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范·文
今天,我们只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放眼世界吸取国外的成果经验和教训,立足国内充分结合中国实际,方能对我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予以充分而又理性的思考。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东中西部差异巨大、区域经济分布情况极其复杂、经济发展阶段不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国度思考这些问题,一定要“号准脉、开好方”,对症下药、量体裁衣才能如虎添翼。
宏观视野规划研判
经过十余年的积淀和快速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走到了又一个十字路口。面临新的形势与新的机遇,在下一个十年、二十年,中国文化产业应当如何乘势而起,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需要我们科学规划、理性研判,汲取国外经验,结合国内实际,找到突围的新方向与着力点。
走到“十字路口”的中国文化产业
【写作背景】2015年10月17日至18日,第十二届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论坛在杭州白马湖畔举行。本届论坛以“创意·创业·创客”为主旨,以务实的学术交流和切实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聆听两岸声音,从不同角度进行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思想碰撞。在经过了十余年的发展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战略抉择。本文据老范在白马湖论坛发表的讲话整理而来,是老范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几个重要趋势的思考。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的经济新常态对文化创意产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正在落地生根,京津冀协同发展稳步推进,文化创意产业面临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文化产业发展已步入十字路口,是继续追求GDP的高速增长,还是慢下脚步来思考转型升级,成为发展中国文化产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以下几个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战略发展线路选择中不容忽视的现象。
互联网基因是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金马达”
微评
★ 的确如此,比如电影产业已经深刻感受到了互联网无所不在的影响,从影片的制作、宣传到发行、推广,都和传统的电影制作环节有很大差别。众筹、网络宣传、互联网购票已经成了电影业的常态。不懂互联网,就不会玩电影。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已经使文化产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预测,到2016年年底,甚至是2015年年底,互联网平台上的文化企业市场价值将占到中国文化产业总价值的70%。早期,我对这些见解尚持怀疑态度,但是经过这两年的工作和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互联网正在以其微妙而巨大的影响力快速渗入到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推动文化产业快速转型升级。它既包括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文化产业新业态,也包括互联网带来的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更包括互联网思维带来的观念性、颠覆性、重构性改变。因此,互联网与文化产业的联姻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与大家分享几组数据。2014年,我国新闻出版产业总收入为1.9万亿元,其中数字出版产业的收入为3387.7亿元,占比17.1%,传统出版业总收入1.6万亿元,其中印刷产业总产值1.1万亿元,而印刷产业不能纳入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产值之内,因为印刷行业的寿命一天天在缩短,数字印刷将取而代之。文化产业产值的“水分”客观存在,这说明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依旧漫长。
2014年广告产业的几组数字也再次印证了互联网巨大的颠覆作用。2014年广告产业产值约为5730亿元,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广告投放比重正在发生裂变。互联网广告公司将成为未来广告行业的“新巨头”,在不久的将来,中央电视台广告投放的龙头地位很可能将被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联网企业巨头所取代。新业态与互联网的结合在文化产业产值增长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升级,互联网与文化产业嫁接将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巨变,而服务型文化产业的发展正是其中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服务型文化产业的比重已经达到了70%,远远大于生产性文化产业。因此,还需进一步深化对服务型文化产业的认识,探索出互联网与服务型文化产业有机结合的更佳途径。
人才是文创发展的“金钥匙”
微评
★ 知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无生利之经验,则以书生教书生,虽冒职业教师之名,非吾所谓职业教师也”。为人师表者当身体力行,切忌纸上谈兵。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说到底不能没有人才,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既包括学生培养体系的构建,也包括师资队伍的架构,两者均不可或缺。
然而,大陆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相对于我国台湾地区而言起步较晚,动作较小,完善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形成。在台湾,基于创造力之下的文创人才培养已经起步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其人才培养也显现出小而美的特点,尤其是台湾的育成中心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孵化与培育体系,是台湾文创人才培养与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文化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它的实用性、应用性极强,这就要求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需要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新路。
在文化产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大陆目前有740多所学校开设了文化产业专业或方向,绝大部分学校的文化产业专业的师资都来源于其他传统专业,如历史专业、文学专业等,这些老师对于文化产业的认识与研究大多基于自身原有的知识背景,而对于文化产业本身的研究还需要在弄清文化产业与原有传统专业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经过一个长时间的转型过程。此外,大多数从事文化产业专业教学的老师,没有在文化企业、政府文化部门挂职的经历,实战经验缺乏,理论与实际结合尚需时日,因此,文化产业的师资一定要加强学术研究与实践的联系。
在文化产业教材方面,同样存在很大的问题。目前,大陆每年出版大量各类文化产业专业书籍,这些书中不乏相互抄袭之作,人云亦云、创新不足,学术价值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文化产业专业的经典类书籍撰写还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
微评
★ 在台湾,很多工薪阶层的收入和大陆同胞差不多,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他们多数人很会玩也很爱玩,当大陆年轻人忙着挣钱买房子娶媳妇的时候,他们在玩涂鸦、单车环岛或周游列国。生活美学的概念无处不在,无论是埔里“18摄氏度巧克力工房”的手工巧克力,还是24小时营业的诚品书店,都起源于对生活中美的感知和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 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也将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比如网络IP开发、VR虚拟体验、物联网、自媒体,将开启互联网+文化产业2.0时代。
融合发展是文创的“金山银山”
近年来,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已经越来越明显,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可观的变化,并逐渐成为全球性发展趋势。当我们看到台湾文创所传递的生活美学概念时,才猛然间发现文创可以无处不在、无所不容。生活中吃的喝的可以充满创意,农村的花园麦田可以成为文创体验,竹子与科技联姻可以成为超凡脱俗的艺术精品……这些实实在在的文创案例都在告诉我们文创就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这是对我们曾经狭隘的文创观念的一种突破。
2014年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不断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2015年,基于《意见》的实施细则即将发布,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能够与哪些产业进行融合发展,以及发展以后如何在统计口径上做好切割等一系列问题都将在《细则》的推动下一一落地。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对每一个奉献在文化产业一线的人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也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因为这种趋势要求我们包罗万象,博采众长,敏锐判断,洞察市场。
市场的全球化、人才的流动化、品牌的集聚化和新兴业态的正规化是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对互联网作用的把握,不能忽视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趋势,更不能没有高素质的文创人才与师资队伍,我们期待两岸文创发展的美好未来。与会的每一个人都对文化产业有着一颗热忱之心,将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推向新高度,我们责无旁贷。
【延伸阅读】2014年文化产业数据分享
根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和《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核算方法》,经国家统计局核算,2014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23940亿元,比上年增长12.1%(未扣除价格因素),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3.9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3.76%,比上年提高0.13个百分点。核算数据表明,文化及相关产业在稳增长、调结构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按行业分,2014年文化制造业增加值9913亿元,比上年增长8.2%,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1.4%;文化批发零售业增加值2386亿元,增长11.2%,占10.0%;文化服务业增加值11641亿元,增长15.9%,占48.6%。
(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五个关键词:聚焦“习式热词”背后的文化产业
【写作背景】2014年,“新常态”成为习式热词,其背后代表的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其中,文化产业的新常态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那么,何为文化产业新常态?本文从融合发展、文化安全、全民创业、个性消费、双效统一这五个关键词来聚焦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
2014年年末,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话时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我国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的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而文化产业就是新的增长点之一。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基本保持在15%以上,2013年占GDP比重已达3.77%。今后一段时期内,文化产业总体增长完全可能继续保持在10%左右的增长率。经济新常态下,文化产业将会有哪些新的特点呢?
