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内心强大的男孩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成就内心强大的男孩从家庭开始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父母以及家庭环境时刻对孩子的成长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现实生活中,不少男孩缺乏应有的阳刚之气,不够坚强,多多少少跟所受的家庭教育有关。作为父母,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变成小男子汉,就必须注重家庭教育,给男孩一片肥沃的成长土壤,才会使他们的内心逐渐变得强大。

良好的品德是孩子内心强大的根

人无德不立,父母要想让自己的孩子变成小男子汉,坚强起来,首先要做的便是注重孩子品德方面的培养。如何培养孩子优良的品德呢?毫无疑问要注重家庭教育,从家庭教育开始做起。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父母、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道德品质形成有着无法估量的意义。物质条件和环境气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直接关系到孩子是否能够健康成长,以及如何去看待、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

那么,作为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家中的小男子汉具有优良的品德,内心逐步变得强大呢?这就要求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生活的小细节,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且积极加以引导。

某省文科高考状元林某的母亲说,孩子的学习时间可早可晚,素质教育却要抓住时机。“成绩不好不要紧,我们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行。”

的确如此,一个孩子道德品行和能力的培养应当趁早抓。林某的童年是在尽情享受稚趣中度过的,他的父母从不刻意教他背诗、识字、写书法、算数,也不让他耍小聪明,去讨别人的欢心。他们比较注意对孩子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性格修养等方面的教育,也确实花费了一些心血。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细节可以培养孩子优良的品德,塑造孩子良好的个性,关键是父母要做个有心人,去发现它,利用它。“人之初,性本善。”父母应该注意去发现孩子自身的优秀品质,保护和发扬它,让这些成为孩子的一种行为习惯,进而形成好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在家庭教育中有重要的作用,是孩子成长的基石。抓好道德教育,就要从道德形成的起步点开始,从一开始就在孩子的大脑中留下非常牢固的、良好的、深刻的痕迹。起始性教育主要体现在家庭教育上。孩子出生后,第一次喜、怒、哀、乐,第一次学说话,第一次学走路,懂得第一个道理等都发生在家里。不论父母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地进行教育,孩子都在父母身边接受最初的起步教育。起始道德教育对孩子将产生终身的影响。

一般认为,家庭道德教育的最佳开始时间是2~7岁,这时是孩子品德、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孩子的大脑神经活动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形成暂时性的神经联系。这时形成的一切都非常牢固,并将作为孩子的“第二天性”。实践证明,对一种不良个性及品德的改造,往往比培养一种优良的品德困难得多。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品德培养既要抓早,又要抓严,讲究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承认品德的可塑性,关键在于教育。父母要启发孩子认识自己,树立模仿的榜样,加强集体观念,养成文明礼貌。

培养孩子的品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诚信、善良、孝心和爱心。而对孩子进行这些方面的教育不应该是抽象的,而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通过具体的人和事,让他们懂得这么做的道理。父母要重视对孩子进行文明礼貌行为的培养,教育孩子关心集体,为集体做好事,参加力所能及的班集体活动。同时,要培养孩子从事能力范围内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增强自我管理的能力。诚实善良是美好心灵的基础,善良是美好心灵的核心,孝心是对父母的责任,爱心是对需要帮助的人的奉献精神。要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让孩子把对父母的爱、对家庭的爱扩大到爱同伴、爱集体、爱社会。让孩子从小体会到为别人做好事所带来的快乐。

根据孩子自身的心理特点,在家庭中开展品德教育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寓教育于游戏、故事之中。孩子心理上具有容易接受暗示和具体形象的特性,既好奇又爱模仿。他们对道德行为的认识,是从肤浅的表面现象开始,逐步过渡到比较深入的对本质的理解,并且常以成人的认可为标准。因此,通过讲故事、看电影、做游戏等方式来进行品德教育是最为有效的,但要注意形象性、榜样性和针对性,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对孩子选择人生道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有很多父母很重视自身的品德和文化修养,因此,子女可以从父母的模范行为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吸取有益的营养。

其次,创造良好的教育气氛。孩子主要的生活环境是家庭,家里环境和气氛的好坏对孩子道德品质、性格、兴趣爱好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陶冶孩子的良好情操,让他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家庭要形成尊老爱幼、民主活泼、勤奋好学和勤俭朴素的好风气。

总之,家庭教育在孩子品德形成的进程中是第一位的,父母应该从对社会负责、对民族负责、对历史负责的高度,重视并加强对孩子品德的培养。

要让孩子变强大,家长就要跟孩子一起成长

爱默生曾说过:“被了解是件奢侈品。”孩子需要被了解,并且是朋友般的了解。父母只有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才会为他们所接受。只有朋友,才会彼此之间充满信任感地进行沟通。

了解孩子的世界,即使它跟你所想象的相距十万八千里。用孩子的眼光看问题,可以帮助你了解孩子,让孩子更信任你,更主动配合你。这样,在遇到问题时,你们就有共同的立场。

当孩子感到父母了解他的世界,他就会更加信任父母,并愿意照父母的要求去做。因此,不管你有多忙,都要花些时间去了解孩子的世界。如果你要提出一个要求或批评,要先考虑哪些是你该坚持的,哪些不是。

当然,如果别的孩子都在做你反对的事,你就要考虑你的立场了。要好好地审视孩子所面临的事,想办法增加他“配合”的可能性,从而使他能听从并尊重你订下的规矩。

孩子不喜欢与别人不同的感觉,尤其是在青春期,这种情形表现得特别强烈。身为父母,你要表达你对这种需求的理解,否则,你就无法和孩子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信任感。

孩子总是不断地想离开父母,但同时又很矛盾。他们想要长大,但又想维持幼时的样子。他们想要出去独自拼搏一番,却又想继续得到家的庇护。这时,无法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父母,就会被淘汰。孩子会认为:“父母就是不懂。”这会让孩子对父母更加不信任。如此一来,孩子会失去父母的保护,同时也得不到父母的指导和支持。

