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才美Ⅱ:情绪决定命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icon

人生最可怕的,就是活得、走得不明不白

只要面对,没有什么放不下的

曾经,一个面色非常憔悴、苍白的女工程师坐在了我的面前,告诉我,半年前发生了一件事,她一直无法原谅自己。我问她发生了什么。

她告诉我她的婆婆半年前服毒自杀了,说完就泣不成声。我静静地陪在她身边,手放在她的背上,告诉她,不要压抑自己,让自己想流的泪都流出来,想说的话也都说出来。在我这里,没有不合适的情绪表达,也没有人会说错话,一切由心而发就行了。我相信只要面对,没有什么放不下的。

她开始放声痛哭,一边哭一边反复说“我对不起婆婆”。待她慢慢安静下来,我轻声地问:“能不能告诉我究竟发生了什么?”她忧伤地说道:“在婆婆自杀前六个月,发现胃不舒服,结果一查是癌症,而且是胃癌晚期,医生说已经没有动手术的必要了。

“婆婆只有儿子没有女儿,她对我非常好,一直把我当女儿对待。发现癌症后全家人都不相信,我们去的是当地最好的肿瘤医院,找的是最好的医生。第一次去不相信,第二次去,第三次去。最后医生都有点烦了,把我老公叫到一边,说如果你再不相信诊断结果的话,那我就和你说最后一句话:你给她吃好点,穿好点,过一段她想过的生活。所以那段时间婆婆想去哪儿玩,我们就带她去哪儿玩。

“生病后婆婆的脾气变得非常暴躁,但我想到她对我像女儿一样的各种关怀和照顾,所以能够谅解。在我怀孕的时候,她想方设法给我做好吃的;平时我工作忙时,帮我照料家里,对我也关怀备至;孩子出生后一直也是婆婆在带,没有怨言。婆婆是个特别爱漂亮的人,实际年龄是六十多岁,但看起来像五十岁左右的样子。她去世前一个月,因为化疗头发掉了很多。亲戚朋友陆续来看她,她非常敏感,说自己肯定是癌症,你们肯定是瞒着我。我说你没事的,医生不都说你治好了嘛!实际上,我们事先和医生、亲戚朋友都打好了招呼,她问的时候,都说就是胃病,很快会好的。

“婆婆慢慢话说得不多了,在去世前几天,她把她所有的积蓄,包括存折、工资本、金银首饰、存款都交给了我。我当时心里很不舒服,不接受,她非常不高兴。在她去世前一天下午,是我给她做的晚饭。做的时候,她就对我说:‘跟你说实话,我不想吃饭,也不想吃菜了,什么都不想,我现在就想死了。’

“听到这个话的时候,我不知道说什么,就什么话也没说。其实我知道她的痛苦,她能吃进去,但拉不出来。一个人吃得进去,拉不出来,该多痛苦?我和家里人说,这段时间我们一定要注意,把家里的药、刀,凡是能够伤到她的东西都要收好。

“出事的那天中午,我有点感冒,刚吃过午饭,就去楼上睡觉。不一会儿,听到有人敲门,一看是婆婆,她看我的眼神好像希望我知道她准备干什么,绝望中带有期望。我有些累,但更多的是害怕,所以什么都没说,就回屋躺下了。她最后看我的眼神一直在我脑海中闪现。我不知道她什么时候出的门,午后不久有人给我打电话说:你婆婆在附近的树林里服毒自尽了。

“等我们赶到现场的时候,看到她周边一个亲人都没有,就这样孤独地离开了。我其实知道她需要陪伴,我也可以把工作安排开多陪陪她,但是我没有这样去做,觉得亏欠她很多。”

生了病的人都很孤独,而得了绝症的人孤独更深

我听到过许多类似的故事,其中有很多无奈和悲哀。生病是一场只有自己知道有多痛苦的旅程,所有的病人都很孤独,而得了癌症的人有更深的孤独。家人因为害怕病人接受不了患癌症的现实,使病情恶化,所以许多家庭都选择对病人隐瞒真实病情。而事实上,很多时候做的都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事。

