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评价研究
1990年代以来,世界上诸多国际组织、科研机构,相继开发了大量的有关国家竞争力和创新力的评价系统,并对世界各国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评价。其中影响力大、测度范围广的指标体系主要有: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世界竞争力年鉴》,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欧盟的《欧洲创新记分牌》《全球创新记分牌》,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和印度工业联合会制定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国内学者也相继提出了一些类似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节 世界竞争力年鉴
一、世界竞争力年鉴概述
《世界竞争力年鉴》(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WCY)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IMD)发布的。它是关于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年度报告。《世界竞争力年鉴》自1989年开始,每年出版一次,我国常称之为《洛桑报告》。它是世界上最复杂、最深入,也是最有影响力和权威的关于国家竞争力的评价报告。我国于1994年被IMD纳入评价范围,并随着国家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IMD对我国的关注程度也日益提高。
《世界竞争力年鉴》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冷战结束后迅速发展起来的经济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进行国际竞争的基础主要是经济实力,战略、制度、科技、教育、文化等因素成为提高国家竞争力水平的基本要素。以经济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的IMD国家竞争力评价理论,正是在这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IMD主要是基于经济学理论,应用问卷调查结果和统计指标构建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全球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主要国家和区域的国际综合竞争能力进行的测度。
《世界竞争力年鉴》对国家提供一种支撑企业竞争力的环境的能力进行分析并排序。据瑞士洛桑管理学院网站显示,对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排名主要是基于经济表现、政府效率、商业效率和基础设施这四大要素。IMD世界竞争力年鉴排名反映了300多项标准,这基于统计指标和IMD针对4300名国际高管进行的调查。
二、IMD国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IMD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三个层次级别:一级评价指标、二级评价指标和三级评价指标。鉴于衡量二级指标的三级指标涉及的方面和内容较多,对三级评价指标首先进行了分类。除了类别作为中间的过渡层次外,其他从一级指标直至三级指标的各个层次,都可以进行本层次的得分计算,单独进行国际比较,详见表3-1。除此之外,还可通过特定的计算方法计算出下级指标所分别对应的上级指标得分,直至得出每个被评价经济体的总得分和排序情况。
表3-1 IMD四大要素评价体系的构成

在近20余年的时间里,IMD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经历了三次较大的变化。
1.1989~1991年的十大要素评价体系。这十大要素分别是:经济推动力、工业效率、市场导向、金融推动力、劳动力资源、政府影响、自然资源的利用、国际化以及社会及政治稳定性。
2.1992~2000年的八大要素评价体系。这八大要素分别是: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
3.2001年至今的四大要素评价体系。这四大要素分别是:经济运行、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和基础设施。其中,每个要素又细分为5个子要素,每个子要素又分别用一些指标加以衡量,这20个子要素共包含300多个指标。指标可分为硬指标和软指标。硬指标,即分析竞争力时可以衡量的值(比如GDP);软指标,即分析竞争力时取所感觉的值(比如称职管理人员的可获得性)。
4.中国在IMD世界竞争力年鉴的排名分析
中国近五年在IMD全球竞争力排名情况见表3-2。
表3-2 中国在IMD世界竞争力年鉴排名情况

中国在2010~2014年五年时间里,排名上升了5位。根据2010年IMD排行榜,中国大陆排名第18,印度、巴西与俄罗斯名次依序为31、38、51。报道说,这一排名反映了中国大陆在应对全球经济衰退打击上的表现较其他三国优秀。2011年,中国大陆排名第19,下滑一位,在“金砖国家”中继续领跑。2012年主要新兴经济体排名均不佳,中国大陆排在23位,比2011年下滑4位,印度排35位,巴西则排在46位,而排名48位的俄罗斯仅比2011年上升一位。2013年中国大陆位居第21位,排名有所上升。瑞士洛桑管理学院指出,亚洲国家中,中国经济的成功有力地拉动了区域的整体竞争力,促使许多亚洲经济体将出口由美欧等地区转移至中国。2014年中国大陆排名第23为,排名下滑2位,部分是由于对其商业环境的担忧。IMD针对在各国工作的高管的调查显示,2014年整体排名前10名国家中有7个国家也跻身于拥有鼓励商业开发的海外形象的前10排名中。总体说来,一个国家的整体竞争力排名与该国作为经营场所的国际形象有密切关系。
按照瑞士洛桑管理学院的划分方法,根据几十年来各个经济体的竞争力表现,瑞士洛桑学院列出了全球竞争力排行榜上的“赢家”和“输家”。凡是自1997年以来排名上升了5个位次的被划为“赢家”,排名“下跌”5个位次的被划为“输家”。中国可谓是排在“赢家”的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