与此同时,父母也会毁了已有的信赖关系。想让孩子信任你,你就要说话算话,能够开诚布公地沟通是相当重要的。需要让孩子感受到他可以要求做某些事,若可以的话,你会允许他的要求。这对他而言是很必要的,只有这样他才会避免“不被允许的事”。也需要让孩子明白你能跟他分享感受,而你的期望也不会超出他的能力和年龄。

为了让孩子接受你的指示和引导,并愿和你分担他成长中所面临的难题,你要尽量实际客观地分析发生在他身边的事。当然,如果有同学考试时偷看他的试卷,他就该报告老师。但这么做会不会影响他的社交关系呢?你只给他吃有机健康饼干,而让他拒绝朋友家招待的巧克力蛋糕,公平吗?你可能认为水蓝色法兰绒衬衫很好看,但若是所有的孩子都穿花格子呢衬衫,你会让他继续穿你挑的衬衫,否则就没点心吃吗?

其实,所有的孩子都希望与父母同乐。只要双方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亲子关系就会变得更加融洽。同乐还可以缩短家人之间的距离,不仅达到娱乐的目的,也会使家庭气氛和谐。

在过去的大家庭时代,欢乐是全家共同创造的,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许多年。收音机和电视、网络的出现,才渐渐取代了古老的娱乐方式。过去,一家人吃过晚饭便在院子里乘凉,长辈开始给大家讲古老的故事。除夕夜,全家欢聚一堂,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全家其乐融融。而今天的情况就不同了,孩子有自己的乐趣,亲子关系慢慢变得淡薄。这一方面当然是有文化及社会变迁的缘故,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父母和孩子相处时缺乏民主态度。为人父母者总是只注意在各方面要给孩子最好的,但是却忘记要与孩子沟通。

造成亲子之间隔阂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孩子和父母缺乏共同的兴趣爱好,从而造成小孩子不愿进入成人的世界,大人也无法走进小孩世界的局面。现在,大多数家庭里的孩子都不喜欢和父母一起玩。如果家里常常争吵,家人便不可能其乐融融。然而父母和子女如果能玩在一起,便能减少彼此间的敌意而产生和谐的气氛。

父母总是能够轻易地逗婴儿开心,但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父母似乎就失去了这种和孩子一起娱乐的能力。然而孩子却还是很渴望和父母一起玩耍。通过娱乐活动,父母与子女可以增进了解,同时可使亲子关系更融洽。家人一起玩游戏不仅可以使关系亲密,也可以避免尖锐的竞争。孩子可以从游戏中体会出输赢并不是绝对必要的,游戏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娱乐。这种观念并不容易传达,因为很多孩子不论做什么事,都习惯当赢家。父母可以将游戏时间列为家庭固定作息的一部分。当然这个时间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应该考虑其他家人的时间安排,邀请他们共同参与孩子的游戏。

乐乐8岁,是个非常狂热的足球迷。只要家附近有足球赛,他就一定会去。爸爸和妈妈再三嘱咐:“一定要得到他们同意,才能出去看。”

有一天,乐乐很晚都没有回家。爸爸妈妈十分焦急,正准备打电话报警时,乐乐回到了家,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爸爸气急了,要揍他,乐乐才央求说:“爸,等等,先让我跟你解释一下。”他说他跟一群球迷到离家大约10里的球场去看球赛了。“爸,你从来没有带我去看过球赛,我拜托你已不下100次了,但是你每次都说你很忙,或还有别的事要做。”乐乐委屈地说。

这时爸爸才恍然大悟,儿子多么希望自己能够和他共享这种爱好!爸爸终于了解到儿子的心,现在全家经常一起去看球赛,时常在一起讨论,偶尔父子俩还一起踢球。

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有人陪他玩,父母不应该永远只当观众,也要参与游戏!孩子尤其喜欢父母扮演故事中小孩子的角色,而自己则扮演大人的角色。除了游戏之外,父母还可以安排一起野外踏青的活动,并且对整个活动的过程进行分工,尽量让每个人都参与,如收集旅游资料、准备用品等。另外全家还可以一起动手做风筝,一起享受风筝飞起来那一刹那的喜悦,或者一起学唱歌、画画。

如果父母能用心体会,不难发现孩子对所有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兴致勃勃,而且非常富有想象力。

用耐心呵护孩子脆弱的心灵

孩子的心灵单纯而美丽,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好奇心。他们随时会问一些奇怪抑或天真的问题,让父母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当他们提出类似“为什么公共汽车有4个轮子”“为什么三轮车有3个轮子”“为什么自行车有2个轮子”的时候,你是否笑话过他们天真、幼稚?还是你不置可否地一笑而过,或者干脆敷衍他们了事?

请记住,不要笑话孩子的问题太天真,孩子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很直接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这是他们对事物有着好奇心的表现,也是他们拥有创新精神和自己独特兴趣的表现。作为他们的父母,应该做的是:站在他们的角度,与他们一同来找到问题的答案。

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小时候就向他的爸爸提出过比较“天真”的问题,他的爸爸十分巧妙地回答了他的问题,从此以后,达尔文对于生物的兴趣越来越浓。

达尔文小时候对周围环境非常感兴趣,特别喜欢钻研问题。一天,小达尔文跟爸爸到花园里散步,花坛里盛开着五颜六色的花,特别美丽。当他看到其他的花都有好多种颜色,而报春花却只有黄色和白色两种颜色,他就问爸爸:“爸爸,为什么报春花只有两种颜色,要是它也能有很多种颜色该多好啊!”

