法不仅很没礼貌,还会影响自己的形象及自己观点的表达。正确的做法是先认真听,等对方陈述完之后,再有针对性地做出回答。

4.适当中断。虽然打断别人的提问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但“乒乓效应”则属于例外。什么是“乒乓效应”呢?“乒乓效应”是指我们在倾听过程中,适时地提出一些切中要点的问题或发表一些意见和看法,响应对方的提问。这种技巧可以让提问者感受到你对他的问题感兴趣,也能让你对问题有一个更透彻的了解,以便于更好地回答。

专注于倾听别人的提问,会给自己赢得几秒钟的思考时间,便于我们回顾提问者提问的内容,分析总结出其关注的重点。只有专注地倾听,我们才有可能在大脑中删除那些无关紧要的信息,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方提问的重点内容上,并在心中牢记这些重点,才能在回答问题的时候,给予对方清晰的信息反馈,从而确保自己理解的意思与对方一致。

另外,在对方提问时,针对某些特殊场合或情况,我们可以适当引导提问者,比如说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向对方表示我们正在专注地听他的问题,鼓励他继续问下去,避免沟通出现冷场。当然,也可以引导提问者问出自己想要回答的问题,包括自己想要阐述的观点。例如:“你对某事还想知道哪些内容?”

思维训练

两个女子去上坟,共同祭奠同一个人,一个祭奠她女儿的女婿,另一个祭奠她女儿的女婿的老丈人。请问:这两个女子是什么关系?

(答案见附录1.2.3)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龙点睛

倾听提问时一定要避免做出让人感觉你的思想在游走的举动,让提问者感觉到你确实是在认真地倾听比你精彩地回答更重要。倾听时,切记不要做下面的举动:一直看表,心不在焉地乱翻,随手乱写乱画,摆弄手机,等等。这些举动会让提问者感到你很厌烦,对问题不感兴趣,不愿意回答,更重要的是,这表明了你并没有集中注意力,因此很可能会漏掉提问者传达的一些有效信息。

让人把话说完,切勿武断下结论

一位妈妈带着她4岁的儿子,陪同父亲一起去春游。

儿子对妈妈说:“妈妈,我口渴了!”

妈妈从包里拿出两个苹果,对儿子说:“你一个,给外公一个。”

没想到儿子将两个苹果拿到手后,分别咬了一口。

妈妈心里很不是滋味,狠狠地瞪着儿子。

“妈妈……”儿子有话想说,妈妈立即打断,严厉地说:“我平时怎么教育你的?你怎么可以这样自私?”

儿子的泪水在眼眶中打转,想要说话却不敢,小嘴紧紧地抿着。

外公看到后,拉着孩子的手,微笑着问道:“乖孙子,告诉外公,你为什么将两个苹果都咬上一口?”

孩子满脸童真地说:“因为……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外公。”

外公脸上笑开了花,母亲既为孩子的懂事感到骄傲,又为自己刚才武断地下结论感到羞愧。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都犯过类似这位妈妈的错误,不等别人把话说完,就武断地下了结论,结果反而是自己错了,不仅造成场面上的尴尬,还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而且,这种错误总是重复上演,有些人将其归结为“我这人性格直,有啥说啥,容易得罪人”。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不等人将话说完就武断地下结论,这种行为其实是自己在没有听清问题时,就已经在主观上认定了对方观点是错误的,然后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对对方进行打断、批评,了解事实真相后,又感到后悔。因此可以说,我们学会说话只要几年,而懂得沉默却要几十年。

认识到错误,并能及时道歉很值得称赞,但这种称赞并不表示你可以重复犯类似的错误。回答问题时更是如此,一定要等提问者将问题和观点陈述完整后,再决定如何回应对方。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说得越多,反而错得越多,不如学会闭嘴,学会倾听。

在大多数人的习惯意识里,沟通就等同于语言交流。美国加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古德曼对沟通却有着不同的论断,这就是著名的古德曼定理。古德曼定理并不是否定谈话的沟通效果,而是从心理学角度辩证地看待沟通,也就是指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沟通理解为有声的会话,很多时候,先声夺人最容易使沟通陷入尴尬的困境。

倾听之所以在回答过程中必不可少,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1.回答问题之前,你是提问者的听众。如果在提问者没有阐述完观点之前,你抢先回答,谁来当听众呢?倘若没有听众,那么,提问与回答也就失去了意义。

2.回答问题需要思考。回答问题之前,如果没有时间用来思考,就很难领会提问者的话语内涵。

3.回答问题前的倾听,是消化问题的过程。回答问题也需要领悟,倾听是消化别人观点的最佳途径。

那么,学会倾听为什么这么难呢?专家指出,倾听最困难的地方在于需要放弃自己的立场,完全进入对方的世界。相信绝大多数人都难以做到放弃自己的立场,这就必然会导致倾听变得困难。例如:

太太说:“某邻居刚换了一辆轿车,唉!我们什么时候也能换一辆新车?”