记得许多患癌症的病人说:他们带我去的是肿瘤医院或者肿瘤科,吃的是抗肿瘤药,周围的病人也都是肿瘤病人;对我的态度也大不相同,突然间对我包容很多,关心很多,我知道人只有得了大病才会得到这种待遇;还有他们经常躲躲闪闪、欲言又止的行为,也告诉我他们有事瞒着我。我这么大把年纪了,电视电影、报纸杂志看得多了,周围亲朋好友、同事也会经常看到,知道人得了大病特别是癌症时,周围人的反应,我猜都猜得出来自己得了什么病。还有,最重要的是:身体从不撒谎,它会真切地告诉你实际情况。而家人和周围的朋友告诉你没啥事,会好起来的,内心的孤独和悲凉无以言表。

得病很可怕,得了癌症更可怕,而在生病中更可怕的是:无法知道真实的情况,在孤独中走完人生最艰难、最后的里程。

知道自己的病情是做人的最基本权利

我曾做过一个调查,如果你得了绝症,你希望医生和家人怎么做?

(1)告诉你真实情况;(2)隐瞒病情;(3)告诉你会好起来。

最后,一千多人参加了投票,结果是:5%的人希望隐瞒病情。因为对疾病和死亡的过度恐惧,使有的人无法面对,所以会选择希望家人隐瞒真相。而真相往往是:不管你想不想知道,早晚都会摆在你面前,瞒也瞒不住。

15%的人选择希望别人告诉他会好起来的。因为人在脆弱的时候,都希望得到支持和鼓励。所以,在病情开始的初期,这也可以是一种选择,使我们爱的人不至于丧失对生命的希望,可以积极配合。但当疾病发展到了一定程度,身体本身的变化,会以最直接的方式告诉我们,病情是向着好还是坏的方向发展。

而当我们告诉病人,你会好起来的时候,他会知道这是一种善意的谎言。像这位工程师的婆婆,她吃进去却拉不出来,你告诉她会好起来,她只会感到孤独、难过、悲伤甚至是愤怒,因为不被理解。

而近80%的人选择了告诉我真实情况。

至于为什么希望知道真实情况,许多人回答:

(1)知道真相后,可以好好安排剩下的时间,把宝贵的时间留给家人,和他们幸福地度过最后的时光。

(2)知道真相,抓紧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儿,把想说的话说了,想见的人见了,不留或少留遗憾。

(3)不想糊里糊涂地离开,把该做的事情做完,对亲人有个交代,走得安心,亲人们也会安心。

(4)不想把时间、精力和钱浪费在医药上,要用在更需要的地方。

(5)人生最可怕的就是死得不明不白。

(6)知道自己的病情是做人的最基本权利。

从上述调查结果来看,我们绝大多数的人都希望知道真实情况。

可是那么多人希望知道自己的真实病情,为什么许多病人的亲属却选择隐瞒病情,就像这位女工程师一样呢?

(1)我们害怕死亡,不敢面对,也不知道如何安抚痛苦中的人。

(2)我们害怕病人知道病情后,会加重他的病情。

那么我们满足的是谁的需求?是回避自己的恐惧,还是真的为了帮助、支持所爱的人?