爸爸笑着说:“你这个小幻想家,好好努力,只要你用心,我相信你一定能想出好办法的。”

过了几天,小达尔文对爸爸说:“爸爸,我已经想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办法,我要变一朵红色的报春花送给你。”

爸爸答应说:“好,我的小宝贝,你去变吧,变出来的话,它将是我们英国第一朵红色的报春花。”

又过了几天,小达尔文大喊着跑到爸爸面前,把手伸到爸爸面前说:“爸爸,你快看!”

爸爸一看,他面前果然是一朵火红的报春花,美丽极了。

爸爸惊奇地问道:“宝贝,你是怎么变出来的啊?”

“研究出来的。”小达尔文骄傲地说,“你以前告诉我说花是在用根吸水,并且把水传到身体的各个地方去,于是我就想让报春花吸一些红色的水,那么白色的花朵不就会变成红颜色了吗?昨天我折了一朵白色的报春花,把它插到红墨水里,今天它就变成红色的了!”

听了小达尔文的话,爸爸把小达尔文抱起来,亲了又亲。

由于对大自然有浓厚的兴趣,达尔文始终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后来终于成了伟大的生物学家。

达尔文的父亲对孩子的提问没有表示出不屑一顾,而是直面孩子的想法,最终,达尔文找到了自己的答案,这也为他成为伟大的生物学家奠定了基础。

孩子出于好奇心向家长提出各种问题,不管问题多么幼稚,家长都应认真倾听,不要有不屑、轻视和厌烦的态度。家长可以这样说:“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们看看书。”这才是正确对待孩子提问的方法。切忌说“问老师去”“这都不知道,书白念了”,这种回答只会使孩子美好的心灵蒙上阴影,以后变得循规蹈矩,没有创新能力。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能因为孩子的问题而否定孩子。

一位老人有两个儿子,长子48岁,次子44岁。老人从年轻时代起就非常喜欢下象棋,并一心想培养儿子成为职业棋手。长子从小学二年级便开始学下象棋,经常会问父亲:“这个为什么要这么下?”父亲觉得教了孩子一年多了,孩子仍然不知道走每步棋的含义,非常生气地说:“你的智商怎么和一年级的学生一样?这个问题这么简单你也不会!”长子听了就说:“那就算了。”以后,无论父亲怎么劝说,长子再也不下象棋了。

当父亲教尚在幼儿园的次子下象棋时,就改变了方法,无论孩子问什么问题,他都会认真回答,并说上一句:“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我们一起来解决。”之后,次子热衷于下象棋,而且进步很快,并成了一名实力很强的选手,小学六年级时就参加了市级别的比赛。以后,次子尽管没有成为职业棋手,但在上大学念书时,却是该校象棋部的主将,仍活跃在棋坛上。

兄弟俩的聪明智慧不会有很大的差别。可是,父亲不同的教授方法,却产生了完全相反的效果。一个孩子的棋技进步很快,而另一个孩子对象棋则毫无兴趣。父亲不同的态度使得两个孩子有着不同的发展。

每个孩子都是好奇宝宝,他们的问题数也数不尽,问也问不完。父母应尽量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和空间,善待和引导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让他们在玩耍中发展兴趣,找到自己心中疑问的答案。

重视、发现和保护孩子的兴趣爱好,不要主观地划定爱好的正当与不正当,这点尤其体现在对待孩子提问时父母表现出的态度上。是表示出积极肯定,还是否定和不理解?孩子的成长单凭他自己的努力不够,需要家庭给予他理解和赞同,并从小对他的兴趣做正确的引导。

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自己进行观察。达尔文成为生物学家有着极大的驱动力,那就是他的兴趣和好奇心。他的爸爸并没有打击他的积极性,而是鼓励孩子,对于孩子的问题也没有表示轻视。达尔文的父亲无疑是一个聪明的家长。

善待和引导孩子的问题,在玩中发展其兴趣和爱好,引导孩子将兴趣发展成日后的方向。

放开双手,让男孩子自己走

现在我国的家庭大多养育一个孩子,对于父母来说,孩子是家里的“核心人物”,每一天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围绕着孩子转。害怕孩子吃不好、吃不饱或者穿不暖,担心孩子在学校被别人欺负,想尽自己的全力来保护孩子。这样一来,孩子对家庭和父母就会有一种依赖性,当他们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会不由自主地向父母寻求帮助,而缺乏主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什么不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走人生道路呢?如果能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有自己的方法来面对和解决,那不正是父母们所乐意看到的吗?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生活的路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让他们从小就养成自己“走”路的习惯,不对任何人产生依赖心理。

社会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有趣的调查,发现亲子之间的纠纷很多源于子女过分依赖父母,使父母感到力不从心,子女则因为某些要求没得到满足而埋怨父母无能。那些从小习惯于大小事都依赖父母的孩子,自理能力都比较差,独立性也差,遇事总是指望父母一帮到底。随着子女的需求和父母的能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相互间不满和怨言也与日俱增,以至于出现纠纷和冲突。

老师发现小明上课不专心,发言不积极,测验成绩不好,但奇怪的是,他的家庭作业却完成得非常好。家访中老师发现小明的家庭作业不是独立完成的,很大程度上靠爸爸的参与才完成。

独立完成家庭作业,是孩子应该养成的学习习惯之一。老师布置的作业,大都是对当天学习内容的巩固,预习与当天学习的内容紧密联系的新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循序渐进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只要认真思考,家庭作业是不难独立完成的,根本不需要父母的参与。相反,如果父母越俎代庖,会使孩子滋生依赖心理,形成了习惯,影响孩子的独立意识。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要善于启发孩子,寻求正确的解题思路。要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教给孩子正确的思考方法。

云云遇到一个词不会造句,不得不向父亲求教。父亲让他自己从课文中找出包含这个词的句子,认真朗读,并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个词的意思,必要时还可以查工具书,把词义弄懂。父亲又让他联系实际生活和平时说话的语境和语调,恰当地运用这个词。孩子的难题很快迎刃而解,造出了令人满意的句子。最后,父亲向云云竖起大拇指:“你造的句子真棒!”渐渐地,云云的语言表达水平大幅度提高。