关键词:融合发展
近年来,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不论是内部产业要素之间的融合,还是与科技、金融、旅游等其他产业的融合,都推动了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特别是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催生了许多的新业态。这些新业态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可观的变化:可穿戴设备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航空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拓了眼界等等。一些原本难以协调的矛盾通过高科技的手段都能够轻松摆平,譬如,利用无线发射式耳机解决广场舞的噪声问题。
微评
★ 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也是如此,趋利避害才是硬道理。
★ 在这个最好与最坏的时代,政府要让好的政策真正落地,需要对创业大学生精准扶持。而大学生在这个大好时代,需要的则是创意与勇气。
关键词:文化安全
然而,日益先进的通讯传输手段背后隐藏着文化安全的问题。一些不良文化借助高科技载体无声侵入。无线发射的方式能够传输的不仅仅是音乐,还可以是文化糟粕。这些糟粕对于提高个人文化素养和推动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因此,文化产业背后的文化安全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特别是在一些文化新业态的领域。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无时无刻不在警示着我们。
关键词:全民创业
时下,众创空间备受关注,不仅是因为“创客”一词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因为创意、创新、创业已经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15年3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动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激发了全民创业的热情。在这样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很多高校都已经成立了创业孵化器,对在校师生的创意进行引导,给予资金和管理的支持,一步步将创意变成产品。因此,如何将创业引入到学校的教学改革上,真正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将是今后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
关键词:个性消费
微评
★ 据我所知,近年来,一些城市白领开始报培训班学习K歌、魔术、变脸、形体等,文化消费方式已经不是传统的看电影、看书、逛博物馆了。这些新兴的文化消费方式虽然费用要相对高些,但更能增强一个人的“软实力”,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追捧。
未来,文化产业的新常态应当以市场为主,以消费为导向。目前,我国社会活跃的人群主要是以80后、90后和00后为主的中青年人,他们的消费习惯不同于父辈,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老一辈的人喜欢看《归来》是因为影片中知青的故事让他们感同身受,很多90后喜欢看《小时代》是因为符合他们个人的喜好,这些都无可厚非。
正是因为这些差异化、个性化的消费才带动了一些新产品的研发,比如电影的弹幕改变了以往单纯的播放与接收的关系,观众可以随时随地对电影情节进行评论。今年春晚的微信摇一摇送红包也是为了拉近春晚与80后、90后之间的距离。而这些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会进一步带动消费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关键词:双效统一
文化产业新常态的背后有一条不变的底线——双效统一,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性要求其必须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平衡,只有坚持这个底线,文化产业才能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不走偏。从2014年发布劣迹艺人作品禁播的通知来看,未来国家在双效底线的管控上会更加严格。因此,双效统一的底线思维会成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管理的新常态。
★ 双效统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理想状态,可现实生活中这个尺度的确很难把握,很多企业太容易被物质利益所诱惑,走得太快,灵魂有些追不上了。
面对文化产业新业态,我们要去积极地应对,调思路、调结构。如果思路不对,那么只能是无用功;如果结构不对,那么就会偏离主旋律。而对于一些新业态,我们一定要加大投入力度,从自身做起。
2015:文化产业新态势
2014年,我国文化产业各个领域、各类政策密集发布,文化立法步伐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顶层设计不断完善。2015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文化产业将出现哪些新态势?
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更深入
文化与科技进一步融合,形成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将是2015年文化产业不断深入与拓展的重要方面。在这一过程中,各地要充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让2014年国家发布的相关政策具体而有创造性地落地,形成适合自己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与相关规划,最终真正实现科技对文化产业的引擎作用。
创业热潮:文化产业更活跃
在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下,创业不断升温。2014年,李克强总理多次指出要破除一切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每个有创业意愿的人都有自主创业的空间。随着政府一系列简政放权、鼓励创新措施的叠加效应,我国的创业环境将进一步改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成为大势所趋。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灵活性高、创新性强、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在创业热潮的推动下其发展将更加活跃。
公共文化:文化产业的新蓝海
微评
★ 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是文化发展的“两翼”,两者发展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购买就说明了这一点。
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将会是文化发展建设的重要导向之一,对文化产业而言,这无疑是一片新的蓝海。目前,我国公共文化建设的发展较文化产业而言颇显落寞,公共文化建设的诸多短板都可以借力于文化产业。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原本就是互通共进的,很多文化建设行为既具有文化产业的因素,也有着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在公共文化借力文化产业不断弥补自身建设短板的过程中,要充分认清各自的特点与使命,不能忽视两者的不同使命。
文化金融:发展新突破
文化产业繁荣需要以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为基础,而文化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目前,我国文化企业普遍面临着融资困境,这制约了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2015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两次提到“互联网金融”,并表述为“异军突起”,要求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这些都为创新金融担保制度、破解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指出了新的方向。2015年文化金融发展将在创新金融担保制度和互联网金融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文化贸易:更加丰富
微评
★ 刘奇葆强调,要突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核,真正把那些思想深刻、艺术性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产品推向世界,要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进入境外主流社会和主流人群。
2014年,我国文化贸易总量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但文化产品输出仍以有形商品为主,设计服务、版权等文化服务出口相对较弱,高附加值领域仍是发达国家占据贸易主导地位。2015年,随着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的建立以及各项利好政策的推动,首先,文化贸易的主体会更加多元,民营资本将进一步成为推动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重要力量;其次,我国文化贸易种类将更加丰富,游戏、动漫、影视等软性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出口比重会更大,文化用品、文化专用设备等硬件产品的种类会更加多样。这将成为2015年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新常态。
文化会展:更加务实
★ 靠政策的倒逼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文化会展业存在的问题,使其真正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才能不靠政府“喂奶”。
“八项规定”“禁奢令”的出台,倒逼文化会展业回归理性,节俭办展将继续成为2015年文化会展的常态。第一,我国文化会展将进一步利用市场的调剂机制,政府则要逐渐转变职能,致力于为企业的展示、交流、交易打造便利的服务平台。第二,文化会展将更加务实,政绩化、同质化现象会逐渐改变。第三,文化会展不仅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要通过对接资源、交换信息、寻求商机,进而获得“票子”,破解“展会热,交易冷”的问题。
文化体制改革:向深水区挺进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做出部署,2014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在京召开,在总结改革现有成绩的同时,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也吹响了号角。2015年,文化体制改革要逐渐向深水区挺进。要在巩固改革良好势头的基础上,继续以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为出发点,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进一步转变文化行政部门职能,推进涉及深层次矛盾和难点问题的重大任务的解决,进而充分激发文化发展的活力。
微评
★ 文化体制改革难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意识形态和固有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改革需要有敢于啃硬骨头的魄力。
文化产业:更加注重内涵
“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文化市场,但是文化企业忽视社会责任、迎合低俗文化需求以追求利益的现象依然存在。文化产业具有双重属性,而社会属性是第一位的,这就要求文化产业一定要更注重内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基础,借鉴世界他国的发展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人民需求的积极向上的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
文化产业规划:注重实效、接地气
“十二五”期间,我国出台了大量的文化政策,这些政策都将在“十三五”期间逐步落地,并对各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政府部门在制定“十三五”文化产业规划的过程中,首先一定要注重实效性,密切结合国家的最新政策,充分利用好政策红利。其次,各地政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保证规划的可落实性。只有能够落实的规划才能够真正作用于发展,纸上谈兵只能是水中泡影。
亮点频出:你不知道的文化产业新变化
2014年,自文化产业相关政策密集出台之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从方向性的把握上逐渐向具体的产业门类深入。2015年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会有哪些新亮点?在特色文化产业、演艺产业、文化旅游、文化消费、大众创业等方面又将带来怎样的变化呢?
