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第17个细节:学会必要的生活常识
家务劳动是一个人走向社会所需的基本训练,现在的家长过分注重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却很少有人注重培养过孩子做家务的能力。孩子会不会做家务,除了家务本身的意义之外,还会影响到他们的人格发展。
家务劳动是一个人走向社会所需的基本能力。许多家长上小学时就会给全家做饭,可现在的孩子高中毕业后还不行,甚至从来就没有煮过饭、烧过菜(哪怕是最简单的菜)。许多家长还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做不做家务无所谓。其实,做家务与学习不但不矛盾,还能相互促进。因为一个人对劳动有没有兴趣,将会影响他的一生。研究表明,不管孩子出生在怎样的家庭环境,从小喜欢做家务、热爱劳动的孩子,中年以后特别能干,工作成就更大,生活也更美满。相反,从小好吃懒做、好逸恶劳的人,成年以后多不能吃苦,成就平平。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有真正地适应了社会,真正地让自己对社会有价值,社会才会让你有立锥之地。
在西方发达国家,家长都十分重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要求每个人都具备这种能力和精神。家长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可是在我国最普遍的情形是,孩子在家里不做任何家务。有时孩子在学校打扫卫生也由家长包办代替,放学回家时书包也由家长背着!
不可否认,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正在逐步远离大自然,这是需要正视的。家长应当明白,任何远离大自然的教育都是不完整和不健全的。为了弥补这个缺憾,家长很有必要让孩子离开城市呵护的堡垒,在自然中体验生存的本质。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生活在家长的严密监视下。只要稍微有一点点冒险行为,就会受到家长的警告和制止。这种风平浪静、没有一点惊险刺激的生长环境,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而言,并不是好事。一方面,它使得生活过于单调乏味,很难在脑海中留下深刻记忆;另一方面,它让孩子缺少一种独特体验,没有在应急状态下进行判断、决策、行动的锻炼机会。
鉴于此,家长有必要遏制城市孩子的退化。有远见的家长,应当努力创造机会,遏制孩子的这种“退化”行为。
午夜时分,少年军校的小学员们在一阵警报声中从睡梦中惊醒,紧急集合到军校操场上。听说要进行夜间观察和潜听训练,孩子们个个摩拳擦掌,显得异常兴奋。
教官问:“大家听到什么声音了吗?”孩子们眼睛瞪得溜圆,耳朵直竖着,竭力捕捉夜幕中传来的光影和声响,然后齐声高喊:“没有!”教官命令大家:“往远处听。”这时,在场的大人们都听到了,远处分明有拖拉机的“突突”声。声音虽然微弱,却很清晰,可孩子们还是说什么也没听见。
教官急了:“大家集中精力,有一辆拖拉机的声音,听到没有?”这下没人吭声了。因为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有的压根儿就没有看见过拖拉机,当然也就不知道拖拉机的声音是什么样的。更多的孩子则是从来没有过聆听远方声音的体验,当然也就没有远听觉的意识。后来,教官不得不一再启发引导,终于大部分孩子能够“听到”声音了,但仍然有些孩子说“听不到”。
专家指出,就是在10年前,孩子们的远听觉通常都能达到5公里以外。上述事例表明,现在孩子的身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调节能力已大大降低:离开了空调,一动就大出汗;列举性思维能力下降,大话套话会说,具体事情不会做;创新兴趣下降,教官教了3种打绳结的方法,要孩子们去“发明”第4种方法,回答大多是“我不会”“我想不出来”……怎么办?要让孩子发生改变,唯有引起家长真正的重视。
家长和老师习惯将孩子比作还未长成的树苗,总说如果不加以扶持,小树苗就不会成才。但是却往往忽略了它的另外一面,如果总在它干渴的时候及时浇水,总在它需要营养的时候及时施肥,那么即使它长大了,根也不够深,叶也不够茂,这样能算是成才吗?只有华山绝顶峭壁上的野松,在雪压霜打的时候,才能向所有生物昭示,什么是真正的适应,什么是真正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