父母要求孩子独立完成家庭作业,也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好办法。让孩子品尝到解决问题的快乐,同时这些小小的成就感又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想象,父母“剥夺”了孩子的这份成就感,结果会是什么?就是孩子一直脱离不了父母的照顾,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想回家找爸爸妈妈,没有想过自己去解决。

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始于家庭教育。父母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鼓励他独立的环境。这样环境的家庭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1.尊重孩子的个人隐私,不要求他袒露自己的秘密,让他拥有自己的个人独立空间。

2.孩子寻求独立的愿望与行动是正常的,而不是对家庭的挑战。

3.不鼓励依附与懦弱的心理。

孩子在父母的启发、帮助下力图独立生活的愿望是健康的,父母不应简单否定。如果父母珍惜自尊和自我价值,那么孩子也可以在平静、愉快的气氛中离开家庭独立生活。若是孩子风不能吹,日不能晒,雨不能淋,能坐着不站着,能躺着不坐着,一家人整天围着孩子转,即使孩子该干、能干的事情,也一律由父母包办代替,久而久之,孩子的自立意识、动手能力、劳动观念等逐渐泯灭,养成不劳而获、懒惰成性的恶习,并且依赖心理会越来越严重,那么孩子就永远不能独自飞翔。

男孩子更需要有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自由

父母对孩子有太多的期望,并且大多数家长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和想法来安排孩子的各项事情,例如,到什么学校上学,穿什么样式的衣服,剪什么样式的发型……结果就是,孩子并不能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而是每次都需要征求父母的意见,其实就是父母给孩子拿主意。父母考虑问题是站在他们自己的角度,而不是孩子的角度。孩子无法达到父母心目中的标准,这会使孩子产生挫败感,从而影响孩子的信心,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选择自己的爱好,父母不随意安排他的生活。

蔡志忠是中国台湾的知名漫画家,他的《自然的箫声——庄子说》等漫画集开创了中国古籍漫画的先河,他创办的远东卡通公司在卡通界享有盛誉。蔡志忠的作品以其富含哲理和独具一格受到广大读者包括中小学生的欢迎。

蔡志忠的父亲是一位民间书法家。他的书法在当地赫赫有名,钢笔字苍劲有力,毛笔字行云流水,逢年过节,来求字的人络绎不绝。父亲能写一手好字,子女不跟着学点实在可惜,但蔡志忠似乎对书法一点也不感兴趣,父亲也没有逼他学书法。

蔡志忠从小就喜欢看漫画书,总是想方设法地攒钱买书。那时候,蔡志忠感到向父亲要点零钱很为难,他常常小声对父亲说:“阿爸,给一毛零花钱吧!”父亲常常给他两毛钱。在父亲看来,孩子应该有点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只要不乱花就行。父亲对蔡志忠的慈爱之情溢于言表。

在蔡志忠成长的过程中,父亲总是把主动权让给孩子,父亲相信孩子的选择是对的,鼓励他走自己的路。

蔡志忠是全校唯一考上第一志愿——彰化中学的学生。父亲似乎比蔡志忠还兴奋,特地给儿子买了一个大书包,在上面用毛笔欣然写下“彰化中学”4个字。

蔡志忠刚上彰化中学时,正赶上学校改建,每天只上半天课。蔡志忠就像脱缰的野马,奔向多姿多彩的漫画世界,在漫画世界里自由自在地遨游。他一有空就直奔漫画书店,一看就是大半天。回到家里,不是看漫画,就是自己画漫画,甚至在学校里,竟边上课边画漫画。蔡志忠成名以后,《时代周刊》采访蔡志忠一家,记者问80岁高龄的蔡志忠的父亲:“24年前,你怎么放心儿子弃学离家到台北画画呢?”他说对儿子的行为其实一直都很注意,“我给他自由”。

蔡志忠一直记得父亲的教诲。所以,他对女儿也是这样——让孩子自主做决定。

女儿从小就十分有主见,凡事不依赖父母。很小就自己到挺远的地方去买拼图,在家里画自己想画的任何东西。15岁那年,独自一人环游欧、亚、美10多个国家和地区,尽管有些国家语言不通,但她还是顺利地去了所有想去的地方。

曾有人采访蔡志忠时问到“怎么放心让孩子去那么远”,他淡淡地说:“我也是15岁时,父亲就放我到台北工作了。”

“我让他自由。”这是蔡志忠父亲的“家教之道”,蔡志忠一生得益于此。所以,他对女儿也像父亲对他一样,在家教领域留下了一段佳话。

与之相反,下面这位爸爸为了弥补自己年少时的“遗憾”而强迫孩子的爱好。

北京来了几位颇有名望的国画家,爸爸费尽周折托关系想让一直学国画的儿子同国画家见个面,也好得到当面指导。可是,儿子不愿意去,当着爸爸的面把自己过去的画撕了个粉碎,还嚷着说爸爸耽误了他的时间。

爸爸对儿子说:“我小时候喜欢国画,要不是家庭条件不允许的话,说不定能考进美院。现在家庭条件允许了,我想让你学好国画,替爸爸完成这个心愿,你怎么就不愿意呢?”儿子说:“那是你的想法,我不是这么想的,我不去!”

