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上梁山
穷苦农民出身的小和尚朱元璋,后来坐上大明王朝的第一把龙椅,那些信奉“君权神授”的臣僚和文人就都吹捧他是龙裔凤胄,说他之所以当上皇帝,是皇天上帝的安排。其实,朱元璋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求生存,经反复求神问卜,才战战兢兢地前去投奔起义的,同当时被迫造反的广大起义农民没有什么两样。
原来,朱元璋从淮西流浪归来,重返於皇寺待了三年,刘福通在颍州发动红巾军起义,彭莹玉、芝麻李、布王三、孟海马等纷起响应。又过一年,到至正十一年(1351年),定远土豪郭子兴联合孙德崖和俞某、曹某、潘某四人也起兵响应,攻占濠州(今安徽凤阳),归刘福通节制。定远和濠州一带农民欢欣鼓舞,纷纷前往投奔。朱元璋在於皇寺得到消息,自然十分兴奋。因为他觉得这个社会实在太过黑暗,太不公平了。那些大地主连阡累陌,每年收租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石,而穷人却无立锥之地,陷于饥寒交迫的困境。朱元璋小时和同村小伙伴给地主放牛放羊,就常常忿忿不平地议论:为啥财主家不用干活,却天天有大鱼大肉吃,我们天天风里来雨里去,却填不饱肚子呢?当时州县的衙门官吏,又“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老百姓对他们恨得咬牙切齿,朱元璋见到他们亦“心实怒之”(《明太祖实录》卷三九)。朱元璋时常想起儿时在油灯下听母亲陈氏边纺纱边给他讲的外祖父陈公抗元的故事。五六十年前,朱元璋的外公曾在宋朝大将张世杰手下当过亲兵。元朝大军南下,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俘虏了宋恭帝,张世杰和陆秀夫等将领在福州拥立益王赵昰做皇帝,继续抗元。文天祥出任丞相,招兵买马,转战于江西、广东一带。不久,赵昰病死,赵昰的弟弟、广王赵昺做皇帝,继续坚持抗元斗争。文天祥不幸兵败被俘,张世杰、陆秀夫护送九岁的小皇帝退往厓山(今广东新会厓门附近)。元朝水军穷追不舍,被张世杰顽强击退。后来,元军攻占厓山海口,切断宋军砍柴取水之路,于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发动大规模攻势,突破宋军的防线。陆秀夫见大势已去,拔剑令妻子儿女跳海自尽,自己背起小皇帝投海殉国。张世杰趁天黑率领十几条船只冲出重围,图谋再举。谁知四天后却在平章山海面遭遇飓风,船只倾覆,张世杰落水殉难。外公也掉在海里,侥幸被人救起,辗转返回了老家。母亲讲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朱元璋。他从心底里佩服外公,盼着有一天能像外公那样拿起长矛大刀,把蒙古、色目贵族斩杀净尽,从此不再受他们的欺凌压榨。后来,朱元璋在淮西游方时,听到白莲教徒关于“明王出世”“弥勒降生”的宣传,号召贫苦农民起来冲决黑暗的现实世界,他打从内心表示拥护。如今,这股以冲决黑暗世界,推翻元朝统治为目标的起义浪潮已在淮西掀起,并已波及他的家乡,朱元璋心里当然兴奋异常。他天天暗自祈祷,求菩萨保佑起义队伍能越战越强,取得胜利。不料,没过多久,濠州就来了一支官军,据说有三千人,归一个叫彻里不花的蒙古军官带领。他们驻扎在濠州城南三十里处,不敢与起义军对抗,而是四出骚扰,见到百姓就抓,往头上缠条红布,说是“乱民”,交给长官报功领赏,闹得村民惶恐不安。有一天,朱元璋正外出躲避,经常出城打劫地主富豪财物的郭子兴队伍来到於皇寺。当时的寺院大多拥有大量土地,残酷剥削佃农,寺院僧侣又常以正统自居,对起义军信奉的白莲教持反对、排斥的态度,红巾军士卒就放了一把火,把寺院点着了。到傍晚,朱元璋回到庙里,偌大一座寺院已被烧掉大半,到处是残垣断壁,只剩下伽蓝殿还算完好。朱元璋的生活因此失去了依靠,下一步该怎么办?他绕着残破的寺院转了几圈,也想不出办法,“出为元兵,恐红军至,欲入红军,畏元兵至,两难莫敢前”(《天潢玉牒》),真是愁煞人。
过了几天,从小一起放牛的同乡汤和,从濠州捎信给朱元璋,说他已参加郭子兴的队伍,整天打打杀杀,但不愁吃饭。现今兵荒马乱,人无宁居,呆在乡下很不安全,何不前来投奔?朱元璋读过信赶紧烧掉,反复思考了几天,也拿不定主意。后来,同室一位师兄告诉他,有人见他收到濠州来的信,准备去官府告发,劝他赶快逃走。朱元璋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忙找知心的熟人商量,那人劝他向菩萨讨个卦,再决定去留。朱元璋原先并不怎么相信神佛有灵,对菩萨也不怎么恭敬。记得有一天,自己打扫伽蓝殿,不小心被石座上伽蓝神的大腿绊了一跤,曾举起扫帚狠揍了伽蓝神一顿。又有一天,供在佛殿堂上的蜡烛被耗子啃坏了,自己怒火中烧,心想你这伽蓝神整天守着大殿,耗子来了也不管,还得害我挨长老的骂,就提笔在伽蓝神的背上写下“发配三千里”几个字,以发泄心中的怒气。但事到如今,朱元璋只好硬着头皮试一试了。他屏住呼吸,蹑手蹑脚地走近伽蓝殿,看大殿内外没有人,便走了进去,恭恭敬敬地点上香,磕了头,再拿起神案上的两块珓,对伽蓝神祷告说:“今兵难如此,吾欲出避兵,志无所定,愿与神卜之。出与处孰吉?明以告我!”然后投珓于地。不料,卜了三次,都是否定性的凶卦,不同意他“出与处”即外出躲避或留在寺里。他拿起珓,再次卜问:“出与处既不吉,乃欲吾从雄而后昌乎?”投珓于地,竟然是个吉卦。但他觉得现今豪杰纷起,究竟哪支队伍能够成功,实难预测,而且投奔起义军,风险极大,弄不好得掉脑袋,于是又祷告说:“兵凶事,从雄吾甚恐,盍许以避兵?”再投珓于地,两块珓都立了起来,表示不赞同他外出避难(《明太祖实录》卷一)。他这才下定决心,于当晚摸黑前去投奔起义。
至正十二年闰三月初一(阳历4月15日),朱元璋穿着破烂的袈裟,抄小路来到濠州,准备入城投奔郭子兴。由于城外驻扎着元军,城门的哨兵怀疑他是元军的奸细,把他捆绑起来,准备押出城外处斩。朱元璋和士兵吵了起来,引来许多围观的群众。郭子兴听到消息,忙骑马赶来,见他年轻力壮,高大威武,又是自己的部下汤和邀来投军的,当即命亲兵给他松绑,收下他做步卒。朱元璋从此脱下袈裟,换上红袄,扎上红巾,成为一名红巾军战士。
俗话说:“皇帝也是人养的。”朱元璋同当时的广大农民一样,是被元朝的残酷压迫逼上梁山的。在投奔起义之前,也同大多数人一样,有过彷徨,有过犹豫。朱元璋自己后来也多次申明:“初起乡土,本图自全”(《明太祖实录》卷五八),“朕年二十四(应为二十五),盘桓求生而已”(《皇朝本纪》)。他投奔起义是“本图自全”“盘桓求生”,而不是什么皇天上帝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