特色文化产业:政策推动大放异彩
微评
★ 云南有很多有特色的文化产业概念,大理古城、丽江小镇、茶马古道、香格里拉、七彩云南,体现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令人向往。
2014年,国家先后出台了《藏羌彝文化走廊总体规划》和《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两项政策分别从地区和国家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对于地区来说,特色文化产业能够充分运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对于国家来说,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丰富文化产业内涵,推动文化市场的发展。云南省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实施特色文化产业的产业发展规划,“金木土石布”5个门类的发展布局一经亮相便在业内取得充分共识,在市场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云南特色文化产业重视创意,坚持低碳发展,已成为云南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动力。
演艺产业:合纵连横共谋发展
微评
★ 节俭令的出台让很多演出企业不得不另谋出路。演艺集团开始摒弃奢华的大歌舞,主打“成本低调、艺术高调”的新型作品。北京华唱兄弟公司将原计划的大型歌舞演出调整为上演话剧《四世同堂》,演出非常成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市场效果。
2014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院团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节俭令”的颁布让一些依赖政府订单的文艺院团被迫面对市场寻求新的发展机遇。2014年,由湖北省演艺集团提议,联合四川、重庆、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七省市演艺集团(演出公司)共同发起的“长江演出院线”在武汉宣布成立,预示着中国演出市场渠道建设的格局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据不完全统计,仅2014年成立的演艺联盟就有不下10个。对于文艺院团来说,成立演艺联盟的方式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壁垒,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实现资源整合,解决规模和成本限制的问题,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因此,可以预见,未来演艺产业联盟化的趋势将会愈加明显。
文化旅游:新型产品层出不穷
★ 非常认同。旅游业的未来在品质游、休闲游、体验游、文化游。
近年来,文化创意和旅游两大产业群融合而成的文化创意旅游表现十分抢眼。文化创意旅游运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锻造旅游产业链。其中,以印象系列、天门狐仙、宋城千古情等为代表的新型旅游演艺项目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厚度,实现了民族文化的对外输出。以云南束河、湖南凤凰、江苏周庄为代表的古镇和北京南锣鼓巷、上海新天地等为代表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底蕴,其独特韵味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以深圳华侨城、长白山国际度假区、武汉楚河汉街、西安曲江等为代表的巨型旅游文化综合体创造了近年来世界少有的区域开发盛况。文化创意旅游正在成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主要趋势,在未来的产业升级与转型中,文化的融合发展将越发占据主要的地位。
文化消费:政策引导弥补缺口
微评
★ 作为拉动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将成为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引擎,而这需要从供给端和需求端两方面发力。
2013年11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与文化部文化产业司主办的“文化中国:中国文化产业指数发布会”上的数据表明,我国文化消费潜在规模约为4.7万亿元,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30%。而当前实际文化消费规模约为1.04万亿元,仅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6.6%,存在3.66万亿元的文化消费缺口。2015年2月5日,北京市出台了首部专门针对文化消费的省级地方政策《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文化消费的意见》,明确了文化消费在消费体系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凸显了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对于文化产业发展应当投资、消费“双轮驱动”的清醒认知。由此看来,政府对于文化消费的重要性的认知正在逐渐加强。如何通过规范引导文化消费不断完善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良好发展,是未来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
大众创业:优化环境聚焦文化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同年3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在公共服务、财政支持、投融资机制等方面予以支持。创业者们正在迎来最好的政策环境。文化产业因其重创意、轻资产、强渗透性的特点,能够给予创业者们巨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相关企业早已在金融和税收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因此,在未来良好的创业环境下,文化产业必将成为创业者们聚集的重要阵地。
这些新变化表明国家已经开始关注文化产业具体领域的深层次发展问题。与从前发布的文化产业方向性的政策不同,近两年,国家发布的文化产业政策越来越具体且实操性强。由此可见,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实践性问题将会逐一解决,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会进一步完善。
转型&融合:文化创意设计的发展新趋势
【写作背景】2014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先导产业作用更加强化,基本建立与相关产业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融合发展的格局。江苏省在践行这个文件上走在全国的前列,2014年开始举办“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到今年已经覆盖全国31个省市区、港澳台地区,以及美、俄、英、法、德、意、澳、日、韩等20多个国家,为创意设计与其他行业融合发展创造找到了一个好的平台。同时,江苏省于2015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提升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发展水平的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发展,加快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本文是老范在江苏省2015年第二届文化创意高端论坛上对于文化创意设计的发展新趋势的一些思考,与大家共享。
文化创意是文化产业的高端部分,文化产业在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后,将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当下特别需要推进发展方式的转换。创意设计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在现实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新动力。创意设计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融入各行业各领域,成为促进诸多行业领域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而跨界的深度融合离不开集成创新,融合发展正成为新的时代诉求。
时代逻辑:创意设计融合发展是全球的一个基本趋势
微评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生活中处处充满创意,要学会用心去体验生活。好的创意设计充满灵性和美感,能够表达设计者的所思所想,能够体现设计者的人文关怀。
创意设计融合发展其实不是中国人提出来的新理念,它是全球的一个基本趋势。澳大利亚最早提出了“创意设计”的概念;英国在1998年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随后文化创意的内容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发展遍及欧美;韩国于2009年成立了专门的文化振兴院,支援文化产业的振兴与发展,下设的26个专门委员会中,其中约80%与创意设计相关。
经济结构的深层次调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都离不开创意设计。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文化创意产业自身也逐渐进入到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期。从国际层面看,我们的产品缺乏竞争力,在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协作的竞争过程中,我国大量企业位于产业链的组装、加工、装配等低附加值的环节,而创意设计、科技研发、品牌管理等高附加值的环节,大量被外国的跨国公司所占有。文化消费的调整与升级需要企业从产业链的最低端尽快进入到中端和高端行列,同时也要不断提升对创意的认识。
新型文化消费需求的满足,生活美学意境的营造,离不开创意设计。2013年,我国主要中心城市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人均GDP均超过10000美元。从国际发展经验看,城市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后,经济特征将从实用与服务为中心的传统经济向审美与体验相结合的新型经济转变。在这个时代,商家提供的核心价值,往往不是物质产品,而是一种情调、氛围或梦想,一种美感体验或愉悦记忆。从我们身边所有的日常用品演变历程来看,这一点越来越凸显。
2015年第三季度的国民经济发展趋势报告中GDP首次跌到了6.9,这里跌下去的主要是第二产业即工业制造业,在整个第三产业中,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当中的文化创意产业,不但没有降,上升的速度反而很快。就这个趋势来看,在未来,文化创意产业当中与创意设计相关的诸多领域,都会在支撑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微评
★ 在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似乎更多的是以资源为核心,比如陕西、河南的历史文化资源,湖南的传媒文化资源等。
