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士人与道德仁艺
“道德仁艺”四字是一个士人的基本标准,这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联系。士人要安邦治国,国君要治平天下,就必须举贤任能,参与国事。有一次,弟子仲弓问孔子如何搞好政治,孔子回答“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说政治需要贤才参与。什么样的人是“贤才”呢?孔子曾经提出了一个“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标准。这个原本是教学活动中一个好学生的标准,后世成为贤才标准。简言之,有理想、有道德、有天份和治国才能,才是一个合格士人的基本标准。
所谓“士志于道”,就是要有政治理想和哲学目标。要立高远的政治理想,“道不过三代”。夏商周“三代之治”是一个士人的最高目标,至于做不做得到是另外一回事。立志要高远,这是中国士人立志的基本特点。另外,中国士人立志还有一个特点,“道不远人”。这是一个最低要求,即把崇高的政治目标掩藏在日常伦理的、认知的和宗教活动后面。“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械用皆有等宜”,政治理想从日常穿着、居室、随徒和器用的合理性做起。故而,士人之道是一个集天道与人道、形而上与形而下、政治认知与伦理修养、宗旨与方法于一体的一个崇高知行意向。表现在具体政治上,很多时候只是一股董道直行的意气。
所谓“士据于德”,就是要拥有高尚的品德。思想志于道,行为据于德。士人道德行为,诸如“君子不器”,“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喻于义”,“君子有三戒”, “君子有三畏”, “君子有九思”等德行。士人行君子德行,实际是强调一种理想人格,要求做一个不同于凡人的士君子。但是传统儒家有一个问题,就是将治身与治世二者混淆,认为国家的治乱,取决于是否有德者在位,决定于治人者道德水准的高低。实际上,在国家政治活动中,个人德行不是充要条件。国家治理首先是权力,法令是靠具有强制力的权力推行的。战国“六合归一”,既不归于拥有人格的鲁国,也不归于最讲人情的齐国,而是归一于讲究法制调动人力的秦国。治世与治身,是两个不同范畴。
所谓“士依于仁”,就是要依据仁的精神。仁有两个含义,一次樊迟问孔子何谓仁,子曰仁者爱人。孔子爱人是有前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爱人先从爱自己开始,然后“仁,推己及人”。这也就是“忠”的含义,士人先要忠于己,然后及于他人。一个士人弄不清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自何处托底爱人?从何处托底提撕人?同时,孔子爱人还是有逻辑推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于自己的人才会对别人宽恕,此即“忠恕”之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这也是“仁道”。这是仁的第一个含义,凡事先从自己做起。另一次颜渊问孔子何谓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说仁是一个从心所欲而不逾礼的理想状态,是以礼存心的状态。这是仁的第二个含义。所以,仁实质是一种忠恕守礼的心性。最后,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仁存心也。这是讲士人以仁为天性,没有仁性成不了士人。
所谓“士游于艺”,就是能从容地运用知识和技能。艺是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孔子当年私学教育内容以这六种技能为主。“不学礼,无以立”,“礼”者,凡政教刑法、朝章国典皆为礼,有“吉凶宾军嘉”五种礼仪。吉礼事邦国之鬼神,凶礼哀邦国之忧,宾礼亲邦国,军礼同邦国,嘉礼亲万民。包括了今天的哲学、政治、教育和社会诸方面的文化;至于“乐”,有礼则必有庆贺宴飨之乐,包括了舞蹈、音乐等艺术;“射”是军事、武功方面,拉弓射箭,更是一种修身养性、培养君子风度的方法,包括了射击、击技、体育等;“御”是驾车,但不仅仅是一门技术,“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说明驾驭之术中有运筹学、驾驭学,故更是一种智术;“书”,文字书法;“数”,术数,推测自然、社会、人事“吉凶”的理论。
中国士人有显然的理想政治意图和明显的精神贵族倾向。由于其理想性,所以“道德仁艺”诸概念没有确定的界定;由于其精神性,所以在后世的士人实践中有很浓的唯意志论成分。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士人的诸多问题均与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