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评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暑温 伏暑

三十八、脉洪滑,面赤,身热,头晕,不恶寒,但恶热,舌上黄滑苔,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闭者,阳明暑温,水结在胸也,小陷胸汤加枳实主之眉批:此条别于温热全在舌滑,胸痛,呕水。

脉洪,面赤,不恶寒,病已不在上焦矣。暑兼湿热,热甚则渴,引水求救。湿郁中焦,水不下行,反来上逆,则呕。胃气不降,则大便闭。故以黄连、瓜蒌清在里之热痰,半夏除水痰而强胃。加枳实者,取其苦辛通降,开幽门而引水下行也。

小陷胸加枳实汤方苦辛寒法

黄连二钱 瓜蒌三钱 枳实二钱 半夏五钱

急流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词解〕

①水结在胸:在《伤寒论》中,属于“大结胸证”,是阳明实热与原有水饮相结所致。本条所述,应是“小结胸”,即“痰热结胸”,是由暑湿熏蒸,痰热互结而成。二者证情、治法不一样,应分清。

〔评释〕所谓“阳明暑温”,说明邪入中焦气分。“面赤,身热,头晕”,是暑温必有症状;“不恶寒,但恶热”, “渴欲饮凉,饮不解渴”,是邪入中焦,热势很盛的象征。但应注意的是:

第一,舌苔色黄,滑而不燥,是暑中兼湿,湿热郁蒸。

第二,脉象洪滑,滑是湿热同见的脉象,洪是邪势亢进。

第三,得水则呕,是湿阻中焦,水不下行而反上逆。

以上三点,说明本证不只热重,而且湿也重。如果没有苔滑,得水则呕,那就成了暑热伤津的“白虎”证。或因“小便短,大便闭”,而似热结里实的“承气”证。这三点是本条辨证的着眼点。但这也只能说明它是湿热并重,还不能说明是“小结胸”。因此,其关键是“按之胸下痛”,即胃脘痞闷,用手去按而有疼痛感,就具体指明是由于湿为热蒸,煎炼成痰,痰热水湿聚于胃脘,形成“小结胸”的特征。

从而可见,本条和上条都是暑湿壅聚中焦之证,但它较上条为重。上条所结的是气,只见“心下痞”而不痛;本条所结的是痰,则见痞而有痛感。这是二者主要的区别点,也是“痞证”与“结胸”的鉴别焦点。

正因为它是痰热结于胃脘而比上条重,其治法、用药虽然相仿,但它不用杏仁宣开肺气,而是用陷胸汤的瓜蒌,直接解痰热的互结,黄连清里热,半夏除湿痰而和胃,加枳实的苦辛通降,开幽门而导浊下行,则痰热解,浊滞去,而痞痛自除。

三九、阳明暑温,脉滑数,不食,不饥,不便,浊痰凝聚,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杏仁主之。

不饥不便,而有浊痰,心下痞满,湿热互结而阻中焦气分。故以半夏、枳实开气分之湿结,黄连、黄芩开气分之热结;杏仁开肺与大肠之气痹。暑中热甚,故去干姜。非伤寒误下之虚痞,故去人参、甘草、大枣,且畏其助湿作满也。

半夏泻心汤去干姜甘草加枳实杏仁汤苦辛寒法

半夏一两 黄连二钱 黄芩三钱 枳实二钱 杏仁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虚者复纳人参二钱、大枣三枚。

〔词解〕

①心下痞:指自觉脘部有阻塞不舒的感觉,但按之软而不痛。有湿浊、热邪和虚痞等之分,这里属于前一种。

〔评释〕论暑湿结于胃脘的痞证和其治法。

“痞证”有虚、有实。它见于“阳明暑温”,当是实证。暑本阳热病邪,也多兼湿,暑湿交混,阻滞气机,湿热熏蒸,气结胃脘,就可成为痞证。本条所述症状,是不是暑湿之气互结呢?从以下几点可辨:

第一,有头晕面赤,身热恶热,口渴的阳明暑热症状。

第二,有不食,不饥,不便的湿阻中焦之症状。

第三,有脉象滑数,当然也还是有舌苔白滑或黄滑(参看下条即知)的暑湿郁蒸征象。

从这三点,只可说明它是既有暑热,又有湿浊,是暑湿交蒸,还不能说它是气结于“心下”。因此,文内又特别指出“心下痞”即胃脘痞塞不舒,这是其中辨证的重心。从这一点就具体指明病位是在胃脘,再结合以上三点,就可知它的病机是暑湿之气互结,气机不宣。因此说,本条的证是“暑湿郁结胃脘的实痞”。证属暑湿结痞,治当辛开苦降,方用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杏仁,以开结清热,祛湿降浊。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中治伤寒误下所致“虚痞”的方子。本条脉症,是暑湿之气互结而无虚象的“实痞”。所以,叶氏去掉原方中辛甘温补的人参、干姜、大枣、甘草,而只用黄连、黄芩,以清气分热结;用半夏加枳实,以开气分湿结;更以杏仁开肺与大肠的气结。就得到气开结解,暑湿两清的效果。

