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YYXH/T307-2012
耳胀耳闭
1 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耳胀耳闭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耳胀耳闭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耳胀耳闭 secretory otitis media, etc.
耳胀耳闭是指以耳内胀闷堵塞感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疾病。新病者称为耳胀,久病者称为耳闭。西医学的分泌性中耳炎等属于本范畴。
释义
●耳胀、耳闭,是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耳胀为病之初,多为外邪引起;耳闭为病之久,为邪毒滞留所致。耳胀治不及时或治疗不当亦可能转变为耳闭。两者关系密切,故一并论述。耳闭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耳闭”作为病名,见于明代《医林绳墨·卷七》,云:“耳闭者,乃属少阳三焦之经气之闭也。”又说:“或有年老,气血衰弱,不能全听,谓之耳闭。”耳胀发病急,常有听力下降,古代对风聋、卒聋以及耳聋等记载可见与耳胀类似资料,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云:“风入于耳之脉,使经气痞塞不宣,故为风聋。”
●耳胀耳闭包括了西医学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本病的命名除分泌性中耳炎外,以往还称其为非化脓性中耳炎、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黏液性中耳炎、中耳积液、胶耳等。
3 诊断
3.1 诊断要点
3.1.1 病史
多有感冒史或长期鼻病史,儿童可有腺样体肥大史。
3.1.2 临床症状
耳内胀闷堵塞感,伴有听力下降。病初起,以耳内胀闷为主,或兼有疼痛;病久者,耳内如物阻隔,听力逐渐下降。
3.1.3 局部检查
早期可见鼓膜轻度充血、内陷,若鼓室有积液,则可透过鼓膜见到液平面;若反复发作,可见鼓膜严重内陷,甚或粘连;亦可见鼓膜萎缩或钙化。
3.1.4 其他检查
音叉试验及纯音测听检查提示传导性聋,病久者,可呈混合性耳聋;声导抗检查示鼓室导抗图呈负压型(C型)或平坦型(B型),声反射消失。
释义
●耳胀耳闭病冬春季多发,感冒是常见诱因。也是小儿和成人常见听力下降原因之一。小儿腺样体肥大、成人肥厚性鼻炎、耳咽管功能障碍、环境压力变化如乘坐飞机等是导本病的常见原因。
●临床表现以耳内胀闷感为主要症状,可伴有耳鸣、自声增强、听力下降。病变有新久不同,耳胀者,患耳胀闷堵塞感或略有疼痛,耳鸣时如机器轰鸣声、风声,在喷嚏、擤鼻或打哈欠时症状减轻;耳闭者,耳鸣声低,耳内闭塞感,听力逐渐减退。
●耳胀可见鼓膜微红或呈橘红色,轻度内陷可见光锥缩短或消失,锤骨柄向后上移位;如鼓室有积液,鼓膜表面可见一弧形液平面,随头位改变而移动;若鼓室积液过多时,可致鼓膜外凸。耳闭可见耳膜增厚凹陷,或见灰白色钙化斑,耳聋逐渐加重,耳鸣声低,耳内闭塞感,如物阻隔。
●根据临床症状和局部检查可以诊断耳胀耳闭。如果要进一步诊断,可行听力学检查。纯音测听患耳呈传导性聋,反复发作者可呈混合性聋。声导抗图呈B型、C型或As型。
3.2 鉴别诊断
3.2.1 外耳道异物
外耳道异物亦可出现耳堵塞感及传导性聋,但外耳道检查可发现异物,异物取出后症状消失。
3.2.2 耵耳
耵耳亦可出现耳堵塞感及传导性聋,但外耳道检查可见耵聍栓塞,取出耵聍后症状消失。
3.2.3 鼻咽肿物
鼻咽肿物(如鼻咽肿瘤、腺样体肥大等)压迫咽鼓管亦可导致中耳积液,出现耳堵塞感及传导性聋,检查鼻咽部便可鉴别。
3.2.4 暴聋
