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实困境
1978年冬天的那次高速测试,也仅仅就是一个测试,虽然史无前例,但是很快也就湮没了,中国高铁时代并没有到来。相反,当中国人打开国门迎接开放,各行各业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焕发出勃勃生机,呈现出昂扬向上的态势之时,睁眼看世界的中国铁路却行了,迎来了自己的一段艰难岁月,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竞争力日渐下滑。
第一件让中国人目瞪口呆的事件是,当我们的火车票还一票难求、铁路被称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卡脖子“瓶颈”时,在人家美国的带动下,包括欧洲铁路强国英国、德国在内,竟然都在做一件相反的事情——拆铁路。而且不得不服,美国水平就是高,在我们运营铁路不到5万公里的时候,人家拆掉的铁路就有十几万公里。所以如果要给世界铁路历史弄一个排名的话,排名的结果如下:
第一名美国铁路,高峰期超过40万公里(1916年)。
第二名美国拆掉的铁路,差不多有20万公里。
第三名苏联铁路,14.75万公里(1989年)。
第四名中国铁路,12万公里(2015年)。
……
所以20世纪80年代,铁路“夕阳论”在中国非常盛行,甚至影响了高层决策。1982年有人曾表示:10年内不考虑修建南北铁路新干线。所以早就提上议事日程的京九铁路也被一拖再拖,一直拖到1993年才正式动工。
第二件事,没钱。
为啥?国家要得多、给得少,自己也挣得少。
先说自己挣得少,这个主要是因为票价低。当时铁路还实行1955年的统一运价,客运是每人每公里4.33分,货运是每吨每公里2.65分。当时铁路与公路的运价比约为1:10,所以导致大批客货流涌向铁路,让本就拥挤不堪的铁路运能更加捉襟见肘。
国家给得少,主要是铁路投资少。3年经济恢复期(1949~1952年)铁路投资占全国总投资的比重是14.5%,此后这个数字就一路下滑,情况如下: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0.7%;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9%;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12.3%;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年),10.5%。
改革开放之后这个数字下滑到多少呢?1975~1980年是6.4%,1980~1985年是7%,1985~1990年是6.6%。
国家要得多,主要是铁路税收高。有人可能会说你说高就高呀,哪个行业不高?那我们就先来一个横向对比。1978年铁路上缴的营业税税率是多少呢?15%!这还是刚刚调整过的,1971年时还是25%。同时期的公路、水路、航空、邮电等交通运输部门是多少呢?答案是3%!高不高,我们再与国外比较比较。美国是多少呢?3.2%!如果你觉得美国已经足够好了,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法国只有1.6%!什么,太恐怖了吧!等等,日本只有1.1%!到底还让不让人活了?好吧,那我就来公布最令人瞠目结舌的国家吧,它就是英国,税率只有0.01%!是的,你没有看错,是0.01%,不是0.01!我只想说,你们也好意思征!
第三件事,没有材料。不只是缺钱的问题,而且买不来材料。当时发生的事情,对于生活在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现在听说要修铁路了,肯定会有很多钢铁企业主动跑上门来推销。但在当时,铁道部需要求着钢铁企业。老弟,看在领导的份上给我们发点货吧,要不我这铺路的任务就完不成了!钢铁企业会非常为难地看着铁道部说:老兄呀,不是老弟为难你,这排队要货的人实在太多了,总得有个先来后到吧?而且还有很多人愿意加价购买,你看我也不好驳人家的面子不是?要不你先交点预付金?
上面的情况我可不是随便说的,是有实际例子的。1993年4月21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在京九铁路建设工地现场办公,时任铁道部部长韩杼滨向他反映了京九铁路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朱镕基说:“突出的是钢轨,我已多次讲过,要保证供应。韩杼滨同志,你也要考虑适当加点价,否则你拿不到货……关于钢厂要求收取钢轨和钢材预付金问题,请冶金部发个通知,不许收。”
铁道部机关大楼。
可能是考虑到钢铁厂太牛气,也考虑到实际的情况,朱副总理又补充说:老韩(时任铁道部部长韩杼滨),要不给你点外汇?你拿着去买点国外的钢材解一下燃眉之急,弄它个30万~50万吨,也能平抑一下市场的价格。
这就是当时中国铁路的实际情况,在20世纪80年代,当公路、水运、航空在快速发展时,铁路发展的脚步却日渐地沉重起来。我们还是拿数字说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财力、物力极为困难的情况下,1953~1960年我们每年还能建成交付铁路里程1377公里,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年均交付铁路里程只有344公里。到1991年全国新建铁路更是只有100多公里。
这时还有人说:不错了,至少还在建设,没有拆。没看见人家美国已经拆了那么多吗?
其实这样说是目光短浅的一种表现,就像看到一个成年的胖子在减肥,就非要逼一个骨瘦如柴、快要饿死的孩子也节食减肥一样可笑。熬过困难期的中国铁路还将踏上快速发展的道路,并以自己雄伟的气魄改变世界铁路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