本条方证是从叶案“暑门”第21杨姓案选入的。

四十、阳明暑温,湿气已化,热结独存,口燥咽干,渴欲饮水,面目俱赤,舌燥黄,脉沉实者,小承气汤各等分下之。

暑兼湿热,其有体瘦质燥之人,感受热重湿轻之证。湿先从热化尽,只余热结中焦,具诸下证,方可下之。

汪按:湿热入胃腑方可下。虽云化热,究从湿来,故枳、朴、大黄等分用也。大抵温病诊舌为要。痞满之证,见黄燥,方可议下;黄而不燥,仍可宣泄,以驱之入胃。或苦温助之化燥,见黄,方可用苦泄泻心、陷胸之属;黄白相兼,或灰白色,仍用开提三香、杏蔻、枳、桔之属,以达之于肺,不可误也。又叶天士论伤寒热邪劫烁,下之宜猛;温病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伤寒大便溏为邪尽,不可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便硬方为无湿,不可攻也。此皆要论,不可不知。

小承气汤方方义并见前此处不必以大黄为君,三物各等分可也

〔评释〕论阳明暑温,热重湿轻,湿从燥化的应下证。

本证除有“口燥咽干,渴欲饮水,面目俱赤”等暑热伤津的症状外,重要的是,舌苔燥黄,脉象沉实。因为只有这样的舌苔、脉象,才能说明是湿已化燥,热结里实。否则,舌苔黄滑,那就是湿未全化,非小承气汤的适应证。正如“自注”中所说,“湿先从热化尽”,方可用小承气汤以下独存的热结。更因本证之湿虽化燥,但燥由湿来,因而虽用小承气汤原方,但不以大黄为主,是三味等量应用,目的是用苦辛泄热结,而不是用苦泄下燥屎,这是对本条湿从热化的一种治法。

中焦证共六条,除一、二两条是“暑温夹湿”与气、营的不同治法外,其余四条全是“热湿互结”之证。各因所结部位不同,化燥的程度不一,见症和治法也就大有区别。其中,一是湿热郁结胃脘的痞证,治用半夏泻心汤加减,以杏仁开气;一是痰热结聚胸脘的“结胸证”,其症状既较前重,部位也高,就用以瓜蒌为主的小陷胸汤加枳实,以破痰热的互结;一是热结、痰聚,中、上二焦同病,较前尤重,则必“承气”“陷胸”合用以涤痰泄热;一是湿从燥化,热结里实,病不在上,所以独用小承气苦辛泄热。四者的同异只要前后互参,自得要领。

四一、暑温蔓延三焦,舌滑微黄,邪在气分者,三石汤主之;邪气久留,舌绛苔少,热搏血分者,加味清宫汤主之;神识不清,热闭内窍者,先与紫雪丹,再与清宫汤眉批:气血二字扼要

蔓延三焦,则邪不在一经一脏矣,故以急清三焦为主。眉批:着眼。然虽云三焦,以手太阴一经为要领。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暑湿俱化,且肺脏受生于阳明,肺之脏象属金、色白,阳明之气运亦属金、色白。故肺经之药多兼走阳明,阳明之药多兼走肺也。再肺经通调水道,下达膀胱,肺痹开则膀胱亦开。是虽以肺为要领,而胃与膀胱皆在治中,则三焦俱备矣。是邪在气分而主以三石汤之奥义也。若邪气久羁,必归血络,心主血脉,故以加味清宫汤主之。内窍欲闭则热邪盛矣,紫雪丹开内窍而清热最速者也。

三石汤方

飞滑石三钱 生石膏五钱 寒水石三钱 杏仁三钱 竹茹二钱,炒 银花二钱,花露更妙 金汁一酒杯,冲 白通草二钱

水五杯,煮成二杯,分二次温服。

方论:此微苦辛寒兼芳香法也。盖肺病治法,微苦则降,过苦反过病所。辛凉所以清热,芳香所以败毒而化浊也。按三石,紫雪丹中之君药,取其得庚金之气,清热退暑利窍,兼走肺胃者也。杏仁、通草为宣气分之用,且通草直达膀胱,杏仁直达大肠。竹茹以竹之脉络,而通人之脉络。金汁、银花,败暑中之热毒。

加味清宫汤方

即于前清宫汤内加知母三钱,银花二钱,竹沥五茶匙冲入。

方论:此苦辛寒法也。清宫汤前已论之矣。加此三味者,知母泻阳明独胜之热,而保肺清金;银花败毒而清络;竹沥除胸中大热,止烦闷消渴。合清宫汤为暑延三焦血分之治也。

〔评释〕论暑温蔓延三焦,邪从燥化,病在气、营的辨别和治疗方法。

由于本条属热重于湿,邪从燥化,病变波及上、中、下三焦的重证,其情机比较复杂。但不论如何复杂,病因总不外暑、湿;病机总不出气、血。还是可以从其特征来进行辨别认识的。