先生想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想了想还是忍住了,因为他在努力学习倾听这门艺术。

太太接着说:“算了,看你现在的收入……估计也没希望。”

先生终于按捺不住:“什么叫没希望啊?你是千里眼啊,以后的事你怎么能知道……”

上面的对话中,尽管先生已经努力倾听,终究在倾听时,他还是下意识地站在了自己的立场。生活中,尽管我们总是说自己在听,但我们只是在头脑中思考在对方提问之后我们要说的内容,而不是真正去听对方说什么,这也是我们花了两年的时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的时间学会闭嘴的原因。

练习倾听技巧时,无论对方的提问有多么荒谬可笑,无论你是不是不理解甚至是厌恶对方的提问,你都要学会忍住辩驳的冲动,只能给出反馈式的回答。那么,什么是反馈式回答呢?举个例子:

某人抱怨工作时间长、加班多、收入低,而且领导脾气不好。

反馈情绪的回答:“你是不是觉得自己的价值没有被重视,挺生气的?”

反馈含义的回答:“你是不是觉得挺不公平的,收入和能力不成正比?”

反馈内容的回答:“你们公司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是不是不太好啊?”

思维训练

上刑场前,国王对预言家说:“你不是很会预言吗?你怎么预言不到今天你要被处死呢?我给你一个机会,你可以预言一下今天我将如何处死你。你如果预言对了,我就让你服毒死;否则,我就绞死你。”

但是聪明的预言家的回答,使得国王无论如何也无法将他处死。请问,他是如何预言的?并尝试分析原因。

(答案见附录1.2.4)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龙点睛

在明知对方需要的是倾听而不是建议的时候,如果你还是忍不住反驳,那么再好的回答技巧也没有用处。虽然这个习惯看上去不难改变,但要做到其实很难。说到底,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要从思维习惯上入手,克制自己,当倾听变成一种习惯的时候,你回答问题的能力就会发生质的改变。

默读对方的问题,从问题中寻找答案

女作家谌容访美期间,应邀到某大学讲演。美国朋友向她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她都给以直率的答复。

当有人问道:“听说您至今还不是中共党员,请问您对中国共产党的私人感情如何?”显然提这样的问题是别有用心的。

谌容机智地说:“你的情报很准确,我确实还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但是,我的丈夫是个老共产党员,而我同他共同生活了几十年,尚未有离婚的迹象,可见,我同中国共产党的感情有多么深。”

女作家谌容的回答巧妙而又得体。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遇到像这样棘手的问题需要给出应答。对于这种情况,首先要冷静,默读对方的问题,调动自己的全部智慧,在问题中寻找答案,恰到好处地给出快捷而巧妙的应答来摆脱困境。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在回答对方的提问时其实不必舍近求远,只要顺着对方的问话,从对方的问题中找到关键词,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或软或硬,或逆或顺,或大或小,或点或面地给出坦诚而机智的回答。例如:

问题1:“你谈的问题都挺新,看来你主张‘喜新厌旧’?”

答:“是这样。我国有一位著名学者说,除了自己的爱人和文物之外,对什么都应该‘喜新厌旧’,否则社会就不能发展。”

问题2:“爱情和理智有关系吗?”

答:“有。当你被爱情纠缠住的时候,你千万不要失去理智;当你被爱情抛弃的时候,你可千万不要忘记法制。”

问题3:“你怎样看一毛不拔的人?”

答:“一只猴子死了,在阎王面前要求来世托生为人。阎王说,要托生为人,毛必须全拔掉,于是叫小鬼来拔毛,刚拔,猴子就叫起来了。阎王说,你一毛不拔,何能为人也?”

问题4:“你说什么时候谈恋爱最合适?”

答:“当理智能控制你的时候。”

问题5:“你是否认为扭屁股是一种美?”

答:“看你怎样欣赏。鲁迅先生说,同一部《红楼梦》,不同人看能得出不同结论,扭屁股要全身运动,我看至少能舒筋活血。”

面对他人提问,首先想到寻找答案并没错,毕竟回答问题不就是给出一个解决它的答案吗?不过,答案是如何得到的呢?我们的头脑中装着很多已知的知识,包括从书本上看到的、亲身经历的,等等。面对提问时,我们的惯性思维就是让我们在自己头脑的已知中寻找答案,也就是说在面临问题时,我们的注意力全部都集中在自己头脑中的搜寻和分析过程中了。

当然,还有一种截然不同的回答问题的方式,那就是让自己的头脑处于“空无”的状态中,也就是说,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问题本身。这样,头脑没有在追寻答案,而仅仅是在探究问题本身,在这种完全的关注中,大脑没有丝毫的自我活动,不会被个人观点所局限,也不会浪费我们的精力。

总之,就是说前一种方式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对头脑中已知的寻找和判断上,后一种方式是将注意力集中于问题本身,我们将大脑的能量用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事物上,这样得到的结果必然会与众不同。

思维训练

南齐时,有个著名的书法家叫王僧虔,是晋代王献之的四世族孙。他的行书、楷书继承祖法,造诣很深。当时,南齐太祖萧道成也擅长书法,而且自命不凡,不乐意自己的书法低于臣子。王僧虔因此很受拘束,不敢显露才能。

一天,齐太祖提出,一定要与王僧虔比试书法的高下。于是君臣二人都认真地写了一幅楷书。写毕,齐太祖傲然地问王:“你说说,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请问,王僧虔该如何作答?