知道真相,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人的第一需求是安全感,而安全感的最基本要素是确定感,是知道事情的真相。然后,才可以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人最恐惧的往往不是现实本身,而是不确定——当确定了,不管事情有多糟糕,我们就可以把精力和时间用在如何解决问题上了。

确定感和具体的行动,会使人体产生积极的分子,利于身体的疗愈,而恐惧会消耗人很多能量。

人得知不好的消息时,情绪一定会低落一段时间;情绪低落对身体也会有影响,但不会永远低落。

心理学研究有个发现,不管经历了多么不好或者多么好的事情,半年之后都会回到原来的心理状态。比如,一个因车祸而瘫痪的人,不管外人看来多么悲惨,当事人一般在半年后会回到他以前的心理状态。一个中了彩票的人,也会在半年后回到他以往的生活状态。而长久的不确定,会使人一直处在焦虑中,而焦虑和恐惧对人的伤害会大得多。

那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每个人早晚都会离开这个世界,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以寿终正寝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人例外。所以我们不要等到自己或者所爱的人得了绝症,再安排一切。

1.对自己

许多人害怕和家人谈身后的事情,其实从现在就可以开始思考——如果生病或发生意外了,你希望家人如何处理。

包括要不要告诉你真实情况。如果长期昏迷成为植物人,你希望家人如何做?你希望自己的身体怎么处理,做不做器官捐赠?骨灰安放在什么地方?还有你对每个人的安排和期待是什么?你的遗物、遗产怎么安排? 举不举行葬礼,以什么形式,希望谁来参加?

2.对他人

大多数人都特别害怕死亡,也害怕死亡的告别,面对即将离世的亲人,不知如何说这件事,怕他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所以经常躲躲闪闪,回避和不敢面对。让我们所爱的人在极度的恐惧和孤独中离开这个世界,对彼此都非常悲哀。

疾病已是事实,比疾病更可怕的,是在身体痛苦的基础上雪上加霜。孤独地面对现实的痛苦和未来的种种不确定,是更大的痛苦和悲伤。

其实人最怕的就是孤独,孤独中,最怕的是没有被理解、被接纳,没有心的连接,孤独地离开这个世界。我们的害怕、担心、回避、不敢面对,其实源于我们自己。只有我们自己能够真实地面对病痛和死亡,我们才能真正地帮助我们所爱的人。

患重病和年迈的人,都会考虑死亡的问题。他们中有的不敢面对,有的怕亲人伤感、难过,不敢提及、讨论这个话题,就像一条被堵的河流。也因为如此,常常心存不安,使得彼此都小心翼翼,但回避往往使人更加恐惧,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而应对恐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面对。

面对的方法之一,就是把你想跟他说的话都告诉他。很多人在父母或者亲友离开以后,觉得非常愧疚,因为他们永远没有机会再听到你对他的爱和感谢,你对他的道歉。留下太多未尽的情,未了的愿,未告白的爱,未言的悔恨。逝者永息,生者难眠。

干吗要等到在葬礼上、在墓碑前悔恨和倾诉呢,你可以在他临终前就告诉他所有的话,让他在温暖的怀抱和支持中离开,而不是孤独而凄凉地带着很多遗憾离开这个世界!

每一个生命即便在最后的时光,也应享受充分的尊严和爱。

如何离开这个世界,比如何来到这个世界更重要

我的父母年事已高,他们身体虽然都还可以,但毕竟,我希望父母尽可能不留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所以,早在几年前,我就多次问父母,你们这一生有没有想做但一直没有机会做的事,有没有希望完成的心愿?我非常愿意尽我所能,帮助你们完成。

父母说:“你那么忙,不打搅你,你把自己照顾好就行了。”我说:“你们是我的父母,是这个世界上对我最重要的人,你们的事就是我的事,不用担心打扰我。”于是父亲对我说,他非常想去看看他出生和长大的地方——河北的某个农村,他已经六十多年没有回去了。他还想回他的母校北京大学看看,他从北大毕业已五十余年了。

我告诉父亲,一定帮他实现这两个愿望,说完,父亲的脸上露出愉悦的笑容。

父亲提出要求的当年,我就专门安排了10天的时间,陪他回了趟老家。他童年的伙伴大多数已离世,村子完全变了模样——他曾经玩泥巴的地方,和小伙伴一起游泳、抓鱼的地方,他爬过的枣树、他爷爷的房子都变了。