家长都希望儿女有出息,甚至盼着他们成龙成凤,更有些人强硬安排着儿女的将来,只为着弥补自己的“遗憾”。先不说孩子有没有这样的条件,就从不顾孩子的意愿来安排他们未来这一点上说,对孩子就有失公平。其实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让他们自由选择方向,勇于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否则,非但不能为孩子创造健康的成长空间,反倒会让孩子遭到父母爱的“摧残”。

让孩子积极选择自己的未来,首先让孩子选择自己的理想。每个孩子的兴趣不同,爱好不同,父母应当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不必横加干涉。一些父母看见别人的孩子3岁就会背唐诗,也买回一本,每天口读面授,逼着孩子背诵。还有的父母希望子女成为少年画家、书法家、乐坛“神童”,毫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自身的条件,把自己省吃俭用的钱拿出来搞“智力投资”,但结果往往与他们的愿望相悖。

其次,及时引导、鼓励和支持。父母关爱子女,仅仅停留于溺爱和物质的满足是远远不够的,而应重在启发、引导、扶持,积极支持孩子的选择。

给孩子最希望的东西——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孩子自己选择,这正是今天不少父母忽视或很难做到的地方。在此,呼吁广大父母,还给孩子一片自由飞翔的蓝天吧!

在家中给小男子汉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孩子的天赋是在不知不觉中被发现的,父母可以让孩子在家中最醒目的墙上张贴他的涂鸦之作,或者为孩子做个陈列架,摆放他从学校带回家的小制作。这些展示的作品是孩子荣誉感的体现,最能激发孩子的自信心。

有的中国家庭似乎不怎么重视孩子的动手能力,只要求孩子把学习成绩提高就行。因而,在孩子的卧室里,看到卧室的墙上可能贴的满是“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之类的奖状,诚然,这些能激励孩子在学习上再接再厉,可是孩子的动手能力同等重要,是他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表现。如果孩子只会学习,进入社会后没有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将是“中国式教育”的悲哀。

晓廷是班上的班长,今年读小学五年级。他卧室的墙上贴满了从上幼儿园至今所获得的全部奖状,有“优秀班干部”“进步最佳奖”等诸如此类的各种有关学习的奖状。可是一到上劳技课的时候,晓廷就提不起兴趣。他看到那些小木头和小螺丝钉就不舒服,每次一上劳技课就看别的科目的书,很少动手实践。老师总是启发他的兴趣,帮助他完成劳技作业,可是他在期末考试时,劳技课仍然没能及格。

优秀的晓廷伤心地告诉了妈妈,因为他从来没有不及格的科目。妈妈若有所思,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孩子,妈妈注重你的学习能力,似乎没能很好地培养你的动手能力,这是妈妈的不足呀!”晓廷一边抽咽着一边说:“妈妈,就算劳技课不及格,也不影响我拿‘三好学生’的。”妈妈很惊讶孩子如此说,正色道:“孩子,这门课程十分重要,你不能认为它不重要,以后妈妈和你一起做这些手工作业好不好?一起来面对它!”晓廷想了想,回答说:“不,我没有兴趣,我只对拿高分有兴趣!”

晓廷的妈妈似乎认识到了晓廷在学习中的问题,可是为时已晚,晓廷已经完全沉迷于高分,而不在乎自己的动手能力。

美式教育很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美国的格雷小朋友是一个十分幸运的孩子,他的妈妈坎贝女士非常善于培养他的自信心。

格雷是一个8岁的小学生,他的爱好非常广泛,特别喜欢体操运动,总是蹦蹦跳跳的,在家里也很少能安安静静地坐下来。

不过,格雷时常从学校带回来的一些手工和画作,让妈妈惊喜地发现,儿子也有细心的一面。

格雷带回家的手工和画作一般都与他在学校的学习内容有关:上幼儿园时学英语词汇,他就会带回粘贴着鼻子、眼睛、眉毛和嘴巴的脸谱图。后来上了小学,读了关于圣诞节的书,他就会带回一些圣诞树上挂的手工饰物。学了植物知识,他则会带回花朵和树叶的作品。妈妈说,要想知道孩子在学校学了什么,看看他的作品就行了。

格雷带回家的手工和画作都会被张贴和摆放在家里显眼的地方。尤其是摆在最显眼处的3张画像,更是妈妈爱不释手的宝贝。这分别是格雷在一、二、三年级时画的自画像,记录了他从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成长和变化。

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和格雷一样有着类似的经历。父母会在家里给孩子办个作品展,或在家里开辟一块地方专门展示孩子的作品。让孩子在欣赏自己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自信,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美国家长的这些做法很值得借鉴,那就是把作品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展示出来。而我国的家长把孩子辛苦制作的作品和其他玩具混在一起,随意放在某个角落,这只会降低孩子的动手热情,使得孩子不相信自己的动手能力。

心理学专家研究表明:孩子在制作手工作品的过程中,不仅能促进触觉和视觉等方面的发育,还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以及创造力、想象力等。所以鼓励孩子多动手,对于他们的成长是非常有益处的。

因此,给孩子开辟一个陈列其手工品的陈列架,在培养孩子兴趣的同时,也激发了孩子的智力发育,使得孩子动手实践的能力增强,同时也充满自信。建议父母和孩子一起制作一些作品,然后在上面写上制作日期,再给作品起个名字。如果可能,最好记录下当时制作的简单过程和花絮。接着,父母和孩子就可以把作品放在专门的柜子里了,柜子最好是透明玻璃的,这样孩子就可以随时看到自己的作品,内心时常充满自豪感。再有,在孩子的手工作品积累到一定数量时,父母可以向孩子建议做一个作品展,把所有的作品都从柜子里取出来,让孩子自己设计摆放,展出两三天,请亲朋好友到家里参观。

平心静气对待男孩子犯的错

一位老师曾经说:“家庭教育中,孩子犯了错,家长首先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要了解孩子心理变化的过程,要了解事情的经过,之后和孩子一起改正错误。”

家长们往往认为孩子犯错误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但是,如能正确地解读孩子们犯错误的心理,并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错误就会成为一个教育机会了。

