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的青春对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让青春与大学碰撞(自序)

我是一名高校辅导员。根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我国有13万余名高校专职辅导员。辅导员是做什么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说:“辅导员要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知心朋友。”许多同行说:“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同学们说:“很温暖,但经常也很事儿妈。”我们对同学们说:“有困难,找导员,我的手机24小时开机。”

我是一名“80后”高校辅导员。说的再精确一些,是一名“85后”。我们出生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拥有并不富裕但很快乐的童年,度过了回味不尽的中学时光,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踩着高校扩招铺就的“金榜题名”之路走进了21世纪的大学校园。如今的“80后”们,即将或已经走到人生的而立之年,不知不觉中正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

我的学生们,都是“90后”。相比于“80后”的标签——怀旧、固执、独力、压力,“90后”的世界则更充满着叛逆、自由、开放、呆萌等崭新的字眼。但是,当“90后”成为青年人主力军时,我们不自觉地在“跟风”、“卖萌”、“吐槽”中猛然发现,世界仿佛已经在围着“90后”而转。

不论是“80后”还是“90后”,我们的青春年华都与大学有着密切而复杂的联系。多少人的命运,因大学改变;多少人的记忆,因大学精彩;多少人的思想,因大学充盈;多少人的友谊,因大学熔炼;多少人的婚姻,因大学结缘。我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每逢周末,学校的运动场总是人满为患,许多的毕业生呼朋唤友,用汗水寻找当年的激情岁月,运动之后再到学校周边的小饭馆一品曾经的舌尖酸甜。我相信,但凡地处城市、交通便利的大学校园,都有相似的景观。这正说明了,大学是“80后”、“90后”们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和移动电子终端的升级换代,现在的大学进入了网络时代。君不见,新生还未报到就已经通过网络建立了“群组”;课堂上的“抬头率”有多高,基本可以评价教学质量的好坏;校园里嗖嗖穿行着“外卖”和“快递”小哥;路边行走的同学正在聚精会神刷着“朋友圈”。在这个人人平等、众声喧哗的网络空间,每一位大学生的个性和思维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程度相互碰撞,然后或紧密融合,或四散开来。有人说,大数据与互联网将颠覆高等教育的传统模式;也有人说,偌大的网络能否容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2012年的秋天,北京湛蓝的天空和校园微黄的银杏构成了一年中最清爽的季节,我结束了七年的本科和研究生学习生涯,迎面遇上一群“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孩子们,与他们一起开始了为期四年的青春旅程。刚开始做辅导员,我就被这群“90后”们敢说敢做、见怪不怪的风格冲击得找不着北:精心准备的团队“破冰”游戏,谁知他们早就“玩腻了”;与一位女生谈话,她直截了当地说:“老师,我属于会自己选择道路、头撞南墙也不回头的人,你就不用操心了。”自己还没收到学校职能部门的通知,他们就抱着手机追过来,问:“导员,网上说的事情是真的吗?”

那个时候,大学校园流行的社交网络还是人人网,“刷人人”成为同学们每天不知要做多少遍的事情。正在困惑中纠结与挣扎的我,开始学着比我年龄要小、更懂“90后”的辅导员同事们,使用人人网账号发通知、写状态、晒图片,加上我本身喜爱写文字,常常会针对一个事件或问题写上一段或者一篇文字,慢慢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回应,我很是欣喜。但是,我注意到人人网账号存在各类“好友”交织、生活与工作话题混杂的情况,于是便摸索着开通了其“公共主页”的功能,并以“大冰辅导员”为自己命名,算是为自己勾勒出一幅网络形象。我还设置了名为“成长新语”的专栏。这一开头不要紧,自己平日里与同学们相处的所思所感所议,如同清冽的泉水汩汩涌出,幻化成文字,流淌在同学们的社交网络平台之上,公共主页也得到更多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校同学们的关注,有一篇文章还被评为“2013年度全国高校辅导员百篇优秀博文”。“大冰辅导员”这一形象,就成了我从事辅导员工作的鲜明标签。

后来,微信以势不可当之势占据了同学们的手机屏幕,微信订阅号如雨后春笋般扑面而来。此时,我便开通了“大冰辅导员”微信订阅号,并根据微信文风更为活泼、亲切、互动的特点,设置了“大冰家书”专栏,相较于“成长新语”说理性强的特点,更注重平等对话和启发提问。同学们纷纷给出了“更萌了”、“更贴近实际”的好评,慢慢地,订阅号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大冰家书”专栏文章被评为“2014年度全国高校辅导员十佳优秀博客”。

但是,真正使“大冰辅导员”微信订阅号获得广泛关注的,却是我的学生所写的一篇文章。那几天,订阅号后台收到许多陌生人发来的温暖话语,称赞学生和我在这个纷繁杂乱的网络舆论场中传播了正能量。我很感动,也很受启发。随后,我开始鼓励学生们针对社会热点问题独立思考、积极发声,不断推送学生们的优质评论文章,让大家的思维在相互交流碰撞中绽放火花。也正是基于这一段时间领导们、同事们的鼓励,我想是不是可以将这3年来撰写的网络文章汇编出版,让社会公众了解大学、了解辅导员、了解“90后”的同学们,也为高校辅导员同人们抛砖引玉、分享良言。很荣幸的是,我得到了研究项目的支持,在短时间内就将想法付诸行动。

向出版社提交选题申报表时,我这样描述本书的定位:全面生动展现互联网时代高校“90后”大学生真实的成长经历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育人理念、做法和思考,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经验借鉴,为高校辅导员等教师开展网络教育工作提供思路启发,为当前社会舆论中针对在校大学生较多片面化、世俗化甚至是妖魔化评价的现状注入激浊扬清之风。

不知道这一定位能否取得实际效果,也不知道我能否赢得读者认可。但我相信,辅导员教师职业天然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一定会助推我在引导和帮助同学们向上、向善的道路上充满力量,走在前列。

本书上编名为“成长新语”,主要是针对大学生适应大学、自我定位和规划问题所撰写的指导性文章;下编名为“大冰家书”,主要针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话题、校园话题、成长困惑所撰写的对话式文章。附录中收录了我写给学生家长的信和指导学生撰写的网络评论文章。这些文章共同构成了一幅真实的、细致的、生动的大学图景,我期待每一位读者能体会到青春与大学在碰撞中迸发的激情火花。

衷心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

衷心感谢北京科技大学的领导和同事们。

衷心感谢我可爱的同学们。

衷心感谢每一位支持和鼓励我成长的人。

衷心感谢每一位阅读本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