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曾伯祖乐圃先生〔1〕早年登乙科,绝意仕进,笃志于学,博极群书,深造于道〔2〕,故立言足以垂世。五经辩说、春秋通志,学者赖焉。琴台、吴郡〔3〕之志,俯察尤详。文集且成百卷,中罹兵火,遗失过半,所幸通吴二志犹完。文集收拾散亡,仅存什一,俱已锓版〔4〕。又有所著琴史六卷,经史百家、稗官小说莫不旁搜博取。上自唐虞〔5〕,下迄皇宋,凡圣贤之崇尚,操弄之沿起,制度之损益,无不备载。使隆古正始之音味平,人心陶成,善化人知,崇雅黜郑〔6〕,乐正〔7〕得所复见于今者,是书深有功焉。
藏之既久,恐遂淹没,敬刻于梓〔8〕,以永其传。亦欲俾〔9〕后学知我伯祖读书之不苟也。
绍定癸巳立秋日侄孙正大〔10〕谨书。
【注释】
〔1〕乐圃先生:即朱长文,朱长文号乐圃。
〔2〕深造于道:遵循一定的方法来加深造诣。语出《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3〕琴台、吴郡:指朱长文所著《琴台志》《吴郡图经》和《续吴郡图经》。
〔4〕锓版:同锓板,即刻刊成书。
〔5〕唐虞:唐尧与虞舜的并称。
〔6〕郑:指春秋战国时期郑国民间音乐,后与雅乐对举,被视为“淫邪之音”。
〔7〕乐正:周朝官职名,乐官之长,管理乐队,司掌音乐声律。
〔8〕梓:木头雕刻成的印刷用木板。
〔9〕俾:使。
〔10〕正大:即朱长文曾侄孙朱正大。
【译文】
曾伯祖乐圃先生早年曾考中乙科进士,但是他无意仕途,笃志研究学问,他博览群书,钻研道理,学问之精深足以垂范后人。先生所著《五经辩说》《春秋通志》,成为学者必备的书籍;《琴台志》《吴郡图经》《续吴郡图经》,内容审慎翔实。乐圃先生的文集有百卷之多,可惜后来遭遇战乱兵火,遗失过半,好在《吴郡图经》和《续吴郡图经》还完好无损。搜集整理以前散失的文集,也仅留存下原来的十分之一,这部分都已经刊印。乐圃先生还著有《琴史》六卷,经史百家、稗官野史都有收录。上到唐虞时代,下至北宋时期,有关古琴的记载:圣贤的崇尚,弹琴的源起,制度的增补,这本书里都有收录记载。使得上古音律的流派源头得以恢复其貌,陶冶人心灵,教化人心智,尊崇雅乐而排斥淫邪之音,前人的音乐精华能够再现给今人,这本《琴史》有莫大的功劳。
我收藏《琴史》很久了,担心它淹没失传,于是恭敬地雕版印行,使它永传后世。也希望后进之学者了解我伯祖读书治学的认真严谨。
侄孙朱正大写于绍定癸巳(1233年)立秋日。
█褐漆仲尼式古琴
█“海月清辉”伏羲式古琴
【延伸阅读】
受儒家文艺观点影响,中国传统乐论向来崇雅黜郑,即崇尚古雅中正,反对奢靡淫邪。孔子曾提出“雅郑之辨”,并一再批评郑声:“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孔子恶郑声源于“郑声淫”。许慎《五经异义》记叙:“郑国之俗,有溱、洧之水,男女聚会,讴歌相感,故云‘郑声淫’。”清代词论家刘熙载在《词概》中开宗明义写道:“乐,中正为雅,多哇为郑。词,乐章也,雅郑不辨,更何论焉。”王国维美学思想中的“古雅说”,其核心便源于“雅”。
【名家杂论】
朱长文,字伯原,号乐圃、潜溪隐夫,今苏州人。朱长文出身名门望族,其高祖、祖父、父亲历代为官。高祖朱滋为越州剡县人,曾祖朱琼曾仕吴越钱氏政权,祖父朱亿在宋太宗朝官至刑部尚书,父亲朱公绰曾从学于范仲淹,官至光禄大夫。
朱长文自幼聪颖,“十岁能属辞,读书辄竞夕,从泰山孙复授经于太学,无所不知”。他在《与诸弟书》中自言:“某自幼稚知以事亲养志,好古读书为乐。生十年既代先人笔札,十五能代书启。”
朱长文于嘉祐四年(1059年)举乙科进士第,后因堕马伤足不仕。他隐居在苏州城西,筑“乐圃”,著书阅古,吴人皆称其贤,名动京师,人称“乐圃先生”。朱长文隐居二十年后,经苏轼等人推荐,于宋哲宗元祐年间,被起用为本州岛教授,后擢升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兼枢密院编修。
朱长文是书学理论家,本人并不精于抚琴,但他生于琴学世家,对琴颇有感情。其姑祖母与其祖父朱亿皆擅琴,姑祖母受越王赏识,遂荐其弟朱亿为翰林院待诏。朱亿有一张唐代名琴“玉磬”,朱长文其舅跟朱亿学琴,得传“玉磬”琴。朱长文在写作《琴史》期间,秉着“琴以载道”的理念,遍访各地琴人,收集各种资料,不辞辛劳整理笔录。
朱长文一生藏书约两万卷,著有《乐圃文集》一百卷,可惜南渡之后,尽毁于战火。《琴史》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古琴史专著、七弦琴史专著。全书共分六卷,前五卷为对先秦至北宋一百多位琴家的述评,第六卷为乐理专题评论。纪晓岚在《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中评价《琴史》:“凡操弄沿起,制度损益,无不咸具。采摭详博,文词雅赡,视所作《墨池编》更为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