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时代的符号Ⅱ
小孩子们顽皮,在家里游戏,
会用衣橱做躲躲藏藏的去处。
因此to come out of closet表示不再隐藏,
光明正大,走到光天化日之下的意思。
此语被借用来形容美国的同性恋者,
以前不敢露面,自从1970年代以来大批公开出面,
自认不讳,甚至引以自豪,有组织地游行示威,
在社会争取同居、结社、就业公职等等权益。
1982年将近尾声。近来听到看到一些美国语文,虽然不一定是本年度的新词,但颇足以反映美国社会当前问题之一斑。语言学家说语文不过是代表事物的符号。我这里拉杂记下几个常见的词句,日后回顾起来也可能标志20世纪80年代的某些特征。
美国人日常用语中有不少犹太话,即Yiddish(或译“依地语”)。作家罗士登(Leo Rosten)编有一本趣味盎然的词书,书名《依地语乐》(The Joys of Yiddish)。我自己年轻时住过纽约犹太人的疗养院,也学了几个依地字辞,至今还记得。现在只要介绍较为流行的一字chutzpah——音“顾自罢”。
这个字的定义可以用一则经典美国笑话来解释:一个无恶不作的青年人杀死了自己的父母,等到法庭审判时,他居然申请堂上发发慈悲赦免他,因为他是个孤儿!这就叫“顾自罢”(chutzpah)——含义相等于中文说某人“厚颜已极”、“肆无忌惮”。上个月看到报上一条新闻,证明这个“顾自罢”(chutzpah)的笑话并非无稽之谈,而是真有其事。美国政府颁行“社会安全法律”,保证退休员工或年过六十几岁的老年人,不论有无雇主的养老金,政府也得负责最低限度的赡养费;如果父母双亡,未成年的孤儿也可按月领取所谓“遗族福利金”(survivors' benefits)。
最近加州发现有两宗案子,一是少年罪犯五年前杀死寡母和胞姊,坐满五年的牢“假释”出来,依法领到积存的“遗族福利金”两万一千五百美元。另一青年犯了弑父罪,也领到八千元的抚恤金。这两件在法治底下令人发指的事情,亏得被人揭发,联邦政府“卫生暨人群服务部”(即以前的“卫生、教育、福利部”)慌忙制定新章,以防再有此类弊端发生。
大家还记得,1968年罗勃·肯尼迪在洛杉矶竞选时遇刺身死。不久以前,凶手休尔罕·休尔罕服刑已满法定“假释”的期限,不过该地监狱当局另援其他条例,不放他出来。在举行听证时,休尔罕据理力争,振振有词地说:“假使罗勃·肯尼迪在世,我相信他一定会赞成让我恢复自由的。”这句狂妄的话,称之为“顾自罢”(chutzpah)似乎也无不可。
to come out of the closet(从衣橱里出来)。美国住家的房屋和公寓都有挂衣服、放杂物的小隔间,沿用以前“衣橱”的名称,叫closet;比较宽敞的,等于一个小房间,叫做walk-in closet(可以进出的衣橱)。小孩子们顽皮,在家里游戏,会用衣橱做躲躲藏藏的去处。因此“从衣橱里出来”表示不再隐藏,光明正大,走到光天化日之下的意思。此语起先被借用来形容美国的同性恋者,以前不敢露面,自从1970年代以来大批公开出面,自认不讳,甚至引以自豪,有组织地游行示威,在社会争取同居、结社、就业公职等等权益。
1982年,以色列大举进攻黎巴嫩,企图根除那里巴勒斯坦“恐怖分子”的基地,酿成国际动乱,美国夹在当中,左右为难。9月间贝鲁特巴勒斯坦难民营里大屠杀的惨剧之后,电视台特请代表有关各方面意见的人物讨论巴以的纠纷。有人扩大应用此语,提出问题道:Why don't the Arab nation come out of the closet and recognize Israel's right of existence?(阿拉伯国家为何不“从衣橱里出来”,公开承认以色列国家的生存权?)一位代表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哈佛大学客座教授于是反唇相讥问:那么美国为何不也“从衣橱里出来”承认“巴解”?