探根寻源:创意设计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源动力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等产品的新兴产业。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处于产业链的高端,不仅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而且对于提升各行各业的产品和服务品质,增加附加值、塑造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创意设计将会是新时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源动力。
国内创意设计发展“三足鼎立”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北京在2012年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设计之都”称号,当年主办的“第三届北京设计周”,吸引了国内外观众超过500万人次,设计交易共56亿元,目前正全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设计产业聚集高地;深圳作为国内的首个“设计之都”,其工业设计实力强劲,工业设计师及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创造产值超过1000亿元,规模约占全国的60%;上海在环同济设计圈,已形成产值约200亿元的、国内规模最大、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建筑设计产业集聚区,这些产值基本上都是与创意有关的。
2014年3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江苏省在践行这个文件上走在全国的前列,2014年开始举办“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到今年已经覆盖全国31个省市区、港澳台地区,以及美、俄、英、法、德、意、澳、日、韩等20多个国家,仅台湾地区就报送485件作品,参赛作品从去年的七八千件作品增加到今年的一万六千多件,实实在在为创意设计与其他行业融合发展创造了一个好的平台。好的创意不能仅仅停留在创意阶段,更要转化为产品,设计产品如何成为企业的制胜法宝,如何进行转化,这是“最后一公里”,也是这“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看到创意设计对推动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
微评
★ 走好这“最后一公里”,知识产权的保护尤为重要。洛可可公司在2014年设计了55度水杯在受到消费者追捧的同时,一夜之间网络上充斥着55度水杯,价格从16元到上千元不等,且都标明是正品,洛可可公司的维权声明却石沉大海。盗版、山寨严重打击着设计者的积极性。
转型和融合:“文化创意+”与“互联网+”
“文化创意+”,是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内在要求,是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催生新兴业态、带动就业、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而“互联网+”则将成为产业结构转型的支撑条件。“文化创意+”和“互联网+”正在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第一,“文化创意+”加快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进程。例如:文化创意+农业、文化创意+工业制造、文化创意+旅游融合发展,日益成为传统产业衍生出的新型产业形态。同时,文化创意服务也逐渐进入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并与之融合。它能够加快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跨界融合的进度。
第二,鼓励创意会推动文化创新生态体系的形成。近来总书记频繁提及的一个词汇是“共同体”,合作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现在上升到命运共同体。借用总书记的“共同体”的这个习惯说法,文化产业发展真正的生命体是在创意设计上,而这个生命体的完整与创意设计能不能够深入其中有着必然的联系。
第三,文化创意牵手“互联网+”丰富文创产品形式,增添人们生活的趣味性与体验感。自国家提出来“互联网+”这样一个概念后,评论分析之余,更多的人是在探索、践行。我预计未来的文化产业当中百分之八十会是数字文化产业,而数字文化产业对中国文化产业经济贡献率会达到或超过百分之八十,在数字文化产业当中,创意和设计是始终伴随其中的。故宫App产品开发是借力互联网拓宽创意开发种类的成功案例,据了解,2014年故宫的文创产品的收入就接近7.5亿元人民币,同一时期台北故宫的文创收入是新台币六亿多,约1亿元人民币。单霁翔院长还表示他们将发起一个全球故宫产品的设计系列大赛,让故宫产品真正走进中国的千家万户,走进世界的千家万户。故宫的出路在于文创,文创的出路在于创意设计。从这样一个国家大体量的重要的文创资源库案例来看,创意设计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必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环境营造:创意设计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
微评
★ 自由、包容、开放的氛围是创意、创作的土壤,台湾在创意营造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有很多。
创意设计的发展需要良好的氛围营造,除了政府的积极引导之外,还需要学校、企业、社会组织及每个个体的共同努力。
浓郁的艺术氛围使得几个世纪以来伦敦一直是一个创意中心。在伦敦,有68万人从事创意产业的工作,创意产业占伦敦经济的15%,交易额巨大。从事创意产业的人占英国人口的12%,但是创意产业的艺术基础设施却占40%,音乐唱片工作室占70%,音乐商业活动占90%,同时它还拥有英国电影和电视生产的70%,广告46%的份额。英国历史悠久的大学不仅散发着它们古老的神韵,而且也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培养着他们的学生,这是影响创意阶层产生的重要因素。
一直以来,台湾在文创发展上都注重创意营造和生活美学的理念。美的事物是大家普遍都喜爱的,细节往往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东西。台湾多年来的文化熏陶、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所累积形成的精神内涵,将许多传统产业注入文化特色与创意设计。台湾把文化创意产业上升到生活美学的高度,注重美、创造美,用“生活美学”连接大众市场。
南京在推进文化创意设计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过程的实践探索中,许多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在平台建设方面,政府牵头搭建了中国(南京)数字文化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南京创意设计中心、全国首家“创意南京”文化产业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平台模式在全国被广泛运用。“紫金奖”创意设计大赛的举办也充分地体现出一种平台意识,通过这种大赛的形式,许多的创意设计想法和理念都可以找到落地的载体。
【延伸阅读】
2014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中国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路线,特将要点摘录如下:
基本原则。统筹协调,重点突破。统筹各类资源,加强协调配合,着力推进文化软件服务、建筑设计服务、专业设计服务、广告服务等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产业等重点领域融合发展。根据不同地区实际、不同产业特点,鼓励先行先试,发挥特色优势,促进多样化、差异化发展。
市场主导,创新驱动。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扶持引导,实施支持企业创新政策,打破行业和地区壁垒,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促进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内容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促进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催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满足新需求。
文化传承,科技支撑。依托丰厚文化资源,丰富创意和设计内涵,拓展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促进文化遗产资源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加强科技与文化的结合,促进创意和设计产品服务的生产、交易和成果转化,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新产品,实现文化价值与实用价值的有机统一。
发展目标。到2020年,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先导产业作用更加强化,与相关产业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建立,相关产业文化含量显著提升,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融合发展城市、集聚区和新型城镇。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增加值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明显提高,相关产业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明显提高,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重点任务。塑造制造业新优势,加快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提升旅游发展文化内涵,挖掘特色农业发展潜力,拓展体育产业发展空间,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
政策措施。增强创新动力,强化人才培养,壮大市场主体,培育市场需求,引导集约发展,加大财税支持,加强金融服务,优化发展环境。
“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编制该做哪些准备?
2015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绘制未来五年文化发展的蓝图。如何制定科学、有效、可落地的文化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政府针对已经出现或者将会出现的问题组织专门的课题研究。而课题的形成就要立足于实际,着眼于未来,做到实事求是,审时度势。
编制规划,前期调研很关键
一直以来,国家制定“十三五”时期的文化发展规划之前,都非常注重前期的调研和准备工作,文化主管部门、宣传主管部门以及国民经济的主管部门,都在2013年年末就开始进入课题前的调研阶段。
微评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要把规划做在大地上。
规划的编制不是一张纸挂在墙上,而是要落在地上。因此,前期的实地调研和课题研究对编制规划有相当大的作用。在调研中,各部门发现当前已经发生的问题,并预见将要发生的问题,进而形成专门的课题进行研究,这些问题的研究成果将成为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
发现问题,实地走访最靠谱
微评
★ 内蒙古呼伦贝尔这么大没有一家国家文化产业基地,深厚的蒙元文化积淀,没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可惜了!