暴聋亦可出现耳部闷堵感及听力下降症状,但鼓膜检查一般正常,听力学检查呈感音神经性聋。
4 辨证
4.1 风邪外袭证
耳内作胀、不适或微痛,耳鸣,自听增强,听力下降;可伴有鼻塞、流涕、头痛、发热恶寒等症;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
4.2 肝胆湿热证
耳内胀闷堵塞感,耳内微痛,耳鸣,自听增强,听力下降;烦躁易怒,口苦口干,胸胁苦闷;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4.3 脾虚湿困证
耳内胀闷堵塞感,日久不愈,听力逐渐下降,耳鸣;可伴有胸闷纳呆,腹胀便溏,肢倦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红,或舌体胖,边有齿印,脉细滑或细缓。
4.4 气滞血瘀证
耳内胀闷阻塞感,日久不愈,甚则如物阻隔,听力明显下降,逐渐加重,耳鸣;舌质淡暗,或边有瘀点,脉细涩。
释义
●耳胀耳闭要根据患病时间长短辨证论治;耳胀实证者居多,耳闭虚证者居多。
●耳胀耳闭辨证重点是观察鼓膜变化、舌质、脉象及全身表现。风邪外袭证的主要证候是有外感风寒或风热病史;肝胆湿热证的主要证候是舌红苔黄,脉弦数;脾虚湿困证的主要证候是腹胀便溏,肢倦乏力,舌胖有齿痕;气滞血瘀证的主要证候是耳内阻塞,日久不愈。
●耳胀耳闭除以上常见证型之外,临床上可以有其他证型,也可有两种以上符合证型。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治疗本病以通利耳窍为原则。新病多实邪困阻耳窍,病久则可兼有体虚或虚实夹杂之证。实则应祛邪通窍,虚则应补虚通窍,虚实夹杂则应扶正祛邪,病久见气滞血瘀证者,则应行气活血通窍。
释义
●治疗耳胀耳闭,要根据患病时间长短,局部辨病与全身辨证相结合,重点解决患者耳阻塞感及听力下降,同时缓解鼻塞、喷嚏、流涕等,也是治疗本病重要一环。
5.2 分证论治
5.2.1 风邪外袭证
治法:疏风散邪。
主方:风寒偏重者,可选用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加减。
常用药: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柴胡、前胡、橘梗、枳壳、茯苓、甘草。
风热偏重者,可选用银翘散(《温病条辨》)加减。
常用药:金银花、连翘、橘梗、薄荷、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淡竹叶、芦根、甘草。
5.2.2 肝胆湿热证
治法:清泻肝胆。
主方: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减。
常用药:龙胆、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地黄、当归、柴胡、甘草。
5.2.3 脾虚湿困证
治法:健脾利湿。
主方: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常用药:人参、茯苓、白术、扁豆、薏苡仁、山药、砂仁、橘梗、甘草。
5.2.4 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
主方: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加减。
常用药:麝香、赤芍、桃仁、红花、川芎、老葱、生姜、柴胡、香附。
5.3 中成药
防风通圣丸:适用于风邪外袭证。
龙胆泻肝丸:适用于肝胆湿热证。
参苓白术丸:适用于脾虚湿困证。
通窍活血胶囊:适用于气滞血瘀证。
释义
●治疗耳胀耳闭,应遵循辨证选方用药的原则,同时重视疾病的特殊性,随症加减。
●风寒者,用荆防败毒散加减。方中之人参,体虚者可扶正祛邪,体实者可减去,以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风热者,用银翘散加减。耳痛者,可加归尾、地龙、赤芍等通络止痛;耳胀堵塞甚者加石菖蒲以加强散邪通窍之功;中耳积液多者加车前子、木通以清热利湿;头痛甚者加桑叶、菊花;咳嗽有痰加黄芩、瓜蒌、枇杷叶之类。
