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新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道之唯心与唯物

20世纪50年代,百废待举的中国大陆开始了一场为《老子》哲学定性的大讨论。当时的学者和政治家们,用当时所理解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意图会诊并判定《老子》的“道”究竟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当时的学界一致认为,如果不对这个问题做出结论,中国哲学史以及先秦哲学史便无法写下去。

这场讨论一直延续至今。认为老子之道是唯物主义者,主要依据《老子》传世本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认为“道”是一个客观存在之物,是天地创生之前的混沌。所以,老子其人是中国第一个唯物主义者。

认为老子之道是唯心主义者,则依据《老子》传世本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认为“道”是主观规定的抽象之物,不具备实体属性。因而,老子其人是一个唯心主义者,充其量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者。

唯物、唯心之争,一直没有一个结论。曾担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的任继愈先生在《我对老子认识的转变》一文中说:“解放后关于《老子》的争论,我也是参加者之一……我一向认为老子哲学思想比孔子、孟子都丰富,对后来的许多哲学流派影响也深远,总期望把它弄清楚。1963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教科书认为老子是中国第一个唯物主义者;1973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简编》(是四卷本的缩写本),则认为老子属于唯心主义。主张前说时,没有充分的证据把主张老子属唯心主义者的观点驳倒;主张后说时(《简编》的观点),也没有充分的证据把主张老子属于唯物主义者的观点驳倒。好像攻一个坚城,从正面攻,背面攻,都没有攻下来,这就迫使我停下来考虑这个作法对不对。”

任继愈先生将问题简化为逻辑学的真假选择:形成悖论的两个命题(结论),只能同假,却不能同真。也就是说,老子是唯心主义抑或是唯物主义这个问题,如果一方不能绝对驳倒另一方,形成真理性结论。那么,这个命题自身便必然是假的(类同伽利略对自由落体定律的判定):或者唯物、唯心的律条本身是假的;或者老子的“道”自身就不是一个哲学问题。

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先生对这场争论的评价是:“在现代,一些人根据西方哲学概念,把道解释成了‘物质’‘精神’或‘规律’,这些解释都不符合《老子》本义。道既不是有形的‘物质’,也不是思虑的‘精神’,更不是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根本。”

任法融先生的言外之意是说,老子的“道学”与西方哲学压根不是一股道上的玩意儿。老子的“道”(或者称之为玄学)乃是一个信仰系统。你不能因为西方有古希腊哲学,从而站在西方有我们一定也有的阿Q立场上,编造出或仿效出老子哲学。不能因为要编纂中国哲学史而将老子化装成一个哲学家(《老子》一书中含有哲学问题的因子,则是另一回事)。

西方哲学(尤其是自然哲学这一支)以及由西方哲学孕育出的科学系统,大体上都遵循逻辑实证主义的三原则:其一,一元因果追溯是导向真理的唯一途径。也就是说,必须在一果一因的前提下回答一连串的“为什么”,直达逻辑原点。再由不证自明的公理演绎出整个理论系统。其二,实践(实证)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式。也就是说,必须用实证(事实)来证明命题或结论的“真”以及它的普适性。其三,哲学或科学真理是一条由诸多自洽、他洽、续洽所衔接的链条,具备真理性质的学说必是这链条上的一环。所谓自洽,乃是说,具备真理性质的结论或命题,必须是一个自足系统,且不能自相矛盾;所谓他洽,乃是说,具备真理性质的结论或命题,必须建立在前人学说的基础之上,经由批判扬弃,将前人学说中的真理因子吸收到自己的学说中,对前人学说中的错谬给予批判否定;所谓续洽,乃是说,具备真理性质的结论或命题必须成为由相对真理构筑的链条上的一环,成为下一个他洽者实施批判扬弃的立足点。

用逻辑实证主义的三大原则来检验老子的“道”。结论是:《老子》一书中的道学与哲学及科学无关,或者说,老子的道学与西方哲学没有质性上的相同!其一,《老子》的道学不是一个自洽系统。道似乎是逻辑原点,但与太一、天道、地道、阴阳、天帝等诸多概念,无法形成一个不矛盾的自足系统。其二,老子的道学是一个信仰系统:信则有,不信则无。道与天帝,道与太一神祇同在,你无法也无须证明道(或天帝或太一神)的存在,你无法也无须证明道(或天帝或太一神)的不存在。其三,老子的道学没有续洽者,《老子》的道学必然地通向了道教。用任法融先生的话来说:“《道德经》是道教的基本经典,道是道教的基本信仰,道是《道德经》一书的核心概念,是老子学说的精华所在。”

有人认为,《老子》学说的哲学意义,在于《老子》的宇宙生成说,既道生出了天地,道在上帝之先(意谓上帝也是道生出来的)。刘笑敢先生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说法不是对宇宙产生实际过程的真实描述,而只是对宇宙生发过程的一个模式化处理,反映世界有一个共同根源,这里的“一,二,三”都不必有确切的指代对象,是阴阳还是天地,都不影响这一模式所要演示的内容。

陈鼓应先生在《老子注释及评介》一文中说:“老子的哲学系统是由‘道’开展的。老子认为这个玄之又玄、惟恍惟惚的‘道’是真实存在的。现在我们毕竟要问,世界上果真有老子所说的如此这般的‘道’吗?它究竟是实际的存在呢,还是概念上的存在?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直截了当地说,‘道’只是概念上存在而已。‘道’所具有的一切特性的描写,都是老子所预设的。老子所说的预设道,若从常识的观点来看,也许会认为它是没有意义的。例如说‘道’是‘惟恍惟惚’的,是‘独立不改’的,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的,这一切都是非经验的语句,都是外在世界无法验证的。然而。‘道’的问题,却不可以把它当作经验知识的问题来处理,它只是一项预设,一种愿望,藉以安排与解决人生的种种问题。”

这是陈鼓应先生的真知灼见,用以为本节导读的结语。