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速度:中国高铁崛起之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 巨头参战

京沪高铁18年论争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90~1998年是第一阶段,主要是“建设派”与“缓建派”围绕建与不建、何时建等问题进行论争。论争的结果是“缓建派”获胜。京沪高铁被成功推迟到21世纪。

1998~2003年是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轮轨派”与“磁浮派”的大战。与上一阶段相比,这一阶段的斗争更加激烈,因为参与的人员层次更高,最低也是院士级别;影响力更大,波及国内国外;形势更加严峻,“磁浮派”基本一直占据上风,“轮轨派”只能“防守反击”。最终的结果却是两败俱伤。

2003~2008年是第三阶段,这一阶段已经没有什么激烈的论战了。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上海磁浮项目的建成通车基本断了“磁浮派”的后路,看不到希望的持续亏损与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外方手里的现实,让“磁浮派”失去了继续论战的根基;第二,更重要的是“轮轨派”诞生了一个可怕的强人,他一出手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用一剑封喉的方式解决了此前“轮轨派”始终无法解决的根本性问题,那就是将高铁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正是此前“轮轨派”屡战屡败的原因所在,他们此前所做的工作只停留在战术层面。尽管拥有雄厚的实践经验以及大量运营数据支撑,但他们始终无法突破“缓建派”与“磁浮派”设置的重重防线,一直处于左支右绌、被动挨打的地步。每每到了关键时刻,对手就会跳出来走高层路线,给他们重重一击,打得他们大口吐血并卧床不起,很长时间恢复不过来。局限于战术的防守反击而忽略战略方向,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这位强人出手之处,正是三寸之辖。2004年1月,在新一届铁道部领导班子的努力推动下,以“四纵四横”1.2万公里高速铁路网为核心内容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获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从此中国高铁发展走上了顺风顺水的快车道,并最终奠定了今天中国世界高铁大国的历史地位。

好了,先让见闻君带大家回到那个“血雨腥风”的第二阶段论争。

事情起源于1998年6月1日。当天,中国科学院第9次院士大会暨中国工程院第4次院士大会在京召开,已经接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开幕式上做了重要报告。他在会议上提到了京沪高铁,询问京沪高铁是否可以采用磁浮技术。李伟,《中国高铁21年争议未止》,《东方早报》,2011年6月30日。

总理在院士大会上的这次询问在铁路界掀起了一股势头极强的磁浮旋风。“磁浮派”大佬中科院院士、科技部副部长徐冠华,中科院院士何祚庥,中科院院士严陆光,中科院院士、铁科院院长程庆国等人迅速跟进,呼吁京沪高铁采用磁浮技术。当时,磁浮技术在全球的应用是什么情况呢?这项已经诞生了64年的高速轨道交通技术,在全球尚没有一条商业运营的线路。

这里面风头最劲的是中科院院士严陆光。

严陆光出身名门,父亲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严济慈。1935年,严陆光出生于北京东交民巷的法国医院,因为前面已经有五个哥哥,所以父亲为他取名严陆光,从小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俞建伟,《严陆光传》,第1页,宁波出版社,2005年4月版。

严陆光接触磁浮列车技术始于1987年。当时他还是中科院电工研究所的研究员。当年1月,受中科院委派,他远赴日本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客座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超导体。当时的日本正在搞超导磁浮技术研究,他们在日本九州东南部的宫崎县建设了一条7公里长的试验线,当时的试验时速已达500公里。严陆光被请到现场观看试验,并被安排到工厂进行参观。严陆光,《磁浮交通文集》前言《我与磁浮》,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年1月版。严陆光在那里待了半个月,然后他就被征服了。回国之后,他开始在各种场合宣传磁浮。

此时,严陆光已经升任中科院电工研究所所长,他联合有关单位向国家申请了一个课题,名字叫“磁浮关键技术研究”。最终国家批了四五百万元的经费,给到了中科院电工研究所、国防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铁科院四个小组从事磁浮关键技术研究。严陆光利用这部分资金搞了个玩具模型,弄了十几米长的线路,玩具模型可以在上面浮起来,并能够低速运行。