★ 习总说农村建设要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可是如果在青山绿水间,生活着一群不懂欣赏风景的麻木无知的人,这样的青山绿水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具体的文化规划编制过程中,在实际的调研中,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首先,是园区发展的弊病亟须调研诊断。近些年来,国家非常重视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有人统计,目前全国有2000多个规模以上的园区。而在文化主管部门所命名的国家级园区中,文化部有300多个,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工信部涉及的园区有100~200个。据此估计,国家级园区的数量有400~500个。
尽管园区的设立初衷是很好的,并且这些园区在命名前针对园区自身的发展状况、功能规划、产业效能等各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国内园区的发展却是很不平衡的。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园区在命名后,放松了对自身建设的要求,其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其中的问题也是盘根错节。甚至于有些地方达不到建设示范园区的要求,很难发挥带头示范的作用。因此,文化部对一些存在问题较多的园区提出了整改意见,责令其限期整改,并实行退出机制,从而有效监督园区的发展。这样的问题,需要在实际调研中才能发现。
另外,在调研中,我们看到公共文化服务“欠账”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十二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依然有很多问题只有通过实际走访才能发现。譬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当中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们都有一定的了解。而在实际调查中,我们能更真实地感受到这种不平衡的严重性。很多市级以上单位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总体情况都比较好,尤其是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的公共文化建设都做得有声有色。但是,一般的地级市则存在欠账,大部分县级以下单位的文化设施建设严重不足。例如,很多县乡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及博物馆存在建设面积不足、藏书量不够等问题,老百姓最基本的文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2015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总之,我们在搞文化建设,特别是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投入不足的问题,这个问题就需要列专题研究。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产城一体化的问题,即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要同步进行。在新的小城镇建设中,通过户籍制度改革,老百姓将从农民变成市民,被纳入包括医疗、养老等在内的国家社会化管理,配套的公共交通、学校等社会设施都需要完善。当前,在国民经济规划中,对于新型城镇化中文化建设的表述相对较少。实际上,在“五位一体”的布局中,加强文化建设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当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地区只抓经济而忽略了文化,结果35年过去了,经济上去了,文化下去了,然后就出现了经济繁荣、文化欠账。文化欠账的结果是有些地方的老百姓有了钱,精神很空虚,出现了“有钱综合症”,所以就会搞一些赌博、吸毒等非法活动,这在我国很多发达地区是非常猖獗的,甚至有些地区还以此来营造经济环境。习总书记讲“新型城镇化建设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山和水讲的是生态,记得住乡愁讲的是文化。我国每天有300个自然村消失,在以往摊大饼似的快速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大量的农田被进行商业化的开发,很多农民背井离乡外出打工,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人”的问题,都需要规划前的课题研究。
少走弯路,理论依据不能少
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如我国文化产业不能单打独斗,必须与科技融合,所以就出现了“文化与科技如何融合”的课题研究。又如,我国文化发展如何做到与传统文化资源、非遗保护相结合?所以文化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都表明,在我们这个新的历史时期,不能就文化说文化,文化自身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建设诸多问题的妥善解决,离开了它谈文化是悬空的,是没有基础的。所以我们强调规划要想做得好,就要对目前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抓得准。
微评
★ 好规划的标准就在于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而要经得住考验,就必须脚踏实地,科学规划,通俗地说,就是接地气!
规划是为了解决未来五年的发展。这就要求规划的制定者对过去五年的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第一,我们应当在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问题。第二,把这些问题通过课题的形式进行专题研究。政府可以借用社会力量、专家组来研究。第三,把这些研究成果回归到广大的老百姓当中去,通过实践再来验证这个研究结果。最后,专家和政府的主管部门进一步修订,最终把这些研究成果作为编制十三五规划的重要理论依据。
总之,实地调查与课题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反映民声民意,科学地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借鉴国外的优秀做法,推广先进的典型和经验,使我们少走弯路。
适度超前,规划须有前瞻性
规划的编制要求适度超前,因此要求我们除了要对已经发生的问题心知肚明,同时也要对即将发生的问题有所预见,尤其是对未来3~5年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动向、变化等要提前做好功课。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增速开始放缓,同时也开始涉及许多新领域。比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是在“十二五”的工作报告当中提出来的。那么,怎样创业和创新?我想要把重点放在信息消费上。过去我们的消费指南里面有食品消费、交通消费、旅游消费,还有一些常规的文化产品消费,如读书看报、看电影、看戏等,但是并没有提出信息消费。2015年春节的“摇一摇”把广告的模式由原来的“广种薄收”变成了精准化投放的“窄告”。尽管这个词很早以前就有了,但是新兴技术的日益成熟让概念成为现实,并围绕着大数据挖掘、云计算、物联网等一系列新技术产生了一批新业态。除此之外,在教育方面,MOOC的出现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学习者通过它可以接触到全球最好的课程,互动交流软件的开发也使线上教育更加人性化和专业化。
所以,类似于这样一些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问题,在制定“十三五”规划的时候要适度超前。这样一部分课题就叫超前性的研究。
微评
★ 并非新的就是好的。这些新生事物的发展前景如何呢?拭目以待。
起草修改,编制规划“两步走”
在规划的正式编制前,有大量准备工作需要提前着手,在时间上应该分步实施。一般而言,在规划编制前一年,就要开始陆陆续续地形成课题,进行探究。所以规划的编制往往都是两年左右,第一年是形成课题,第二年根据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规划的编制,编制本身的起草时间很短,但是需要无数次征求意见和修改,要听老百姓的意见,要听行业基层工作者的意见、专家的意见。在此过程中会发现有些问题还很突出,也可能会再临时增加一些新的课题。这都是为了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规划的编制还要和上级规划、国家规划、部委规划相协调,使之一致起来。
做好“十三五”规划的六个关键点
不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对自己未来要做的事进行一定的规划。今年是我们国家“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从国家到各省市都在着手进行“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以下几个问题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本文内容来源于老范在中经网微课堂的讲课记录。
明确主体,以人为本,公众参与
微评
★ 文化发展规划的编制要着眼于人的诉求和生活才能调动人民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规划的落地实施。
规划始于定位。规划有大有小。国家有规划,正如我本人有幸参与的正在编撰的“十三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各个省、各个城市、各个县都有自己规划,甚至于一个乡村、一个园区、一家企业也会有自己的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规划的主体。
在规划编制的过程当中,既需要把握宏观层面的内容,也需要了解属于微观具体层面的内容。因此,规划编制的第一个关键点就是要以人为本,公众参与,贴近生活。规划一定要能落地,才能为人服务。但是目前,“挂在墙上”的规划依旧很多,规划不落地的现象很多。因此,所有的规划内容都应该从人的角度出发,为人服务,而公众参与就是让被规划的人能够参与到规划的编制过程当中。所以,好的规划一定是领导者、决策者的思路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密切结合,几经上下。
微评
★“顶天立地”,说得太好了!