父亲在他爷爷的房前停留了好一会儿,告诉我他是爷爷的长孙,深得爷爷宠爱,有什么好吃的他一定是第一份。说着,父亲的神情中透露出孩提般的满足,我的眼前也呈现出父亲儿时的模样。听他说着家乡话,回顾着儿时发生的一切,我感到和父亲有了更深的连接。

父亲感慨地说,六十几年恍如一瞬,离开村里似乎是不久前的事。

父亲一直是村里的骄傲,我们请父亲当年的一位好友一起共进午餐,他婉言谢绝。我有些不解,后来知道,他脑中风后,吃东西时会经常掉饭,所以不愿前往。当时,我心里想,随着年轮的增长,人在吃饭时,口中不掉出饭来,都会变得如此艰难。年轻时,我们真的不知道自己拥有的是什么,把很多的拥有都当成理所当然,抱怨和烦恼着有或没有的东西,直到失去的时候,才知道它们的价值和重要性。我们自找苦吃的时候真的很多。

陪着步履蹒跚、白发苍苍的父亲,晚上住在亲戚家的土炕上,晚饭是自己家种的玉米,碾成面做的玉米糊。父亲喝着糊糊,那种满足感一口口都在了却他思乡的心愿。

从老家回来,我又带着父亲回到北大校园。记得小时候看到过父亲的一张照片,是在北大未名湖畔拍的,有着英俊面容的父亲,正捧着书本看书,我请父亲找到当年拍照片的地方,拿着书,又拍了一张同样的照片。父亲坐在那儿,胖乎乎的像个弥勒佛——岁月真是弄潮儿,一个青年才俊,几十年下来就变成弥勒佛了。

在北大,父亲参观了他曾经的宿舍,上课的地方,也回忆起很多往事。在父亲慢慢的讲述中,我知道了许多不曾知道的过往。如果用一个画面定格父亲在我心中的样子,就是一系列不同年龄、不同身材、不同神情专注读书的面容。

老家和北大之旅,似乎是父亲对他过往人生的总结和回顾,也是一趟了结过去种种情怀,放下牵挂之旅。这一趟下来,他似乎轻松了很多,可以把更多的念头放在今天和未来的计划上了。而对于我,我知道自己会少一些日后的内疚,多一点欣慰。

我也多次问母亲,她的愿望是什么,我能为她做什么?母亲一生乐善好施,是一个勤劳、忙碌、停不下来的人。她没有什么要求,只希望她百年之后,我能把我的女儿,她唯一的外孙女——她唯一的牵挂照顾好。我问她,您究竟放心不下什么呢?母亲想了想,说:看到我女儿的成长历程和现状,她其实也不担心了。还有就是百年之后的事情安排,她一直想说,但又担心说身后的事使儿女不安,难过。我说,妈妈,其实把您百年之后的事安排好,对我们也是一种帮助,我们就不用躲躲闪闪,胡乱猜测了。

父亲在这方面很简单,说随母亲。和母亲一起讨论了日后在何处安身,并一起去看了几处墓地,让她感受一下,日后长居在什么地方会感到心安、舒服。我们一起探讨了从病重到长眠,母亲所希望的所有细节。

确实,和至亲至爱的人谈百年之后的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对任何人,如何离开这个世界,我认为比如何来到这个世界更重要。来到这个世界懵懵懂懂,是个偶然;离开,我们清清楚楚是必然。

让所爱的人离开的旅程,有计划有安排,有温暖有陪伴,随自己的愿,是一种爱,是一种更深层的爱。许多人在平常的日子里会爱孩子,爱爱人,爱朋友,爱亲人,但如何在一个人不久于人世的时候爱他,就会变得诚惶诚恐,不知所措。和所爱的人一起探讨、分担他的恐惧、担心,倾听他的愿望,会使我们彼此少留很多遗憾。有句话说:生前不孝,死了乱叫。其实是讲,因为没有事先的安排,会留下很多遗憾。

出生和离开,是人生的始终;相比于开始,如何善终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