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脑病分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ZYYXH/T22-2008 中风病

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脑血管疾病。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此外,临床以突发眩晕,或视一为二,或言语不清,或不识事物及亲人,或步履不稳,或偏身疼痛,或肢体抖动不止等为主要表现;而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等五大症状为主要表现,或兼见其中一两个症状但较轻者,可称为类中风,仍属中风病范畴。

中风病位在脑,病性属本虚标实。起病即见神昏者多为邪实窍闭,病位深,病情重;如昏愦不知,瞳神异常,甚至出现呕血、抽搐、高热、呃逆等,则病情危重,若正气渐衰,多难救治;以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者,病位浅,经及时治疗多预后较好,但约有3/4中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释义

●《指南》主要围绕中风病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临床特点,提供以中医药为主要内容的诊断、治疗和日常调护建议,供中医科、针灸科、急诊科及其他相关科室参考使用。

●其中,根据类中风病所表现的症状、体征之不同,分别命名为类中——风眩、风癔(懿)、风痱、风痹等。如:风眩是指以猝发眩晕为主要症状的脑卒中,可伴恶心呕吐、视物模糊或视一为二,坐立不稳,如坐舟车,还可兼有肢体麻木、力弱等症,病情较重者可直中脏腑而出现意识障碍。风癔(懿)是以突发舌强言謇或言语不能,不识事物与人为主要特征。风痱是以突然出现坐立步态不稳、双手笨拙为特征。风痹则以突发一侧肢体剧烈疼痛为特征。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 诊断要点

1.1.1 疾病诊断

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缺血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

1.1.2 病类诊断

中经络:中风病而无神志昏蒙者。

中脏腑:中风病而有神志昏蒙者。

起病即出现眩晕、视一为二、瞳神异常、饮水发呛等临床表现者,病情多迅速加重,直中脏腑而出现神志昏蒙。

释义

●以《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症并治》中提出的“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为基础,在临床中将中风病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类。缺血性中风发病时多为中经络,病情重者可转化为中脏腑:出血性中风起病急骤,发病即可表现为中脏腑。

1.1.3 病期诊断

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神昏者可延长至发病4周。

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1.1.4 证候特征

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是中风病常见的证候要素,在中风病主症的基础上各证候要素的主要临床特征如下:

风证:起病急骤,病情数变,肢体抽动,颈项强急,目偏不瞬,头晕目眩等。

火热证:心烦易怒,躁扰不宁,面红身热,气促口臭,口苦咽干,渴喜冷饮,大便秘结,舌红或红绛,舌苔黄而干等。

痰证:口多黏涎或咳痰,鼻鼾痰鸣,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头昏沉,舌体胖大,苔腻,脉滑等。

血瘀证:头痛肢痛,口唇紫暗,面色晦暗,舌背脉络瘀张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等。

气虚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心悸自汗,手足肿胀,肢体瘫软,二便自遗,脉沉细无力等。

阴虚阳亢证:心烦不寐,手足心热,盗汗耳鸣,咽干口燥,两目干涩,舌红少苔或无苔等。

释义

证候诊断以中医四诊信息为依据,可遵循以下原则:

●证候要素,临证组合:在客观、准确、全面采集中医四诊信息的基础上,判断证候要素,并根据证候要素的组合规律进行中医证候诊断,如以风、痰、瘀证候要素为主者,可归为风痰阻络证。

●由实渐虚,动态演变:中风病急性期以标实证候为主,风、火、痰较为突出,痰瘀阻络贯穿始终,逐渐出现气虚、阴虚之证,也有部分患者起病即见气虚,表现为气虚血瘀证。

1.2 鉴别诊断

1.2.1 痫证

痫证以发作性神昏、肢体抽搐为主要表现,神昏时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发出异样叫声、醒后一如常人。中风病神昏者常伴有半身不遂,神志转清后多留有半身不遂、口舌斜、语言謇涩等。

1.2.2 厥证

厥证以突然神昏、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移时苏醒为主要表现,醒后无半身不遂等症,与中风病之神昏而半身不遂不同。

1.2.3 口僻

口僻以口眼斜为主症,主要表现为病侧额纹消失、闭目不能、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患者发病前可有同侧耳后疼痛,但不伴有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等症。部分中风病患者也可出现口眼斜,但多伴有眩晕、偏身麻木或肢体力弱等症状。

1.2.4 痿病

痿病以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为主要特征,多发病缓慢,渐进加重;少数患者亦可急性起病,但多表现为双侧肢体无力,与中风病之半身不遂不同。

释义

●部分病情较重的中风病患者在急性期也可以出现痫证发作,应积极救治;中风患者也可见一侧额纹消失、闭目不能、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的表现,同时伴有对侧肢体麻木、力弱,应注意鉴别。

●除此之外,中风病应与瘤卒中鉴别,临床上对于急性偏瘫病人应仔细询问病史,并进行较全面的查体,切忌将偏瘫患者盲目地诊为中风病,要注意与脑瘤引起的偏瘫相鉴别。猝然出现剧烈头痛的患者,属中医“真头痛”,需除外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应尽快查明病因,及时治疗,如动脉瘤破裂是中老年患者的常见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