规划编制的第二个关键点就是要注重调研梳理,通俗来说就是要顶天立地。“顶天”其实就是指吃透国家和行业的精神。以青年创业园的规划为例,这个规划需要了解当前国家对青年创业的精神所在,否则规划的成果可能就是有名无实。“立地”就是指做出的规划一定要在实际当中,真正能够落地,发挥实效。以大运河文化产业规划为例。2014年7月24日到8月2日,我和文化发展研究院的十几个老师和同学行车两千多公里,途经了天津、沧州、聊城、济宁、徐州、淮安、扬州、镇江、苏州等运河的沿线城市,开展了大运河文化产业状况的摸底调研。调研过程中搜集了大量运河沿岸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手数据和材料,摄制了丰富的影像素材,完成了十余篇调研札记,并在北京通州、天津杨柳青、河北沧州、山东济宁、江苏扬州、浙江杭州召开了六次大型座谈会,与当地政府部门领导、文化企业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这次运河调研就是我们做运河文化规划的基本前提。运河文化当中,我们需要取精去糟:精华的部分我们需要重点推送和发展,糟粕的部分则要放弃。在调研过程当中,我们对于沧州运河带的开发提出了一些建议。为此,沧州政府专门和我们开了座谈会。所以说,做规划一定要与当地实际相结合,一个好的规划需要前期的调研,这些接地气的调研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规划编制的第三个关键点就是时间表和路线图。规划实现的一个基础就是要有完善细分的实施细则,主要包括规划实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好的规划是既能看到愿景,又知道如何去实际操作。许多地方的保障措施仅仅是口头上的内容,并没有体现在具体工作上。
立足当下,适度超前
微评
★ 大陆一些城市近来也开设了诚品书店,经营者认为这是一个文化产业多元经营的平台,可以做到营业收入多元化。消费者认为这种书店比传统书店更有品位,更人性化。
规划的第二个方面是定位:一定要立足当下,适度超前。宏大的发展目标有利于与国家的方针政策相结合,但可能会不接地气。因此,规划的定位一定要在立足当下的前提下适度超前。正如“中国梦”,每个人的中国梦实现,才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在规划定位当中,第一个关键词就是优势产业要协调发展。不论你的规划主题是农业、旅游业、青年创业或者是“互联网+”,一定要注意产业间的协调发展。近三年来,我们讨论最多的词就是融合发展,虽然单一产业仍然存在,但融合的趋势却是日渐凸显,我们经常使用的滴滴打车就是出租车行业和互联网融合的产物。旅游、演艺等产业也由原来的单一产业模式向多种模式融合的方向发展。在台湾诚品书店,书籍销售盈利占比不到30%。其他来源都是在书店中并存的其他业态:咖啡、创意产品等等。现在,台湾已经出现了3.0版本书店。过去传统的新华书店是1.0版本。类似诚品书店这种二十四小时营业的书店属于2.0版本。而3.0版本的书店的布局完全是家庭化的,书店和生活融合为一体,在这样的氛围之下,书店里所有物品都是可以出售的。这样的一种融合已经不仅仅是产业间的融合,而是更高层次上文化的内在融合。
纸上谈兵大智慧
规划的第三个方面就是空间布局。规划的空间布局看起来像是纸上谈兵,但其背后却是智慧的光芒。在规划当中,空间布局相当重要。
在进行规划的空间布局时,我们需要对核心的区域进行分析。六年前,我们负责山东济宁的文化产业规划时,对当地空间布局的核心区域做了详细的分析。我们都知道济宁市是孔孟之乡,文化资源特别丰厚,但是在规划当中,我们需要确定的核心区域在哪里?是曲阜,还是运河,或者是孟子的老家?济宁市还有微山湖,还有红色革命史,复杂的情况需要我们仔细分析找到最适合的核心区域。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注意项目的组团。好的规划绝对不是依靠一个项目就能成功,它需要很多项目参与其中,将整个空间布局支撑起来。
微评
★ 互联网时代,大学不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学校附近的商圈带来的“校园经济”模式已经成了人人垂涎的大蛋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经成为昨日黄花。
另外,在空间布局方面,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虚拟空间。以环高校经济圈为例,最先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同济大学。在七年前,同济大学提出环同济经济圈的概念时,只有几百个小的学生创客工坊。但是,在短短的七八年间,上千家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这其中,很多学生创业大部分的创造过程都是在网络虚拟空间完成的。
最后,关于规划的空间布局还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就是文化地标。并不是所有的规划都一定要有文化地标的相关内容,但是,对于一些打着文化的旗号、实际上并没有文化影响力的所谓文化地标,我们要区别对待。比如一些奇奇怪怪的建筑:沈阳的方圆大厦、抚顺的生命之环、郑州的玉米棒宾馆、湖州的“马桶盖”酒店,还有邯郸的“金元宝”等等。总书记曾说过,不要让这些奇奇怪怪的建筑成为我们生活的主题,这些奇奇怪怪的建筑并不是文化地标,只是一些杂念思想在创作上的表现而已。
业态选择很重要
规划的第四个方面就是要做好业态的选择。在规划中,并不是说业态越多越好。一个优秀的规划其业态都是相对集中的,并且业态的选择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要实事求是。在我们10年前做的河北承德平泉县的规划当中,从当地现有的食用菌和活性炭中开发出了新的产业。食用菌的生长需要炭棒,当食用菌成熟收获之后,炭棒就成为废弃物了。这些废弃物经过冶炼就变成了活性炭,活性炭最早的功能是作为炼钢炼铁的添加剂来出售,十吨的售价也只有500到1000元不等。后来我们通过规划将食用菌产业发展成农业体验经济,而活性炭产业经过我们的深度开发,开发出了包括化妆品、装饰品等在内的两千多种产品,所获利润也大大翻倍。
我们选取了食用菌和活性炭这两个业态,即在深度开发食用菌的同时,进一步挖掘食用菌培养废料活性炭的开发,提升其产业附加值。平泉县的文化资源很丰富,如何进行资源的活化很重要。针对平泉县现有的萧太后墓,我们将其定义为契丹重要的祖源地,并依此进行相应的开发,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契丹文化重要的旅游景区。
重大项目不可缺
规划的第五个方面是关于重大项目。每一个文化产业的规划都需要好的项目做支撑。这些项目分为重大项目和一般项目。关于重点项目的规划,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就是特色和引领。有的项目看起来可能比较一般,但是却有一种牵动和引领的作用。例如,我们都很熟悉的“印象”系列,最早由张艺谋和王潮歌等人在云南最先尝试,在全国产生很大的反响,引领了一系列印象作品的开发。
第二个关键词是重点培育。所谓重点培育就是集合人力、财力、物力重点打造具有牵引作用的重点项目。对于一般性的项目,规划过程中可以收纳,但不需要占据太多精力。还有一些项目虽然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它与整体地区和环境发展不协调,所以必须要放弃。
微评
★ 项目规划要谋定而后动,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第三个关键词就是要有可操作性。有的项目很好,但是无法落地,无法落地就是空谈。例如有些高原边疆地区想做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动漫产业园,声称有良好的土地和资金资源,但是动漫产业园真正需要的资源是什么?是人才,是像宫崎骏这样的动漫大师。投资几千万的动漫产业园最后很有可能变成一个圈地的项目,没有实质内涵。由此可见,实事求是是项目具备可操作性的前提。
平稳落地方为胜
规划的最后一个方面就是规划的落地性。我们做的所有规划的最后一章都是保障措施。不论前面如何定位,如何规划空间布局和重大项目,如果不能落地,一切都是空谈。要做好一个规划的保障主要看三个方面。
第一,组织保障。中国目前还是一个处于进程中的法制社会。虽然我们希望能够多建设一些法制的内容,但是很多地方还是不能够做到完全依法办事的。例如,我们文化的很多方面依旧是无法可依。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当看到中国有自己特殊的管理体制,要通过政府的统筹来协调解决这些问题,所以说在统筹解决的过程中,组织保障是第一位的。
第二,政策性导向。中国的政策是对现行法规不完善的弥补。美国很多人愿意将遗产投入公共文化事业是因为美国有一个健全的法制,与其让政府通过遗产税将钱收回,不如投入公共文化事业博取好的名声。而在我国,很多行为则是通过政策导向来实现的。
微评
★ 这让我想起了经典电影《星球大战》,是导演乔治·卢卡斯天才般的想象力,开启了科幻电影的新时代。所以说人才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因素。
第三,人才。例如,如果一部电影是由张艺谋导演、余华创作剧本,那么这部电影的号召力会非常强,这就是所谓的明星效应,人才在规划过程中非常重要。另外,规划的落地需要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比如管理型、技术型人才等等。
“十三五”时期,如何用国家思维引领文化建设
2015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收尾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年。当前,从国家层面到省市地方都在着手进行新时期的规划编制,能否用国家思维做好国家文章、用战略眼光引领全体布局,是新阶段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要务。作为总体布局中的重要一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绝不是个别部门的“单打独斗”,而是要充分凝聚来自各个层面的智慧,站在更高的起点上用国家思维引领文化建设。
网络盛行,文化领域新常态需审慎对待
随着新常态的提出,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其错综复杂的程度远远超过我们了解的信息。而在文化领域,新兴媒介层出不穷,网络热点时时变化,舆论风向难以把握,很多社会热词广泛传播,一次次刷新人们对已知事物的认识,这为当前党和国家在文化领域的管理带来了新挑战。不可否认,这些文化思潮是经过一定的总结形成的,在特定的时期和前提下也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作为文化管理者,应注意到一些热议话题会影响政府对未来国家文化发展趋势的正确判断。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对当下热议的文化思潮保持客观和冷静,站在国家的战略高度,对社会热点进行分析和证明,进而做出科学性、前瞻性的研判。
文化治理,新市民阶层的“文化空白”如何填补
微评
★ 互联网引爆了舆论的热潮,这也给文化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处理好网络空间的良好环境与不良舆论之间的关系需要文化管理者客观、冷静、科学的研判。
