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文版序
这本书里介绍的手艺人都是极普通的人。他们既不是所谓的人间国宝,也不是能代表日本的拥有什么特殊技艺的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很高的学历,只是完成了最基本的义务教育(日本的义务教育,二战前是小学六年,战后改为中学三年),然后就为了生存而立即去拜师学技了。这在那个时代的日本,是很普遍的,是一般百姓理所当然的生活而已。
他们制作的都是生活中所必需的日常用品,不是高价和特殊的工艺美术品。这些物品当中有些已经或者正在被现代生活中新出现的东西所取代。手艺人所用的材料都来自大山和森林,大自然就是他们最好的材料库。他们所使用的工具也都是极其简单的,几乎没有能称得上是机器的设备。他们是这样说的:“工具少,但是我们可以使用自己的身体,因为手和身体本身就是工具。”他们从师学徒,当修业完成的时候,靠着身体所记忆下来的那些技能就是他们最为珍视的生存工具了。
曾经主张“工业立国”的日本,在今天仍保存着众多的“手艺”。
这些手艺还保持着从前的姿态。有人说它们太老旧了,也有人说它们太落后了,但是还是有人觉得那些手艺很好,也还是有人用它们。经济的高度发展和成长,促使人们在过度地追求便利的同时,造成了莫大的环境污染和破坏。我们为什么要利用科学技术来改善我们的生活,成了今天令我们思考的问题。大工业化的批量生产所带来的是“用完就扔”的一次性消费的观念。旧时的修修补补反复使用的精神也随之消失得无影无踪。从前那种珍重每一个工具和每一个物品的生活态度也就没有了。选择修补远不如重新购买来得更快和更省钱。如果用金钱来衡量的话,一次性的物品显得便宜又方便。这样的情况还不仅仅体现在对待物品上的态度,甚至体现在对待人的态度上。工厂为了追求更合理化的经济效益,让很多人失去了工作。过分追求廉价和效率,让人已经忘了作为人的本来的幸福到底是什么。
为了满足批量生产的要求,需要均等统一的材料。为了提高生产速度,即便是不同习性的材料都被放在同样的机器上进行加工,这已经成了工业化生产所必需的模式。但是,由于这些材料生长的土壤和自然各自不同,它们的习性也都千奇百态。而让这些素材的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正是手艺人们的工作,也是让物品看上去有性格、与众不同的缘由所在。这些手艺的活计是带着制作它的人的体温的。而工厂追求的则是统一的、不需要有性格的。有性格的是要被处理掉,也就是要被扔掉的。这是“去除”的观念。被“去除”的是被认为不能用的。这样的观念也体现对人的使用上。
什么是幸福?我们为什么而工作?人又为什么而活着?我们所做的一切不都是为了追求幸福吗?这样的疑问会再一次出现在我们的大脑中。我们会发现,有些事情是不能靠金钱来解决的。这样的时候,我们是否会重新审视手艺人的生活方式——那些终日以天然的素材为对象,靠常年训练出来的技艺过活的手艺人的生活方式?很好地运用素材的特性,就一定能制作出耐久性强的好品质的东西。磨炼技艺的过程是为了自己,同时也是为了那些物件的使用者。为了让更多的人买,为了比同伴做得更好,为了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也为了明天更好。手艺的世界从来就是没有边际的。手上的活计就是磨炼手艺人气质的学校。他们就是这样:了解素材的特性,磨炼自身的技艺,做出好的东西。这也是他们的生活本身,是他们的人生哲学。这些是否能给我们这些讲求效率至上的现代人以启发呢?
还想重申一次,这些朴素的手艺人,绝不是圣人君子,更不是人间国宝。他们就是每天拼命地为了养活家人而勤奋劳作的最普通的人。当我们对于人生道路产生迷惘的时候,可以去认识认识他们,了解他们的人生态度、对劳动的认识,以及他们在手艺上的气质,也许那才是人本来应该有的活法儿。
这本书所讲述的就是这些人的人生故事。
盐野米松
2012年夏于角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