palimony(同居赡养费)。大家都知道美国人把离婚不当一回事。夫妻宣告仳离,只要女方不改嫁,男方照例要负责“离婚赡养费”(alimony)。虽然现在男女平权,但在先生挣饭、太太管家的一般情况下,这个公式依然存在。可是近年来未婚而同居之风大炽,这种组织,假使双方拆伙怎样?尽管女的在法律上没有地位,好几年前好莱坞影星李马荣(Lee Marvin)跟他同居多年的“腻友”(pal)米舍尔棒打鸳鸯两分离,马荣被告到法院去,官司拖得很久。结果米舍尔的律师神通广大,居然替她赢得一笔赔偿金,哄传一时,号称“腻友赡养费”或“同居(其实是“分居”)赡养费”(palimony)。刚好pal与al同韵,不但原告律师自诩创立了判例,美语辞汇中也平添了一个“夹袋词”(portmanteau word)。我的朋友香港才子简而清称之为“鸡尾词”,取其混合也;普通的例子如“汽车旅馆”(motel)、“早午餐”(brunch)、“胡乱估计”(guesstimate)、“色情剥削”(sexploitation)等皆是。
再讲palimony。最近有一个案子:刚去世的商界名流布鲁明岱尔(Alfred Bloomingdale),他的遗产保管人被一位自称为“治疗士”(therapist)的摩根女士(Vicki Morgan)控告,要求履行死者生前对她负责生活费的承诺。这位布鲁明岱尔原是纽约著名百货公司的小开,里根总统的老友,夫人现任白宫礼宾司长,因此闹出头号绯闻;所不同的是这位摩根女士连“同居”的资格都没有,更谈不上“分居”。她的理由是曾经追随布氏,“服务”多年,因此她有凭有据,理直气壮,提出控诉。这件事在法律上不一定站得住脚,但在社会道德上似乎已经开了新纪元,把“赡养费”的定义又扩大了一步。
high tech(高技)。“高级科技”(high technology)的简称,如hi-fi之high fidelity(高度准确录音), sci-fi之science fiction(科幻小说)。所谓“高级科技”,在日常生活中最显著的表现就是近年来“家庭录影机”、“卡式录影带”,以及“电脑玩具”的普遍扩散。有人说美国青少年在1940年代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就整天消磨在“弹子房”(pool room);1950年代,他们着迷于“弹球机器”(pinball machine);1960年代,他们疯狂地学弹吉他、唱摇滚歌曲;1970年代,大跳“迪士可”(disco)舞;到了1980年代,学年儿童玩“电脑游戏”上了瘾,就同赌博的嗜好一样。他们往往白天逃课,荒废学业,把手头零用钱整个换成角子无底地奉献上去由“电玩”机器吞噬。晚上他们做梦也神游太空,参与“星际大战”、Pac-Man、TRON、Donkey Kong等等幻想世界(这些节目名称恕我译不出来)。
“电玩”早已在港台风行,对于儿童及青少年教育的影响,也为人所熟知。据统计,去年单单在美国,街头营业的“游艺廊”(arcade)就靠这种电脑、电视的“高技”机器,收入了总数达六十亿美元的硬币。美国的家庭电视机已有一千四百万架装上了运用“电玩”的设备。制作游戏软件的公司今年预计可以销售六千万“卡式电玩带”,每盒平均定价三十元,只一种游戏所赚的钱就可以超过一部电影巨片的卖座收入。当然,说好说歹,还是要看游戏的内容。我们已经进入消费者的电子时代,只好希望能够把这些新发明多多导入正当用途,而不使它戕害下一代身心的正常发展罢了。
* * *
本文提到犹太语和“夹袋词”(portmanteau words)。此处分别再举几个例:犹太语Yiddish和德文有很深的渊源。下面几个美语中常见的犹太字,差不多全是以德文为本,只是用法不同而已。
schmaltz(名词或动词),指“肉麻”的语言、行动,或文艺作品,如靡靡之音的歌曲,过分“生的门答尔”的爱情小说等。演戏表情过为甜蜜、肉麻,也可以讥之为schmaltzy(形容词)。
schlemiel(名词)。犹太语骂人的话很多,此为其中最普通的一种,等于“傻瓜”、“笨蛋”、“土头土脑”的角色。
klutz(名词),一个“笨手笨脚”的人、“木瓜”。美国网球女将雪莱佛(Pamela Shriver),长得高头大马,十六岁时就打到全国单打决赛,一鸣惊人。她有一次输球,跟记者谈话,贬她自己是个klutz,可见此语青年人相当通用。
kibitz(动词)。中国俗话道:“观棋不语真君子。”人家聚精会神在下棋、打桥牌,或搓麻将,你却在旁插嘴,犹太语叫kibitz。这类不知趣、爱管闲事的非君子,就叫kibitzer。
zaftig(形容词),体态丰腴、杨贵妃型的美女。德文字原意是“多汁”,如成熟的桃李。
美语有几个又长又怪的字眼,严格说来不能算是“夹袋词”,而是把好几个字一口气连在一起说的。例如:
whatchamacallit,把这个冗长、难拼的字拆开来一看,原来是一个短句what you may call it。这不是问话,而是急切之间一件东西不知其名才这样说的。如:This whatyamacallit turned out to be the latest home computer.(这个“叫什么东西的”原来是一架最新式的家庭电子计算机。)
thingamajig或thingamajigger,意义与前词大致相同。主要的是首部thing(东西)字,其余部分不过是随口诌出来的音节。I forgot who gave us this thingamajig.(我忘了这玩意儿是谁送给我们的。)发言者不是假装不知道,就是真的忘掉这件东西的名称。
druthers,英语一句很平常的话:I would rather ...(我宁愿),简为I'd rather,再把这三个音节很快地念几遍,就会含含糊糊地听上去变成druther了。这个怪字,有些字典已纳入,当名词用,用时多半加s字尾,说:If I had my druthers,意谓:“如果可以让我‘宁愿怎样’的话”,或直截了当地解为:“如果我有选择的话”,那么我就要怎样怎样去做称心如意的事了。
* * *
在通俗美语里,我对犹太人的“依地语”有所偏爱,写过专文讨论,《最新通俗美语词典》里也收了一些。我不懂得源自德文的依地语,谈的只是从纽约、芝加哥犹太圈子里听来的“依英语”(Yinglish)。我觉得他们的辞汇和语法有丰富的幽默感,常做反面文章,不是挖苦别人就是自我解嘲。随便举两个例子:
问人家:So what else is new?(那么还有什么别的新闻?)表示你对所说的毫不希罕。
贬自己:I should live so long.(我清空活一辈子。)表示我此生只怕等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