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1917—1918年的空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7年进入了第四个年头,这时,所有关于这场战争将是一场速决战的预测已经全部宣告失败。各交战国的军政领导者们不得不拼命压榨本国最后的战争资源,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巨大消耗战中再多坚持一会儿。
德国人带着在飞机制造技术、空战战术、航空队编组等方面的优势——即便算不上显著——进入了1917年(不用说,还有那由波尔克和殷麦曼所开创的空战英雄效应),这些优势在这年春天似乎依旧在延续。不过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空中战争的胜负天平开始不可逆转地向协约国一方发生倾斜。这是因为,协约国阵营的人力、物力等资源是德国同奥匈帝国所组成的“中欧同盟”所无法比拟的,而德国在空中战术方面的所长,则被其对手不断缩小差距。
血腥四月
战争打到这时,飞机在战场上那无与伦比的价值已经得到了充分体现。空中格斗、战略及战术侦察、炮兵校射、反潜、战场联络、长程战略轰炸,法国将军福煦口中“对军队来说一点儿用处也没有”的飞机,已经以不可替代的多面手形象示人了。事实上,飞机已经变得如此重要,现在战场上的各种行动似乎都离不开它,所有进攻战役和防御作战的计划制订者,事先都必须把航空单位的部署和运用详细地考虑在内。
一篇发表在战时德国某刊物上的战地通讯写得好:“随着堑壕战的持续,骑兵在侦察任务上已经变得一无用处,战术和战略侦察都只能依靠飞机从敌人头顶上来执行。炮兵的观测问题同样如此,观察气球已经不能够应付形势,还得召唤飞机来完成这项重要的任务。堑壕战的复杂态势极大地促进了空战,每一个国家如今都在想方设法地得到更多更好的飞机。”
空战随着一战的推进而不断升级
相对应的,各国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报名参加本国的航空队。新奇、危险、刺激的飞行不可避免地唤醒了年富力强者的那种富于冒险精神的天性,有的人也许先天条件不足,有的人也许存在年龄劣势,但是他们一往无前地坚持自己的决定,要求从原属的各军兵种转到作战飞机部队中去。
空战吸引着飞行志愿者的一大因素是那些被各国反复宣传炒作的空战英雄们。空中格斗虽然只是军用飞机诸多任务中的一项,但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正是在战斗机之间的空战中,在被堑壕里的步兵们称作“我们头顶上最引人入胜的娱乐”的生死搏斗里,一大批精英飞行员脱颖而出,以击落5架敌机以上的战绩成为王牌飞行员。这些飞行精英就是20世纪里插上翅膀去决斗的飞行骑士,是各国民众心目中的英雄。到一战结束时,先后有1800余人获得了“王牌”的称号,无论他们那时是活着,还是死了。
德国已经意识到开战以来自己在飞机产能上与协约国之间存在的差距,因此一进入1917年便提出了雄心勃勃的产能提升计划。按照德国航空队的规划,德国各大飞机制造厂这一年的每月总产量应该不少于1000架作战飞机。
与这一产能扩充方案相适应的是,德国人还为自己的军机类型发展出了相当完备的分类谱系,执行不同任务的军机在型号前以不同的字母前缀来加以区分,这样一来机型体系细分工作再次走在了协约国的前面。总的来说,一战德国军用飞机大体划分为四大门类——用于空中格斗、轰炸、对地攻击、侦察和炮兵观察,而其中先后出现过的细分机型又有如下几种:
德国轰炸机在西线战场上造成的大弹坑
A型:意指单翼机,1915年以后很少采用;
B型:双翼机,1915年以后特指没有配备武装且发动机功率低的老式双座飞机;
C型:配备武装的双座双翼机,主要用于侦察,典型的如信天翁C系列;
CL型:自重较轻的C型飞机,多用于近距离战场支援;
D型:单座双翼战斗机,是德军用于空战的主力机种;
E型:配备武装的单座单翼机,典型的如福克E系列;
F型:配备武装的单座三翼机,这一前缀只在1917年内短暂使用过;
G型:配备两台以上发动机的双翼轰炸机,典型的如“戈塔”系列;
德军各种规格的炸弹
GL型:快速双发轰炸机,因速度较快而适用于白昼轰炸或长程侦察;
J型:配备武装的多用途联络机或对地攻击机;
K型:意指配备两台以上发动机的双翼轰炸机,这一命名后被取消,由G型取代;
N型:单发双座双翼夜间轰炸机,1918年出现的机型;
R型:配备三台以上发动机的大型轰炸机。
由上一年积累而来的技术优势,加上在生产和型制规划等方面的积极进取,德国航空队在1917年头几个月里的空中战场上继续大获成功。那时的德国战斗机主力——信天翁D.I和D.Ⅱ型同样继续取得跨年度的成就,它的2挺同步射击机枪使其在所有协约国战斗机面前都拥有显著优势。并且在这一年年初,信天翁家族最新的型号——D.Ⅲ战斗机入役,它具有更大功率的发动机和重新设计的机翼,与协约国飞机相比其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信天翁的新机翼其实是从曾经成功一时的法国纽波特飞机那里学来的。下机翼小于上机翼的布局人称“一翼半”,好处是增加飞机的灵活性,改善飞行员向下的视野,但同时它也让飞机存在着翼间结构脆弱的致命缺点。
这年4月,专事空中格斗的德国狩猎中队数量达到37个。就战术而言,这些中队被要求不得主动“越界”杀入协约国控制区域,他们总是“被动”地在本方战线以内做着防御作战,打击来犯的敌军机队。虽然这种做法不免令德国在战略态势上处于被动地位,但是各狩猎中队在战场上却享有内线作战的战术优势,飞行员们要做的就是从就近的机场升空并等待协约国飞机前来,然后一拥而上进行猎杀。
西线战场上的英法军队在这个4月里发起了他们这一年里第一场大攻势,这是一次分工合作:英军负责在阿拉斯(Arras)地区实施一次大规模进攻,旨在尽可能多地将南面的德军预备队吸引过来;到了那时,南翼的法军将发起规模更大的一击,其目标是“一举将德国打出这场战争”。
大机群的缠斗是一战中后期的常见景象
结果,事与愿违,春季战役成了法军的噩梦,他们所受到的创伤是如此惨痛,以致在此后整整一年时间里都不再具备主动进攻的能力。至于英国人,虽然他们的地面部队在阿拉斯取得了某种程度上的成功,但是噩梦却在空中降临。英国皇家陆航以颇为壮盛的军容投入到4月的阿拉斯战役,但却在和性能占优的德国战斗机的较量中伤亡惨重,而驻法国的陆航司令官特兰夏德少将坚持让自己的飞机“暴露在敌机的优势下”,从而令陆航的机组们持续遭到“空中屠杀”,以致在英国国内引发了地震般的抨击。
这个月成为英国空中力量在整个一战期间损失最大的一个时期,也就是空战史上有名的“血腥四月”。当然,它同样是德国狩猎中队的高潮时刻。据统计,这一时期英国方面共损失了245架飞机,德国人只损失了66架,其中被英国飞机击落的只有一半。在这个血腥的四月里,皇家陆航飞行员在西线的平均存活时间只有93个飞行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