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第4个细节:提升孩子的遇险应变能力
孩子们的生活空间并不是真空地带。面对突然而至的大自然或人为的灾难,你的孩子能做到沉着、镇静、临危不乱吗?你的孩子是否已经具备基本的自救、互救知识?
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养成自救自护的能力是孩子必须要学习的。可是,当代青少年的自救自护意识却是非常薄弱的。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为考察青少年的自护意识,曾做过一次试验。当家里只有孩子一人时,试验人员进行敲门,通过多种借口如查煤气表、修理电器、检查供暖设备等,都敲开了这些学生的家门。
一些孩子错误地认为危险只是故事里的情节,在光天化日之下,危险好像是夜里游荡的老鼠,不会接近他们的现实生活。对此,家长和老师要告诉孩子,危险像疾病一样,总是在你最忽视的时候突然出现在你身边,如果平时没有足够的准备,等意识到“狼来了”的时候,一切悔之晚矣。
一天,陈思路正在复习功课,父母在休息,这时有人敲门说要查水表。陈思路想也没想,几步跑到门前,拉开了门。
没想到,一把乌黑的枪顶住了他的头。两名刑满释放的歹徒持枪入室抢劫。幸好,陈思路的父亲是警察,他首先跟犯罪分子肉搏起来。看到父亲动了手,陈思路也抓起一把水果刀,向歹徒刺去,却没扎中,歹徒用枪把打破了他的头。
陈思路又去捡父亲丢给他的一把菜刀。歹徒趁机用枪顶住了他的头开了一枪,万幸的是这一枪是臭子!陈思路一刀砍在歹徒的头上,这一刀下去,由于用力过猛,连刀都拔不出来了!后来,他又和父亲一道制伏了另一个歹徒。
激烈的搏斗中,他的父亲受了重伤,陈思路也受了轻伤。其实,陈思路家的这场肉搏战完全可以避免,方法也非常简单,就是陈思路在开门时,应有所警觉,一旦发觉情况不对,马上告知大人或报警,不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遇到坏人是对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的一个严峻考验,一个自救意识强的人,会识破犯罪分子的伪装;在犯罪分子凶相毕露时,敢于与他进行以最终生存为目的的斗争。而对于一个自救意识差的人来说,遇到坏人时束手无策,甚至还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其实,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青少年进行自护教育在学校里是非常普及的,从小学到中学都有相关的课程。以日本为例,日本是青少年自杀率非常高的国家,所以,他们对生命的教育是比较重视的,有一门课就是组织小学生到太平间里去感受死亡的情景,以加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另外,日本也是一个多灾的国家,防地震、防火、防原子弹的演习,差不多每月就有一次。由于重视,所以日本青少年表现出来的自护意识就比较强。
在一次中日青少年海上夏令营里,到了船上,中国学生做的第一件事是找餐厅,而日本学生第一件事是看安全门在哪儿。事情虽小,却反映出两国学生对自己生命重视的差异和对危险的警惕性。中国学生首先想到的是餐厅,吃是第一位的;而日本学生却去找安全门,生命是第一位的。这就是两国老师和家长教育的不同结果。
所以,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做好未雨绸缪的工作,不要等到“亡羊”后才想起“补牢”。首先要告诉孩子,遇到歹徒时千万不要惊慌,被抓住时要大声喊“救命”,并尽力拼命挣脱,尽量迅速跑到人多的地方,有可能的话应在第一时间向警察求助,此时也是最容易逃脱的时机。
如果万一被抓上车或其他交通工具,千万要保持镇静,不要吵闹,以免激怒歹徒而使自己受伤害,尽量记住车子所经过的道路、地点和有特点的建筑物。最关键的是要努力记住歹徒的相貌特征,但不要当面表示认识或认出他,以免引起歹徒的戒心,这样也会在获救后的第一时间里,给公安人员提供重要的线索,能让他们早日抓到歹徒。
如果歹徒问起家里的电话及父母的姓名,要尽量配合满足他的要求,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迅速与外界取得联系,以尽快求助相关的社会力量救援。
此外,孩子还要特别注意,上下学、游玩、购物要结伴同行,不要单独一人。外出时,父母必须明确地知道他们的行踪,并严格掌握孩子返家的时间,尤其在晚上。父母还要告诉孩子,对驾车问路的陌生人,要与车子保持一定距离。还有很关键的一点,家长要教育孩子尽量避免涉足酒吧、夜总会等娱乐场所,远离那些潜在的危险。
具备一定的自救能力是非常必要的。生活中,家长和老师要随时引导孩子养成自护自救的好习惯,但这并不是以暴抗暴。
对自我保护没有深刻的认识,就要付出代价。记住,危险并不是一种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