强强放学后一直没有回家,爸爸妈妈非常担心,就到学校去找他。那时正值初秋,台风来访,打落了许多小树枝。学校的大爷就把它们扫在了一起,堆在了沙坑旁边。

爸爸妈妈走到操场时,突然有个小姑娘跑来说:“有人在玩树枝,还乱扔!”爸爸妈妈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看到几个小家伙手里各抓一根树枝,正在热火朝天地打闹呢。强强发现了他们,连忙扔掉树枝,迅速地逃跑了。剩下的几个孩子见强强的爸爸妈妈似乎很生气的样子,正准备跑,被他们拦住了。几个孩子苦着脸,磨磨蹭蹭地挪过来,嘴里支支吾吾地说:“不是我,叔叔阿姨……”强强爸爸摆摆手,打断了他们,亲切地说:“你们看,地上好多树枝啊,我们一起把这些树枝清理干净,放回沙坑旁边,好吗?”几个孩子虽然一脸诧异,但还是赶紧卖力地去捡树枝了。强强的妈妈正要去追强强,发现溜走的强强也悄悄地回来了,加入了清扫的队伍,并且清扫得很认真。人多力量大,不一会儿,地面就被打扫干净了。

见孩子们忙活完,洗过手后,强强的爸爸妈妈重新把小家伙们召集到身边。他们乖乖地站成了一排,等着挨批。强强站在中间,似乎特别害怕被责备。爸爸注视着他们,严厉地说:“你们刚才犯了错误,知道吗?”“知道。”他们点点头。“犯了错误就应该勇敢地承认,而不应该抵赖,更不能逃跑,对吗?”“对!”这次,他们重重地点点头。强强爸爸感到他们的认错态度很诚恳,于是,语气一转,说:“强强,你和你的同学们刚才又做了一件好事。这件好事正好弥补了你们刚才犯的错误。我很欣赏你们,还要表扬你们!”话音刚落,孩子们眼睛一亮,愣了片刻,然后害羞地笑了。爸爸妈妈知道,在这笑容的背后,一定包含着孩子们对自己错误举动的检讨以及改正错误后得到表扬的欣喜,也一定包含着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做个好孩子的决心。

强强没有因为贪玩不回家被爸爸妈妈责备,也没有因为丢树枝而被批评,反而,爸爸妈妈把这件事当作一个教育的机会,理智地解决了孩子对父母的畏惧和孩子犯错误后的逃避这些生活中的问题。犯错误是难免的,年幼的孩子犯错误就更正常了。可是生活中,家长常认为孩子不该犯错、不能犯错,根本就没有把错误视为教育的机会。从孩子的立场和角度出发,犯错误其实是一种经历,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只有经历了犯错误,经过教育后,孩子才能学会改正错误——真心思过而不是表面敷衍;只有在犯错、认错、改错的真实情境中,孩子才能学会正视错误——勇于承担而不是狡辩;才能学会挽回过失——积极补救而不是消极退缩。如果能把孩子犯错误当作一次教育机会,父母对待孩子就会温柔许多,教育的方式也会温和许多了。

素素看到妈妈在厨房里忙碌,便过去帮妈妈择菜。结果,他把菜叶弄得满地都是。妈妈见孩子这样帮“倒忙”,气不打一处来,便明褒暗贬地对孩子说:“你可真能干,我们家都快成菜市场了。”

妈妈这句冷嘲热讽的话,打击了孩子“尝试”的积极性。素素从此不再帮妈妈择菜。

而青青的妈妈则是另外一种做法:

青青的妈妈在发现儿子淘气地将自己刚洗完的衣服又放回水池里以后,只是惊喜地对儿子说:“宝贝,你真的长大了,能帮妈妈干活了。让妈妈教你洗衣服好吗?”结果,儿子兴致勃勃地学会了洗手帕,后来又学会了洗衣服。

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应善于发现孩子哪怕是微小的优点,及时给予认可、肯定,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不妨把这种效应称为“放大效应”。假如孩子习惯撒谎,父母不妨在孩子说实话时表扬他,用表扬强化诚实,使孩子克服撒谎的缺点。假如孩子学习不够认真,父母也不必劈头一顿数落,不妨在孩子认真学习时,用表扬去巩固孩子的认真。只要父母擦亮善于发现优点的眼睛,孩子就会因为父母的发现而很快进入健康成长的轨道。

理智的家长不妨微笑着摸摸孩子的头,抚抚孩子的肩,掸掸孩子身上的土(有时未必真有泥土),正正孩子的衣领(有时衣领未必歪斜),整整孩子的衣襟(有时衣服未必有皱褶)……特别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紧紧拉着他的手,注视着他的眼睛,对他说:“不管你犯了什么错误,你对我们来说都是最重要的!我们相信你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我们会永远爱你!”这些细微的举止,会在孩子的脑海里泛起爱的波涛,既能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又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从而,孩子不会因为害怕承担责任而不敢面对自己的错误行为,在犯错后,勇于面对错误,并积极地改正自己的错误,这不正好达到了父母们的教育目的吗?

给予男孩子更为宽广的个人空间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多次提到两个故事:一个是造就了科学家的母亲,一个是造就了科学家的父亲。前者讲的是美国发明家爱迪生的母亲。爱迪生进校只有三个月就被开除了,但他的母亲知道他不是坏孩子,允许他在家里随心所欲地做各种小实验。后者讲的是避雷针的发明者、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父亲。富兰克林说,他对科学的兴趣,就是小时候在父亲的工厂玩耍中培养起来的。

从这两则故事中得到的启示是:成功的家庭教育,前提是创建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家庭环境。孩子的个人空间,有他的隐私,也可以有由他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任何事物,只要孩子的行为有正当的理由,父母应该让孩子有自己的个人空间,并且父母必须遵守这个规矩,不能随意剥夺孩子的个人空间。