●肝胆湿热者,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生地黄、当归为养血滋阴之品,以使标本兼顾。体质壮实者,可去当归。本方药物多为苦寒之性,多服、久服皆非所宜,药到病除即止。耳堵塞闭闷甚者可酌加苍耳子、石菖蒲。
●脾虚湿困者,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耳内积液黏稠量多者,可加藿香、佩兰以芳香化浊醒脾;积液清稀而量多者,宜加泽泻、桂枝以温阳化气行水;若肺脾气虚,可加黄芪等补中益气之品,补益脾肺,化湿通窍。
●气滞血瘀者,用通窍活血汤加减。若兼脾虚,可合用益气聪明汤或补中益气汤,以健脾益气、活血通窍。若兼肝肾阴虚,可合用耳聋左慈丸;若偏肾阳虚,可合用肾气丸;耳鸣耳聋明显以致烦躁难眠者,可加龙骨、牡蛎、远志、石菖蒲以化痰开窍,定志安神。
●治疗耳胀耳闭选用中成药应参考辨证分型原则,根据证候特点选择应用。
5.4 药物外治
选用消肿通窍的滴鼻剂滴鼻,保持鼻窍通畅,利于鼓室积液排出。
释义
●耳胀耳闭的药物外治,可以用滴鼻剂,减轻鼻黏膜肿胀,目的是使耳咽管通畅,促进耳内积液排出。对有鼻塞流涕症状的患者尤为重要。
5.5 针灸疗法
5.5.1 体针
采用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的方法。耳周取听宫、听会、耳门、翳风;远端可取合谷、外关等,使用泻法。脾虚湿困证,加足三里、脾俞、伏兔等穴,兼有肾虚,加三阴交、关元、肾俞,使用补法。
5.5.2 耳穴贴压
取内耳、神门、肺、肝、胆、肾等穴位。
释义
●体针以取耳周经穴为主。耳周取听宫、听会、耳门、翳风;远端可取合谷、外关,用泻法,留针10~20分钟,每日1次,以疏通经气。必要时,可加电针,以增强疗效。应注意循经取穴、辨证取穴。
●耳穴贴压取内耳、神门、肺、脾、肾、肝、胆等穴位或耳窍上的压痛点,每次选2~3穴;用王不留行籽或磁珠贴压,每日按压3~4次,以加强刺激,3~5日为1个疗程。
5.6 其他疗法
5.6.1 咽鼓管吹张法
咽鼓管间接吹张、直接吹张或自行吹张,改善鼓室负压状态,利于鼓室积液排出。
5.6.2 鼓膜按摩
借助于仪器或自行鼓膜按摩,可减轻耳部症状,减少鼓膜粘连。
5.6.3 鼓膜穿刺法
鼓室积液者可行鼓膜穿刺抽液,反复抽液疗效不佳可行鼓膜置管,促进积液排出。
释义
●咽鼓管吹张法分为自行吹张法、间接吹张法、直接吹张法。自行吹张法是先清除鼻涕,然后用手指捏住两侧前鼻孔,张口吸气后屏气,促使气体自鼻腔进入鼻咽部达耳咽管,以达到通气目的,并可反复多次。间接吹张法是病人取坐位,先清除鼻涕,口内含水一口,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按住病人一侧鼻孔,将接有吹气球之橄榄头塞入病人另一侧鼻孔,令病人将水吞下,同时迅速将球内气体压入,使病人耳内有明显进气感觉。直接吹张法是病人取坐位,将咽鼓管导管弯端向下沿患耳鼻底缓缓伸入鼻咽,接触咽后壁后徐徐退出约1cm左右,同时将弯端向外转90°,使导管经咽鼓管隆突滑落于咽鼓管开口处。此时用吹气球接导管末端将空气轻轻压入。经听诊橡皮管,若听到“呼-呼”声,表示咽鼓管通畅;“吱-吱”声,表示狭窄;水泡声表示有液体;若听不到声音,则表示完全阻塞。在上感期间及鼻腔分泌物多而不易清除干净者,不进行任何一种咽鼓管吹张。
●鼓膜按摩适用于鼓膜内陷,耳胀闷者。其法是用中指按住耳屏,亦可用双手掌心捂住耳部,轻轻按压,一按一放,有节奏地重复,使外耳道交替产生正、负压,起到鼓膜按摩的作用。
●鼓膜穿刺法。耳胀耳闭鼓室积液者,穿刺针在鼓膜紧张部前下方刺入鼓室,固定针头,用注射器或吸引器抽吸鼓室内液体。抽液后可通过穿刺孔注入有利于促进消除炎症及稀释积液药物。穿刺后,嘱咐患者穿刺耳内勿进水、勿滴药,防止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