★ 农村的空心化其实与新型城镇化的目标相背离,要将村庄建设得更漂亮、留着乡愁,让年轻人返乡创业,让昔日贫困的乡村成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村庄才是我们需要共同努力的。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形态的升级,城镇化的步伐逐渐加快,大量农村人口不断“外流”,很多村庄出现了“人走房空”的现象,并由此演化为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整体空心化。更为重要的是,新市民阶层的迅速崛起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难题:公共基础设施供不应求,市民文化需求难以满足,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不到位等等。这些变化对“十三五”时期的文化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文化领域的社会治理,尤其重视县级以下文化治理下沉和乡村文化“空心化”问题。国家经济过渡到新常态的今天,如何更加准确地把握民众真实文化需求,政府、社会、行业、个人都要在整体融合和快速变化的当下,思考好应当采取的措施,在制定文化发展规划的过程中也应有所考虑。
融合升级,“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文化产业是溢出效应非常显著的产业门类。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文化产业领域已逐渐形成各个行业门类相对独立和明显的发展规律。下一阶段,融合发展将成为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主要方向,通过与其他产业门类的融合,带动自身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对于这一发展趋势,文化主管部门已经做了诸多工作,并且有意识地将产业发展导入这一阶段。除了与具体产业门类的结合,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等方面也是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近年来力推的融合发展的方向。随着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十三五”时期文化领域改革发展将进一步强化融合、跨界、转型、包容的发展理念,重点推动文化装备生产、文化内容生产和文化传播手段的转型升级,这一点应当成为宏观层面突出强调的一大亮点。
制度设计,文化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
“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新的阶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到今天能够改的、可以改的、比较容易改的都已经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都涉及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譬如,“十一五”时期形成了法人治理结构下的国有资产和财政对文化进行投资建设模式,在“十二五”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到今天的改革关口,我们应当思考这种管理形式是否还适应今天发展的需要。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理顺文化行政部门与所属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是关键。由此,“十三五”时期,文化体制改革要以制度设计为重点,消除部门间的管理壁垒,厘清利益分割的问题,将“大文化”建设提上日程。
微评
★ 关键是搞清楚哪些要管哪些要办,一些重大的文化活动,如春晚,本身就是传达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载体,还是要办好,因为它具有导向性,是文化的精神殿堂和民族文化瑰宝。
产业事业协调发展,社会经济双效统一
★ 文化产业是经营性的,文化事业是公益性的,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文化发展的“两翼”。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迈进,如今在诸多领域,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呈现出交叉融合、互为补充的状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满足了文化建设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内在要求。而在社会效益方面,坚持并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领导者应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出发,立足国家高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各类媒体平台的互相映射、社会文化风气的引导、文化产业各行业的规范等方面着眼,将核心价值观的特色认知列入到文化大发展的整体步骤之中去。这就要求在顶层设计上不单单是鼓励做什么,更要采用负面清单的方式,明确不提倡做什么、禁止做什么。换言之,做什么怎么做是主动创新,不做什么则是底线思维。只有这样,才能给全社会创造主体一个合理的范围,从而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创造力和价值。
科技创新,应当成为新时期的全民共识
科技对文化的创新表达、包装延伸、提升转化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长期的努力,科技提升文化价值的理念已经逐渐成为主流认识。然而,这是远远不够的,科技创新应当成为全行业、全产业、全社会共同的认识。在实际的调研中,我们发现科技在文化创作、非遗管理、公共文化建设、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最大化的体现。与国际相比,以上领域中的科技要素占到了整体产业发展相当大的比重。因此,让科技创新成为“十三五”时期全民的共识,注重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形成区别于以往的、上升到全社会、国家层面的表现形态,应当是“十三五”文化规划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一带一路”,强化中国对世界新格局的文化影响力
目前,关于“一带一路”的解读更多是从经济研究的角度出发,强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促进贸易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等等。而从文化的角度来看,面对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局面,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更显重要和珍贵。可以说,融通古今、连接中外的“一带一路”,在对古代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也在新时代开创了各国各地区间文化交流合作的巨大空间。因此,“一带一路”在中华化方面的渗透将会是其最核心的部分,如何发挥文化在国际关系构建中的巧实力,既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实现的基本底色,更是“十三五”时期文化外交的又一重大命题。作为国家的长期战略,反观当前,我国在国际文化贸易当中处于弱势,文化产品竞争力不强,用中国元素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观的能力亟待提高。而这些恰恰需要在顶层设计层面提出对“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宏观思路,是可以用国家思维做国家文章的一个巨大空间。由此,文化发展战略应当作为“十三五”时期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规划的编制要立足文化的思维高度,唤醒“一带一路”沿线遗存的中华文化基因,形成具有强大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中华文化生态圈,加强我国对世界新格局形成所产生的文化影响力,助推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微评
★ 中国人历来擅长讲故事,却不擅长把故事讲给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听。讲好中国故事,首先是讲什么?要讲那些别人想知而不得知、应知而未知的故事。其次是怎么讲?意识形态的简单宣传是行不通的,在这方面,我们真应该多向好莱坞学习。
文化是民族发展的血脉,社会进步的灵魂。新时期下,不论是国家文化政策制定,还是文化领域的种种突破,都需要站在更为宏观的角度审时度势,科学预测。文化建设中的诸多问题复杂多变,更加要求我们用国家思维来引导文化改革,用战略眼光着眼全体布局,这一点在“十三五”规划的编制中尤其重要。
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的文化解读
【写作背景】2015年11月3日,新华社授权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对“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十三五”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全新理念,明确了在新常态背景和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下,我国下一阶段的五大发展目标和六大坚持原则,对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
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建设中的关键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建议》立足于国内实情和国际视野,突出强调保障老百姓普遍关注的文化民生,加大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的融合,进而催生出更加系统完善的产业新业态,通过全面规划与重点培育的相互作用,实现文化产业双效统一,文化事业普惠基层,发挥文化在提升国民整体幸福指数中的巨大作用,对文化产业协调、科学、可持续地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协调发展是硬道理
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是《建议》的第四个重要方面,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建议》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在主要目标中特别强调“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微评
★ 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需要文化市场、公共文化、文化立法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最终形成文化发展的良性体系。
“翻一番”的量化内涵其实是要求我们在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发展当中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幸福指数的提升。我们要明确文化建设的目标理念与发展方式,始终坚持“以文化人”这条红线,协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坚持文化产业支柱地位
