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小区:价值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教训
从立项到正式上线,叮咚小区只用了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并在其上线后的两个月内获得了1亿元人民币的天使投资,叮咚小区的市值也瞬间飙升到了4亿元人民币。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叮咚小区成为业界最关注的焦点之一,创始人梁昌霖更是将其“装饰”得金光闪闪,这一系列运作让人们禁不住畅想出叮咚小区的美好未来。但谁也没想到,在短短的数月后,叮咚小区再次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形象竟已病入膏肓。
180度的大转变引起一场轩然大波,众人议论纷纷,到底是什么缘由使得叮咚小区从无比辉煌突然跌入谷底呢?
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宠儿
2003年,从部队转业的梁昌霖创办了丫丫网。丫丫网的定位是做年轻父母身边的育儿专家,实时关注儿童健康成长。梁昌霖说:“我喜欢孩子,我喜欢互联网,这就是我做这件事的出发点。”
当时全国范围内也有不少企业在做亲子网站,连门户网站网易、搜狐也开发了亲子板块。在众多竞争者之中,梁昌霖一步一个脚印,稳打稳扎。到2013年,从没有融过资的丫丫网营业收入达到5000万元人民币。
为了顺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在2013年下半年,丫丫网推出了移动端“妈妈帮”。很快,梁昌霖觉得妈妈帮仅作为母婴生活的APP还不够,试图将社交功能融入其中,但没有引起什么反响。
此时,社区O2O开始在流行,小区无忧、社区001、小区助手等相继推出。梁昌霖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动向,叮咚小区应运而生。
在开发叮咚小区APP时,梁昌霖保持了他雷厉风行的一贯作风,2013年12月,他决定做社区O2O,2014年3月,叮咚小区就正式登陆App Store与安卓的应用市场。
叮咚小区的APP首页
梁昌霖将叮咚小区定位为“一款为日常小区提供生活便利的APP”,该APP上面的服务功能包括论坛、号码通、二手市场、宠物、家教、拼车、聊天等,叮咚小区的目的就是打通线上与线下服务,实现为小区居民提供生活便利的O2O闭环。叮咚小区可以看成丫丫网移动端的进化版,在丫丫网成就的光环下,叮咚小区刚出生就受到业界内外的关注,可谓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宠儿”。
疯狂扩张
2014年可谓O2O元年,伴随打车补贴大战的喧嚣,全国山河一片“O”,创业者只要穿个O2O马甲,就能吸引诸多投资人的目光。
叮咚小区赶在了风口,军人出身的梁昌霖把团队分成三支队伍:空军、炮兵和步兵。空军主要负责广告创意和投放,炮兵负责与物业、商户的合作,而步兵则主要负责线下的邻居服务和小区扩展。
“一定要快,先让用户知道战场是我们的,再慢慢改造产品。”梁昌霖说。
按照梁昌霖的规划,空军要为步兵开道,用广告轰炸的模式迅速将“叮咚小区”的品牌植入用户脑海。于是,2014年4月,叮咚小区的广告在上海的地铁,以及分众、框架的广告屏上强势登场。据悉,仅仅是上海核心商圈的地铁广告,一个月的广告费就花掉1500万元人民币。
2014年5月初,叮咚小区宣布获得高达1亿元人民币的天使融资。随后,立马建立北京分部,并加大地推力度。以上海为例,叮咚小区组建了100多人的地推队伍,以每5人为一个班,分布在各个人流密集的商场、写字楼,通过赠送各种小礼品换取路人安装他们的APP。
2014年6月,北京地铁首次出现叮咚小区的广告。业界人士透露,北京地铁的广告至少花了梁昌霖1200万人民币。同时,其官方宣布叮咚小区APP用户数突破70万。
叮咚小区的户外广告
成功似乎触手可及,需要的只是稍微花点耐心等待收获季节的来临。然而,让我们拨开喧嚣浮华的表象,看看叮咚小区的产品如何?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按照要求输入手机号码注册(必须),验证码姗姗来迟。注册成功之后,各种令人费解的菜单让人茫然。一个简单的操作,随时引发程序闪退。随手点开某个小区,页面上都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号码通”“服务站”“二手市场”“拼车”“宠物”“家政”“家教”等服务入口。再点开某个入口,帖子稀少,跟帖更是寥寥。甚至连广告贴似乎都不用心,一个题目加上正文里的电话号码就算了事。
这样的用户体验,能有多大的凝聚力与黏合力?
昙花一现的结局
2014年10月,梁昌霖进军北京后的第四个月,业界传来消息:叮咚小区由于资金断裂,面临倒闭。叮咚小区北京公司停止营业,上海总公司迫于资金紧缺,也裁掉了将近70%的员工,只剩下数十人。
叮咚小区繁杂的功能入口
2015年1月,各大媒体网站上再次报道有关叮咚小区的消息:叮咚小区进行二次裁员,联合创始人吴帅及大部分员工已经办理完离职手续。
来势汹汹的叮咚小区,仅仅半年就大伤元气,不到一年就濒临死亡。
复盘叮咚小区的惨败,导致叮咚小区步入困境的主因是缺乏成熟的产品作为依托。
首先没有摸清用户需求,产品构思想当然地贪大求全。叮咚小区整合了二手市场、拼车、宠物、家政、家教、叮咚小铺和活动,颇有一网打尽社区服务的感觉。理论上说,如果这些服务都能在一个APP上实现,自然是一款人见人爱的神器。但对于一个初创公司来说,四面开战的结果必然使每一个品类都空洞苍白。
一个大拼盘,几口夹生菜,乘兴而来的用户败兴而归。假如叮咚小区紧紧抓住社区用户的某个痛点,从某项服务垂直切入,举全公司之力做深做透,待赢得用户芳心之后再横向拓展其他品类,相信胜算要大得多。事实上,绝大多数当前势头良好的创业公司,都是这种打法。
此外,叮咚小区的移动端应用产品也存在不少硬伤。注册烦琐、布局混乱、各种Bug……显示出这款产品严重欠缺打磨。创业公司的1.0产品,一般都会有各种缺陷,一边跑一边通过迭代来升级优化是常用的招数。但问题是叮咚小区跑得太快,60万用户背后累积的是大量负面印象与评价,本来就不坚实的叮咚小区被这样迅速压垮。
如果在大举扩张之前,先选取几个小区作为试验田,根据收集的反馈将产品进行改进,虽然会耗费更多的时间,但是这种耗费不等于浪费。互联网创业讲究快,但是“快”不是盲目快,一辆浑身是病的破车强行以150公里的时速奔跑,这种“快”毫无意义。我们在前面说到58到家扩张极其快速犀利,但请别忘了早在58到家成立之前,陈小华就带领团队在58同城进行过一年多的摸索。此外,58到家的技术团队也非一般创业公司可以比拟。
现在,收缩战线的叮咚小区仍在上海运转着。大起大落之后,我们期待它能够重新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