因此,原文中突出指出两种不同的舌苔,一个典型的症状。即:

第一,是以舌苔滑润微黄和舌绛苔少的特征,作为暑湿之邪在“气分”和“营分”的区别。

第二,是将舌质绛苔少和神志昏迷的特征,作为热聚营分是否影响“心包”、闭塞“内窍”的辨别。

这就是本条辨证的重点。

至于治疗,当然是要根据辨证,给予相应的治疗。如见浊气上泛的舌苔滑腻微黄,阳为湿遏的身热足冷,湿热熏蒸上迫的面赤耳聋,暑湿犯肺,肺气不宣的胸闷,咳痰带血,暑湿郁阻中焦,气机不畅的脘满不渴,暑湿下迫的下利稀水,小便短赤等症状,就是暑湿郁滞气分,应用以清宣肺气为主的三石汤进行治疗。因为肺主一身之气,肺气开,水道通,邪有出路,则化湿、清热之药易于发挥其清化祛邪的作用。

如舌干绛苔少,身灼热较前更重,咳痰不清,是邪气稽留三焦,热聚营、血,治应速清膻中之热,以加味清宫汤为主。因为清膻中,就是清心,心主血脉,心火清则营血的热毒自除。

如见神志昏迷,就是进一步闭塞内窍,治应先用开窍清热的紫雪丹,然后再用清心及营血分热的清宫汤。

从而可见,同一“蔓延三焦”的暑温病,病势和症状不同,治法也不一样,这全在临证时灵活运用。

本条是从叶案“暑门”第四十五杨姓案整理而来。这一医案,据载时经一月,先后六诊,最后以“滋清阴分余热,佐清上脘热痰”而趋于恢复。可与本条参考研究。

三石汤方系杨姓案初诊原方。吴氏谓“此微苦辛寒兼芳香法”。三石在紫雪丹中是主药,功能为清热退暑利湿。杏仁辛开上焦肺气,以宣化湿浊;竹茹通脉络,清化热痰,配石膏,以清泄中、上焦暑热;通草甘淡入肺,配滑石、寒水石,以导上利下,使湿邪直达膀胱;金汁、银花,清暑解毒,合为清宣三焦暑湿的方剂。曹炳章在眉批中说:金汁无陈的,服了作呕,可改用鲜荷叶,也有解毒作用。

加味清宫汤方吴氏谓“此辛苦寒法”。方中用清宫汤,以清心营热毒,兼滋营阴;加知母以泄胃热,保肺阴;银花败毒清络;竹沥涤热痰,清胸间烦热。合为治暑湿化燥,邪入营分之方。

四二、暑温、伏暑,三焦均受,舌灰白,胸痞闷,潮热呕恶,烦渴自利,汗出溺短者,杏仁滑石汤主之。眉批:上二条湿轻热重,此条湿热两停

舌白胸痞,自利呕恶,湿为之也。潮热烦渴,汗出溺短,热为之也。热处湿中,湿蕴生热,湿热交混,非偏寒偏热可治。故以杏仁、滑石、通草,先宣肺气,由肺而达膀胱以利湿,厚朴苦温而泻湿满,芩、连清里而止湿热之利,郁金芳香走窍而开闭结,橘、半强胃而宣湿化痰以止呕恶,俾三焦混处之邪,各得分解矣。

杏仁滑石汤方苦辛寒法

杏仁三钱 滑石三钱 黄芩二钱 橘红一钱五分 黄连一钱 郁金二钱 通草一钱 厚朴二钱 半夏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词解〕

①潮热:指每天在一定时间内热势增高的一种热型(一般多在午后六时或以后),如同潮水的定时涨落。常见的有三种:即“阴虚潮热”(入夜发热盗汗), “日晡潮热”(详见前文)和“湿热潮热”(热为湿遏,多在午后)。这里属后一种。

〔评释〕所谓“暑温伏暑”,名异病同,实即暑热夹湿,湿热并重之证。是暑湿病邪遍及“三焦”而出现舌苔灰白,胸脘痞闷,潮热汗出,烦渴呕恶及大便自利,小便短少等暑湿相兼症状。

吴氏在“自注”中提到“舌白胸痞,自利呕恶”是湿重所致;“潮热烦渴,汗出溺短”,是热重所致。对这种“热处湿中,湿蕴生热,湿热交混”之证,不是“偏寒偏热”所可治,而必须分解混处之邪,予以湿热同清。方以杏仁滑石汤为主。

本条是从叶案“暑门”第四十案张姓案采入,药味没有增减。

杏仁滑石汤方为分消湿热之剂,能把混处之邪分而逐之。方中滑石、通草,淡渗利湿;杏仁,宣开肺气,导浊下行从小便去;半夏、橘红,宣化痰湿而和胃止呕,并得郁金的芳香走窍而除胸痞;厚朴,苦温降逆而泄湿闷;湿化热孤,邪无所恋,更用黄连、黄芩,直清里热,并可治湿热下利。全方共起气机宣化,湿热分消而湿去热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