后来在一个展会上,严陆光又发现日本在搞中低速磁浮研究。于是他又在国内呼吁建设中低速磁浮,他极力推动的项目包括北京八达岭中低速磁浮项目与四川青城山中低速磁浮项目。但都没有成功。

经过这一轮努力后,严陆光又觉得,时速能跑到100公里的交通工具太多了,也不差磁浮这一个。要想体现磁浮技术的优势,只能搞高速磁浮。这时他找到了两个重要的盟友,一个是中科院院士、以科学打假闻名于世的何祚庥,另一个是中科院院士、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程庆国。

1994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严陆光联合何祚庥等6人向全国政协八届二次会议提交了《开展超导磁浮高速铁路研究的建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提案第0991号,严陆光《磁浮交通文集》收入该提案,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年1月版。建议国家立项推动磁浮高铁研究。

到了1994年6月,他们又联手组织了中国高铁发展史上一次著名的会议——中国高速铁路技术发展战略讨论会。这次会议堪称中国高铁发展史上的一次华山论剑,“缓建派”、“轮轨派”、“磁浮派”纷纷亮相,进行了一次观点大碰撞。

参加香山科学会议的代表,前排左三沈志云,左五沈之介,左六华允璋,左七程庆国,左八严陆光。

中国高速铁路技术发展战略讨论会,又称第十八次香山科学会议。香山科学会议是由国家科技部于1993年正式发起成立的,理事会成员还包括军方、教育部、卫计委、农业部等10个部门。香山科学会议有点类似于美国的戈登会议,是科学界的神仙会,主要是面向未来,什么都可以谈,什么都可以畅想,当然越能畅想代表你的理论越前沿,整体氛围比较宽松。

1994年6月10日,会议正式开始,会期3天。登台亮相的各江湖派别如下:

“轮轨派”:

主要代表包括铁道部总工程师沈之介、两院院士沈志云。

“磁浮派”:

主要代表包括中科院院士何祚庥、中科院院士严陆光、中科院院士程庆国、美国阿贡实验室博士何建良。

“缓建派”:

主要代表华允璋。

“酱油派”:

代表若干。

看完这个名单,你会惊奇地发现,在1994年召开的这次会议上,“磁浮派”竟然已经整体占了上风!那是必需的,因为这次会议的执行主席是何祚庥与严陆光,是“磁浮派”的两位掌门人,也就是说这是人家的主场。所以在邀请会议代表时,他们对“磁浮派”有所照顾也是可以理解的嘛!作为会议的执行主席,他们当然也不会浪费自己的权力。在会议总结报告中,他们成功地加入了这样一段结论:“高速磁浮列车是当前唯一能达到时速500公里运营速度的现实可行的高速地面交通工具,可实现大城市间的高速客运。”

就在这次会议上,“轮轨派”旗手沈志云与“磁浮派”掌门严陆光进行了第一次交手过招。

其实,他们这一对冤家,还颇有缘分。就在这次会议举办前几天,6月3日至8日,中科院第7次院士大会暨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在这次会议上,以“沈氏理论”闻名于世的中科院院士沈志云,正式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成为中国第一批两院院士。也是在这次会议上,沈志云与严陆光恰巧被分在了同一个房间,两个人愉快地度过了6天的“同居”生活。据沈志云回忆,两人在房间内就磁浮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沈志云口述,张天明访问整理,《我的高铁情缘——沈志云口述自传》,第252页,湖南教育出版社,2014年8月版。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院士大会上的那次相逢,气氛应该是比较融洽的。香山科学会议的这次交手,却让两位大佬走上了正面交锋的道路。当然,真正的激战还在后面,还要等到1998年那次注定要载入史册的院士大会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