王明的儿子要高考了,全家从儿子进入高三开始就进入了战备状态:王明每天都要督促儿子复习功课,检查儿子的学习进度,妻子也是从生活上“非常”重视儿子的高考。王明说:“儿子是我们全家的希望,我们当然希望他能考上重点大学,将来有个好前程,全家人脸上也有光,所以我们把儿子管得很紧。儿子近来由于学习紧张,情绪不太好,总是抱怨玩得太少,可我们不敢放松。”

9岁的张菁一周除了学校的学习以外,妈妈还给他报名参加了钢琴班、画画班、英语班,简直没时间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张菁说:“我很不开心,没有更多的时间和小朋友一起玩了。”张菁的妈妈则认为:“我是要给儿子一个‘充实’的童年。”

这两家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典型代表。他们不顾孩子的感受,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孩子的一切。显然,孩子承担的是来自爸爸妈妈的压力,还得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也没有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仿佛一个学习机器。这样的孩子受到了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让他们失去了自己的想法,这无疑就像是折断了孩子“思想小鸟”的翅膀。父母应该对孩子进行健康的、全面的家庭教育,还孩子一个自由的个人空间。

美国的“发明大王”爱迪生的妈妈,给了爱迪生足够的个人发展空间,并且支持他发展自己的爱好。爱迪生曾经因为在学校经常问很多奇怪的问题而被老师讨厌,老师们都认为他是笨学生,是无药可救型的孩子。可是他的妈妈却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个聪明的孩子。

在学校,爱问问题的爱迪生经常让老师很恼火,因此老师有时候训他,甚至打他。爱迪生心里不高兴,成绩总是没有提高。老师把爱迪生的妈妈找来,当面数落他的儿子:“他脑子太笨了,成绩差得一塌糊涂,总是爱问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我们真教不好你这样的儿子。”爱迪生的妈妈听了,觉得是老师不理解儿子,问题多是因为孩子爱思考,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她相信儿子的智力没有问题,而且比别人的孩子还要聪明很多。于是,她毅然对老师说:“既然这样,我就把我儿子带回家吧,我自己来教他。”老师听后愣住了,他实在不能理解这个“奇怪”的孩子,还有他“奇怪”的母亲。

从此,爱迪生的母亲就当起儿子的家庭教师。对于儿子稀奇古怪的问题,只要她知道的,她就努力回答;不知道的,她就让儿子去看书。当她发现儿子对物理、化学很感兴趣后,就给儿子买了本《派克科学读本》,她还劝丈夫把家里的小阁楼改造成儿子的小小实验室。就这样,在这个不怕被问“为什么”的母亲的教育下,爱迪生虽然没有在学校读过几年书,却有许多伟大的发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爱迪生的文化程度不高,对人类的贡献却这么巨大,因为他的妈妈给了他足够的个人空间,让他那颗好奇的心、一种亲自试验的本能和超乎常人的艰苦工作的无穷精力、果敢精神在自己的个人空间里自由翱翔。

生活中像爱迪生一样喜欢问问题的孩子有很多,他们的小脑瓜总是装满了“为什么”,许多父母都习惯在不知如何回答孩子的那些异想天开、稀奇古怪的问题时,采取不加理会或者轻易否定的态度。而爱迪生的妈妈却能认真积极地对待孩子的问题,给孩子一个属于自己的实验室,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

给孩子属于自己的个人空间,对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遇到问题就让孩子到自己的空间里去解决,这使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不至于泯灭,从小就能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爱迪生一生的成就就是对此非常好的佐证。当父母遇到“为什么地球是球形而不是个正方体”“为什么只有晚上才能看到星星”这样的问题时,不要头疼,更不要厌烦,耐心一点儿,认真一些,鼓励孩子多问问题,给孩子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说不定你也能培养出一个发明家、科学家。

自学能力等于男孩的成长力

素质教育是培养孩子综合能力的基础。父母应从孩子小时候就培养他自学的好习惯,这样可以使孩子具备努力驱动自己求知的动力,让他们自觉地、发自内心地去探求知识的宝库。孩子的学习是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关键,其中自学能力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

日本的一位教育家野口悠纪雄说过:“永远保持现役学习状态,不经常学习大脑会变得生疏迟滞,让大脑长时间放松休息未必是好事。”这句话对于孩子的学习也能适用,当代中国的家庭教育往往以注重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为主要目标,不强调孩子主动地自学,只要孩子成绩单上的分数还算漂亮就行。其实不然,孩子的自学能力反映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学习的动力,以及选择学习的目的。

从教育学领域范围看,学习不光是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还有对于生活技能、社交技能和身体锻炼等涉及孩子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学习。自学能力的培养能使孩子“爱学,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会学”,通过自学懂得许多书本外的知识。培养孩子自学的方法有:

方法一:兴趣是孩子“自学”的第一任老师。

小君喜欢在课余时间里了解古代名人的故事。妈妈对他的爱好表示赞同和欣赏,每次路过书店都会买一些历史类的书籍给小君。有一次,小君给妈妈讲了孙膑和庞涓斗智的故事。当他兴致勃勃地讲完这个故事后,妈妈感到他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以前有所提高,不禁对小君爸爸说:“看我们儿子现在的自学能力多强啊,不用老师教他都能理解故事,还能讲出来!”爸爸说:“是啊,看来兴趣是孩子自学的老师啊!”