(答案见附录1.2.5)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龙点睛

要想给出精彩的回答,首先要求听者认真倾听提问者的话,然后根据对方的问题,给出或实或虚,或大或小的回答。但是这种一问一答的对话,要求答话者做到迅速快捷、得体准确、简洁明了、文采闪烁,这就需要多锻炼你的口才和多训练你的思维能力。

名师讲堂

注意力训练——增强自身抗干扰能力

波兰有个叫玛妮雅的小姑娘,她学习非常专心,无论周围多么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有一次,玛妮雅在学习时,她的姐姐和同学就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玛妮雅就像没看见一样,安静地在一旁看书。

于是,姐姐和同学想试探她一下,悄悄地在她身后搭起了几张凳子,只要她一动,凳子就会倒下来。

结果,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玛妮雅读完一本书之后,凳子仍然竖在那儿。从此以后,姐姐和同学再也不逗她了,而且也开始像玛妮雅一样专心读书、认真学习了。

玛妮雅长大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她就是居里夫人。

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注意力经常被人们提及,有些人做事很专注,不容易被外界因素影响,但大多数人很难做到将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件事情上。有效倾听需要倾注我们更多的注意力,因此想提升自己的倾听能力,就要从提高自己的注意力开始。

当一个人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事物上时,通常会伴随着一些特有的生理变化及表情动作,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能根据这些生理变化和表情动作,准确判断出对方是否集中了注意力。注意力集中时,最显著的生理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凝视。凝视是注意力集中时最明显的表现,例如,欣赏一幅画作时,注意力会帮助我们将视线凝聚到画作上。

2.停止。当一个人正在紧张注视时,外部动作常常表现为静止状态,无关的动作都会停止。

3.呼吸。人在注意力变得集中时,呼吸也会随之变得轻微而缓慢,呼与吸的时间比例也改变了。

4.其他。有些时候,紧张注意会出现心脏跳动加快、牙关紧咬、拳头紧握等现象。最常见的例子就是看激烈的竞技比赛时的表现,如足球、篮球、拳击等。

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是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基本条件。一个人注意力不够集中,虽然有先天因素存在,但通过后天训练,是能够改变和提高这一点的。学会集中注意力的技巧,其价值不可估量。

注意力的集中作为一种特殊的素质和能力,要怎样通过训练来获得呢?提高自己专注度的方法又有哪些呢?

1.运用目标的力量。给自己设定一个小目标,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这种方式能有效帮助我们迅速进入注意力集中的状态,坚持这种训练方式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自己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提升得非常快。

2.保持自信心。不要接受他人的不良暗示,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只要保持自信心,相信自己可以迅速提高注意力,排除干扰,就一定能够发生一个质的飞跃。

3.边走边看。用中等速度穿过你的房间、教室、办公室,或绕着房间走一圈,迅速留意尽可能多的物体。然后回想,将你看到的尽可能详细地说出来,最好写出来,然后对照补充,这种方法可以有效锻炼视觉和大脑在瞬间强烈的注意力。

4.天女散花。取25~30个大小适中的彩色圆球,积木、跳棋子也可以,其中红色、黄色、白色或其他颜色的各占三分之一。然后将它们完全混合在一起,放在盆里,用两只手迅速抓起两把,然后放手,让它们同时从手中滚落到桌面上,等全部落下后,迅速看一眼这些落下的物体,然后转过身去,将每种颜色的数目凭记忆而不是猜测写下来,检查是否正确。

5.疏而不漏。取10张扑克牌,闭着眼使它们面朝上,尽量分散放在桌面上。现在睁眼,用极短的时间仔细看它们一眼。然后转过身,凭着你的记忆把所看到的字写下来。紧接着,用另外10张扑克牌重复这一练习,每天练习3次,重复10天。

6.尽收眼底。注意力完全集中,注视正前方,观察你视野中的所有物体,但眼珠不可以转动,坚持10秒钟后,回想所看到的东西,凭借记忆将所能想起来的事物写下来,不要凭借你已有的信息和猜测来做记录。

总之,集中注意力训练就是要增强自身对各种因素的抗干扰能力,影响注意力的干扰因素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外在因素包括各种嘈杂的声音、画面等;内在干扰也就是源自于自己内心的干扰,即便环境很安静,内心的干扰也会让你无法集中注意力。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能够在嘈杂的环境中保持对环境置若罔闻的状态,在内心情绪激动时,能迅速让自己平静下来。

画龙点睛

我们可以经常用双眼长时间地凝视某一东西,如窗外的树枝、手上的铅笔等,这样长时间进行训练,人的意识范围就会逐渐变窄,从而达到集中注意力的目的。很多科学家在思考问题时,喜欢双眼盯着窗外的松树枝,不久他们就能集中注意力,投入到忘我的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