坚持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十二五”时期,中央对文化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让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中共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方面做出重要部署;十八届四中全会,将文化法制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进行部署。
此次《建议》的目标要求之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十二五”的基础之上,中央把这个目标延长了五年,这就意味着在接下来的五年当中我们过去所强调的倍增计划可以继续往前推进。我国目前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也在不断增长,但是不能只强调文化数量上的支柱性,还要强调文化产业的内涵式发展。
微评
★ 我们从好莱坞影业、韩国影业中得到不少启示,过去我们谈影视注重资本、市场、运作等因素,现在也开始关注美学、文化等因素,很多影视精品应运而生,如《琅琊榜》《老炮儿》等作品的成功,说明中国文化产品开始走上内涵式的发展道路。
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融合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要融合发展。《建议》指出:“要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公共文化是我国公民文化权的最基本的保障,文化产业是公共文化发展的最强劲支撑和推动力,两者之间互相支撑,特别是在公共文化内容的提升上文化产业更是可以大有作为,公共文化的社会化当中也需要文化产业有更多的更现代化、人性化的服务和表现。
双效统一是文化发展的基本前提
★ 哪个属性更重要呢?比如赛龙舟,如果抹去文化属性,龙舟和国外的赛艇没有区别,但如果只强调文化属性忽视了竞技属性,则又是故步自封的表现。所以,把握二者之间的平衡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文化及文化产业发展要坚持双效统一。文化发展不仅仅指产值的提高、数量的增多和门类的丰富,还应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这也恰好体现了文化产业具有社会和经济双重属性的特殊性。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中,我们要始终如一地坚持这个基本原则和底线,这在国际发展中也是有例可循的。《建议》强调“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等都是对这一原则的最好体现。
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如同一个人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一样,一定会跌跤。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这个道理,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唯量”说话,GDP并不是全部。我们要发挥文化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始终把文化产业的社会价值置于首位。而政府部门则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考核体系并加强监督,对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进行综合评价。
文化发展要以精品为导向
文化发展必须要协调,而协调发展最终的导向就是要打造精品,此次《建议》也明确了文化建设的精品化方向。文化产业的精品化就是要实现文化产品的精准化,公共文化的精品化就是要使公共文化在向基层倾斜的过程中让老百姓最渴望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能够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和落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提到的那样,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微评
★ 什么是精品?有没有衡量的标准?如果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的作品会被称为精品吗?
因此,我们的文化发展也一定要打造精品,要做到既有数量,又有质量,既要有高原,又要有高峰,这些思路和内容都是“十三五”时期文化建设所不可或缺并且需要一一落在实处的。
文化建设要科学、协调、和谐、可持续
增强发展协调性是本次《建议》的重要方面,正如《建议》中指出的,“要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的协调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同样非常重要。然而,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相一致,文化建设“东高西低”的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
不论是公共文化建设,还是文化产业发展,我国文化建设的速度与水平与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基本相同,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态势,人才、资本、技术、规模等方面,东西部文化的发展均存在较大差距。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层出不穷,产值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文化产业、公共文化的发展都需要从全新的角度进行认识,文化建设的不平衡现象也要充分运用互联网予以有效解决,全面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能级,深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的全新体系。我国的文化建设处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当中,这就决定了“十三五”时期的文化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大原则。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要得到有机统一,让文化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实现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有机统一,实现发达地区文化发展与欠发达地区文化发展的有机统一,是文化发展的最终目标。
微评
★ 未来,网络文化产业将成为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因此网络安全必须上升到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位置,正如莎翁所言:“看似纯真的花朵,花下却藏着毒蛇。”对于互联网,我们不能只看见花朵,却忽视了毒蛇。
网络文化安全事关重大
互联网的发展给文化建设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网络文化传播的新形态、新内容,是“十三五”时期文化建设需要予以重点关注的问题。此次《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从网络思想文化建设、网络内容建设、网络文化发展环境建设、舆论导向建设等各个方面均作出了重要说明。网络文化安全是事关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密切相关的大事,也是当下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矛盾最为突出、亟须解决与面对的重要领域。
互联网技术更新快、发展普及快、信息扩散快,新型网络传播手段不断涌现,网络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式异常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维护网络文化安全,则成为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之一。因此,网络文化安全将成为“十三五”时期的文化建设过程中需予以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创新有为的重要方面,要通过积极建设与有效管理维护网络文化安全,实现网络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完善文化发展的长期体系
所谓体系,重点在于可持续性,关键在于体系之间的相互借力、相互照应、相互整合,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同样需要完善的体系。“十三五”时期的文化发展体系建设将成为发展的重点,此次《建议》也强调了文化发展“体系”的建构与完善,这既包括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建设,也包括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需要从顶层设计、宏观布局角度予以思考,更需要从市场主体、项目落地等微观环节密切筹划。在注重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如会展、出版、广告等的基础上,近年来我们也逐渐关注到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以及文化产业和新型业态之间的融合发展等问题,这都与文化发展的体系建构密切相关。同时,从社会环境到人才培育,从流通体系、金融支撑以及国际贸易等,这些要素都是“体系”中缺一不可的。
面对即将到来的“十三五”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依然大有可为、必有作为。《建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工程和全新举措为“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正式制定起到了宏观性和指导性作用,文化建设作为“十三五”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布局的中坚力量,更应当发挥其巨大作用,在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布局谋篇中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延伸阅读】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是《建议》中有关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相关原文: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
(来源:新华网,2015年11月3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1/03/c_11170254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