方法二:求知欲能激发孩子的自学兴趣。

众所周知,求知欲是驱动孩子自觉主动地学习的动力本源,聪明的父母不是对孩子进行枯燥的说教和严厉的要求,而是因人而异,擅于因势利导地激发孩子的求知欲,然后让孩子满腔热情、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家长要有一双发现孩子兴趣点的慧眼,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实现自己追求的目标。

方法三:为孩子营造自学的环境。孩子的成长过程就如花草树木一样,除了园丁的精心护理外,生长环境也是很重要的。父母在培养孩子自学习惯的同时,不要忘记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自学环境。

年轻妈妈王莉莉正自学英语。为了记忆单词,她把家里能见到的家电和家具,例如餐桌、洗衣机、冰箱等贴上了用纸条写好的相对应的英语单词。儿子对此表示出很大的兴趣,她便教儿子读,和儿子一起学习,儿子读得很认真。没过多久,儿子就能指物读出一些英语名称来,爸爸和妈妈都很高兴。于是就循序渐进,培养起了儿子对学英语的兴趣。之后莉莉就告诉儿子用一个小笔记本写上自己学习过的单词,可以带在身边随时随地地学习。一年后,儿子的单词本上积累了一千多个熟记的单词。有了一定基础后,莉莉又同儿子一起报名参加了《新概念英语》的学习,练习一些常用口语。在这样一个偶然的学习环境中,儿子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有了自学英语的能力。以后的日子里,莉莉尽量为儿子营造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儿子学习起来没有压力,越学越起劲。儿子走上了自学的道路。高中时可以阅读一些英语科普读物,到大学三年级就通过了国家六级英语考试,在后来的托福、GRE考试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让孩子在学习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按照他们的兴趣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这样能使知识不断积累、不断深入,这些会是他们明天不断获取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的动力和基础。在这当中,自学能力已经被逐渐培养起来,这会成为日后孩子迈向成功的一个不可低估的重要条件。

赞赏是孩子自信心的源泉

所谓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自信心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无论对智力还是体力,抑或处世能力,都有着基石性的支持作用。信心就像人的能力催化剂,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将各部分的功能推动到最佳状态。在不断反复的基础上,巩固成为人的本性的一部分,将人的功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一个人的成长路线,如果一直是积极上升的,可以想象其累积效果是十分壮观的。

被称为“全球第一CEO”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曾说过:“所有的管理都是围绕‘自信’展开的。”凭着这种自信,在担任通用电气公司首席执行官的20年中,韦尔奇显示了他非凡的领导才能。

韦尔奇从小就患有口吃症。说话口齿不清,还经常闹笑话。韦尔奇的母亲想方设法将儿子这个缺陷转变为一种动力。她常对韦尔奇说:“这是因为你太聪明,没有任何一个人的舌头可以比你这聪明的脑袋快。”于是从小到大,韦尔奇从未对自己的口吃有过丝毫的忧虑。因为他从心底相信母亲的话:他的大脑比别人的舌头转得快。在母亲的鼓励下,口吃的毛病并没有阻碍韦尔奇学业与事业的发展,而且注意到他这个弱点的人大都对他产生了某种敬意,因为他竟能克服这个缺陷,在商界出类拔萃。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新闻部总裁迈克尔就对韦尔奇十分敬佩,他甚至开玩笑说:“杰克真有力量,真有效率,我恨不得自己也口吃。”

韦尔奇的个子不高,却酷爱体育运动。读高中的时候,他想报名参加校篮球队,当他把这一想法告诉母亲时,母亲便鼓励他说:“你想做什么就尽管去做好了,你一定会成功的!”于是,韦尔奇参加了篮球队。当时,他的个头几乎只有其他队员的3/4高。然而,由于充满自信,韦尔奇对此始终都没有丝毫的在意。以至于几十年后,当他翻看自己青少年时代在运动队与其他队友的合影时,才惊奇地发现自己几乎一直是整个球队中最为矮小的一个。

韦尔奇的自信,与他所受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韦尔奇的母亲对儿子的关心主要体现在培养他的自信心。因为她懂得,有自信,然后才能有一切。

自信是孩子最重要的品质之一。自信的孩子会更快乐、更独立,更容易取得成功。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通常家长会认为只要表扬孩子就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真的是这样吗?下面列举几种表扬孩子的方法,可以让孩子更自信。

1.旁敲侧击,委婉表达

如果7岁的孩子把他写给爷爷的致谢信交给妈妈看,妈妈发现信上的字非常潦草,不应该只说:“这是什么呀?拿回去重写一遍。”可以委婉地告诉他:“这上面的字不是你写得最好看的,我见过你写得更漂亮的字,为什么不写一封更漂亮的呢?”通过实事求是的评价,父母可以赢得孩子对你们的信任同时,也让孩子有信心能写得更漂亮。

2.多接触社会

当孩子的日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时候,他们有可能对各种活动敷衍了事,而父母们最终可能成了试图干涉孩子生活的人,而不是与他们一起分享快乐的生活。各种后勤工作,接孩子上下学,帮助他们检查各种用具等将占据父母的全部生活。事实上,把孩子管得团团转并不能有助于培养他的自尊心,反而让他疏远了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所以,父母最好赶快减轻孩子繁重的负担,让他有更多的时间享受家庭生活的乐趣。孩子会因此觉得身心放松,父母也同样能从中感受到快乐,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因而变得更融洽,而这种爱的纽带正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基础。

在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上,亲子之间关系紧密,使得父母深切地关爱自己的孩子,能够尽己所能地为孩子养成积极向上的自信品质而努力。特别是在孩子有所需要时,父母能够给予及时的全心帮助,使孩子感到父母是最可信任的人,是自己的朋友,孩子在父母深切的关爱和信赖下容易产生自信。而具有良好的亲子关系也使得孩子对父母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依赖感和信任感,从而更能接受父母的言行,配合父母教育他们的活动。由此,家庭进行孩子自信心培养的效果往往也较好,能顺利地增强孩子的自信。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有头脑、会独立思考的人,但没有自信心的支持,很难培养出真正独立、有开拓精神的人。一个缺乏自信心的孩子,便缺乏在各种能力发展上的主动积极性,而主动积极性对刺激人的各项感官与功能及其综合能力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韦尔奇的母亲在培养儿子自信心的同时,她还告诉韦尔奇,人生是一次没有终点的奋斗历程,你要充满自信,但无须对成败过于在意。家庭教育中,父母也应该如此教育孩子,自信的孩子更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